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甥其无恙

周瑜认识到曹操集结兵力,屯聚粮草,大概需要几个月的时间,然后即将对联军发动雷霆一击。时机紧迫,当即抛下兵马,带着徐庶离开宜城,便直奔襄阳以西的隆中而去。

他前往隆中,当然不是去找诸葛亮——诸葛亮早就不跟那儿住啦——而是去探访诸葛亮的老丈人黄授黄承彦。徐庶当初尚未出仕刘备,而在荆州隐居的时候,曾跟当地士人多有交往,常为庞德公、黄承彦等人座上之宾,所以可以帮忙周瑜牵线搭桥。

不日即至草庐,黄授开门延入,周瑜还指着自己的鼻子说:“吾,黄江夏之友也。”我是黄祖的朋友。

黄祖与黄授同出安陆黄氏,算是五服之内的堂兄弟,所以周瑜要这么说上一句,借以拉近两人之间的关系。当然啦,其实他跟黄祖没啥特别交情,甚至以前还交过锋、打过仗,不过此前率军相救江夏,两人相处得倒还勉强算是融洽,正好拿出来说事儿。

周公瑾虽然骨子里骄傲,但平素并不表露在外,他温婉谦和,颇善与人相处,凡熟识者无不倾心也,正所谓:“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这跟关羽不同,关云长的骄傲全都写在脸上,并且“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除了刘备的核心圈子外,谁都尽量躲着他走。可是这两人在荆襄的风评却迥乎不同:周瑜来自江东,本为荆州敌国,士人皆疑忌之,尤其蔡瑁,天然地周瑜说东,他就一定要说西;而关羽曾跟随刘备屯驻新野。士人们往往把对刘备的善意投射到他身上,认为关将军忠勇,刘牧当倚重之也。

且说黄授、周瑜、徐庶分宾主落座。先寒暄一番,相互间套套交情。周瑜一瞥眼。就瞧见黄氏女从内室踱出,为宾客奉上热水——这年月男女大防还不似后世那般变态,加上黄家贫寒,亦无婢仆,所以这种活儿就只好大小姐亲自来做啦。一见此女黑面黄发、粗裙荆钗,周公瑾还当是个丫嬛呢,等听说为黄承彦之女,倒不禁吓了一跳。不禁慨叹道:“黄公是真隐士也!”随口就问:“女公子可字人否?”

黄承彦闻言愣了一下,随即摇头:“尚未。”其实黄氏女早就许配给诸葛亮了,就等那小子来迎娶呢,可谁成想诸葛孔明自从扶着叔父灵柩回乡安葬,便即一去不返,传言他兄弟皆已在许都出仕。黄承彦有时候也琢磨,闺女大了不可久留,我是不是干脆悔婚,另择佳婿为好?比方说庞家那小子,瞧上去就挺不错的嘛。

可他还在犹豫呢。庞统却也离了荆州,跟随刘备跑蜀中去了,再琢磨别人吧。襄阳城内外正当龄的士人子弟,除了那一龙一凤,又没有他看得上眼的——黄氏女的婚事就这么着耽搁了下来,一晃眼都快二十了,还没能嫁出去。黄老头想起这事儿来就烦心,又怕周瑜跟许都本为敌国,听说自家准女婿在北方,引发什么不必要的纠葛出来,干脆。就说闺女还没许人吧。

好在周公瑾也就随口一问,并未深究。紧接着就把话题给转走了。三人聊来谈去,渐入正题。周瑜把当下南北两军的形势一说,再讲讲自家放弃襄阳、收缩防线的策略,完了问黄授:“黄公以为若何?”

黄承彦学问很高,但还真不怎么懂打仗,况且他对这票割据势力的蜗角相争也多少有些腻味,于是随口敷衍:“是良谋也。”就见周公瑾突然将双眉一蹙,轻叹一声:“惜乎令戚阻挠,刘牧不纳也。”

他说“令戚”,当然是指的黄授的小舅子蔡瑁了。要说这对姐夫、妻弟之间的关系也并不是很良好,蔡瑁多次请求黄授出山相助大姐夫刘表,都被黄授给婉拒了,两人就此逐渐稀疏了往来。而且蔡瑁在荆州手握重兵,威福自专,也让黄授瞧不大起,认为这舅子虽有济世安民之长才,却偏偏又生了纨绔子弟的秉性,蔡氏不幸,乃得此子,异日家门必然败落。

因而这回周瑜说我谋划得好好的,只可惜被你小舅子给拦阻了,黄承彦嘴里当然也不会说蔡瑁啥好话,乃直言道:“彼等各恋乡梓财货,并无远图也。”周瑜说这可不行,要按他们的做法,这荆襄迟早会丢,荆襄一丢,扬州、益州也难保全。随即压低声音,说:“吾今有一计也,若得黄公相助,可安三州。”

当即委婉地把想法合盘托出,徐庶也在旁边插嘴帮腔。黄承彦沉思半晌,微微摇头道:“公瑾,卿虽多智,奈何利禄心重,恐将反为聪明所误也。”他说我可以帮你的忙,但丑话说在前头,我并不看好你的谋划,或可一时得利,但终非久长之计。

周瑜心说这会儿哪还有什么久长之计?眼瞧着曹操就要打过来了,先扛过这一轮,一切都好说,否则便欲久长而不可得矣。赶紧起身,连声拜谢。黄承彦当即写下一封书信,交给周瑜、徐庶,让他们带着走了。

这边儿两人才刚出门,黄氏女就从后面又迈步出来,不解地问父亲道:“女儿观周公瑾虽容颜隽秀、言辞谦逊,其心实不可测也。况此计恐有伤于姨丈,父亲因何而相助之?”黄承彦闭上双眼,缓缓地答道:“如此,或可免襄阳之兵难也……况若曹公取襄阳,孔明或得来迎娶于汝……”

黄授按照周瑜授意写下的书信,不日即送抵蔡瑁府上,蔡瑁打开来一瞧,内中主要就说了一件事——“甥其无恙乎?襄阳或将被兵也,是儿稚幼,倘有不讳,悔之何及。阖迁之于江陵?”

信中所说的“甥”,就是指黄授跟蔡瑁共同的外甥、刘表次子刘琮。刘表前妻曾生一子刘琦,入荆以后妻亡续弦,才又娶了蔡家的女公子,也就是蔡瑁的大姐,生下次子刘琮,如今年仅十三,尚未及冠。黄授说咱外甥还小啊,仍然把他安置在襄阳这种即将遭逢战火之地,倘若有个闪失,你我必将懊悔不及,还不如把他送到后方的江陵去吧。

这话要是别人说的,蔡瑁心中必然要先绕几个弯儿,琢磨琢磨真实用意何在。因为蔡瑁这些年一直怂恿刘表废长立幼,罢黜刘琦,将来把家主之位和荆州之地传给刘琮。荆襄为此而逐渐形成了刘琦、刘琮二党,明争暗斗,潜流汹涌。所以但凡一沾上相关刘琮之事,就免不了蔡瑁要多留个心眼儿。可问题这信是黄授写来的,他也是刘琮的亲姨丈啊,再加上从来不掺和政事,故此蔡瑁一时大意,就中了圈套了。

倒也不能说他丝毫不过脑子,与此正好相反,他是越想越多,直接就顺着周瑜的布置掉沟里了。蔡瑁琢磨,这襄阳究竟守得住守不住呢?黄承彦所言是也,先把姐姐和外甥送出襄阳城去,貌似比较稳妥。荆州繁盛之地、牢固之城,除了襄阳就是江陵啦,理论上送出襄阳,必往江陵,可是江陵是刘磐的地盘儿啊,那小子虽然并未明确表态支持刘琦,但明显不赞成废长立幼,外甥可别才离险地,又入虎口……

不行,这事儿不能假手他人,我得自己跑一趟。刘磐的主力陆续都调到襄阳来助守了,我带一支兵去,以自家的声望和权柄,很轻松便能制压全城……嗯,这主意不错,若能趁此机会掌控住了江陵,那么进可攻而退可守,就算襄阳丢了,就算刘磐正式加入刘琦一党,我也没啥可怕的啦!

于是匆忙前去拜会姐姐蔡夫人,把自己的想法向她合盘托出。蔡夫人说把琮儿送去江陵当然好啦,问题如今你掌握着兵马大权,遽离襄阳,倘若曹操打过来可怎么办?蔡瑁说我估计曹操整顿军马,还得有一两个月才能发起全面进攻,我正好趁着这个机会跑趟江陵——再晚就真离不开啦。蔡夫人见识浅薄,向来最听这个兄弟的话,再加上担心亲生儿子,当即应允,便帮忙去劝说刘表了。

这事儿并不大,与废长立幼不可同日而语,相信姐姐的枕边风必然灵验,所以蔡瑁转过脸,便匆匆召来自家的副手张允,说我有事要离开襄阳十数日,城内兵马就全交给你了,你给我把牢一点儿。

张允名为蔡瑁的副手,其实资历、声望都差着正牌十万八千里,倒不如说是蔡瑁豢养的一条狗,当即恭谨听命。于是第三天蔡瑁就保护着姐姐、外甥,率领三百多骑军离开了襄阳,他前脚才走,张允后脚就接到了刘磐请客的书信。

刘磐是刘表的侄子,也是荆州数一数二的大将,接到请柬,张允不禁受宠若惊啊,赶紧整顿衣冠,还带上几箱礼物,前往刘磐府上拜会。到了地方一瞧,嘿,来的人还真不少,襄阳城内文武大多在座,居第一客位的便是前章陵太守、樊亭侯蒯越蒯异度。

张允逐一上前见礼,然后老老实实地就奔下座去了——仅在文聘和王威的上首。时候不大,眼瞧着众宾齐集,主人刘磐终于从屏风后迈步而出。张允赶紧起身,抬头一望,咦,刘磐身后貌似还跟着一个人……未完待续

第6章 尊者一诺第35章 江船上陆第11章 自由心证第10章 为彼等耳第3章 姻不如族第27章 平原搬兵第17章 忠良被难第7章 魏亦有亡第27章 恐其有诈第20章 作死节奏第17章 养寇自重第10章 翻供之谜第18章 公台不怿第26章 何必三策第3章 军中校事第17章 兔死狗烹第11章 官场狡诡第15章 乱世能臣第29章 驻马浿阳第19章 训诂之师第19章 妇诵夫录第25章 迁胡入幽第9章 平州智士第6章 建安石经第20章 图穷匕见第8章 头风复发第16章 管他何人第30章 厚买人心第30章 有害令名第8章 徐方名士第3章 鸿鹄之志第17章 亡羊补牢第28章 诛心之论第28章 天命何在第26章 五雷辟邪第2章 疏于职贡第13章 曹魏五京第1章 两面三刀第29章 律有明文第3章 曹洪之怒第30章 有害令名第31章 大战余波第6章 欲征北虏第30章 少年怪诞第27章 东吴骁将第13章 必擒是勋第16章 数算之道第8章 酬功谢德第7章 何必日正第8章 不共戴天第15章 酒池肉林第29章 律有明文第11章 魔鬼之声第6章 奢而不侈第2章 或为智囊第28章 皇族贵人第11章 科考之弊第28章 人与禽兽第5章 远之则怨第16章 数算之道第13章 东海都尉第1章 天无形质第16章 飞来干醋第16章 城下轒辒第8章 志不可夺第24章 英雄少年第10章 为彼等耳第22章 军泛马訾第2章 西进东归第17章 愿为孙程第11章 须臾顷刻第18章 长生丹药第12章 伪书离间第18章 二事不朽第12章 阿承丑女第31章 江陵城下第15章 初攻邺城第17章 千钧一发第20章 注经化俗第19章 训诂之师第26章 是郎才尽第14章 倭使入觐第21章 暗夜惊魂第28章 悬危之计第14章 倭使入觐第20章 天象示警第22章 争战渭北第5章 远之则怨第26章 取而代之第26章 熹平石经第24章 妇人衣冠第32章 杀俘不祥第15章 难兄难弟第10章 新式算法第18章 捷足先登第10章 穷途之谋第38章 须三万金第17章 含饴弄孙第17章 延年按剑第3章 岐东渭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