第2199章 仁宗篇16 家国

“官人回府了!”

夕阳装扮下的华亭城,仿佛披上了一层梦幻的衣裳,华丽而炫目。上海是一座臭气熏天的城市,但绝不包括华亭城,这里有的只有阳春白雪、舞榭歌台。

自王安石履任上海之后,为了便于管理,纠治乱象,又将办公场所迁回了港区的老衙门,就近理政,察民情,听民声。

这个举措,自然让上海衙门的高官大吏们十分不适,乃至不满,毕竟港区的硬件设施、环境条件,如何能与华亭相比。

但是没办法,一把手做下了决定,作为下属岂能不跟随,尤其是王安石这样的一把手。虽然王安石并没有强求.

不过,王安石家居府邸,依旧设在华亭城内。府邸是此前华亭城兴起之时,由上海衙门专门为市长修建的官邸,很是气派。

毕竟堂堂市君,不能太寒酸了,为市内几十万士农工商、良民百姓操劳,住得好一点,也是应该的,这也是显示威严的一种措施。

如果统治阶级想要堕落享受,是能想出足够冠冕堂皇理由的!王安石虽然看不惯这些,但既有的成例,也不好贸然打破,于是还是把家人安置其中,他更在意的,还是能否践行自己的治政理念,是否影响他经世致用。

履任三载,华亭城的官邸,王安石每月也就回个三两次。今日,趁着珠算大会顺利落幕,秋风正好,心情正佳,王安石再归府邸。

他的归来,对府中的男男女女、管事僮仆来说,自是件喜事,就差张灯结彩了。归府,其妻吴氏率一众内宅妻妾子女相迎。

目光一扫,落在一名青年身上,难得地,面露讶然,语气中不免惊喜:“元泽!”

青年长相甚是俊雅,显是大家出身,从容举止间,带着一股自信意气,在王安石的注视下,上前躬身拜道:“拜见父亲大人!”

他名唤王雱,乃是王安石长子,年十八。继承了王安石的禀赋,打小就聪敏,学习能力极强,善属文,受到乃父影响,对政论吏学,十分感兴趣,年纪虽轻,论事对人,常有惊人见解。

王安石履职东南期间,王雱也随父宦游,幼学蒙冲,少入官学,十五岁的时候,便考入娄江学院,由于世宗皇帝的影响,这是江南道最好的学校,江南官吏的后备人才库。

而王雱,前者才以院试第一名,顺利从娄江学院毕业。虽然一向忙于公务,但在长子身上,王安石同样倾注了不少心血,王雱的归来,让他很是喜悦。

“元泽,今已毕业,接下来有何打算?”花厅内,一番察问过后,王安石平和问道。

闻问,王雱不答反问:“不知父亲有何见教?”

王安石说道:“如欲学以致用,可入江南官府,锻炼吏能,积累经验;如欲继续学业,可进京,入政法大学堂修习。待得五六年后,你学问、见识、经验皆有所成,自可参加科考,学优登仕!”

王安石所指两个方向,实则殊途同归,关键就在于那四个字:学优登仕。当然,这是有别于普通士子的,别看大汉帝国六畜兴旺、百业俱兴,但当官掌权,依旧是绝大部分人的最终前途目标,只要有那个机会的话。

生产力的发展与经济水平的提升,固然带来了一批工商阶层的兴起,但权贵官僚阶级的规模扩张,还要更大、更广。

而像王安石这样真正闯出来了的官僚,他们的子孙,比起普通人,自然能够更从容地入学、科举、参政,那些限制天下学子发展的门槛问题,基本不会存在于权贵子弟身上,而能够走到哪儿一步,只是看他们的综合政治素质。

三言两语间,王安石实则把王雱未来参加科考前的“学仕”计划都给安排了,按着两条路走,如无意外,王雱将来的仕途起点,只是看他科考能考几名.

而王雱的科考资格,早在娄江学院内,便获得了。大汉科举发展到如今,比起最初的形态,也有了很大变化,地方上道、州二级考试制度,依旧在施行,给天下普通学子获取进京会考资格。

但是,到了世宗后期,朝廷能才干吏的来源,已呈现“多元化”,而其中,成材率最高的,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各地的吏政、政法学堂,二则是全国各县级以上衙门,每届科考都有固定的推荐参考名额。

聪慧的王雱,能够理解父亲安排中的用意,不过,稍作思吟后,却拱手道来:“父亲一番苦心,儿感激涕零!只是,儿已与同学好友相约,打算外出游学!”

闻言,王安石眉头微蹙,看了长子一眼,见他神态从容,目光平静,显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早有打算。

也未直接拒绝,琢磨了下,王安石问道:“准备去何处?”

王雱道:“儿计划,先回家乡(江西抚州临川),再南下福建,求教闽学,经广南北上长沙,拜访岳麓书院,再西行剑南,一路往西北”

听王雱的描述,王安石明显来了兴趣,以一种提醒的语气说道:“如依你所言,行程既长,时间亦难短,个中辛苦、危险,恐怕非你所能想象!”

王雱慨然道:“书籍、公文中的大汉,儿已听得、见得太多,正欲以千里之行,应证所学所知。另外,儿尚年轻,正该以游促学,增长见识,否则待得他日,儿入朝为官,忙于公务,那时纵有心思,却是再难抽出闲暇了.”

观其自信之态,王安石不由笑了,忽觉让他出去见识见识,并非坏事,说道:“如按照你的计划,已有万里之遥,纵然给你一年半载,也未必能够走完!纵然你能够坚持,你的同学好友,也能吗?”

对此,王雱微笑道:“同学未必同道,此一行,若能寻到能够一同走到终点的挚友,岂非一大快事?”

“你既已考虑仔细,那便去吧,为父不设阻,只是你母亲那边,你自去说!”王安石道。

“多谢父亲!”王雱郑重拜道。

夜深,王安石待在书房里,久久不愿回房,实在是夫人吴氏哭哭啼啼,让他难以招架,但舐犊情深,又不便责难,只能躲个清净。

书案后,王安石神色认真,阅读着一封书信。信来自洛阳,由他的胞弟王安礼发来。王安石兄弟甚多,或许是他的光环太重,使人往往忽视其他兄弟的才干。

比如王安礼,去年科考,名列明法科第一名,而以王安石对这个兄弟的了解,就是去考进士科,也能名列前茅。眼下,王安礼正在都察院观政,担任“预备御史”。

而王安礼此番来信,除了一叙兄弟之谊,更多还是抱有讨教、倾诉之意。朝廷从来是个大染缸,只不过,如今这个染缸,在无数次的涮洗过后,已经很是浑浊。

一个许久未曾清理过的染缸,对初入仕途、满怀报国壮志的王安礼来说,有些煎熬,一年多的所见所闻,对王安礼形成了巨大冲击。

从字里行间,王安石能够感受到自己兄弟那不平的心绪,叹息其见识少之余,内心之中,也难免生出忧虑。

比如王安礼提到的,首相专权,党争不休,贪污腐败,奢靡成风,还有隐隐提到的皇帝懒政,耽于女色,宠幸宦官.

这些情况,都让王安石在提笔回信的时候,倍感沉重。就在翌日,王安石又收到了一则噩耗,宰臣、都察使包拯去世了,他哀惋不已。

从这时起,一个念头已悄然在王安石脑中生起:大汉帝国,需要改变!

第236章 母、妻、子第198章 秋猎第70章 大礼第21章 祸从口出第52章 “厚道”的做法第2059章 太宗篇6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2108章 太宗篇终 一个时代的结束第40章 入长沙,定湖南第219章 不踏实的刘皇帝第219章 不踏实的刘皇帝第8章 巡视第103章 王昭远的见解第346章 底层第33章 东京城内第146章 骄将第375章 由创业走向守业仁宗篇4 范公秉政,苦苦支撑第437章 改变的契机第65章 决议南征第313章 晋王第435章 完美的宰相第301章 武德使愈不自安第1712章 叛贼内情第1761章 新问题第122章 睡仙第2081章 太宗篇28 剑南“玩”脱了第275章 王公非善人第121章 最难啃的骨头,最轻松地啃下了第364章 皇子戍边第36章 西面来人第204章 解决第26章 郭枢密过相州第240章 家宴第55章 燕王病故第365章 枢密军政第337章 特权第340章 《开宝总类》第165章 回鹘使者第107章 殿试第46章 粮与钱第196章 橐驼儿第141章 祭关公第3章 台怀之事第2084章 太宗篇31 报纸 成都之围第167章 这个太子不好当(2)第7章 恩赏问题第2143章 世宗篇18 皇帝意志第177章 小贤王第358章 手执朱笔第271章 再度上演檀州事第449章 宦官之间的撕咬第151章 广政殿议第96章 第四次出巡第1815章 波斯见闻第156章 亡国之君第167章 重建的云中第310章 海路主将第513章 最后的旅途12第22章 称帝第39章 百年大计第2123章 康宗篇14 臣亦择君,兄弟之间第409章 法不责众第1723章 秦王的请求第251章 此冬二三事第70章 大礼第62章 紧锣密鼓第151章 我,慕容彦超,委屈第1742章 漠北来人第493章 御前的表演第210章 第三任武德使第123章 幽燕事了第229章 耶律琮的建议第82章 不手软第1730章 一级压一级第37章 朝堂上的纷争第33章 豪强第12章 皇子们的教育第154章 南唐来使1第60章 惊喜来得太突然第261章 优势太大,底气太足第335章 凯旋令、刘昉请命第203章 幸灾乐祸第107章 殿试第1681章 陆海之争世宗篇25 宗藩新约第120章 北伐进行时第447章 形势不妙第1751章 结束了世宗篇27 南洋勾吴第414章 到此为止第1761章 新问题第509章 最后的旅途8第48章 耿崇美第107章 殿试第2139章 世宗篇14 中亚风云(下)第311章 旧识第25章 开宝新政第1737章 生民百遗一第199章 潞州来客第450章 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