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拓拔归附

鲜卑拓拔部原出东胡,东胡为匈奴所败后北蹿,根据后人考证,可能是逃到黑龙江流域去了。到了《魏书》所云“献皇帝邻”(别号“推寅”)的时候,据说有神人言:“此土荒遐,未足以建都邑,宜复徙居。”故此邻便传位其子“圣武皇帝诘汾”,命其南移,“始居匈奴之故地”,也就是东汉朝并州最北部的五原、朔方郡内。

诘汾奉着老父,率领族人,一路南徙,其实进入并州——在这个时空,乃是勋所首牧之朔州也——也还不到十年的时间。原在这一地区游牧的鲜卑各部,大多曾经参加过当年檀石槐组建的大联盟,相互间多少有点儿香火情,只有拓拔部是个外来户,故此根基不稳。为了能够得占一席之地,诘汾便与没鹿回部交好,将其妹嫁与没鹿回部大人宾——宾的本姓是纥豆陵氏,北魏孝文帝使国人皆改汉姓后,更姓为“窦”,故而史称窦宾。

唐高祖李渊的正妻窦氏,虽然生在扶风平陵,但其祖上实为鲜卑纥豆陵氏。当然啦,在正史记载中攀附汉家名门,诡称为东汉大将军窦武同族,避祸北走,也不知道怎么的竟然就当上了匈奴大人——所以这纥豆陵氏后来变成窦氏,不是改姓,而是恢复原姓哪。

这时候西部鲜卑十余邑落,最大的两个势力一西一东,西为蒲头,东为檀石槐的继承人步度根,中间各小部被迫联合起来与之相抗,大致结成了七部同盟。拓拔和没鹿回都在其中。蒲头可以向凉州发展。布度根则与幽州的乌桓相争。而中间这七部同盟两翼都被封死,想要壮大,就只能南下去打美稷的匈奴人了。

论及装备度和组织力,鲜卑尽皆不如匈奴,然而野蛮勇悍则要过之,故而表面上实力相当,实际年年相攻,匈奴族吃的亏是越来越大。渐有畏惧鲜卑之意。这一年年初,趁着冬日无事,七部同盟又打算去抢匈奴人一票,好饱食待春啦,窦宾去找诘汾商量,却不料拓拔部正在大办丧事——“推寅”邻年过五十,突然间一病不起,挂掉了。

窦宾献罢祭礼,就催促诘汾,说你老子死的不是时候。不如暂且先葬下,等回来再办丧事——今冬要不去抢上一票。恐怕来春难过,别说蒲头和步度根可能杀过来,同盟本来就是表面上的,别部见你家势弱,说不定也要来分一杯羹,那可如何是好?但是诘汾素来尊敬老父,自称悲伤过度,实在无心远征,干脆挑选部众,归属窦宾,说妹夫你带着我的人去打吧,抢得多少,咱们四六开,你占大头好了。

七部同盟说好了共同南下,有众近三万,足够匈奴人喝一壶了,却不料临到动兵,有两部却找了种种借口不肯参与——事后才探查得知,原来他们早就暗中归附了蒲头,打算跟着蒲头往西打。其余五部、四位大人聚会商议,倘若退兵坐守,则今年秋后恐怕会受到蒲头的强力压制,甚至遭到攻打,与其如此,不如就拿这两万人马去匈奴人那里撞撞大运吧。反正匈奴胆怯,即便以一敌一,咱也并不怕他们。

于是两万大军即向美稷杀来——要不是危机迫在眼前,他们也未必会利令智昏,得了匈奴人献上的牛羊,听了匈奴人描述的汉地情状,不加仔细探察便转道而来,结果被诸葛亮、郭淮给包了饺子。

通过此事,诘汾知道,七部同盟已是形同虚设,没鹿回部也无足依靠,如今周边地区势力最大的,除了蒲头、步度根外,就只有美稷的匈奴人和更南方的汉人啦;蒲头和步度根都为同族,一旦依附,必为所并,匈奴人本就是自家手下败将,自然不可倚靠,那么……咱试着从汉人那儿找找靠山看?

汉末中原大乱,无论士庶,都被迫逃向边地——往南过长江,至荆、至扬,甚至远遁交州;西南前往益州,东北前往幽州甚至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往北自然就是逃去并州北部了。所以遁入鲜卑,或者被鲜卑所掳的也不在少数,其中不少汉人或有一技之长,或有经世之才,就帮助那些野蛮民族逐渐开化起来。鲜卑传统的原始公社制从檀石槐时代开始崩溃,逐渐迈入奴隶制社会,这些汉人在其中便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就中便有某位中原士人逃到了拓拔部中,被诘汾待以上宾之礼,向他请问富民强国之道,以及广袤的南方中原地区的基本情况。这名士人竭力吹嘘汉地的富庶,但也害怕因此会引发拓拔氏的觊觎,因而更言汉兵之强势——“汉有强弩利刃,其卒编伍得法、久经训练,是故有云:‘一汉当十胡也。’昔匈奴盛时,东并东胡、西却月氏,囊有草原大漠,而为卫、霍数战所败,遂有‘亡我祁连山’之悲歌也。”

这位士人说,此前权臣乱政,汉兵都聚集到中央去剿贼了(应该是指关东诸侯伐董卓吧),所以才让匈奴、乌桓钻了空子,只等内乱一定,必将反推回来,到时候匈奴啊、乌桓啊,一个都跑不了,定要算总帐。他劝诘汾,可攻匈奴,勿扰汉地,将来得着机会,一定要与汉室搞好关系,奉之为主,乃不惧蒲头、步度根也。

当然这种话,这位士人本身未必就信了,但他也衷心地期盼真有那么一天,则自己尚有机会返回乡梓,不必要如同中行说、李陵那般客死异邦、埋骨边地,甚至还留下千古骂名。

诘汾非常尊敬这位士人,自然也把他的话当作真理。诘汾的汉话,就是这位士人所教,而至于所谓是勋的“威名”、功绩,也是从此士人口中得闻——虽然僻处偏远,很多情报真要用心打听,总能打听着个大概,当然啦,更远一些的荆、扬、益、交等地这几年的状况,那位士人就根本打听不着了。

所以诘汾一遇危机,首先想到的,便是趁机依附汉家,让汉兵给自己撑腰。他听那位士人说,汉人是很仁慈的,只要向汉朝皇帝称臣,奉其正朔,年年进一丁点儿的小贡,则汉家必有财物赐下,遇有危难,还会发兵相助——“昔南单于呼韩邪力蹙,非北单于郅支之敌也,为呼韩邪南下称臣,汉遂发兵以逐郅支,甘延寿、陈汤万里远征,斩郅支首……”

至于其实郅支单于也想附汉来着,却被汉人施以分化瓦解之策,把他跟呼韩邪区别对待,先逼他西迁,又直取其庭,类似内情,你以为那位士人会说吗?

于是,就这么着,诘汾跑到前线基地来拜见是勋了,请求是勋归还他的族人,他愿意举族归附,向汉朝称臣,还把长子力微送到是勋身边儿来做人质。是勋说这事儿我还得考虑考虑,你先下去休息吧,等晚些时候我再唤你过来,给你一个说法。

当下命人将诘汾带将下去,却暗中吩咐,不要让他与窦宾等人见面,却置其归附的匈奴人当中,让那些匈奴人帮忙吹嘘自家的能为——包括有神奇法宝可放漫天火蛇,中者立仆什么的,都可以敞开了胡诹。

随即便召群僚商议。正赶上西河郡守郑浑押解一队粮车前来,顺便催促是勋速速进兵——您要再跟这儿慎着,不去打美稷,我后面粮食就快供应不上啦。因此是勋也召郑浑与会,通报了前数日与鲜卑大战的情况,安慰他说很快便有大批牛羊、良马运来,不但粮秣不缺,还能够拨一部分良马给郑浑,让他跟别郡交易物资。郑浑大喜,趁便进言道:

“既拓拔部有意归附,使君不如允之。即取力微来,拔之牲畜野虏之间,而教以圣人之道,坚其忠君仁爱之心。未来其得统部,可为汉家扫除北虏,安守边邑,则又一呼韩邪也。”

是勋微笑捻须不语。他心说郑文公你虽然也是一方名守,但在这胡汉之别上,终究还是太书生气了呀……或者更准确点儿来说,是中儒家的毒太深了。你以为即便外族,只要教他儒家礼仪,教他忠孝仁义,他就自然转化成汉人了吗?他就从此不会再对中原政权构成威胁了吗?咱先不说汉人当中狼心狗肺的家伙也一抓一大把,光说后来的刘渊刘元海,那也曾久居中原,向大儒崔游学过儒家经典啊,司马炎把他比作由余、金日磾。可人家说造反就造反了,磕巴都不打一个!

“五胡乱华”,便自此刘渊为始也。

所以说,以这个时代的交通、通讯状况,以及军事技术而论,想要一劳永逸地解决北方草原行国问题,那根本是痴人说梦。汉家御胡,靠的是自身要硬,从来没有中原王朝强盛之时而不能敌胡的,也没有中原王朝衰弱之际而能却胡的。当中原王朝还不够强盛之时,对付胡人便只有分化瓦解,“以夷制夷”,或能稍轻其祸也。

因此自己确实有打算要扶持拓拔部,以敌匈奴,更用以将来制约蒲头、步度根、轲比能等,但我不打算靠着什么“圣人之道”去调教拓拔力微。要对力微凌之以威而施之以恩,这恩么……我可以尝试抄抄一千多年后另外一个外族所惯常使用的方法啊,说不定会有奇效!(未完待续。。)

第12章 尚书空台第4章 人言可畏第12章 悬危之势第30章 系铃解铃第9章 德不可见第16章 我主不见第1章 东郡英豪第29章 难为田横第27章 恐其有诈第17章 正是此贼第23章 两重要隘第11章 空手夺刃第29章 不智不信第29章 舌灿莲花第9章 西域贡使第13章 违天不祥第21章 一字长蛇第17章 外御其侮第28章 古代科技第7章 受人构陷第21章 齐大非偶第5章 小人挑唆第13章 木秀于林第28章 人与禽兽第27章 孟坚识浅第19章 东出卢龙第30章 用武之地第4章 原力之理第18章 投鼠忌器第11章 成都惊变第1章 东郡英豪第28章 阵前杀将第26章 公仁伪书第27章 遂乡认亲第21章 诸葛连弩第24章 汝为中行第8章 木兰何人第30章 釜底抽薪第25章 所忠者天第32章 天下第一第13章 兵出子午第37章 心大志广第15章 同林之鸟第11章 料事如神第25章 鄠县落凤第27章 助守鄄城第32章 海船入江第16章 我主不见第17章 以身为饵第21章 海上仙山第14章 明算之弊第29章 白兔遇犬第18章 陶牧拜表第9章 舜舞干戚第13章 坚壁清野第4章 无米之炊第10章 不合逻辑第16章 混世魔王第4章 真正小人第2章 不务正业第18章 谋刺之谜第26章 骂死荀彧第27章 柱节立门第16章 讨袁绍檄第15章 知交零落第5章 再见枭雄第13章 从情从礼第10章 分而制之第1章 托孤之重第18章 捷足先登第28章 人与禽兽第20章 叔孙制礼第24章 所志既从第10章 变废为宝第22章 养虎贻患第2章 或为智囊第9章 乱军之计第13章 曹魏五京第20章 通权达变第28章 面折枭臣第15章 酒池肉林第8章 佛国之愿第30章 大破魏贼第24章 日薄西山第21章 家国国家第25章 千里之间第5章 驱散病患第26章 甄氏佳妇第6章 欲征北虏第33章 而魏其死第36章 封侯之赏第19章 妇诵夫录第26章 是郎才尽第17章 正是此贼第10章 并案讨夷第15章 生而异象第5章 大国小鲜第11章 捕风捉影第24章 高陵之变第9章 凉州用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