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三章 道物

今日能来听冯唐老先生讲法的,野兽鬼神乃是神山主人一派,元神修士则是前两日得了缘法的人呼朋唤友而来,他们都正襟危坐不敢遗漏一丝一毫。

神灵高禖“奿”的两位弟子这时才青鬟和翠珠姗姗来迟,可她们却从隐约听到的信息中猜出了个大概。

冯唐老先生所言“无为而无不为”之道,对于机缘巧合而来的元神修士和野兽鬼神而言或有裨益,但是对于青鬟、翠珠二女而言,这本就是心知肚明之事。

如果说“修身”者修炼的气血是水,那么他们的身体就是大坝,一旦身体的强度上去了,只要气血的消耗不伤及根本,很快就能通过修炼恢复回来,所以修身者争强斗狠,不怎么在意气血的消耗。

阜陵县一案之所以引起“使者”诘问,就是在于青鬟采阳补阴之时,是否故意动了县尉嫡次子的根基。

而炼命者却并非如此,相较于阴阳冲合来说,人的身体就像一个水缸,只有日积月累将水缸存满水,才能继续向着更高修为境界晋升。因为损耗他们的法力就是在折他们的寿命乃至断绝成仙的希望,故此炼命者极为小心谨慎。

“对于人来说,野外有各种危险,而城市、村里之中却有法律约束每一个人,越安分守已、越不引人注意,就越能避免各种灾难,这就是所谓的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而对于诸位妖兽而言,你们依山傍水而居,本身就相当于山野之中的‘大王’,只要你们相互之间没有争斗,就能在各族鬼神的带领下组成了一个妖兽之市,再加上此处也没什么让人垂涎的东西,所以你们也有了安稳的修炼之基。”

“你们虎、鹿、鹰、蛇、燕、猫、猴七种野兽能到此者,皆是有着不错的天资,七族鬼神不惜折损代表着‘阴寿’的修为,也要让你们一同听法,老朽自是看在了眼里……”

“可你等之中寿命最长者不过三五十年,寿命短者更是只有一二十年,因此你们若是想要长生,就得另辟蹊径。”

“虎、鹰本就具有一副好根骨,所以你们最好是‘炼命先修身’,到了炼炁修为修身的好处就显现出来了。余者则最好是‘炼命先养性’,到了采气修为元神的好处便能显现出来,当然若是修身、炼命和养性都有天赋,那最好就是三者同修。”

身、命、性三者同修说起来不过几个字,然而做起何其难也!

寻常修士只走炼命一道,用一辈子的时间都炼不出胸中五炁,所以人们开始以修身之道或养性之道佐之。

不说青鬟,就是青鬟的师尊神灵高禖“奿”,同样性命双修,却在九十八岁止步于胸中四炁,要是能三者同修,她早就修炼修身之道了,还不是因为修身之道带来的好处弥补不了时间的虚度?

刘公干元神想到这里不由叹了一声,他当年何尝没有三者同修的抱负?只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他最终只能“性命”双修。

接着刘公干元神就看向了旁边的“白鹤童子”,现在他儿子刘迁已然修成了“元神之相”,意味着刘迁只需要“身命”双修,就能达到三者同修的效果。

想到这里,刘公干元神眼中不由灵光一闪,然后对着冯唐老先生开口道:“冯老先生,老夫曾听闻‘夫形者,生之所也;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故大多数修士都会以形身炼命,然我等却是元神修士,不知这‘炼命先修身’有何诀窍?”

刘公干元神身为淮南王,当然知道许多‘炼命先修身’的法门,但是据神灵高禖“奿”所言,几日前冯唐和神山主人论道有所感悟,这才于此开坛讲法,所以刘公干方有此抛砖引玉之举。

冯唐见鸿鹄老叟如此直抒胸臆,非但不生气,反而有种看到自己的感觉。

“哈哈哈,既然鸿鹄老叟问起,那老朽就直接将前几日感悟的一种‘修身之法’说与诸位听一听,大家若是有想法,也可以直接提出!”

此言一落,青鬟和翠珠就都正襟危坐起来,空中的七位野兽鬼神同样露出了期待之色,其他元神修士忽的察觉身边氛围一变,也都连忙打起了精神。

冯唐见此却没有直接说“修身之法”,而是指向了神山上的一颗树木道:“一颗种子载在山上肥沃的土地里,只需适量的阳光雨露,它就能在数年内开花结果,进而长成参天大树。而同样的种子若是落在悬崖峭壁上,就算能存活也生长的极为缓慢,往往最终结的果子或少或小。”

“如果把山体当成我们的身体,那么种子就是我们的‘命灵’,阳光雨露是我们的修行资源,所生长的果子就是被称作‘大药’的五行元炁。只是山体上肥沃的地方终究很少,大多数都是贫瘠的山石乃至悬崖峭壁。”

“阳光雨露从天而降,悬崖却留不住雨水,阳光若是太过炽烈,树苗更是会有干枯乃至死亡的可能,所以这种人不适合以修身之法炼命。”

“肥沃的土地固然很好,但也容易因为扎根太浅而被大风吹倒,所以拥有修身天赋之人还是要稳扎稳打,切莫冒进贪快。”

“大多数人的身体都是乱石地,虽然十分贫瘠也留不住雨水,但是只要努力向下扎根,就有机会找到更深层次的水源,而扎根越深基础也就越强,就算遇到大风也能屹立不倒。”

“因此这‘炼命先修身’之法,着重的不是如何浇水施肥,不是如何开枝散叶,不是如何吸收阳光雨露,也不是如何开花结果,而是如何探寻身体内部的‘水源’!”

听了冯唐的这一番话之后,有听众恍然若得,有听众懵懵懂懂,有听众则是一脸茫然。

刘公干元神秉承着耿直的天性,丝毫没有迟疑的问道:“夫心者,五藏之主也,所以制使四支,流行血气,驰骋于是非之境,而出入于百事之门户者。难道冯老所言的‘水源’,就在我们的心中?”

冯唐却是摇了摇头回答道:“心中气血早已蕴含阳气,而非我们所需的‘水源’,故‘水源’或在心中,而不在心内。”

刘迁之前听的还有些懵懵懂懂,对于心内和心中却十分明白,所谓心内就是心内流淌的血液,所谓心中则是心脏本身之中。

这时冯唐继续对着众人道:“树苗探寻地下深处水源的是根须,我们修行者的‘根须’,则是我们命灵控制身体的经络,经脉相当于主根,络脉相当于须根,想要找到水源,还是要靠更多更广的络脉须根。”

“炼命者只修炼经脉而很少修炼络脉,UU看书 www.uukanshu.net 再加上每一条经络都有着或通畅或堵塞的穴窍,所以谁也不知道哪一条经络连通着水源,运气好的打通一条经脉上的所有穴窍后,就能在这条经脉的络脉中找到一处‘水源’,运气不好也不要灰心……”

“诸位有元神修士,有懵懂野兽,有开了灵智的妖物,也有翩然而来的鬼神,或许对‘水源’有些不了解,老朽就在此细说一二。”

“这修行之道,便是修身之元精、炼命之元炁、养性之元神,然而依老朽所见,三者皆是出于先天一炁,先天一炁融入血肉便是元精、融入地便有元炁、融入空中便赋予了万物元神。”

“亦可以说是,元神是天上的“白云”,元炁是天地之间的“雨露”,元精是我们如同高山一般身体中的‘水源’!”

“《道德经》曾曰: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这其中的‘象’便是‘白云’之元神,其中的‘物’就是‘雨露’之元炁,其中的‘精’就是‘水源’之元精,三者谓之何物?皆是道一为物!”

“若非这个道一所代表的先天一炁,修行者何德何能以凡躯修炼性功、身功、命功超凡乃至成仙?”

此言一出,满堂皆惊,唯有一人面不改色,这却不是皓发鹤面之人面无表情,而是“白鹤童子”已然陷入了唯恍唯惚之中。

第一十六章 虚灵第一十五章 无有第五十八章 找死第六章 神仙洞第六十二章 火!第四十四章 青童第一十二章 无为第三十九章 宝物第二十四章 休沐第四十章 焦姑第二十八章 天人第二十六章 儒道第二十章 修身第五十五章 杀!第四十章 焦姑第五十章 因果第二十七章 天意第四十二章 龙珠第七十二章 【点化】第四十九章 反目第四十三章 白猫第一十三章 道物第四十四章 青童第一十一章 易老第五十九章 敕令第六十章 言灵第五十三章 愚昧(养书的大佬们可以开宰了!)第五十四章 怒!第六十一章 闻道第七章 使者?第五十七章 各异第五十二章 道别第五十九章 敕令第三十三章 造化第二十七章 天意第五十三章 愚昧(养书的大佬们可以开宰了!)第一十三章 道物第四十章 焦姑第四十九章 反目第三章 谋事在人第六十五章 震!第三十九章 宝物第二十四章 休沐第一十七章 约定第五十二章 道别第六十六章 悟!第四十四章 青童第七十章 共识第二十五章 主张第四章 乘鹤第四十六章 灭魔第四十六章 灭魔第八章 酒色第一章 成仙?入魔?第七十四章 崇拜第三章 谋事在人第六章 神仙洞第一十八章 志向第五十九章 敕令第四十四章 青童第六十九章 赎罪第五章 神山第三十六章 外丹第四十六章 灭魔第一十九章 君臣第三十八章 居巢第一十九章 君臣第一十五章 无有第十章 世俗第一十四章 问仙第七章 使者?第一十六章 虚灵第二十七章 天意第三十四章 天魂第七章 使者?第二十章 修身第五十八章 找死第一十一章 易老第二十五章 主张第三十六章 外丹第二十八章 天人第六十四章 唐突第九章 勾结第三十四章 天魂第六十六章 悟!第五十一章 命运第一十二章 无为第三十五章 鬼神第五十五章 杀!第三十三章 造化第五十一章 命运第六十四章 唐突第一十七章 约定第二十七章 天意第一十六章 虚灵第一十五章 无有第二十一章 阳谋第四十五章 方士第四十五章 方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