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平原搬兵

太史慈、是勋、翟煜,三人顺利冲出重围,一口气疾奔出十多里地去。太史慈胯下良驹还能坚持,那两人的坐骑速度却不自觉地逐渐放缓了下来,于是太史慈干脆略略勒马,说:“且缓行罢,暂歇一阵。”

然后他突然转头,瞪着是勋:“适才那贼将,宏辅莫非识得的么?为何阻我杀他?”

那会儿管巳突然出现,箭射太史慈不中,太史慈转身射回,以他的膂力和箭术,是勋估计就算管亥亲临也未必躲得过去,更别说小罗莉管巳了,于是本能地给太史慈的坐骑屁股上来了一鞭。就这么一鞭,太史慈出箭就失了准头,正中管巳胯下战马的脖颈,那马长嘶一声侧翻倒地,管巳一个飞跃跳下地来,堪堪避过死劫。

是勋本以为自己在后面这一鞭子,太史慈正在奔跑和酣战当中,未必就能够察觉呢,没料到身为大将之人,果然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时候太史慈问起来,他只好撒谎敷衍:“这个,恐是一时惊慌,鞭错了马……”

太史慈心说你坐骑的屁股在背后,我坐骑在屁股在你面前,这前后还能搞错吗?拜托扯谎也扯得有点儿技术含量好不好?当下仍然紧紧地盯着是勋的眼睛,低声喝道:“休要戏言,且如实说。”

是勋没有办法,只好半真半假地老实回答:“那是个女人,大丈夫战阵上杀个女人,也不见得如何光彩。”太史慈闻言倒是一愣:“是个女人么?身量如此之小,我还当是个孩童,故此宏辅不想我杀他……”

“是女人,也是孩子,唉~~”是勋不禁长叹一声,只好把当日出游踏青遭遇管氏父女之事,前因后果都简略叙述一番,完了说:“管亥昔日放我一命,故不忍害其女也。况且此女又在冲龄,实不忍见其横死……”

太史慈微微点头:“原来如此,那也罢了。只是此女既然跟随乃父谋反,又亲执弓矢,即便此番我不杀她,料她终究不得好死。”

虽然这话确实有理,是勋听了却不禁心里一抽……

一路无话,三人昼夜兼程,一直跑得战马浑身是汗,人也两腿哆嗦,大腿内侧的裤子都快磨烂了的程度,才终于在两天两夜以后,来到了平原国的国都平原县,见到了新任国相刘备刘玄德。

是勋自从来到这个时代,前几年想的都是怎么才能活下去,不至于跟这一世的爹妈那样忍饥挨饿一辈子,最终还餐了外族(其实说不定倒是本族)的屠刀。等他终于顺利地混进了乐浪氏府,生活环境改变了,生活质量有所提升,那么对人生的期望自然也就水涨船高,琢磨着要怎样才能活得更好,活得更有尊严——要是当时还整天只想着苟活是福,估计他不会奋起冒名顶替、李代桃僵的邪心。

尤其是,对于历史的下一步走向,他比这时代任何一个人,哪怕是当世雄杰都要更清楚。天下行将大乱,乱世的百姓不如鸡犬,自己要想提高生存几率,也得尽量从底层朝上层挣,只有爬得高了,性命和命运才能一定程度上掌握在自己手中。

所以从乐浪跑来北海,继成功地混进氏家为奴之后又成功地混进是家为主,他开始琢磨着要找个靠山了。终究以自己目前的身份地位,还有才能秉性,都不可能扯旗造反,然后王八之气一放,金手指一开,立刻豪杰景从,打下片大大的江山出来。话说全靠着个人的努力就能雄霸一方的家伙,即便在这个乱世当中也几乎没有。袁绍要是没有四世三公的血统,没有家里几个长辈在雒阳当高官,你看董卓会不会鸟他,会不会还给个勃海太守来安抚他?刚逃出雒阳那会儿,要是董卓以朝廷的名义发布文告通缉,你琢磨着袁本初还能蹦跶几天?还可能召集关东州郡讨伐董卓吗?

再说曹操,他刚起家的时候也得拿袁绍当靠山,刘备则是以公孙瓒为靠山。只有孙坚勉强可以说是自己杀出来的江山,然而他发家的时候天下还没有大乱,顶多就砍几个水匪、山贼而已,等到满地都是黄巾的时候,你孤家寡人的得砍到哪辈子去才能出头啊?!再说了,孙坚最终不也可耻地挂掉了么?

所以要想继续往上爬,非得找靠山不可。目前是勋的经历已经证明了,无论是仪还是孔融,在乱世之中连自己的性命都未必能够保全,更别说当别人靠山了。是勋的目标还是锁定在曹、刘两人头上,至于孙家嘛,他基本上就不考虑。虽说是仪最后是投了东吴了,但就孙权在历史上的那副小人嘴脸,尤其是老年后大搞特务政治,跟这种老板手底下干活实在太危险啦,也太憋屈啦,若非走投无路,还是别往枪口上乱撞的为好。

那么,跟曹还是跟刘呢?跟曹操有好处,一是发家快,二是曹操的基本统治区域是在黄河以北,无论上一世还是这一世,是勋的老家也都在北方,跟着曹操,就不必要背井离乡跑西南边儿或者东南边儿呆着去。但是曹操最看重部下的能力,能力要是不够,就连名满天下的孔融也只好被闲挂着,并且最终还掉了脑袋,是勋实在不能对自己现有的能力做任何过高的评价……

跟刘备也有好处,一是刘备这家伙仁义啊,虽说年老了以后有点儿倒行逆施,可他对打徐州时代就跟着自己的老伙计一直都挺照顾。孙乾在历史上就基本上没干过啥正事儿,照样被养得白白胖胖,麋竺更是除了忠厚外别无长处,并且兄弟还叛变降了吴了,刘备也不忍心处罚他。二是刘备得到过唯一能够统一天下的机会——曹操都不行,赤壁战败虽然半出偶然,但北方初定,妄伐江南本来就没啥胜算——刘备讨伐东吴那阵子,要是见好就收,准了孙权的请降,然后扯着吴兵一起北伐,正因为曹操过世而乱成一锅粥的北方就几乎无人能够阻挡他的兵锋。要是自己跟了刘备,辛辛苦苦咬住了不放,然后等那时候阻止刘备东征……

不过想想也难,连赵云、诸葛亮都没能拦住刘备,自己又算老几了?

当然不管怎么说,刘备也算是一支潜力股,可以先套套交情,是不是投在他的麾下,且等一段时间再说——终究这时候连孙乾、麋竺、简雍都还没参加革命队伍呢,着的什么急啊。

所以这回是勋一定要冒险跟着太史慈到平原来搬救兵,内中也有这一份考虑,想先见着刘备一面。他实在很好奇,一个家伙双手过膝,两耳垂肩,双目能自视其耳(关于刘备的相貌,他把演义和历史混一块儿了,史书上没有两耳垂肩一说),这长相究竟得奇葩成啥样啊?

结果见了面一瞧,耶,这就是刘备?刘备竟然长这样!简单来说,刘备就一革命样板戏里高大全的男主角的外形,就有三分象朱时茂。他中等偏高身材,宽肩膀、粗胳膊——是不是能双手过膝,却没能目测出来——长着一张方方正正的国字脸,浓眉大眼、鼻直口方,光下巴,光在唇上留了两道翘须,又仿佛四条眉毛的陆小凤。

这说明“潞涿君”的故事确实是真的。

《三国志·蜀书》上说,当刘备进入西川去假模假式增援刘璋的时候,曾经跟刘璋的从事张裕在酒席宴间碰过面。这张裕是个大胡子,刘备就逗他说:“当年我居住在涿县,县里有好多姓毛的,东西南北到处都是,所以涿县县令就说:‘诸毛绕涿居乎。’”

“涿”在这儿是指代同音字“啄”,也就是嘴巴,刘备嘲笑张裕的嘴巴四周全是毛,所以“诸毛绕涿居”。可是张裕也不含糊,当场反唇相讥,说:“曾经有个人做过上党郡的潞县县长,后来调任涿县县令,辞职后回到家乡,跟人写信,想要署名潞县长吧,又丢了涿县,想要写涿县令吧,又丢了潞县,最后只好署名‘潞涿君’。”

“潞涿君”就是谐音“露啄君”,讽刺刘备没胡子,嘴巴全都露在外面——史书上说是“先主无须,故裕以此及之”。刘备为此就记恨上了张裕,后来竟然找个借口把他给弄死了。

所以虽然戏台上的老生刘备是长须飘飘,但是就有人根据这个故事,说刘备其实嘴上没毛,跟太监似的。但刘备要真是嘴上没毛,这相貌特征在当时的士人群里太过明显,史书上肯定要记上一笔,不会光说他“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云云了。所以又有人说,古人对胡子是分类很明确的,唇上为髭、颔下为须,耳旁为髯,所以刘备只是没须而已,不是完全没胡子。

今天是勋当面一瞧,证明这一判断是准确的,刘备不是嘴上嘴下全都光光,他还是有髭的嘛——虽然也很稀疏。那时代士人以须长为美,所以张裕才嘲笑刘备,也所以刘备才心里忌恨,可他终究并不是长得象太监,否则恐怕自卑心理会更严重。

刘备听说北海有使者过来,急忙召见。三人上得大堂的时候,就见他正襟危坐在几案后面,面沉似水,就好象要特意表现沉稳但演技还不够纯熟,有点儿过火。是勋记得史书上说过,关羽、张飞在早年间经常侍立在刘备身后,仿佛保镖一般,所以还刻意朝他身后瞄了几眼,果然见到一条大汉侍立,只可惜既非红脸,也非黑脸,肤色非常普通——难道是赵云?赵子龙这时候投了刘备了吗?

刘备一见面就问:“听闻黄巾贼东蹿去了北海,未知如何?”

太史慈朝他抱拳行礼,报名说:“下走东莱太史慈,奉北海孔府君之命,特来求救。”说着话,就把孔融的信给递了上去。

刘备打开木牍,先就一皱眉头。是勋知道他在想些啥,孔融这家伙不脱文人恶习,肯定这一封求救书信是骈四俪六,文辞艰涩,想那刘备从来不喜欢读书,虽然曾经在卢植门下当过旁听生,但这类文章能瞧懂几分,那还真不好说。打个比方,拿篇没注解的汉赋给个非古文献研究专业的文科大学生看,估计就这效果,字儿瞧着都认识,连起来是啥意思?不翻翻字典,再动动脑筋,还真他喵的搞你不懂唉。

好在还有太史慈帮忙解释。太史慈先把北海的形势大致解说了一遍,完了说:“慈乃东莱乡鄙之人,与孔北海非亲非故,亦非同乡,只因受其恩惠,为了报答,故而相助。如今孔北海被黄巾贼管亥所围,孤城无援,危在旦夕,特以府君素有仁义之名,能救人急难,故而北海派慈冲冒白刃,突破重围,前来求救,期盼府君能够应允。”

是勋心说,太史子义还挺能说话的嘛。刘备这会儿刚起家,连徐州都还没救过哪,这个在涿郡织席贩屦的家伙,只是因为跟公孙瓒是同学才得以专守一国,连名声值都几乎是零,还提什么“仁义之名”呢?

果然,刘备就最好名,太史慈这话正中马屁,他当场就微笑了起来。“想不到啊,竟然连孔北海也知道这世间还有我刘备哪!放心,邻郡……”想一想平原和北海并不挨着,于是赶紧改口,“同为青州所属,岂有不救之理?只是备之所部,分散各县,仓促难集,不知须多少兵马可救北海?”

原来这时候,公孙瓒跟袁绍闹崩了正打算见仗呢,所以刘备的大部分兵马全都调到西线去防堵袁绍跟他的小弟曹操了。

太史慈回答说:“黄巾虽众,却皆散漫,兵不须多,三五千足矣。”

“好,”刘备当即拍板,“那便发兵三千往救。”说着一回头,注目身后那条大汉:“云长,便劳烦贤弟跑这一趟了。”

是勋闻言大惊,耶,原来那个竟然真的、就是、关二爷?!

————————————我是无奈的分割线————————————

说明一下,前面几章中,营陵是家的老大“是著”,名字莫名其妙地变成了“是着”(说不定这儿也会变,希望大家能看得懂我的意思),这不是我写错了,我硬盘上的DOC文档里明明好好的,从前上传也没问题,最近就老出错,修了也没用。估计这是属于汉字转换啥的系统问题了,我是搞不定的,编辑也不清楚。只好对读者朋友们说声抱歉,你们先这么凑合看吧。

第24章 城上易帜第20章 通权达变第3章 纳头便拜第15章 名医神针第31章 烈风袭寨第13章 河北棱堡第1章 先得一驴第14章 未之闻也第19章 请征句丽第2章 工商兴利第31章 日暮途穷第14章 金商门外第15章 扰会惊吴第5章 卖官鬻爵第7章 魏亦有亡第15章 重修长城第13章 大势已去第25章 一国将相第2章 言不及义第11章 料事如神第7章 谋身谋国第16章 阳平之战第32章 殿上失仪第20章 城守秘策第13章 大势已去第17章 摇唇鼓舌第35章 定远之功第15章 初攻邺城第30章 师恩如海第25章 又闻噩耗第36章 谁人祖道第25章 谁堪伯仲第28章 诛心之论第4章 无米之炊第30章 凌云雕龙第24章 汝为中行第24章 天险阁道第8章 红脸白脸第三章 食蒉之思第6章 建安石经第26章 钓桥无益第2章 夏侯仲父第20章 忙中得闲第29章 何者为君第2章 穷山逐鹿第9章 隔壁老王第11章 军中之乐第13章 舍卿其谁第24章 勇救都昌第30章 有害令名第11章 不闻恶声第1章 洛阳僧人第14章 龙旗九旒第17章 亡羊补牢第24章 风传虚证第20章 冢子监国第4章 原力之理第12章 江上肃清第7章 雷泽诗会第27章 得韩征倭第33章 而魏其死第21章 舅传婿也第4章 浑人心思第14章 客已满矣第30章 标名青史第21章 衣锦荣归第17章 巫山云雨第14章 三不可立第29章 铜雀台上第24章 中山之狼第23章 幽州谄臣第30章 标名青史第11章 成都惊变第36章 谁人祖道第17章 正是此贼第6章 乐浪故人第2章 谋士之责第23章 铸戈为犁第29章 白兔遇犬第21章 安排香饵第16章 管他何人第21章 安排香饵第23章 阵前诡言第14章 非当世人第21章 海上仙山第20章 天象示警第28章 零陵先贤第19章 难从死志第9章 隔壁老王第17章 千钧一发第16章 岂忍招赘第8章 红脸白脸第18章 巨型火炬第1章 辽东轶闻第15章 名医神针第2章 言不及义第12章 悬危之势第9章 天子所赐第27章 鱼复三险第24章 要当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