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周平王事

是勋本来对曹丕并没有太大好感,想当初就没想过捧他上位,等他真吃了瘪,其实也没有拯救之心。之所以曾经帮曹丕说过几句好话,理由就如同桓范所言,再立太子不到一年,若又更易,恐怕引发朝局动荡,对国家大为不利啊。

可是眼看着曹操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了”,他自知再劝也无济于事,只好明哲保身,闭上嘴巴。曹操称帝以后,加上年老,性格乃有了相当大的改变,总而言之,是原本的长处逐渐萎缩,原本的弱点和短处被日益放大,性格越来越粗暴,并且刚愎自用,少纳忠言,“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新晋臣子,或许还以为当皇帝的原本如此——而且曹操也远没有传说中的桀、纣、始皇暴虐啊——只有是勋、夏侯惇、曹仁这类老臣,才能够发现曹操性格之改变,从而日常行事更为谨慎。是勋这时候不禁想到:夏侯元让是真的病了那么长时间,始终也不能痊愈吗?还是他有抽身之意?或者担心因为自己生病导致刘备突入关中,而次子夏侯楙又是战败的罪魁祸首,生怕曹操迁怒,干脆我就一直病着得啦……

是勋这时候也懊悔啊,还不如当初花点儿心思扶持曹彰上台呢,此人粗豪而无机心,虽然名文而实无文,却也并非刚愎自用之士,或许倒是守成之令主……只可惜人死不能复生。再说曹彰若为太子,估计更加躲不开那些明枪暗箭。

适才大家伙儿全都劝谏曹操,不要更易太子,只有曹洪不说话——一则他跟曹丕并不对付,二则也知道自己虽在军中有莫大影响力,其实对于国事并没什么发言权,纯属来凑数旁听的。等到曹操怒喝一声:“朕意已决!”你们就别瞎逼逼了,光给我研究谁可继曹丕为嗣就成,是勋斜眼一瞥曹洪,就见曹子廉面露哀伤之色——估计他也想到了曹彰啦。

曹德首先提议曹植。但被曹操直接就给否了。随即曹操便问:“子盈可乎?”是勋心说谁都可以,就是曹冲不成啊!

他手头虽然没有证据,但基本上已经可以确定,施种种阴谋秘计陷害曹丕的。正是这个曹小象,这路货色可不能放他上台。其实帝王家夺嗣本是常事,下手狠辣的未必不是圣主之才——李家老二还亲手杀兄屠弟、霸占弟媳呢;COSPLAY王四爷虽说篡改遗诏、逼死生母之事未必确实,但他也不如自己所言是清白上位的,身上绝对不干净。然而正如桓范所言。这种主子将来可不好伺候哪!

再说了,先害曹彰,再刺丁仪,早早地就在校事当中密植党羽,且还如此隐秘,是勋不相信仅凭曹冲个人的智慧和能量,能够办成此事,哪怕他身边埋伏着贾诩或者司马懿都不成!这起码要有一整套间谍和刺客班子,才能抓准时机,连续做出那么多大事儿来。就是勋所知。当世有此能力的,除了自己外,只可能来自于国家体系——要么刺奸、校事早就已经被曹冲侵蚀得千疮百孔了,除了卢洪和丁仪外全都是他曹小象的人,要么……有外国势力插手!

西蜀承故汉之余恩,遍布中原的奸细绝不会少,说不定就是他们利用曹冲急于上位的心理,掀起波澜,甚至暗中与曹冲达成了什么秘密协议……循着这个思路深挖下去,真相那就实在太可怕啦。

这般嗣主若然上位。自己这种前代老臣还可能有好果子吃吗?

所以别人还没有开口,是勋首先表态:“历阳王不可!”

曹操冷冷地望着他:“为何不可?”

是勋心说难道曹老大你还没有瞧清楚小象的真面目吗?可是我说其人不可,你问什么理由,这还真不好回答……一则我手头没有他搞阴谋诡计的证据。二则此事牵扯到很多隐秘,一旦揭露,不等于告诉曹操,我跟卢洪有所勾结吗?脑子一边飞快地旋转,一边拱手回答:“洪荒有序,乃生天地;黎庶有序。乃成国家;社稷有序,斯可长久。今若以历阳王为嗣,是无序也……”

按照长幼论,且不说曹植排在曹冲前面,还有一个曹彪曹朱虎,也比曹冲年岁大呀——固然曹彪之母孙夫人身份低微,可曹冲的老娘环夫人也好不到哪儿去,二人并为庶子。所以无论长幼还是嫡庶,肯定都轮不到曹冲啊。就因为你喜欢他所以立他为嗣?那早立就好了嘛,先按长幼、嫡庶,在曹昂后面选择了曹丕,如今再跳过曹植和曹彪选择曹冲,世人又会如何议论?

“且臣妄言,历阳王贵体孱弱,非可固社稷者也。”

曹冲的身体状况不大好,当年大病一场,虽然被华佗给救回来了,但从此落下病根儿,三天两头地气喘、咳嗽。曹操其他几个儿子,只要能够活到成年,大多遗传了老爹的优良基因,体格壮,能骑劣马,能舞刀弄枪——曹彰就不用说了,曹丕那也是能够身带两鞯,左右开弓的,曹植骑在疾驰的骏马上还能提笔写字……这要是曹冲上位,隔不几年就挂了,恐对国家不利啊。

当然啦,曹冲虽然一张夭寿脸,其实倒不一定早死,反而是曹丕这路瞧着挺壮实的,在原本历史上才四十岁就薨了。然而勋必须要这么说,问曹操,你冒得起这个险吗?国家冒得起这个险吗?

“前汉孝昭虽智,惜乎早卒,遂有昌邑之乱,若非霍光辅政,国几倾覆。其后孝哀早殁,王莽得以篡僭。后汉殇帝未足一岁而殁,国移小宗,‘明章之治’不可复见矣。陛下三思。”

曹操闻言,双眼略略一眯:“若是,则子盈不可?”

“断然不可。”

“若子盈不可,则朱虎等更不可也……”其他皇子就没有身份比曹冲高的,而且按你说的长幼排序,除非立曹彪为嗣,否则更后面那些也不可能越过曹冲去。可是曹彪素来顽劣,德性不著,怎么可能册封他做太子呢?“即如宏辅所言,则儿辈无可继嗣者也。”

是勋脑袋里“嗡”的一声。心说刚才你拍桌子打断了我的思路,让我没能往深里琢磨——原来你伤心半天儿子们争权夺利,说不忍见兄弟阋墙,真正的目的是这样啊!我还以为你属意曹冲呢。赶紧是故意提出曹冲之名,来等人——可能就是等我——提出反论啊,然后跟这儿等着我哪!

这会儿群臣也大多反应过来了——或许不包括曹洪——纷纷惊问道:“陛下此何意耶?”曹操乃一字一顿地说道:“前子修因疾而辞太子位,其中缘故,卿等并知……”对外宣传。当然说曹昂因为身体不好,恐怕难承大业,所以才主动提出辞去太子之位,其实朝中重臣全都明白,那是他受人蛊惑,自己无意于储位,才会在曹操终于失望之后下台的——“是子修本无大过,朕每思之,常觉恻然。天幸其嫡子已渐长成,聪慧仁厚。或可绍继乃父未竟之业也。”

曹操这是打算跳过儿子,立皇孙为嗣啊,大家伙儿这下全都明白了。若说皇孙,还活着的不下二十位,最大的已经加冠,但最有资格继嗣的,当然不是那些庶孙,而是嫡子嫡孙的曹髦——刚过十四岁生日。

王朗首先表示异议:“昔荀公达所言‘三不可立’,陛下岂忘之耶?”

——当初曹操打算废掉曹昂,更换储君的时候。去询问荀攸的意见,荀攸说啦,我不知道该立谁为太子最好,但我知道不能立谁做太子。即“三不可立”:“嫡子在庶不可立,儿辈在孙不可立,冠者在稚不可立。”

曹操注目王朗:“榆中世子(曹髦)是嫡非庶。”

王朗追问,那么说“儿辈在孙不可立”呢?曹操冷冷一笑,转头望向是勋:“宏辅昔日所言,朕亦在心。”

是勋心说你这倒记得清楚。我当时只是想把水搅混,外加跟荀攸一样,以表态作为不表态而已嘛……

当时他对荀攸的后两个“不可立”提出反论,说:“昔汉昭帝薨,儿辈俱在,霍光先废昌邑,乃立宣帝——宣帝,武帝戾太子之孙也,于昭帝亦孙辈,然终能绍继其统,成‘昭宣之治’。”所以说“儿辈在孙不可立”这条未必说得通。

群臣闻言,也全都注目是勋,虽然大多脸上没有表情,但目光中的含义非常明确:“瞧你当初说的什么屁话,皇帝竟然还记得……”是勋心说怪我喽?那会儿可备选的第二代还一大堆,反正也不可能真跳过儿子选孙子,所以我才胡扯那些话,可如今也不好站出来自己打自己的脸……算了,我不开口了,你们自己上吧。就此垂首不语。

曹洪觉得自己也不能一直干瞧着,总该说几句话,因此大着胆子开了口:“昭、宣之事,臣略知也,为霍光废昌邑而立汉宣,非武帝、昭帝之意也。亘古以来,不传子而传孙者,有诸?臣无学,未尝得闻也。”

曹操说怎么没有——“周平王薨,因太子洩父早死,而立其子林,是为周桓王——左氏载‘周郑交质’,周以王子狐为质于郑,而郑公子忽为质于周,乃知平王尚有别子,而乃立其嫡孙也。”

是勋暗中冷笑,心说看起来老曹你早就做足了功课啊。其实关于周平王是不是跳过儿子传位给孙子,因为史书上记载得很简略,其实还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太子洩跟王子狐本为同一人;另一种说法,洩死后即以狐为太子,但是跟老爹差不多同时间死了,故此群臣拥立桓王。而且就算曹操说的没错,其实也有理由反驳——人王子狐都赴郑做了质子了,当然不堪再继大统,况且你跟个让诸侯威逼得只好“交质”的周平王比,好意思吗?

理由虽多,但是勋悄悄抬眼四顾,见大家伙儿都不说话,所以他也不说。其实群臣未必都跟曹洪似的不通史——华歆、王朗就很有学问嘛,不信他们找不出反驳曹操的理由来——但这时候再纠细节,有意思吗?还是暂且转入下一个话题吧——

御史大夫桓阶便道:“榆中王世子尚幼,未冠,岂可以而为嗣?”(未完待续。)

第4章 使徐三事第13章 人之大欲第33章 城下遇难第8章 名马金槊第19章 编定魏律第5章 不识大体第3章 嫌疑之地第22章 八字真言第16章 **好淫第25章 恩威并施第15章 毋受其蛊第4章 使徐三事第17章 僭越王章第16章 **好淫第22章 军泛马訾第7章 为曹造势第2章 初晤诸葛第24章 偃师御胡第21章 采采荣木第5章 汉家道微第1章 远方来客第11章 作育英才第5章 鲜花牛粪第6章 督邮行县第13章 曹魏五京第2章 言不及义第30章 系铃解铃第10章 为彼等耳第1章 东郡英豪第27章 东吴骁将第34章 阵前车悬第13章 必擒是勋第29章 降汉降曹第19章 擅出奇兵第26章 何必三策第3章 九品官人第10章 天降单于第29章 律有明文第22章 国中无将第33章 而魏其死第16章 废立之思第3章 微末小技第15章 名医神针第11章 社会进步第21章 死生之间第13章 大势已去第13章 东海都尉第13章 舍卿其谁第12章 阿承丑女第24章 壮士断腕第5章 天赋上限第5章 白波谷前第12章 伪书离间第23章 刺客奇才第3章 姻不如族第5章 白波谷前第7章 魏亦有亡第6章 华夷之辨第1章 啖肉豪客第6章 仿如濮阳第18章 皆不必问第28章 古代科技第11章 首鼠两端第24章 日薄西山第34章 疏不间亲第2章 沛国曹氏第25章 画蛇添足第18章 背主求荣第30章 标名青史第2章 是仪北上第21章 火中取栗第18章 扣舷独啸第34章 震主之威第6章 欲征北虏第32章 秦失其鹿第24章 日薄西山第31章 日暮途穷第12章 黄须大奇第26章 往征不难第24章 河内司马第10章 隆中访贤第27章 烫手山芋第5章 汉家道微第9章 隔壁老王第19章 黄巾渠帅第3章 微末小技第21章 家国国家第27章 恐其有诈第13章 会温氏园第15章 同林之鸟第12章 安汉之志第19章 鲜卑大人第6章 双亲罹难第7章 投刺自荐第26章 何必三策第26章 军国利器第18章 二将争功第24章 安所求赦第12章 悲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