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崇政殿听政3

“两淮职吏,选调官员,进展如何?”刘承祐看向冯道。

“州县一级职吏,已从两京及近畿官员勋略,甄选上百人,已然陆续赴任,再加上接纳的唐吏,可以满足政务之典治!彼初降,必然尽心相辅,以博信任!”冯道说道:“另外,臣等共议,欲从地方州镇中,挑选干事之将吏,调往淮南两道!”

“此议不错!甚可!”刘承祐脑子里只转了个弯,便露出了笑意,说道:“不过,淮南新下之地,政制未固,民心未附,需以良吏,善加调理,化为汉土。所拔之吏,品级虽不高,却是我朝在淮南的统治基础,需要重视!”

“请陛下放心!”冯道禀报道:“臣等所拔,届时量才所取,都有在诸司衙署、州县有典政任事的履历,每岁考比,皆为中上之评......”

对于冯道此言,刘承祐不全信,天下从不缺有才者,但为政之才,大汉朝还没有多到这个地步。但是,并没有点破,他也不可能去苛求,淮南派遣职吏,尽是干臣。作为皇帝,他只需从全局来考虑,纵有人情往来抑或滥竽充数者,只要在可控范围之内,无碍于大局即可。

“另外,陛下所新设道州新制,廷臣推议,斟酌周全,当于布政、按察两司下,另设佐官吏职,构造衙司,以治道政。”冯道说道。

“这是自然!”刘承祐直接点头表示同意,说道:“一道州政,王事糜繁,朕可不愿臣工过受其累。关于道府官制,卿等会同三馆饱学之士,尽快议定规制,拟个条陈。淮南两道之军政制度,要尽快构建完毕,上下官员的委任,也要尽快落实!”

“是!”冯道应命,老脸放松,又恭谨地向刘承祐建议道:“另,唐末以来,各道府州县,遭逢战火,屡陷兵燹,兴废不一,以至天下崩坏,而前制已旧,难以满足当下安邦治国之需。老臣以为,淮南新制,可暂于两道试行,以观成效,查漏补缺,待全制之后,逐步推行于全国。也可趁机,全面划定疆界,厘清城邑!”

眉毛微挑,刘承祐偏头,凝视了冯道这老臣一眼,说道:“冯公深远之见,不过此时急不得,待淮南那边民政理顺了,再作打算!”

冯道并无异议,只是恭敬一礼。看得出来,就和郭威差不多,冯道进此议,也像是向刘承祐献“投名状”,完全是顺着皇帝的心意来说。

“陛下!”宰臣李涛见机起身,禀道:“淮南十四州县官府,已奉制将辖境内田亩、山林、丁口等籍册,上报东京。经臣等整理,属唐之时,淮南各州,在籍丁口,足有二百八十余万人。

不过这只是以旧档统算,并不准确,此番南征,终免不了逃难、受害于战事者。即便如此,按臣等计,诸州丁口,也在二百五十口往上。若是再加上隐户、私奴及佛寺僧尼,数目还当有涨。”

本书由公众号整理制作。关注VX【书友大本营】,看书领现金红包!

“具体丁口籍簿,还需待局势稳定后,由各州县官府,详细清点,造册登记,上报朝廷!李涛说着,眉开眼笑的:“但不管如何,我朝再添近四十万户百姓,全国丁口终于上千万,乃天下之最!”

李涛说起这,才是最让刘承祐开心的,人口的重要性,自然不必多说。经过刘承祐几次降诏,清查户口,又遣使查验,虽然仍旧免不了瞒报、隐匿之类的事情发生,但北汉国内人口,约在一百二十五万户上下,丁口不足千万。

这还是在刘承祐接收了大量幽燕难民,并迅速平息内乱,消灭匪盗,靖平国家之后,安养数年的结果。否则,这数量还要少。

对于北汉朝廷来说,攻取淮南,钱粮财货,缴获不匪,但那近三百万丁口,才是最大的财富与收获。只要归化整顿结束,北汉的国力,必然暴涨。

换个角度来看,占据着北方大部分道州的大汉王朝,治下丁口,居然仅有千万,其地广人稀的情况,可想而知。

“中枢要拟出一条,鼓励百姓生育的政策!”刘承祐在群臣面前,踱了几步,吩咐着:“往后二十年内,大汉官吏考比,三年之大考,当以人口增长,作为参考依据!”

冯道几人,对望了一眼,躬身应命。

关于人口激励,鼓励生育的政策,刘承祐此前不是没有考虑过。只是秉政之初,百废待兴,并没有足够施行的条件。

一者,国家财用,需要用到养兵、养官,守边御敌等巩固国家政权的事务上;二者,屡遭战乱,人心未附,治境未安,生民贫苦,对于一般的黔首而言,多生多养,只是负担;三者,便是行政执行力的问题,国初之时,朝廷对于地方的影响太过薄弱,权威不固,想要落实下去,并不容易。

时到如今,从各方面来看,都已具备了条件。刘承祐以二十年为期,却是有些摸不准刺激之下,人口的增长速度,对于封建帝国而言,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矛盾,值得警醒,当因事而制宜,但眼下,可以鼓励国民放开了生养。

不知觉间,夜渐深,刘承祐明显注意到,殿中群臣,或多或少,都露疲态。刘承祐经过这一日的折腾,也是颇感疲乏。

饭点已然过了,刘承祐有家宴垫着肚子,感觉还好,但这干臣子,估计还是腹内空空。刘承祐直接扭头,冲张德钧吩咐道:“去,吩咐膳房,准备堂食,做丰盛些,让诸公享用之后,再行出宫!”

“是!”张德钧应命,颇为积极地去了。

面对天子赏食,冯道等人,齐齐起身拜谢。

接下来,刘承祐又察问了一番东京城内的情况。时间,在问奏之中,快速流逝,待内侍通禀,堂食已备好之后,刘承祐自己都有些坐不住了。

“今日,到此为止吧!诸卿且去用膳!”再度起身,摆了摆手,环视一圈,吩咐着:“传制,后日朕亲赴宗庙祭拜,以告收取淮南之功。入夜,于崇元殿,举行策勋御筵,东京五品以上文武勋臣,悉可赴宴!”

“是!”

臣僚们陆续退下后,刘承祐在大汉舆图前徘徊几许,双目清明,嘴角慢慢绽放开笑容,而后哈哈大笑,笑得极其畅快。

突来的笑声,将殿中伺候的内侍们吓了一跳,一个个谨小慎微地埋头候立,却忍不住瞥向皇帝这边。

张德钧近前,小心地问道:“陛下,如此开怀,是不是有什么喜事?”

“你说呢?”收敛笑容,刘承祐转过身,问他。

面对天子的注视,张德钧卑微一笑,谦恭地应道:“陛下神思如海,岂是小的所能猜测的。只是陛下高兴,小的们也不由愉悦!”

对张德钧的回答,刘承祐似乎感觉十分满意,又咧嘴一笑。慢慢地走出殿门,吹拂着微冷的夜风,抬头仰望星空,此时的他,有种纵天地广大,任我遨游之感,整个人的心境,都拔高不少。

这个时候,张德钧凑到身侧,给了刘承祐一个既现实,又有些难以抉择的问题:“陛下,不知今夜,宿于何殿?”

当然,并没有怎么考虑,刘承祐舒出一口气,道:“摆驾坤明殿吧!”

第47章 高丽定安之事第12章 大朝会第143章 园苑中弥漫着自在的气息第68章 二次北巡第138章 刘皇帝认可第310章 政治新星第2063章 太宗篇10 二王第17章 轻取江陵1第364章 沉默第85章 浮雕第10章 磨刀霍霍向荆湖第107章 飘飘然的李相第103章 王昭远的见解第78章 火油弹第98章 军心可用第301章 从清丈土地开始第30章 收获第437章 改变的契机第80章 京观第1686章 雍王回京第140章 崇政殿听政2第317章 这山庄还是不建了第84章 做一回大魔导师第412章 二王第220章 一如既往,全力支持第115章 两则喜讯第1714章 百姓苦第4章 李昉夜访东宫第416章 尾声第2111章 康宗篇3 率宾事件第1677章 军议与战争利器第368章 吴越结局注定第195章 杨邠案(3)第68章 湖南乱第94章 汝公出山第439章 自请其罪第100章 梁山泺第1786章 面目可憎第449章 宦官之间的撕咬第208章 南北战略之争2.0第178章 会猎第471章 劳民伤财第308章 班师还朝第292章 得意失意第186章 赐死第273章 萧思温跑了第145章 了结第379章 诏书下达第243章 总结第379章 萧思温第276章 玉如意第478章 登封降禅第320章 改革干将第1777章 东平王的谢幕第297章 心虚第120章 北伐进行时第427章 晋王要做忠臣第427章 晋王要做忠臣第123章 株连不可避免第250章 大军会于威武城第151章 我,慕容彦超,委屈世宗篇29 黑色产业第85章 安心第92章 两京并重第1章 何谓开宝第17章 鼓噪第55章 山上山下第7章 小张探花第419章 离宫、噩耗第105章 卢多逊急了第1702章 头疼的太子第131章 干强枝弱第58章 郭威又病了第473章 亲兄弟明算账第113章 必成大器第355章 特殊的行狩第71章 叛军势蹙第132章 向训为帅第255章 辽军情况不容乐观第61章 北使南归第462章 当年善政第55章 拉开序幕第284章 虚了第150章 天子之威,恐怖如斯仁宗篇2 正统六年第75章 敖莱小城第291章 酬功第2107章 太宗篇54 皇帝的认可第85章 浮雕第248章 刘皇帝的小本本第162章 河东风云(9)第109章 再破陈军第81章 两日而克第353章 楚蛮归化的标志性人物第33章 有人想腐蚀孙将军第130章 丧国之约第94章 宽仁的处置第207章 还京第57章 耶律阮:我在第五层第87章 秋后算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