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兵事

崇政殿内,宽大的书案后,刘承祐以一个松弛的姿态侧躺着,手里拿着一份奏章,读得津津有味的,不时点点头,露出满意的表情。

刘承祐阅读的,乃是中书舍人窦俨所进的一篇政文,洋洋洒洒两千余言,根据当下大汉的国情,在通礼、铨选、考比、纠盗、治安、税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番剖析论述,以献天子。

看得出来,窦俨是用心了的,论述详实,颇有条理,基本都言之有物,并且不乏良言善策,尤其是关于纠盗的一些建议。

“这窦俨,却也不负‘五龙’之名,很有见地啊!”刘承祐放下手中的文章,感慨了一句。

窦家五兄弟,虽以长兄窦仪的名声才干最为出众,但剩下的也多负其才,尤其是窦俨,当然,能爬到中书舍人这个位置上,肚子里没点货,也是不可能的。

不过,对于窦俨这篇政文,刘承祐也就抱着欣赏的态度读它一遍,阅完即止。就刘承祐心思而言,不过老生常谈罢了,可以夸一夸,表示赞赏。

“来人!”抬起头,刘承祐唤道。

【看书领红包】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看书抽最高888现金红包!

“小的在,官家有何吩咐?”接替张德钧为内侍行首的孙延希,赶忙入内听候吩咐。

自张德钧工作重心放到皇城司后,刘承祐身边近侍的宦官首领,已经换了三个了。一因骄狂欺下,一因收受贿赂,先后被杀,剩下一个伺候得始终不合心意,被斥退。

不到一年的时间,皇帝身边的内侍行首,这个让汉宫宦官羡慕嫉妒的位置,成了高危职位。这孙延希已经是第四人,原本是慈明殿的一名宫侍,了解到刘承祐用人不顺心,故而派过来侍候。

说起来,当初的张德钧,也是刘承祐从太后那边讨来的。结果证明,太后在调教内侍方面,却有一定水准,孙延希还是让刘承祐看中了,虽然不如张德钧机灵,但看起来很本分老实,对刘承祐异常敬畏,奴性很重,行为没有一丝一毫的差错。

当然,表现得太过完美,有时也会让刘承祐生出些怀疑,是否表里如一。要知道,即便是张德钧,时不时的,也会犯些小错。不过,就目前而言,刘承祐对这孙延希,还是满意的。

看着深鞠候命的孙延希,刘承祐直接吩咐道:“传朕口谕,赐中书舍人窦俨钱五万、绢二十匹。”

“是!”

孙延希退下,刘承祐又拿起另外一封奏章,来自枢密院,关于大汉军力的报告。大汉军队,这十年间,不断在调整规范,而每历战事,都会面临调整,发展到如今,方才有一套勉强成熟的军事体制。

以两衙禁军为主要,辅以诸边戍军、道州都司兵马,以及转运、巡检兵卒,再加上仍在构建的乡勇,规模已然足够庞大。其中仅常备的禁军,就有十万之众,这是国家柱石,而包括河北、河东、西北、西南边军,精锐之师,有二十万之众。

其中,骑兵的建设,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内外加起来,已有近四万骑。按照枢密院的测算,在维持全国基本治安的情况下,朝廷如欲大征,可动兵三十万。若待川蜀平定,彻底消化其丁口,还可增加十万。

而若不计后果,动员个水陆大军八十万,也不是不可能。不过,刘承祐估计他这一辈子都不可能发大兵八十万了,那不只会让敌人震恐,自己想起来就头皮发麻......

稍微对比了一下军队布置,内外相制,更戍调动,辅以都司,正处于一种良性的平衡,问题不大,暂时不需要大的调整。

说起来,他登基以来的这十年,不断地在收缴精兵,集中兵权,但边军的实力,却在不断提升。有的时候,刘承祐就忍不住猜忌,若是诸边戍卒反叛了,朝廷如何制之?每思之,不由背生冷汗。

事实上,大汉如今的兵力布置,是有不小隐患的,仅河北的驻军,就是一大股,实力雄厚,如若反了,很可能河北失陷,中原震动。如今有他刘皇帝镇压天下,并不虞之,但将来呢?

当然,这只是刘承祐的忧患意识罢了,信用军队,也心存提防。要解决,使威胁变小,也不是没办法,削减兵力,削弱边军实力,再加强将领之间的制衡,有的是方法。

不过,那就真正变成“守内虚外”了,不是刘承祐愿意看到的。这么多年下来,大汉屡屡向南用兵,但对北方的防御,从未放松,屯重兵以备戎狄,甚至不惜加强北边将帅的权力,与其一定的军事自主权,目的为何?就是不愿为了因为控制将帅,防止内叛,而自缚手脚,自废武功,使自己疲于边患。

凡事总有利弊,就刘承祐而言,平衡利弊的方法,就是夺回北方的天险(专指燕云十六州),重新布置国防,使之更平衡合理些。

不过,没有什么政策、布置,是能百年不移的,只能结合当前的国情国势,进行调整与发展......

甩了甩头,清清脑子,回到枢密院的奏章上,想了想,提笔写下一道制文,而后用印,吩咐下去:“将此制,发传枢密院!”

制文言简意赅,按照刘承祐的批示,枢密院接下来的重心,放在川蜀军队的整饬布置、以及撤兵事宜上,再着重强调了一点,加强对骑兵的建设。

刘承祐突然察看起大汉兵事,不只是因为平蜀的缘故,还因为,他的目光再度放到北方了。在刘承祐看来,收取川蜀后,南方剩下的小半壁江山,可从容取之,不会有什么难度。以大汉如今的实力,只要不出意外,三两年内可定之。

在这样的情况下,刘承祐觉得,是时候将注意力放到北面的辽国上了。加强骑兵的建设,就是一个信号,是为对辽作战,进行军事准备。

乾祐四年汉辽和议之后,已经整整六年了,大汉将士,压抑着自己的锋芒,也该针对性地磨砺自己的獠牙,准备向北方的大敌咬去。

这些年,辽国的发展,可一点不慢,睡王在位,似乎深暗“黄老”之道,又重用耶律屋质、耶律挞烈的等文武,国家的实力得到了长足的恢复。

十载过去,当年栾城之战给契丹造成的创伤虽重,但十年的时间,足以使新一批的契丹少年成长起来。

不过,如今的辽国,最严重的弊端,还是上层权力的斗争。帝位在耶律倍与耶律德光这两脉之间更替,火神淀之乱更是遗祸无穷。

耶律璟继位之初,对契丹贵族有所安抚,废置了耶律阮的一些汉制政策,极大的缓和的矛盾。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总免不了阴潜图谋之辈,想要效仿耶律察割,篡权夺位的皇室贵族,可不少。不过,都被耶律璟轻易平灭掉了。

虽然耶律璟的帝位还算稳固,大权专政,但因为帝位与权力的斗争,而造成的辽国上层政治的动荡,总归难免。但是,上层的政治再不稳,对下边部民、州县的影响似乎并不大。

说起来,耶律璟与刘承祐同岁,都还年轻,但二人分别统治着东方最为庞大强盛的两个帝国,未来必有一场激烈的碰撞。

但是,刘承祐已经做好了足够的心理准备,并在进行军事准备,耶律璟则不然......

第1717章 郭威终于走了第1693章 安西王第102章 攻心疲敌第2194章 仁宗篇11 大上海第132章 进宫第321章 合理避税第361章 皇长子的气度第152章 失意政客第118章 棉第193章 杨邠案(1)第48章 接纳回归第2096章 太宗篇43 大汉阴影下的世界(上)第113章 必成大器第157章 《刑统》将成第115章 西北情况第1701章 浮出水面第200章 谁能继位?第140章 封王第248章 两战破寨第476章 赵匡义留台丧龙钟响第499章 有些事从未改变第93章 升迁第92章 大调整第323章 汉辽第二次和议第374章 善待第2074章 太宗篇21 其心难测第476章 内外党同第392章 封禅之议,军官学院第1712章 叛贼内情第90章 交趾收复第151章 广政殿议第1698章 做贼心虚第13章 举城同欢第433章 韬光养晦第52章 幽燕变故第117章 赵匡义也慌了第104章 来点日常第36章 奉宸营第10章 如此处置第70章 安东大开发1第1743章 臣服尚有门槛第18章 轻取江陵2第29章 独眠孤馆第44章 个中弊端第133章 面圣第402章 太子有后了第48章 瑶蛮的格局第348章 老皇帝第344章 打个赌第511章 最后的旅途10第389章 分封与否第1738章 逆贼授首,准备撤军第20章 威临荆南第36章 奉宸营第209章 刘皇帝脑子还是清醒的第62章 形势一片大好第151章 凋零第166章 一座庄园第1681章 陆海之争第1785章 统治从去***化开始第123章 咨之以边事第365章 看衰第316章 状元、探花两条路第207章 燕王心迹第104章 驾临历城第14章 皇城司在行动第54章 临阵指挥,尽委诸君第1707章第132章 向训为帅第400章 晚节不保第369章 功臣宿将第168章 陶谷眼中的伪唐第136章 赵都帅第445章 老皇帝坐不住了第320章 见机进言,权归中枢第165章 旧邸第197章 财计第74章 东亚海盗的兴起第321章 瑶女第239章 进退第1755章 良平岛第83章 佛陀入世,亦在治下第203章 胜利的意义第323章 汉辽第二次和议第320章 蛮瑶归服第171章 艰难的乾祐二年2第391章 大汉第一将帅第154章 南唐来使1第162章 出游携新妇第279章 喜从天降第81章 内外变动第316章 皇后的宽慰世宗篇30 快速翻篇的历史第40章 入长沙,定湖南第110章 坦白第76章 视察第51章 耿淑妃薨第2051章 最后的旅途(终)第94章 大动干戈的节奏第46章 郭荣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