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3章 划江而治

孙权含笑抱拳道:“权凡眼愚顿,竟不识贤士至此,失礼失礼。”

诸葛亮亦躬身道:“此乃水镜先生当年之戏言,吴侯切勿当真,亮山野慵懒之徒,才疏学浅,盛名之下,其实难负。”

孙权道:“司马德操乃世之高人,岂有虚言?不知先生对天下大势有何见地,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

诸葛亮推托道:“亮不过是一耕夫,不省治国安民之策,安敢枉谈天下大事?”

孙权再三恳请,诸葛瑾亦道:“二弟不妨试言之,吴侯也不是外人,不过是是想听听二弟的意见。”

诸葛亮沉吟片刻,道:“吴侯有命,在下莫不敢从,只是亮一己之言,吴侯姑且听之,若有不当之处,还请吴侯海涵。”

“先生不吝赐教,权当洗耳恭听。”孙权道。

诸葛亮手持羽扇,轻轻地摇了两下,道:“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与袁绍相争于河北,曹必胜而袁必败,北方一统之势已无可阻遏,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兵雄势大,无人可与之争锋。徐州刘泽,起于东海之滨,席卷淮南、荆襄,横扫长江以北,势不可挡。此二人为一代雄主,其余如益州刘璋、汉中张鲁、西凉马腾之辈,碌碌无为,舍此二人之人,余者吴侯皆不需虑之。吴侯世据江东,国险而民附,此诚为逐鹿天下之根本。今刘泽已得荆襄北境,吴侯切不可等闲视之,倘若刘泽全取荆州,则与江东共拥长江之险,江东之优势不复存矣。愚以为,吴侯应即刻出兵。乘刘泽无瑕南顾之际,抢夺荆南四郡,暂不与之争锋。以谋求划江而治,只要吴侯坐拥江南半壁。内修政理,外固江防,便可立于不败之地。曹操与刘泽虽有互不相侵之协定,但一纸空文,岂能挡得了曹操壮志雄心?不出数年,曹刘必然相争,这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甚至是两败俱伤,彼时吴侯便可乘隙而北伐,一举可定天下。”

诸葛亮一席话,为孙权勾勒出一幅争霸天下的蓝图来,听得孙权如醉如痴。在诸葛亮的宏观构想之中,划江而治是重点,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江东必须有所动作,乘刘泽立足荆州未稳的时候,虎口夺食。将刘泽尚未染指的荆南四郡长沙、武陵、零陵、桂阳抢夺到手,依靠江东强大的水军力量,固守江防。将刘泽的军队挡在长江以北,这样孙权就可以轻轻松松地坐拥江南半壁江山。接下来孙权所要做的,就是坐山观虎斗,等曹操与刘泽斗到两败俱伤之时,出兵北伐,便可以轻取天下。

诸葛亮的策略是避实就虚,不与徐州军做正面的冲突,以目前江东军的总体实力,水军占据优势。而陆军占据劣势,诸葛亮建议孙权先取荆南四郡。就是要扬长避短,攻占荆南。依靠优势的水军力量,封锁长江水道,完成划江而治的战略目标。诸葛一生唯谨慎,他对孙权提出的战略构想无疑也彰显了这一点,徐州步骑冠绝天下,此诚不可与之争锋也,江东如果想在荆州的搏奕之中占得上风,就必须要扬己之长,避己之短,江东军的水军优势明显,那就充分地发挥水军优势,不与徐州军在荆北相争而转取荆南,划江而治,分庭抗礼,以长江为天然屏障阻遏徐州军的南进之势,一旦天下有变之时,再相机而动,不用奇险之招,不贪功冒进,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对于目前并不占据优势的江东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孙权听罢,暗暗称奇,心道这卧龙果然有奇才,当下长揖一礼,道:“先生金玉良言,权受教了。先生乃当世奇才,如能屈就江东,必为江东万民之福。”

诸葛亮淡淡地一笑道:“亮乃散淡之人,逍遥惯了,只愿闲云野鹤放逐江湖,功名富贵,与我如浮云。今日只为探视兄长而来,兄长既然无恙,亮这便归去,后会有期。”

鲁肃劝慰道:“孔明先生有济世之才,若放逐山野,岂不是明珠暗藏,绝非社稷之福。”

诸葛亮道:“人各有志,子敬兄就不必强留亮了。”

眼看得诸葛亮去意甚坚,求贤若渴的孙权又岂能放过这个机会,暗暗地向诸葛瑾投了一个眼神,让他出面来劝说诸葛亮。

诸葛瑾心领神会,对诸葛亮道:“吴侯思贤若渴,二弟如留在江东,必可一展平生所学,二弟岂不闻伯夷叔齐之事乎?虽饿死在首阳山下,兄弟二人亦不分别。你我二人如能共事江东,旦暮可聚,亦不失骨肉亲情。此乃为兄之愿,望二弟勿辞。”

“这……”诸葛亮沉吟未决。

孙权道:“先生志趣林泉,权本不敢强行挽留,但现下襄阳已为刘泽所据,某常闻刘泽近走卒而恶士人,先生若返襄阳,恐为刘泽所害,故而请先生暂居江东,待荆襄局势稳定之时再行回乡不迟。先生既然无意仕途,权也不敢强加官职,但请先生为幕宾,权亦可早晚请教,先生何时去留,但凭尊见。”

诸葛亮想了想,似乎现在的确也没有好去处,便道:“蒙吴侯厚爱,亮权且留驻几日,待荆州安定之后,再行请辞。”

孙权见诸葛亮同意暂时留了下来,便略略宽心,寒喧几句之后,遂与鲁肃告辞而去。

诸葛瑾见诸葛亮怏怏不快,乃道:“吴侯雄才大略,是百年难得一遇的明主,二弟有王佐之才,在江东必可一展平生抱负,何故执意要走,难道二弟心中另有明主吗?”

诸葛亮摇摇头,道:“吴侯可为人主,但纵观其度,能贤亮却不能尽亮,何况江东俊杰如云英豪辈出,文有张昭武有周瑜,他们皆是治国兴邦之大才,我留之无益,不如早去。”

诸葛瑾含笑道:“二弟多虑了,子布公瑾宽宏雅量,皆为社稷之臣,为兄与他们相处甚为和睦,二弟若肯投效吴侯,也定与诸臣相处融洽。何况襄阳兵祸连绵,二弟此时亦不应归去,且留江东,以为上策。何况吴侯也答应二弟去留自便,既来之则安之,二弟不妨多走走看看,合则留不合则去,不知二弟意下如何?”

诸葛亮只觉得胸中郁闷,也没有回答诸瑾的话,只是道:“兄长身体尚未康健,还须静养才是,亮先告退。”

诸葛瑾道:“二弟远来,还不曾用膳吧?”当即吩咐管事给诸葛亮备餐,诸葛亮并没有吃,而是漫步而行,不觉已出了建业城,来至长江边。

遥望长江烟波浩淼,江中一叶扁舟随波逐流,诸葛亮伫立于江中,久久地出神凝望。

孙权回府之后,心中郁闷,重重地叹息了一声,在他看来,诸葛亮绝对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光是他这番划江而治的见解江东就无几人能及,如果换了开疆拓土飞扬跋扈的孙策可能对诸葛亮的这番言论不以为然,但对于守成持重的孙权而言,无疑是最合他的拍。但孙权也看得出来,诸葛亮并无意出仕,最起码不愿归附于江东,这让孙权有些大伤脑筋,象诸葛亮这样的人才,正是他渴求已久的,遇之而不得,殊为人生一大憾事。

鲁肃一直跟在孙权的身后,见孙权忧色冲冲,便道:“主公所思者,是为孔明不肯归顺吗?”

孙权轻轻地叹息一声,道:“如此旷世逸才,得之乃江东之福,失之乃江东之憾。”

鲁肃神情略显严肃地道:“属下刚刚接到荆北方面的密报,刘泽南渡汉水之后并没有急着攻打襄阳而是亲赴孔明故里隆中,想必刘泽也是听闻了孔明乃当世奇才,才不惜枉驾屈尊礼贤下士,主公切不可轻易放孔明归荆州,否则其为刘泽所得,必为江东之劲敌。”

孙权闻言眉头紧锁,道:“方才孔明之策,子敬有何看法?”

鲁肃道:“取荆南之地,与刘泽划江而治,不加刀兵,主公便可坐拥半壁江山,立于不败之地,待天下有变,主公即可挥师北伐,诚如是,大业可定。孔明之高论,江东诸臣,无人可及,对主公而言,此策乃为上上之策。”

孙权也点点头,显然他对诸葛亮的策略也是极为地赞同,旋即又略带遗憾地道:“只是孔明常怀去意,奈之若何?”

鲁肃道:“主公岂不闻豫让‘众人’‘国士’之论乎?刘泽既肯放下身段亲顾草庐,主公何不效之,施厚恩以结其心,孔明感其诚必心悦诚服,归于主公麾下。”

孙权展颜一笑道:“子敬所言极是,孔明乃当世奇才,孤自当敬重厚待之,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孤不信凭孤一片诚心打不动他。”

这时,门人前来禀报:“启禀主公,大都督周瑜在外候见。”)。

第207章 再别洛阳第267章 幕后主使第299章 长途奔袭第217章 风波再起第145章 再见刘备第204章 灵帝其人第311章 罄竹难书第246章 将帅失和第140章 擒贼擒王第236章 国相来访第332章 三让徐州第639章 事与愿违第457章 穷途末路第556章 黄忠出战第308章 文津渡口第192章 再宴卢府第136章 揭榜投军第411章 开阳臧霸第151章 打残右翼第256章 收降徐荣第277章 转道渭北第603章 峰回路转第664章 烈火洪水第510章 轻取襄阳第642章 四渡涪水第274章 儿女私情第69章 黑脸周仓第318章 孤胆徐庶第572章 剑走偏锋第651章 火烧阳平第73章 军法三章第157章 江东二乔第132章 十步芳草第41章 奇才马钧第116章 惊世才华第83章 噩耗传来第694章 撤离许都第122章 蔡氏算经第664章 烈火洪水第309章 重头再来第296章 喜得贵子第288章 情何以堪第263章 锦鹰条例第23章 波斯商人第552章 神医华陀第676章 全面开战第290章 处子之身第354章 绞刑架下第2章 与狼共舞第351章 残月之夜(上)第42章 地狱之旅第10章 辽西太守第638章 严颜归降第418章 王庶同罪第478章 决意西进第460章 欺人太甚第397章 困守孤城第465章 暗战风云第156章 千里跃进第455章 杨弘战死第156章 千里跃进第404章 再收张辽第533章 舍我其谁第257章 分崩离析第201章 宗室重臣第108章 浑天之说第379章 不堪回首第655章 阵斩夏侯第678章 东渡黄河第435章 背水一战第211章 誓堵决口第103章 卢门豪宴第212章 初入平原第703章 香消玉殒第238章 以骑制骑第560章 回兵长沙第400章 全部拿下第285章 鱼和熊掌第100章 软玉温香第500章 陶制炸弹第115章 愿赌服输第406章 往事如烟第375章 吕布来了第502章 刘表之死第82章 五原吕布第109章 八步成诗第596章 横渡长江第268章 投石神威第35章 生意兴隆第518章 乌林水寨第491章 两胁插刀第108章 浑天之说第517章 阻击吴军第410章 酩酊一醉第640章 山北小路第397章 困守孤城第15章 初识张飞第518章 乌林水寨第249章 洛阳大火第164章 皇甫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