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亦有其忧

巨马河发于太行山脉,中聚百水,汇千泉,经十渡,渐成大河,终横亘于幽南大地,滚滚东流,不舍昼夜。量大流急,恰如其名,似巨马奔腾,水势浩大,同两岸沟壑、山谷、泉涌,构成一幅风光雄奇秀丽的画卷。

千年以来,巨马河滋润孕育了两岸百姓,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灾难与苦难,以其地理水文情况,汹涌的河水,就如一头暴戾而不受约束的猛兽,稍不乐意,就会挣脱沟壑岸壁的束缚,侵害沿岸田亩、房舍。

在前几年,大汉水患频发之际,巨马河中下游,便是重灾区,官军民财产损失十分严重。同样的,沿巨马河,也是大汉北面的防御重心,防线依托。

顺着巨马河,一支骑兵自东向西,沿溯流方向行进。千骑轻驰,虽挂汉旗,但甲备服色,明显有异于汉军,这一行,正是奉诏南来的燕王赵匡赞一行。

赵匡赞现年三十四岁,面貌方正威严,气度出众,那是种常年浸淫权力而成就的风采。着银甲,披军袍,身处燕骑之中,从容的表情间,却氤氲着一抹凝重。他们这一行南下,是经过永清军,自雄安军渡巨马河,在西向顺安军。

就如同往常,率军护卫赵匡赞南来的,仍是赵思绾,这个燕军中最凶悍的战将,也是赵匡赞麾下第一大将,统领着燕军中最精锐的军队。

经过时间的沉淀,赵思绾脸上的伤痕,也越显狰狞可怕。驱马前行间,赵思绾也不由观察着周遭的地理,良久,指着巨马河说道:“大王,这一路走来,沿巨马河,汉军的守备,十分森严啊!关河相配,堡垒勾连,犬牙交错,这般严密......”

闻其言,赵匡赞不由回过神,瞥着他:“幽南一马平川,无险可守,朝廷修关防,屯精兵,以备契丹,何足为怪?”

“防备契丹人?”赵思绾当即道,显得有些不以为然:“如今汉辽之间,已经和平了近五年,双方相安无事,契丹无南下之意。汉军如此严密布防,也不知在防御谁?”

“你此言,可有失偏颇!”赵匡赞凝眉,盯着赵思绾:“你口中所说,隐言讽忌,有什么话,何不直说?”

沉默了下,赵思绾道:“大王,我虽然是一介武夫,但也看得出来,汉帝野心勃勃。如今开始剪除南方诸国,而一旦其将南方平定,必然北上用武。

本书由公众号整理制作。关注VX【书友大本营】,看书领现金红包!

别人或许忌惮契丹,但汉帝绝对不会,想当年,不及弱冠,便敢率不足万军,抓住机会,一举击破几十倍的辽军,大造伤亡,重创胡人。河北未定,契丹人的势力仍旧遍布幽冀,他就敢派先王,北袭幽州,一举奠定了其后十年的北方局面,而我们,为大汉屏障,也一直到如今。

但像汉帝这样的君王,又岂会允许北面一直受制于人,将来必定北上。而一旦汉军大举北伐,首当其中的,不是契丹人,而我们幽州啊。

到时候,大王如何自处?将士如何应对?幽燕何去何从?”

听赵思绾这么一番言论,赵匡赞不禁露出一抹讶异,看着他:“没曾想,刺面猛士,生啖虏肉的赵将军,竟然有如此见识,这可让孤刮目相看呐!”

赵思绾应道:“性命攸关,前途攸关,末将不得不多想,这种情形,末将也思考多年,方才有所得!”

“孤还记得,早些年的时候,你还不甚服气天子,说栾城之战,乃是其运气,侥幸得胜,虚言夸大战果......”赵匡赞轻笑道。

赵思绾似乎回忆了一番当年的心态,苦笑道:“不瞒大王,当年汉帝不过一少年,行军作战,能起何作用,窃以为军中镀金。另一方面,栾城之战,或有运气缘故,但有其决断与胆略,也非寻常,当初只以年纪而有所轻视罢了。

然而,这些年来,大汉在其治理下,日益繁盛,兵强马壮,东征西讨,拓土占城,所向披靡。末将虽然自傲,却也不得不承认,汉帝是雄略之主!”

“但是,如此雄略之主,对大王,对我燕军而言,却不一定是好事啊!”赵思绾叹息道。

见赵匡赞不作话,赵思绾继续道:“这些年,朝廷往幽州派遣了不少官员,大王不加删减,悉数委以州县之职,还有那高防,在幽州多年,联络了一批人,终日宣扬汉帝之威,朝廷之政,其心可诛。

幽南的汉军,也不断有北探之意,永清的马全义,可是汉帝的心腹爪牙,而永清县,本为我幽州属县。他们的戍堡,已经修筑到安次、固安境内。而两县距离幽州,更是不到百里了。

汉军兵势愈盛,末将忧虑,终有一日,我燕军当为朝廷所并啊......”

“你们这干人的顾虑,孤也清楚。那依你之见,孤当如何应对?”见赵思绾话也有些多,赵匡赞看着他问道。

闻问,赵思绾很干脆地摇了摇头:“大王这话可难为末将了,末将并非能想出解决办法的人!”

声音停顿了一下,赵思绾继续发声:“不过......”

“不过什么?”赵匡赞问。

“朝廷忌惮的,唯有契丹,有契丹的威胁在,朝廷想来也不敢轻易对我们动手。末将以为,或可尝试与契丹联络......”

“住嘴!”赵思绾话还没说完,便被赵匡赞严厉地呵斥住。

此时的赵匡赞,表情保持着平日的从容,但一双明目,威严肃杀,凛然而令人生畏,常年的威势,让赵思绾下意识地噤声。

赵匡赞沉吟了一会儿,肃声道:“孤知道,这几年,你们与契丹人有些交易,但是,交易终究只是交易,倚寇自重,必为取死之道。你也说了,天子强悍,意图携契丹以制衡朝廷,只能犯其威严,招其愤恨!

再者,我们镇守幽州多年,与契丹之间,仇恨已深,乾祐初年,那连年攻杀鏖战,你也是从腥风血雨中走出来了,你赵将军的威名,不也是在对抗辽骑的厮杀中传开的吗?

死了那么多百姓,军中将士,大多数都有父母、兄弟、子侄,亡于契丹人之手。血仇难以化解,向契丹靠拢,不只是背离朝廷,更是背离两万燕军将士......”

“大王教训得是,末将也明白,只是随口一说!”见赵匡赞那一脸严重而不可欺的神情,赵思绾果断认怂。

当然,从他本心而言,还是有些不以为然的,毕竟在他看来,再深的仇恨,过了这么多年,也有所淡化、缓解,看近几年来,幽燕百姓与契丹人的交易就可知,也没多少人,会一脸愤恨地去交易钱货。

辽国的马匹、牛羊、皮毛、药材等货物,对于幽燕百姓而言,可都是有利可图。再过几年,能继续过安逸的日子,还有多少人会真正去牢记仇恨。

说起仇恨,还得属朝廷的人,明里暗里,在宣扬警惕、敌视......

考虑几许,赵思绾又道:“大王,不管如何,有一点,不得不有所警惕。当年,汉帝第一次北巡之时,可允诺让大王永镇幽燕,世袭罔替。

然而,这三四年间,朝廷不断削藩收权,天下诸藩,除了定难军外,也只余我幽州强藩,势必为其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

不是末将擅自猜忌,大王以为,汉帝与朝廷,真的会允许我幽州近乎独立存在吗?”

这句话,终于让赵匡赞的脸色大变,变得凝沉,慎重。良久,喟然长叹:“一句‘永镇幽燕,世袭罔替’,时下却让孤如临深渊,进退维谷啊......”

“大王,末将只是个粗人!”终于窥探得燕王心中的一丝想法,赵思绾突然郑重得道:“别的不敢保证,但将来,朝廷如欲并吞我燕军,决计不会束手,任其拿捏!必当誓死,护卫大王!”

第280章 虑难备战于前第80章 一意孤行,而蹈死地第136章 太子的认识第34章 亡国之族第158章 善后第88章 童谣第2104章 太宗篇51 太子第283章 云中之围第366章 安东不一样!第74章 根由在朝第1790章 忧劳世宗篇37 翻篇收场第177章 耶律妃第82章 不手软第271章 将威胁消灭于萌芽第267章 亲赴云州第316章 状元、探花两条路第198章 转折点第279章 中路军之失第116章 凉甘瓜沙第130章 西北剿匪第161章 河东风云(8)第2127章 世宗篇2 唯一结论第1692章 香料之路 魏王奏章第115章 困兽之斗第479章 开宝二十九年2第206章 赵思绾落网第2110章 康宗篇2 辅政时代第112章 兄弟第133章 面圣第2083章 太宗篇30 雍熙二年第510章 最后的旅途9第219章 不踏实的刘皇帝第248章 西撤!第441章 刘皇帝的财产第239章 南口大战8第279章 当年三杰第1815章 波斯见闻第226章 令人窒息的攻城之法第78章 三百与十万第44章 殷勤的女真人谈一谈本书的一些问题第200章 御敌第261章 冒进追击第282章 宋琪的治策第396章 外放成都府第78章 安东这地不简单第293章 生于忧患第425章 安东国的太子第54章 兵制改革2第2194章 仁宗篇11 大上海第469章 视察澶州第88章 皇长孙出世第71章 北齐镇第160章 平定第330章 小市民第1688章 南洋之重第2086章 太宗篇33 雍熙时代第78章 安东这地不简单第107章 深思熟虑第129章 汉师伐蜀第145章 了结第148章 再去一臣,继任人选第83章 抉择第125章 周家有女呼娥皇第1712章 叛贼内情第70章 大礼第410章 枪打出头鸟第90章 安全脱身第130章 陈桥第258章 火烧威武城第141章 崇政殿听政3第302章 有些事只能朕来做第467章 萧思温的价值第106章 诱惑第146章 黄羊平第230章 边情暂解第125章 邢州事第77章 安阳之殇第248章 耶律屋质真正的建议第133章 捷报第1808章 老来丧女第247章 兵临、敌情、决策第313章 晋王第94章 大动干戈的节奏第408章 蠢儿子第43章 刘皇帝训子第2096章 太宗篇43 大汉阴影下的世界(上)第173章 日常第413章 态度与宣言第253章 其他战场第369章 找上门来第216章 初夏第95章 玩阴谋第1758章 关系经营第312章 董遵诲兵临上京第187章 琐屑第256章 进击的蜀军第328章 决议横涉流沙第1718章 太孙之争早有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