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开封府尹的问题

“议了这么久,诸卿想来也都乏了,李卿暂留,其他人都还衙!”殿外天色越显冷淡,刘承祐脸上也露出少许疲态,环视一圈吩咐着。

“臣等告退!”

李涛没动身子,待其他人退出殿后,方才拱手向刘承祐,疑惑说:“不知陛下,有何吩咐?”

“景范回乡奔丧后,开封府职空缺,事务无人主持,听凭下吏为之,终有懈怠。李卿分管着吏部,心中可有人选?”刘承祐沉吟几许,问道。

开封府尹景范,今岁以来,身体便有有所不适,据其言疾病缠身,但仍旧悉心尽责,克己奉公。有鉴于此,刘承祐又是赠医送药,又多给其假,但始终难已痊愈。

景范素来执法刚严,在洛阳时就得罪了很多人,至开封后用法仍旧从严,更得罪了一批权贵。因为他久病难治,还引起了一场风波,有职吏在官署当众以此谈乐,取笑景范是天怒人怨,德行不足,遇疾不治,连天子的恩德都难以冲去他身上的晦煞之气。还与人打赌,景范什么时候病死在府衙。

这样的言论,传到刘承祐的耳中,自然是愤慨不已,即令将那大胆之人,夺职投入开封府狱,而参与打赌的人,一律杖责二十,其中不乏权贵子弟,谁求情都没用,已故燕国公冯道其中一子,也在其中。

更让刘承祐气愤的,竟然还有御史进言,劝刘承祐不要因言问罪,结果被刘承祐劈头盖脸一顿痛骂。那等言论,已经构成嬉闹衙署,诋毁大臣,蔑视皇帝,治他个死罪都不足惜。

刘承祐当场把那御史贬到西北,并命他把《汉邢统》抄十遍,同时,还将左都御史赵砺召来训斥了一顿,质问他是怎么选的下属。在此事上,刘承祐算是给景范出了口气,也让朝堂之上针对他的流言与非议戛然一空。也让所有人知道,天子对景范的器重。

也是受疾病与流言的影响,入夏之后,景范曾上表请辞开封府尹,直接被刘承祐拒绝,让他暂时告假居家,就是不准他辞去开封府的职位,并嘱咐他好生养病。但景范这个人,在其位则谋其政,即便身体不爽,精力不济,仍旧不废政务。

后来,以其老父患疾,景范再度请求去职还乡,侍奉汤药。对此,刘承祐稍微作犹豫,还是没有同意,而是传令地方官府抽调医疗资源救治其父。

一直到八月,传来消息,景范之父亡了。这一回,刘承祐再也无法强留了,让他辞官暂离朝阙,回乡处理老父的后事。

其后,开封府的位置,一直虚悬于此。

当然,朝廷那么多人才,选个开封府尹,并不难,难的是能堪其任,难的是能让刘承祐放心。此前,一直舍不得放景范,也是觉得,除了他想要选个更适合的人麻烦,再加上当时景范的病看起来也不甚严重。

此时,闻皇帝问起开封府的问题,李涛面露恍然,应道:“不瞒陛下,臣近来,对此事也有考虑!”

“说说你心中的人选!”刘承祐眼神都没闪一下,伸手示意。

【送红包】阅读福利来啦!你有最高888现金红包待抽取!关注weixin公众号【书友大本营】抽红包!

“中书舍人申文炳,累职诸部,世务练达,陛下以为如何?”李涛说道。

闻之,刘承祐几乎不加考虑,回道:“申文炳执性舒缓,只怕不适合!”

见刘承祐这般干脆,李涛沉吟几许,又说:“刑部侍郎王敏谨厚慎重,治事严正,如何?”

“王敏朕另有委派!”刘承祐又直接道。

这下,李涛反应过来了,抬头瞟了眼刘承祐,心下了然,估计皇帝心中已有人选了。不加迟疑,识趣地请示道:“陛下识人之明,用人之智,向来为臣僚们所钦佩,敢问陛下属意何人?”

看着李涛,刘承祐悠悠然地说道:“河北转运使李谷,卿以为如何?”

听皇帝提出这个人选,李涛的眉头当即皱了下,脸色虽然没有太大变化,但显然有所迟疑。他心中也盘算着,李谷其人,也是当代名臣,才干能力是满朝尽知的,更重要的是这也是皇帝的旧人。

栾城之战后,被征辟入帐下,委以庶务,协助善后事宜,并且迅速取得了刘承祐的认可。等刘承祐自河北还京之时,已判成德四州政事。

其后,历任河北,多掌要职,并配合着朝廷削藩集权,一直到成为整个河北的大管家。同样是转运使,因为北面数万戍军的缘故,李谷把控其辎需命脉,使得其权力更重。

当然,刘承祐没有忌惮的意思,毕竟不掌兵,对其工作还很满意。这些年在朝中,刘承祐屡屡在大臣面前夸奖李谷,表示欣赏,并说李谷有宰相之才,将他长年留于河北,委屈他了。

而此番,刘承祐显然是要做补偿了。对此,李涛心存顾忌,李谷不比他人,回京起步便是开封府尹,以他这多年积攒的功劳与皇帝的信任,拜相也是迟早的事。一旦牵扯到政事堂,牵扯到相位,那便是权力的变动,涉及到自身利益,不得不多考虑考虑。

当然,大汉的那么多道州大吏中,也只有李谷与王朴,能让李涛感到忌惮。一旦调入京,必是抢班夺权的局面,毕竟中枢的权力就那么多,多一个人,就多一份竞争。

刘承祐有些好奇地打量着李涛,几乎看着他脸上阴晴变化,神思不定。轻咳了声,让李涛从利弊权衡中里回过神来,刘承祐看着他,笑问道:“李卿有什么顾虑吗?还是觉得李谷难堪开封府之任?”

闻问,李涛露出一道谦和的笑容,应道:“李惟珍之才德,人所共知,开封府纵使事务繁重,责任重大,也足以理之。只是,三年以来,李惟珍不只理河北两道财政,还担着北面诸军的供馈之责,若突然调离之,只恐误事,若出了差错,以致边军不稳......”

显然,从李涛本心来讲,并不愿李谷调任进京。

“难道离了李谷,河北财政、军需就无法正常运转了吗?没李谷调度,北面诸军就要作乱了吗?”刘承祐脸上仍带着笑容。

但那抹笑意,只让李涛觉得心中发寒,赶忙说道:“陛下言重了,臣并非此意!臣以为,或可定好接任人选,待其交接妥当,再让李惟珍还京就职。另外,如今河北既分两道,转运之司职,也当分为两司!”

听李涛这么说,刘承祐脸上的笑意方才隐去,也让李涛心安几分。考虑几许,刘承祐说:“河北情况特殊,面临的军事压力大,军需之转运供给,还是统筹调度,暂不分离。至于李谷调任后,就由王敏继任吧,他出身河北,在兵部也熟悉辎需后勤事务!”

说着,还瞟了李涛一眼,让王敏继任,也有对其安抚的意思。毕竟接连的提议都被无情否决,刘承祐也能感受到他心里的少许郁闷。

果然,感受到天子传达的安抚之意,李涛神情微松,恭声道:“是!”

“关于开封府任,你回衙后,可与诸卿通报并商议,若无其他不妥,就颁制吧!”刘承祐说。

“遵命!”李涛再拜。

心中苦笑,先通报,再商议,皇帝的态度都如此明显了,还谈什么商议,并且此事还得由自己去落实。

轻靠在御案上,刘承祐打量着李涛的背影,眼神逐渐深邃。良久,心中叹息,哪里会有一心为公的纯臣,刘承祐能够明显感觉到,李涛的权欲与私心,比起几年前明显加重了,或许,是“首相”当久了的缘故吧。

第1686章 雍王回京第282章 善后之议第55章 拉开序幕第6章 遗奏十条第290章 燕王在京,军制改革第164章 寿阳郡公的忧患意识第116章 凉甘瓜沙第127章 冬至宴3第162章 出游携新妇第69章 祸事了第361章 皇长子的气度第1800章 寇老西第一谏第158章 善后第9章 公府密议第1674章 爆发第34章 三次铁离之战第168章 陶谷眼中的伪唐第1702章 头疼的太子第393章 钱去哪儿了第174章 湖南:你方唱罢我登场第159章 礼尚往来第1744章 此路不通第1753章 百年国运+第97章 隰州第366章 辽军西进第68章 湖南乱第52章 对峙第104章 来点日常第2108章 太宗篇终 一个时代的结束第342章 敏感的刘皇帝第29章 将卸甲,帅卸职第390章 武举选官定制第1781章 危险往往来自背后第408章 蠢儿子第103章 缺少一个系统的李从益第1797章 吸血的拍卖会第307章 南国风雨第160章 魏王病笃世宗篇43 南定西南第371章 慰问=送行第6章 相形见绌第2062章 太宗篇9 延康大街上的插曲第232章 南口大战1第389章 分封与否第261章 冒进追击第337章 京口水战、攻心之策第100章 河西大案第160章 魏王病笃第2086章 太宗篇33 雍熙时代第269章 先锋慕容承泰第134章 煎熬的宰相第137章 东京军政第419章 离宫、噩耗第136章 进退不得第191章 “从谏如流”第360章 宰割天下第101章 这就是开宝盛世?第343章 赵府君当权第45章 治安第380章 开宝第388章 驻吐蕃大臣第324章 金山南麓第51章 耿淑妃薨第136章 收一将,纳一妃第260章 慕容郡王第447章 天子尤善反省第127章 魏博问题第352章 十万汉师围金陵第146章 有人欢喜有人愁第1799章 宿醉风波第1737章 生民百遗一第12章 令人陶醉第3章 取士不公第43章 事毕第147章 朝局变动的前兆第512章 最后的旅途11第2111章 康宗篇3 率宾事件第1742章 漠北来人第282章 善后之议第79章 父子问对第29章 太后的病第2092章 太宗篇39 勾吴国之始第118章 蒲阴第58章 七皇子,安南问题第33章 豪强第428章 赵王的新任命第416章 面试第143章 艰难度日第73章 纸上谈兵第156章 立冬班师第86章 发落南臣第86章 戍卒之心第148章 养残的顾虑第137章 后宫那点事第8章 掺沙子的效果第136章 收一将,纳一妃第360章 宰割天下第327章 派系第30章 收获第242章 战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