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幽州谄臣

是勋在太学里讲课,首先尝试强化学生们的“国家”概念。

因为这时代的士人并没有完整的国家概念,更不知道什么叫“爱国主义”,他们往往只有家族的概念,在大多数士人眼中,所谓汉天子,不是国家的代表,而只是天下最大家族的代表而已。明朝人能说“国家养士百五十年”,汉朝的士人可说不出这话来。他们只会想,是因为家族在地方上或朝廷中有势力,我才能或被荐举或因萌荫而入仕,除了自身的努力外,出人头地全靠家族支持。国家?给了我什么好处了?怎么就养我了?

儒家讲忠君,但初期的忠君思想又与后世不同,忠于君其实可以等同于“忠诚于上级”,对于士人来说,他所要忠的是上级的卿大夫,卿大夫所要忠的是上级的诸侯,诸侯所要忠的上级的天子。一直到汉武帝搞“大一统”,才开始告诫臣民,你们层层忠君是应该的,但更应该忠于我这个天下之最大君。可是逮至汉末,这一思想也并没有彻底地融入人心——这时候的官僚与其属吏仍可君臣相称,便是明证。

故而,是勋首先要把国家立起来,把天子作为国家的代表,要求士人们以忠于天子为表象,以忠于国家为实质,希望从思想上铲除掉家族利益这根毒苗,从而阻止门阀世族的继续扩张和腐烂。

所以他说“先知爱亲,然后及于爱人,及于爱家。及于爱国”。不提天子;又说“爱于家。及于君,至于国”,把“君”(可以是上级,也可以是天子)放得比“国”低一层级。

只有培养起了士人的国家概念、爱国理念,才能提升凝聚力,抵御将来可能会汹涌杀来的外侮。至于个人价值、思想自由那类玩意儿,现阶段还根本谈不上,那些新思潮只会加大离心力。在摧毁家族之前,先把国家给搞跨喽。

他这在太学的第一堂课,简明扼要,才不过讲了半个钟点儿而已——肚子里货色有限,再多也讲不出来了。然后端起水杯来润润嗓子,就开始让学生提问。太学生们都觉得挺新奇,那时候除非上小课,否则老师很少花太多时间回答学生的各种问题——好比郑玄在高密五日一开讲,就压根儿没有问答环节。

学生提问,对是勋是一次挑战。因为他本身既不是思想家,也不够纯粹的学问家。所长之处,只有口舌之利罢了。但是面对那么多学生,你不能总靠诡辩蒙混过关啊,总得抖点儿干货出来啊。因此他事先声明:“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圣贤尚且如此,况我等耶?”

完了又抄袭韩愈的《师说》:“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卿等若能难我,非我不贤,是卿等有专攻也。我不能答卿等,非我不足为师也,是卿等已可出师也。不拘何惑,尽可问之。”咱有言在先,你们有什么疑惑尽管提,但我不一定答得出来。

不过话虽然这么说,太学生里真正有思想的其实也凤毛麟角,很多人只是死抠经义,被是勋三言两语就给打发了,某几个谈了谈孝道,论了论忠君,倒也不出是勋的意料之外。基本上,他这头一堂课,算是比较顺利的。

但即便如此,上完了课下来,还是满头的汗,连嗓子都有点儿哑了,转身就对许慈说:“今日始知为师之不易也。”然后当着学生们的面,直接把手里捏的那本《孝经》递给了诸葛瑾:“相赠与卿,且勤学之。”

诸葛瑾感激莫名,毕恭毕敬,双手接过。很快,这小子就被学生们给包围起来了,人人伸手,都想摸摸看这本书,琢磨琢磨,究竟是怎么装订起来的哪?

诸葛瑾是聪明人,他常来常往是勋府上,很清楚是勋建坊造纸和打算卖纸的事儿,所以当着同学们的面,极言用纸的方便,并说:“此乃故兖州刺史曹公家坊所制,其质为关东之冠。”是勋早就关照过他们了,我也就跟荀彧、钟繇这些朋友们老实交待是自家作坊,你们可别到处去乱说,别人问起来,就报曹德的名头。

造纸,那是为了自家的习惯,也为了文化更方便传播,要是能卖钱充实一下腰包,当然更好,他可并没有想在史书上被写成蔡伦第二。

是勋这一段时间大是悠闲。侍中一官,本为散职,供皇帝直接指使,武帝后逐渐成为别职的加官,得入禁中奏事,逮魏晋而权同宰相。但是勋脑袋上只顶了个侍中的名号,并没有本官,所以仍然只备顾问而已,换言之,不顾不问则啥事儿都没有。

估计上回喋血德阳殿,把刘协给吓着了,所以这些天一直没有下旨召见是勋。是宏辅乐得清闲,在家里读读书,去太学教教课,偶尔过问一下造纸和刻经的进程,或者装作偶遇,去跟甘氏闲谈几句。

曹淼和甘氏倒是相处得不错,是勋觉得,这大半来自于对甘氏悲惨婚姻的怜悯。她也曾经问起过丈夫打算如何处置甘氏,总不能一直养在咱们府里吧,是勋只是摆手:“且待曹公归来,再作打算。”

是啊,自己也清闲不了太长时间,曹操守孝三十六天,很快就要回来啦。话说这年月通讯落后也有落后的好处,要是能够一个电报拍发出去,全天下都知道曹操暂离了许都,还不知道有多少诸侯要暗起觊觎之心呢,袁绍之流,就很可能趁机在边境上搞点儿摩擦,抢先占据险要之地。只是以如今的通讯速度,估计等袁绍知道了,想清楚了,曹操都该除服啦。

不过他没有想到,不必要见天儿去司空府上开会,并不见得就没会可开。某日荀彧突然下书相召,是勋以为只是随便聊聊天,联络感情呢,欣然而往,到了荀家一瞧,不仅荀彧的侄子荀攸在,郭嘉、钟繇、毛玠在,竟然连曹仁兄弟和夏侯惇兄弟全都在。啊呀,这就不是普通的茶话会啊。

赶紧问荀彧,这是出了啥事儿吗?荀文若点一点头,直言相告:“关士起自易京而来求赦。”

曹家班挺注意搜集幽、冀两州的情报,是勋尤其上心,他生怕历史因为自己的搅扰而彻底改变,袁绍提前平灭了公孙,然后南下打曹操一个冷不防。好在就目前看起来,北方局势并没有太大的加速迹象,公孙瓒仍然在易京死撑着,麾下兵将尚多,粮草充沛。虽然就他这种坐守之势,迟早都是个死,但问题袁绍也只好跟旁边儿陪着,不到得竟全功,不敢将主力后撤,害怕“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估计照这种局势发展下去,袁绍起码还得一年才能平灭公孙,然后花一年的时间扫其余党,稳定后方,怎么也得建安五年才会正式跟曹操撕破脸——也就比原本的历史提前个一年半载而已。是勋还不着急,觉得咱们还有的是时间。

所以若非他非常关注北方的战局,否则“关士起”这个人,还真是想不起来是何方神圣——此人大名关靖,为公孙瓒的宠臣,史书上评价说“本酷吏也,谄而无大谋”。这人突然跑到许昌来要做啥了?“求赦”?何赦之可有啊?

诸侯纷争,就象当年郑玄责问曹操“袁术何罪”一样,打来打去的,基本上都没有朝廷的诏令,不是纯粹抢地盘儿,就是为了私仇。所以朝廷并没有明令讨伐公孙瓒,公孙瓒又派关靖来求的哪门子赦?

就听毛玠在旁边笑道:“此乃有闻袁公路得保首级之故也。”

曹操跟袁术打了好多年,在许昌拥立朝廷以后,得郑玄的指点,明诏申其罪愆,发兵讨伐,袁术被迫派参谋阎象赴朝中求赦,正好曹操暂时无力将其彻底扫平,于是装模作样地就准其所请。估计公孙瓒就是听说了此事,所以派关靖巴巴地跑来,也想仿效袁术之例,让朝廷颁发赦免他的诏书。

当然啦,并不是赦书一下,袁绍就肯退兵的,但这么一来,袁绍就背上了抗命的黑锅,对其军心、士气是个打击,也可削弱幽、冀士族对他的支持。况且,袁绍想打,曹操不让打,那么这哥儿俩还可能继续和睦下去吗?袁绍必得赶紧抽调兵马防御南线,则北线公孙的压力自然减轻。

想当日是勋向曹操献上《令州郡一时罢兵诏》,曹操转头就到处散,在遣是勋赍诏前往关中的同时,还派程昱南下江东,为孙策、严白虎解斗,派王必前往荆州,游说刘表、张绣、张羡等,派裴茂前往蜀中,要刘璋、张鲁各自罢兵。他唯独没敢派人去找袁绍和公孙瓒,因为还不想跟袁绍彻底翻脸。

是勋瞬间想通了这整条线索、脉络,不禁笑道:“尝闻关士起谄而无谋,公孙信用,乃必丧败。今此计若其所献,则亦未可小觑也。”这条计策可挺毒啊。

毒就毒在,摆明了是要挑起袁、曹之间的纷争,可是曹操又势必不能全然不理。关靖代表公孙瓒来求赦,那就是在明确表态:我扛不住了,快完了,等我完了,袁绍兵锋所指,下一个就是你——哪怕能够帮我多苟活个一年半载的,对你都绝对有利。该怎么办,你且自家琢磨、设法吧。

那么,究竟该怎么办呢?是勋不禁陷入了沉思之中。(未完待续。。)

第19章 卿之无学第9章 察考诸子第7章 请杀孔融第31章 尔虞我诈第5章 雪中偶遇第7章 雷泽诗会第12章 阿承丑女第35章 谣言之力第3章 破此五贼第28章 人与禽兽第4章 例不可开第13章 杀夫献妻第26章 为政之权第30章 用武之地第27章 澄清吏治第5章 远之则怨第6章 双亲罹难第3章 辽东来书第11章 熟悉剧情第6章 皆不可用第19章 流血五步第21章 火中取栗第10章 天下英雄第26章 羽扇纶巾第11章 作育英才第21章 朔州互市第35章 谣言之力第7章 妇人之言第3章 辽东来书第32章 秦失其鹿第17章 正是此贼第9章 德不可见第11章 天生猛将第26章 钓桥无益第3章 自恃其智第2章 隆中之对第13章 人之大欲第18章 我能兴郑第19章 擅出奇兵第24章 唇枪舌剑第1章 洛阳僧人第5章 雏凤引弓第25章 所忠者天第6章 华夷之辨第13章 深入虎穴第21章 家国国家第2章 言不及义第9章 文和诡谋第31章 逃出生天第20章 厚固吾势第26章 同灭吴寇第23章 元龙之谋第26章 甄氏佳妇第15章 初攻邺城第35章 世豪之富第11章 科考之弊第13章 郊祀天地第15章 解衣衣之第20章 谋划江东第10章 月黑杀人第20章 大科学院第17章 忠良被难第10章 临阵手谈第33章 而魏其死第10章 择易避难第25章 五火鬼兵第22章 甥其无恙第25章 大盈若冲第17章 初试金手第18章 背主求荣第17章 大战序幕第35章 世豪之富第21章 先见神亭第29章 难为田横第34章 猛虎出柙第34章 锦衣马超第7章 卿何人也第15章 知交零落第23章 沽名钓誉第18章 延之日升第8章 选士之策第26章 钓桥无益第13章 郊祀天地第20章 秦因何亡第14章 再作冯妇第12章 尚书空台第5章 霹雳高车第3章 纳头便拜第3章 嫌疑之地第1章 益州内患第31章 不可遽废第11章 霸王之死第26章 为政之权第23章 吾舅同然第26章 羽扇纶巾第11章 官场狡诡第12章 防微杜渐第35章 命尽园桑第25章 嘴炮无双第1章 洛阳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