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三月为期

对于军队的整编,如何整编,编制如何,当然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殿前司的正式成立,几乎确定了今后两衙并立的局面,同时再以枢密院立足于侧掌调驳之权,这是刘承祐此次整军的最终意图。

当然,于禁帅将校们而言,他们更在意的是,是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得失的。如此大的整编,自然代表着军职的巨大变动与调整。此次整军的人事安排,眼下才是最重要的事。

在王峻将时下东京禁军诸军的情况通报一遍,各军的整编计划也加以叙说,孙立、马全义等统兵将领有疑惑处,也尽由其解释。一时间,枢密院内,王峻成为了主角。

待其叙述完毕,文武的注意力都投到他这个皇帝身上之时,刘承祐方才开其金口:“整军方案,朕很满意。”

语气一顿,环视一圈,目露凛光,严肃道:“朕再强调一遍,整军之事,势在必行,断无异议之说,不得迁延逡巡。诸君皆乃军中将帅,为家国江山计,为将士军心计,当勇于任事,通达上意,安抚人心!朕与诸君共勉!”

“是!”不管心头做什么想法,面对刘承祐的训话,都积极表态。

“还是那句话,整军之事,当依章程,稳步推行,裁汰之士卒,当善加抚慰,妥当安置!”刘承祐语气加重:“三个月!朕要三个月之内,整军计划,初步完成!”

“请陛下放心,三个月足矣!”又是王峻,站将出来,很有自信道。

刘承祐稍微留意了下郭威的表情,看不出任何异样,就是任由王峻完全代表枢密院的意见。

平静地点了下头,刘承祐又肃容说道:“关于殿前司将帅,朕意设殿前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及都虞侯各一员,品秩与侍卫将帅相同,以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尚卿为殿帅,侍卫副都指挥使李洪信为殿前副都指挥使,负责殿前司的组建!”

将时下的侍卫司的一二把手,调到殿前司,就是刘承祐对以尚洪迁为首的那部分将帅的“安抚”。

而听其安排,两个人,两种反应,两个表情。李洪信愕然之间带着不解,按照他的预期,殿前司与侍卫司,他总得当一个衙门的头头,并且机会很大,没曾想刘承祐竟会做这样的安排。李洪信估计很难想明白,若在军队,他一辈子都只能当个老二了。

尚洪迁倒是稍作意外后,面露喜色。毕竟按照计划,新设的殿前诸军,编练成功后,将集禁军之精锐,再拣天下之壮士,那将是大汉最强大的一股力量。

【书友福利】看书即可得现金or点币,还有iPhone12、Switch等你抽!关注vx公众号【书友大本营】可领!

“臣必定竭尽全力,以报陛下!”看见了好处,尚洪迁头一次,表现得如此积极。

对其反应,刘承祐则一脸淡然。他是一点都不担心将殿前司“暂托”于此人手中,只需看殿前司的组建成分便可知了。

内殿直,兵力虽不多,但都指挥使是李崇矩,这可是刘承祐的侍卫出身。大汉立国后新组建的军队,此前为侍卫第一大军,但西征之后,中上级将被整治了一遍,周晖、吴虔裕两名高级将领也被调出,如今基本被刘承祐彻底收服了。至于龙栖军,那自不必提了,这是刘承祐起家的队伍,任何时候,都值得信任。

若是尚洪迁真有足够高的政治智慧,就会发现,调离侍卫军,反而脱离了“根基”,殿帅的位置可不是那么好做的。

而侍帅调离,则更方便刘承祐对侍卫军的改造调整。刘承祐虽欲集禁军精锐打造出殿前军,但不代表要将侍卫军给废了,他是要两军制衡了。目标中的侍卫军,兵力仍旧庞大,得将外驻的几万禁军给算上的,且裁汰老弱之后,战力也当刮训变强。

对于这些更深入的考量,看尚洪迁的样子,显然没有意识到。

收回目光,刘承祐又继续道:“至于侍卫司,以宣徽北院使白文珂为侍卫都指挥使,殿前都部署李洪建迁为侍卫副都指挥使!”

“谢陛下!”舅父李洪建起身应道,亦微喜。

对李洪建的任命,算是酬其此次西行平叛之功,虽然这个舅父,从头到尾,并没有太过出彩之处。

“其余军职调动安排,由枢密院领衔二衙议定上报!”刘承祐做着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安排,目光炯炯地扫着众人:“此次整军,由郭卿,统筹其事!”

“是!”

此命下,王峻的脸色不禁变了变,前期章程的筹备都是他在做,“挂帅”的却不是他,他岂能甘心。但是,不满也只能暂流于面上。

而听刘承祐之安排,底下的文武,多无异议。郭威面上若所思,非但没有受要任的兴奋,反而面色凝重。

此次,刘承祐对禁军的整饬动作,规模可要比正史上郭荣整军要大得多,需以威望隆重统筹执行,细数内外,只有寥寥几人有资格负责此事。

史弘肇、郭威,余者不论......

至于担心郭威趁机扩大在禁军中的影响力,结党敛权之类,刘承祐会有所防范,但不至太过。

一者,刘承祐更加强调的是,枢密院在此次整军中当起到的作用,郭威代表的,是枢密院的权威;二者,此次大整军,除了强化禁军战斗力之外,本就是为了弱化侍卫将帅的权力,转而增强他这个皇帝对禁军的掌控与影响。

......

御前会议之后,刘承祐对于禁军的整饬动作,正式展开。东京禁军各军,依次进行变动。

对于殿前诸军的组建,刘承祐是当真将侍卫司的墙角都给挖塌了,以内殿直、小底、龙栖三军为根本,大量其他军队的勇锐军官、士卒,都给划归殿前司。年轻的军官中,似高怀德、李重进、赵匡胤、张永德等人,都在其列。西征河中平叛过程中,功过军官的升贬,一道在整军中体现。

而剩下的侍卫诸军,刘承祐又自龙栖、小底两军中分拨出一批可靠军士,用以充盈新编护圣、奉国、兴捷、武捷四军的组建,并且借机提拔了一批资历不足中下级军官。

涉及到十数万人的整顿,当然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但自启动之后,便如登上驰道的马车,不达目的,誓不停歇。

在这个过程中,刘承祐当然是躬亲是问,隔三差五,便要亲自巡视新旧诸军,抚慰军心,煊示存在感。

当然,免不了的,是军职被贬、遭受裁汰的一干军卒,彼利益受损,自不会轻易罢休。由于刘承祐对于军队的严密监控,有聚众闹事者,皆为所擒,火速平灭。

早有鉴于此,对于裁汰下的老弱,刘承祐主要安排了三个去处。一为禁军辅兵,这是应有之义,待遇减半;二为京畿州县巡检士卒;三放置于地方,准其还家,为乡里职吏。

同时,针对禁军将士,刘承祐新出台了一份军功授田的政策......

多管齐下,在刘承祐及郭威等将臣严密掌控之下,大汉禁军的军改,就如刘承祐所期待的那般有序推进,虽然免不了波折,但整体平稳。

为此,刘承祐在这段时间内,完全没有在其他方面,进行折腾,就为了营造一个安稳的整军环境。

甚至于,高祖刘知远的丧葬仪式,都给耽搁了。

在初入十月的时候,杨邠报,“睿陵”终于修建好了,而刘知远的遗体,还躺在宫中的冰室内。

第56章 腹心之谈第418章 洗礼第348章 潘帅喜迎敌援第140章 崇政殿听政2第172章 太子妃第161章 河东风云(8)第514章 最后的旅途13第109章 大相国寺第431章 花蕊夫人之殇第17章 板子终究落下来第447章 天子尤善反省第2104章 太宗篇51 太子第101章 乱情控制第411章 政治危机第445章 捐资捐款,天灾不断第119章 节度进京第288章 殿议总结第154章 灭门第61章 北使南归第1787章 讲个笑谈,说个趣事第357章 宫廷与宗室第441章 刘皇帝的财产第493章 御前的表演第480章 “新对策”第310章 形形色色第63章 君宦婢,自得其乐第166章 这个太子不好当第30章 湖湘之治第61章 晋阳来人第236章 南口大战5第100章 北上真定第242章 战后第281章 使君赴任第106章 敲打第354章 扯后腿的在朝中第307章 南国风雨第280章 回京之前第205章 既往不咎第1680章 忠臣孝子高丽王第195章 杨邠案(3)第304章 过去的三年第109章 大相国寺第22章 慈父的关怀第173章 汉辽皇帝之间的友好交流第412章 二王第316章 皇后的宽慰第449章 宦官之间的撕咬第14章 武夫军阀第233章 汉骑出绝域第101章 乱情控制第377章 漳泉之治第267章 亲赴云州第182章 征唐之议第16章 态度迥异第271章 青年骁将第243章 不自知第173章 钟谟当秦桧第45章 心情不佳刘皇帝第63章 夜访人妻郭第2104章 太宗篇51 太子第236章 母、妻、子第209章 御史台→都察院第195章 辽帝第129章 割地、称臣、纳贡第330章 党侯并不傻第79章 “抚远之战”第96章 战损与战果第57章 父子双相位,一门两国公第121章 招降纳叛第14章 乾祐二十四功臣第412章 二王第272章 被放弃的耶律斜轸第400章 柴荣死了第55章 山上山下第261章 优势太大,底气太足第141章 父子关系第380章 饶乐国第100章 关中蜀乱第506章 最后的旅途6第158章 善后第213章 纡尊降贵第117章 泼冷水第51章 诏令西进第96章 李少游的新去向第112章 回京前的安排第314章 门庭若市第475章 吃人的河陇备灾第312章 董遵诲兵临上京第78章 三百与十万第264章 更有杨业在后头第150章 听政第110章 孝明仁皇后第81章 厮杀汉第199章 出宫第163章 第三次北巡第276章 阴山南麓的战事第78章 安东这地不简单第510章 最后的旅途9第76章 处置决议第70章 卫公辞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