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同榻卧谈

听其言,刘承祐沉吟了一会儿,突然笑了笑,好奇地问道:“作为大军统帅,率师破国,虏其君主,遂成功业,你向星民也是威名远播,怎么如今,却自我菲薄,轻言言老?”

“不瞒陛下,此次平蜀,破寨拔关,死伤无数,臣观尸横遍野,血染长空,心中竟有不忍。可见,人之迟暮,心也软了......”向训回应道。

“这可不像一个杀人无数的将帅口中说出的话!”刘承祐睁开眼,偏头看着向训,转变话题,以一种感怀的语气道:“朕还记得天福十二年,石晋沦亡,华夏天倾,胡虏肆虐,你孤身投效晋阳,那时是何等的英姿倜傥,慷慨豪情!”

向训也看向皇帝,追忆起当年往事,表情终于不那么“死气沉沉”的了,脸上也有所动容,苦笑道:“臣长于河内,素来心高气傲,自负豪杰,年近四旬,仍旧庸庸碌碌。当年北上晋阳,脾性犹然不改,在先帝面前大放厥词,妄谈天下大势。

若不是陛下不以臣鄙,收入帐下,出入亲从,寄以腹心,臣只怕仍飘零于江湖,何谈今日之荣誉与功绩......”

“你这又是在恭维朕啊!”刘承祐的心情看起来不错:“不过,以你向星民的才干,早晚能遇伯乐,富贵加身,朕只是适逢其时罢了!”

“朕以小恩待你,你却以十倍功业报朕,这样算下来,朕可是赚了,而且是大赚!”刘承祐的嘴角洋溢着笑容:“从河东出来的这些年,我们制敌,攻辽,平乱,削藩,削平诸国,渐至统一,这其中,功劳簿上,得重重书你向星民一笔!”

“陛下谬赞了!”向训则是认真地说道:“东出十二载,天下换新颜。当年高祖开国,臣随陛下东出,却也没有想过,区区十二年,国家已将复归一统。天下大乱八十载,藩镇割据,诸国并立,涌现了多少英雄豪杰,乱世枭雄,然唯有陛下才是那真正扫平诸方,革兴旧弊,创万世基业的雄才!”

向训就秉持着一点原则,不断恭维,说好话。但是,又并不让刘承祐觉得谄媚,毕竟是深度参与这十二载春秋的大变革,感触很深,自然也显得情真意切。

不过,刘承祐的心情,也越发复杂了。慢慢地撑起身体,手指一抬,吩咐宫娥退下。衣衫单薄的美娇娘柔柔离开御榻,鞠腰离开,榻上只剩下君臣二人,向训也坐了起来。

刘承祐看着向训,平静的目光让他不敢对视,语气变得严重:“朕知道你在顾忌什么,也知道什么让你如此拘束小心。大概是朕,刚愎?多疑?凉薄?让你感到害怕了?”

听皇帝这么说,向训哪里还敢端什么架子,直接就跪倒在榻上,严肃道:“陛下此言,令臣惶恐,臣万不敢有此欺君想法啊!”

见状,刘承祐情绪似乎也变得有些激动,一手挥舞,唾沫横飞:“朕告诉你,把你的心放回肚子里去。朝中的那些流言,朕全当那是屁话,朕若是不信任你,何以将西南大军付于你手六年?对有功之臣,朕绝不妄加猜忌。

你我君臣相识相知十二载,朕自觉推心置腹。今也不妨再坦诚些,你也不必害怕功高震主,朕虽非开国之君,却是创业之主,自认还能弹压一切!”

皇帝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向训感到心悸的同时,也明白,不当再作此前状,否则真要引得天怒了。揖手再拜,以头触之,用臣服的姿态,敬佩的语气道:“陛下恩威如山海,臣唯有稽首拜从!”

伸出一只手,将他搀起,刘承祐轻吁了口气,说道:“现在就你我君臣,就不必拘这些俗礼了,显得生分!”

“谢陛下!”

事实上,在向训坐领西南大军的六年中,朝中并不少流言,当年奉命去整编关中兵马,集其精锐,以备伐蜀,可以说,西南汉军是向训一手组建的。

伐蜀之前,一切都还算平衡,但是取得灭蜀的成绩后,变流言飞起了。刘承祐这个皇帝还稳坐钓鱼台,朝廷的御史言官们却忍不住了,屡屡上表,让刘承祐将向训召回。

毕竟,向训手握数万精兵,又收降十万蜀卒,再加川蜀的地理的特殊性,虽然有些现实条件被刻意忽视了,但表面看来,那时的向训,真的很“危险”。

谈远的有钟会之事,近者可鉴孟知祥,朝臣们怎能不多想。尤其在,蜀乱的消息正式通报后,那些不明细由的朝臣们更加激动了,就差直接质疑向训的忠诚,说他有不臣之心了。

对于那些甚嚣尘上的言论,向训岂能没有耳闻,虽然是大军统帅,杀伐果断,但也会怕会担心。这些年,随着大汉的不断强盛,统一的进程在加快,人心民气在凝聚,将校们对于皇权的敬畏感也在提升。

近两年来,军中仍旧不乏骄兵悍将,或许仍有肆意妄为的人,但却不敢触犯皇威。向训也是凡人凡将,素有谋断,心中产生忧患意识,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正因为对皇帝有所了解,也耳闻目染这些年大汉上层的人员变动,权力变迁,所以此刻,即便刘承祐一番坦诚开怀言,他也不敢完全当真。

考虑了一会儿,向训也以一种坦然的态度对刘承祐道:“陛下视臣为股肱,臣感激涕零。然臣这些年在西南统军,远离家人,不识亲戚,及平蜀功成,已是身心俱疲。而今所求者,唯作休息,放松愉情,还望陛下体谅成全!”

“将帅之才,正值盛年,岂能就这般马放南山。”听其言,洒然笑道,不过又补了一句:“此事容后再说!”

翻身躺下,脑袋枕在双手上,刘承祐说道:“此次平蜀,打得不错,不负多年准备,尽取两百州县,可谓开国以来,第一功绩!”

向训现在就怕皇帝夸他,闻言,表情凝重地道:“臣正欲向陛下请罪,蜀地得而复乱,实乃臣御下不力,处置不当,未能正确贯彻陛下意志,以致生叛。贼寇陡生,又未及时反应,致使祸延百日,蜀中重创。士卒疲敝尚且不说,蜀民因此而多死者,逾十万之众啊!臣每思之,都觉大意失职啊!”

“你心里不必有所负担!”听其言,刘承祐却是摆摆手,很大气的道:“朕说心里话,蜀中之叛,根由在我,与卿无关。再者,这么乱上一场,也不是一点好处没有!那些心怀叵测的叛贼,不都跳出来了,为我们一举扫空?

到大军进成都为止,还不到四十日,进军太过顺利,灭蜀太过容易。让朕想起了隋灭南陈之故事,虽然情势不同,却异曲同工,得而复叛,还不如乱上一场!不乱不足以知其弊,如今蜀中士民当知朝廷威严了吧,即便打烂了蜀中,也便于朝廷重新收拾......”

皇帝的话有些无情,哪有半点爱民之意,野心勃勃,明显只在意他的统治。至于死伤个十几万人,算得了什么?

而向训,别看他一副“心慈手软”、忧此忌彼的表现,但打心里,并没有那么怜悯,只是做出那等表现罢了,率师伐国,杀伤无数,心可硬着。而对于刘承祐的话,实则也是认可的,当即赞誉皇帝的雄姿大略。

“此番伐蜀,朝廷叙功策勋,星民以为,何人堪当第一?”刘承祐又问道。

向训:“臣为主帅,不便妄议!”

大家好 我们公众 号每天都会发现金、点币红包 只要关注就可以领取 年末最后一次福利 请大家抓住机会 公众号[书友大本营]

“既为主帅,就该当为麾下进言请功。如果你都不开口,朝中有谁能定之?”刘承祐反问。

闻言,向训沉吟良久,认真地道:“自入蜀及戡乱,综论功勋,当以赵匡胤为第一!”

“嗯......”轻轻地应了声,刘承祐没有露出什么意外的表情。

旋即吩咐道:“凯旋之师,有不少西南将士,朕都没见过。安排一下,明日朕就在琼林苑进行检阅!”

“那将士们,必当喜笑而慕天颜!”

第248章 刘皇帝的小本本第423章 安东国的权贵们第47章 高丽定安之事第466章 亟需改变第138章 请立太子第238章 皇帝还是怕皇后第320章 见机进言,权归中枢第35章 室韦覆灭第184章 心照不宣第3章 取士不公第292章 得意失意第10章 老将出马第96章 第四次出巡第57章 既得潞,复据泽第477章 三月初十第275章 令人绝望的未来第82章 瓦桥关第108章 后知后觉后怕第451章 完颜来朝,东北将乱第2083章 太宗篇30 雍熙二年第70章 卫公辞世第2090章 太宗篇37 新时代下的大汉(中)第2051章 最后的旅途(终)世宗篇34 由“劳务输出”引发(等待更新)第87章 淮东经略正副使第422章 朕的话说完了第2086章 太宗篇33 雍熙时代第392章 抢救一下第372章 封王第130章 西北剿匪第119章 节度进京第19章 赵匡赞北上第28章 澧阳之战第152章 听政3第473章 亲兄弟明算账第246章 辽军又何去何从?第421章 为什么不喝酒?第228章 檀州大捷第2142章 世宗篇17 理藩院事第149章 河东巡抚第240章 家宴第374章 太室山上第271章 再度上演檀州事第105章 卢多逊急了第203章 幸灾乐祸第170章 全线动员第422章 朕的话说完了第71章 兵临寿春第485章 老皇帝:查一查是否有问题第355章 理智归理智,仗还得打第39章 大舅哥与小姨子第225章 光靠水军也不行第38章 濮州案(1)第151章 我,慕容彦超,委屈第288章 殿议总结第410章 枪打出头鸟世宗篇28 朝晖之城,老年白龙第111章 “名将”之败第438章 抗洪救灾年第446章 皇后驾到第188章 后续第1688章 南洋之重第155章 河东风云(2)第105章 逐一接见第471章 劳民伤财第1702章 头疼的太子第62章 奸宦昏主第291章 淮东大案第2052章 回京第349章 边情第1765章 三郡公第72章 雷王之争,西北现状第2100章 太宗篇47 大汉阴影下的世界(下)第510章 最后的旅途9第54章 聘纳郭女第289章 捷报齐至第61章 北使南归第46章 郭荣奏事第148章 最后一仗第102章 辽国现状第361章 安东国第1684章 西州尽复第201章 擎天保驾之臣这才是感言第127章 打破潜规则第307章 老马将军值得重任世宗篇25 宗藩新约第2055章 太宗篇2 世祖皇帝第312章 一举荡平第422章 朕的话说完了第47章 战略所向第169章 国庆大典第110章 西南将帅第130章 西北剿匪第1796章 刘皇帝的支持第71章 六合堤上第64章 边事不宁第473章 又当又立这才是感言第177章 小贤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