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孝即是忠

这年月,因为交通水平的低下,绝大多数士人终其一身也不过在乡间打转而已,能够时常打交道的,不是同族,便是同乡,故此家族、地域的保守概念非常严重——其实就算两千年后,网络上不还经常出现地域贴吗?

地方家族、士人,想要牢固地掌握地方上的实权,甚至想要出仕朝廷,将权力范围进一步扩大,就必然要拉帮结派,互为奥援——这正是宦官们在皇帝面前所指控的“朋党”。“朋党”并非纯粹的污蔑,阉宦打击政敌的的这一手段,空穴来风,并非无因。士人互结党援,主要依靠的就包括了师承、仕途和乡梓三道。

是勋瞬间就想明白了王修话语中的真意。王叔治跟他是家一样,都是北海营陵的大族——当然啦,一县之大族,放之全郡、全州,甚至全国,那就屁都不算什么了,与什么弘农杨、汝南袁、河内司马等等,完全无法相提并论,就连谯县的曹氏、夏侯氏都比不了。王修又是新降曹家的,虽然得授一州刺史,终究根基浅薄,倘若朝中无人为援,这宦途必然坎坷。

那么以谁为援才好呢?明摆着的,同乡出身,曾官至中二千石,又是掌权的曹司空的姻亲,那便只有是勋是宏辅了。故此王修把两个儿子都推给是勋当门客,希望是勋顾念同乡之谊,从此带携他王家一二。

并且王修也提醒是勋,你虽然在本乡居住的时间并不长,可千万不要忘了老家人啊。青州之士,皆可为你的党羽,你也需要培植这些党羽,好让自己在朝中站得更稳。

是勋想想也是,如荀氏叔侄所举荐的,就多是兖、豫两州的名士,换言之。这两个州是荀氏的基本盘,别人动摇不了。自己若要与荀氏相争,也必须牢牢抓稳某些地区的士人之心,有形或无形地把他们绑上自家的战车。呀。自己从前怎么就没有想到过这一点?自己所拔擢和举荐的人才,天南海北哪儿都有,基本上就是照着《三国志》按图索骥了,这地域一分散,就很难抱得起团来啊!

似吴质、秦谊等单家子还则罢了,他们本身就未必见容于家乡的豪门大族,想往上爬只好牢牢地依附着并非同乡的主君——也就是自己。象司马懿本就是河内大族,完全可以扯旗自立,董蒙翌日若真返回族内为长,腰杆也会逐渐硬起来。未必肯紧抱着自己不撒手。自己若想用得最顺手,那还得要靠家乡人士啊。

虽然这事儿挺扯也挺可笑,但这年月的时俗便是如此,与其嘲讽之,不如利用之。

全怪自己是冒充的是氏。此前根本就没有丝毫地域归属,觉得全天下人人齐平,不定哪位就可能是自己的支祖。所以光想着在郑门弟子中寻求支持了,光想着靠招收门客、举荐人才来寻求支持了,但相比引荐同乡来,那真是事倍而功半啊。

嗯,荀家的基本盘是兖、豫二州……如今。可以算是三个州了。

自从分州司隶和青、冀获得基本成功后,曹操又把自己控制下的其余数州也都加以拆分。兖州拆成兖、泰二州,豫州拆成豫、谯二州,其中谯州是以谯县为中心,勉强可以算是曹氏和夏侯氏的基本盘,荀氏不易插手。故此只剩下了兖、泰、豫三州。

司州之人,多以弘农杨氏为领袖;冀州之人,多以安平崔氏为领袖。并州、朔州、瀛州、雍州、庐州(割扬州江北的庐江、九江郡而立)尽皆残破,士人多徙他处,类似于游戏中的空白城池。暂且不论。剩下的青、登、海(原徐州北部)、徐四州,是勋就完全可以争取一下了。

是氏为北海国营陵县的显姓,如今营陵出身的是仪为青州刺史、王修为登州刺史,是勋皆可利用他们招揽当地士人,形成一大势力。话说老青州前在袁谭治下,新近附曹,士人多未出仕,自己若能拉扯他们一把,很容易就会被目为领袖人物啊。

还有原本的徐州,如今的海、徐两州,琅邪诸葛氏自己可以拉至麾下,同郡的王氏,也跟自家有姻亲关系——是家老四是纡是文通,便是迎娶的王氏小姐为妻。琅邪王氏人丁繁盛,要按照原本的历史,数十年后便会出现“王马共天下”的王敦、王导,南迁后成为江东四大世家(王谢禇沈)之一。要是自己能够抓住这王家,就绝不会比河内的司马家差啊。

还有广陵陈氏,亦为自家姻亲,陈登陈元龙今为广陵太守,其父陈珪在州内亦有极大的影响力。这也是必定要扯上贼船的。

其实是勋本无引朋援党、争权夺利之心,只想好好地辅佐着曹氏,使得天下一统,归于太平。但一则曹操是个多疑之主,自己势力过大,固然会使其不喜,自己要是毫无势力,也容易在别人的谗言中败下阵来。最近请辞朔州,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是勋可不想壮志未酬身先死……哪怕身先退隐也不划算啊。

再说了,荀氏迟早会成为曹操迈向最后辉煌的绊脚石。曹操最终是不是篡位,还是如同原本历史上那样,把机会让给继承人,是勋也并不在意,但他知道,如果形势真到了那一步,那么想要破坏曹氏篡汉,就等于同时破坏了整个曹氏集团的团结,很可能造成滚雪球似的可怕的连锁反应。到那时候,若有荀氏阻路,是勋是必须协助曹操将其铲除的。虽然并不希望真有那么一天到来,但也必须预作准备。

再往远一些想,待得天下大定,或者只是中原大定以后,豪门世族必定会在陈群、司马懿等人的努力下妄图卷土重来——这是屁股决定脑袋的事儿,即便是勋再如何器重司马仲达,两人再如何的和睦,其势若成,也无法阻止仲达那么做。到时候是勋就领着吴质等一群可能刚成长起来的、散沙一般的庶族跟他们斗?难度系数也未免太大了点儿吧。最好的办法,就是推动世家斗世家,中心开花,打个两败俱伤,他好从中渔利。

所以说,为了自家的安泰,也为了理想的达成,青、登、海、徐这四州的士人之心,甚至世族之心,是勋都必须要牢牢抓住不可。

无数念头瞬间闪过脑海,最终是勋非常诚恳地朝王修深深一揖:“长者有命,焉敢不从?”

王修手捻胡须,满意地笑了起来。

在扶郑玄灵柩还乡的途中,朝廷允准各人辞奏的诏令也追了上来,崔琰、刘琰颇露喜色,郗虑却不禁面如死灰,黯然神伤。某日晚间,郗虑特意来找是勋恳谈,委婉地表示不愿意离开朝廷三年的意愿,希望是勋能够把话传给曹操。是勋敷衍他说:“曹公爱才,必有所虑,兄勿忧也。”

等到把郑玄落了葬,是勋别出心裁,跟师兄弟们商量,咱们不如给老师作一篇墓志铭,刻于碑上,以便后人垂吊吧。

墓碑之制,据说始于周朝,但一般仅书官职、姓名而已,不书生平,也就是说没有后世常见的墓志铭。直到汉代,墓志都是刻石以后直接埋在坟里的,不摆在外面给祭祀者看。是勋说老师的学问、功业,都足以垂范千古,应当把墓志立在外面,让路过的士人皆得慕其风采。

虽说是玩的新花样,一心哄抬老师身价的郑门弟子立刻全都举手表示赞成。任嘏就说啦:“既为是兄之策,还须仰赖大笔。”是勋连连摆手,说我跟随老师时间太短,老师早年间的行事所知甚少,这篇文章我可写不来。随即注目郗虑:“郗兄可愿为之?”

给老师写碑铭,这是件光彩事儿,郗虑认为是勋这是在向自己示好,同时也希望藉此坐实自家郑门继承人的地位,因此忙不迭地就答应下来——二“琰”也不好明着跟他抢。于是郗鸿豫闭门苦思三日,写成一篇骈四俪六的华彩文章,由门人中书法最好的崔琰书写,当即招募工匠刻石。是勋还建议,把前来给老师送葬之人的名字全都列在后面,郑门弟子在前,再传在次,最后是关系不大的,一个都别落下。

墓志刻成,墓碑立起,众人皆大欢喜——只有郗虑不喜,因为就写碑、刻碑这么几天,二“琰”领着众门人弟子,也不跟他商量,已经在坟前扎起十来个草棚,准备守丧了。郗鸿豫也不好一甩袖子,说丧事已毕,我这就走了,只好苦着脸跟在他们身后打晃。

好在这个时候,朝廷又有新的诏书到了。宣诏者为侍中贾诩,直接以天子之命,征召许慈、任嘏等人返京,重教太学,而且命令太学生们都必须在入夏之前回去上课。诏书中按照是勋当日所说,态度严厉地斥责众人,说他们置国事于不顾,不但不忠,也有悖于尊师之道,有悖于以师为父的孝道。

是勋等人拜接诏旨,听着那华彩的骈俪文,是勋心中不禁念叨起来:“忠不异孝,孝不异忠,忠即是孝,孝即是忠,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听这行文章的风格,大概是出自王仲宣之手吧。

同时,还征是勋为司空府长史,郗虑为太仆,余辞职者皆有所征辟——只有二“琰”跟他们的党羽未在征辟之列。这回,轮到崔琰和刘琰面如死灰了……

第14章 帐下壮士第26章 公仁伪书第1章 继嗣之争第14章 金商门外第17章 披发叫天第20章 的卢妨主第24章 军功酬爵第16章 讨袁绍檄第11章 空手夺刃第30章 釜底抽薪第17章 正是此贼第14章 犬父虎子第22章 革命宣言第10章 择易避难第6章 双亲罹难第3章 纳头便拜第19章 卿之无学第29章 降汉降曹第22章 争战渭北第23章 春心乍动第29章 伏地气绝第13章 十命可受第14章 黑心煤窑第17章 含饴弄孙第5章 再见枭雄第14章 倭使入觐第18章 光禄新丞第15章 重修长城第13章 违天不祥第1章 夹袋中人第14章 明算之弊第28章 诛心之论第29章 屯田小吏第11章 熟悉剧情第26章 酒泉烈女第19章 若奸若忠第19章 天子之威第23章 是兵是贼第27章 助守鄄城第21章 六气之毒第23章 凉州之战第26章 文姬归汉第30章 乃见君臀第20章 叔孙制礼第26章 君权相权第15章 生而异象第23章 两重要隘第9章 先实关中第9章 家事难断第2章 不务正业第18章 盖章生效第27章 来何迟也第23章 是兵是贼第32章 秦失其鹿第2章 朋友无隐第23章 春心乍动第28章 皇族贵人第10章 离间江陵第34章 丞相司直第5章 天赋上限第10章 并案讨夷第19章 血战赤阪第33章 乃可不归第12章 劈章宫门第16章 我主不见第31章 曹氏麟儿第7章 事后诸葛第26章 城头箭书第25章 名王为质第30章 师恩如海第19章 鲜卑大人第16章 廊下故人第23章 军国重器第7章 魏亦有亡第6章 嫌隙已生第25章 谁堪伯仲第11章 蝼蚁草芥第27章 恐其有诈第6章 纸上发明第7章 请杀孔融第34章 以兵做贼第14章 客已满矣第8章 政治革命第13章 必擒是勋第18章 姻戚之重第2章 飞龟舞蛇第26章 是郎才尽第11章 借胡杀人第25章 千里之间第20章 作死节奏第14章 文人落魄第13章 兵出子午第13章 族灭匈奴第29章 降汉降曹第8章 骠姚之业第14章 未之闻也第13章 郊祀天地第5章 府中密议第19章 擅出奇兵第10章 儿女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