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四章 丝丝春愁

正朔大朝,大汉天子未允朝鲜太子登殿朝贺,更未接那乞降国书,唯是颁下圣旨,诏令朝鲜王卫右渠亲身入朝请罪,称臣纳贡,割地献城,皆不可少。

昔年皇帝陛下诏令西域诸国臣服纳贡时,天下人都觉着他太过轻狂,现今却大是不同了,莫说大汉臣民,便是诸多外邦使者都认为大汉皇帝的要求是合乎情理的,是应当应分的。

以朝鲜的衰微国力,与汉廷撕破脸已七年有余,大汉皇帝没挥师征讨,将之似乌孙国般彻底诛绝,真算得上仁慈了。

然而天下人却不晓得,大汉皇帝所谓的“割地”是要割去整个朝鲜北部和中部,“献城”则包含朝鲜国都王俭城在内的所有大城。

若是朝鲜君臣应下,就只能迁徙到南部与三韩接壤的地域,亦即近年被大汉捕奴队疯狂烧杀掳掠的那方地界。

朝鲜使团不可能接受此等苛刻的要求,何况这事他们也做不得主。

好在汉廷为免折损颜面,没坏了规矩,扣下朝鲜太子为质,而是遣骑队护送他们即刻启程归国。

未央宫的高台上,刘彻长身而立,遥望东北,神情淡然。

七年来,大汉的细作早已暗中接触了不少朝鲜重臣,要弄死卫右渠不难,但难免会造成朝鲜内讧,如此必有大量朝鲜军民躲入山地丘陵中,日后清剿起来太麻烦。

精锐骑军在山地难以行进,遣大量步卒搜山清剿更是耗时耗力,不划算的。

不如似南越般,扶持个傀儡为王,徐徐图之为好。

之所以要逼卫长亲自给卫右渠下毒,无非就想让他担上弑父大罪,如此大汉不但握着他的把柄,日后待大事底定,再想下旨诛杀他,也就名正言顺了。

即便卫长真是不敢动手,也会有人暗中帮着他,再将这屎盆子扣到他脑门上的。

朝鲜群臣见得国破家亡已在眼前,同仇敌忾的少,想要跳船自救的却太多太多了。

毕竟卫氏朝鲜立国仅六十余载,贵族又多是秦末的流亡之民,跟他们谈甚么忠君爱国,民族大义,都是扯淡啊。

大汉朝廷只需暗中遣使,许诺他们日后可举族迁回汉境,留得性命家赀,他们已然心满意足了。若再许下优厚封赏,他们更是迫不及待的想要诛杀卫右渠,好向汉廷邀功。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没有共同的信念撑起脊梁,无论多么兴盛富饶,仍是滩涂沙堡,大浪拍岸便是散了。

后世华夏,若非汉人先被满清鞑子敲断了脊梁,实则以近四亿的人口,若皆同仇敌忾,欧美列强即便凭借着坚船利炮,却也未必能那般肆意逞凶。

英法联军八千人,八国联军两万人,还皆是远离本土作战,却能肆意践踏我华夏,武器装备的差距真有这么大么?

换做秦汉这般铁血皇朝,举国军民只怕宁可拼却性命,也要用自身尸骨埋死这些外邦蛮夷的。

光凭这点,接受清廷招安,为满清鞑子摇旗呐喊的儒家就洗脱不了罪名!

撑了近两千年的脊梁,就特么这样软了,孔老夫子的棺材板压得住么?

昔年不是逼得秦始皇焚书坑儒,遇着满清鞑子怎的膝盖骨就消失了,跪尼玛的跪,还剃发留辫。

亏得后世砖家叫兽有脸夸耀儒家文化包容,反过来把满清都融合了,汉武挥鞭的作者听着都恶心,怎的不把你们家的女眷奉献出来,让本人融合进你们家?

若先秦儒家似满清儒家这般没卵子,早特么成为历史尘埃了!

齐鲁孔氏最是数典忘祖,孔老夫子在九泉之下只怕是夜夜哭嚎,为不肖子孙捶胸顿足,悔恨当初没将你等射到墙上的。

(郑重声明:看到这本书的清吹儒吹赶紧滚犊子,作者向来几乎从不删评论,然见得清吹儒吹犯恶心,不删不痛快。老子就是这么弱智无知,就是这么偏激狭隘,就特么要屠绝外族,不爱看就滚,废特么甚么话?有本事再举报,再让老子封次书,草!)

……

本书作者或许患了躁郁症,再度跑题,言归正传好了。

行过大朝会,皇帝刘彻分别召见了各郡太守,拿着他们写的策论,皆是劈头盖脸的臭骂一通。

武将出身的写得狗屁不通,文臣出身的倒是文采斐然,却多高谈阔论,流于空泛虚言。

忧国忧民,心怀社稷……

狗屎!

刘彻瞧着多位内郡太守竟写到治国方略了,真是火冒三丈,自个的一亩三分都没治理好,操朝廷的心作甚?

皆是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能不能踏踏实实的做事,想想如何让治下百姓过上好日子?

刘彻快是气得脑溢血,真不待见这群家伙,索性让他们早些离京,就跟驱赶苍蝇似的。

然此事可不算完,各郡太守回返治地后,每月皆得根据朝廷邸报,写篇符合当地民情的治政策论,遣人送来长安呈给皇帝批阅。

请人代笔也成,然皇帝陛下已是言明,待到腊月再度返京述职时,必会一篇篇翻出来细细计较,到时应对不了的,且等着挨收拾。

除却镇守边陲的数位边郡太守,刘彻是真敢大肆撤换各郡太守。

大汉现下朝局稳固,四海升平,日后必要以经济建设为主,容不得封疆大吏尸位素餐。

刘彻就不信,这群家伙舍得放弃高官厚禄,继续怠惰政务。

各郡太守晓得皇帝陛下正在气头上,皆是溜得比兔子还快,到得正月中旬便已全数启程离京了。

各地县令的策论是先由丞相府批阅,再呈给皇帝圣阅。

刘彻随意扫了扫,觉着倒还过得去,心境也就缓和了些。

毕竟县令们多曾在公府待诏,在外放为地方官前,又经过层层评鉴筛选,还是有一定水准的。

外放之后,因着县府的编制远不如郡府细化,县令们打理具体政务的经验自是比郡守们丰富得多。

其实此番来得若非各郡太守,而是该郡的诸曹掾史,水准应不会比县令们稍低,然掾史们的执掌太细琐,缺的是大局观。

日后还得进一步完善官员的拔擢制度,尽量避免直接从朝堂空降各郡太守,免得脱离当地民情。

除却少数特例,京官外放也得从基层做起,免得脱离实务,只会空谈务虚。

刘彻如是想,却也没立即着手,毕竟此事关系重大,牵涉到太多世家大族的利益,得徐徐图之,悄步缓行,来个润物细无声。

治国不是简单的焚林垦荒,不小心是会引火烧身的。

大汉虽尚未在岭南四城置县,但皆也派驻了大量官吏,各城仆射长官明面上没挂县令的名头,但都已设衙治政多时了。

依汉朝吏治,在各郡的郡治也会设有县府,与郡府并存,即便在京畿处,也是有长安县府的,只是县衙没设在长安城内罢了。

因而岭南四城现下共有四位秩同县令的仆射长官,今岁也入京朝贺,顺带参加了政令讲席。

张骞离京赴任,要去出任南越国相,他们自也随之同行。

因着大汉长公主要随任,加上田胜和窦浚又带了大批侍卫和掌事,故此番远赴南越的阵仗极大,近愈三千人,过往藩王进京朝贺都没敢摆出这等排场。

小张笃虎头虎脑的长相虽随了老刘家,但脾性却到遗传了张骞,在途中多是规规矩矩在舆车里坐着,只是偶尔扒开厚重的帷幔,看看窗外的沿途景致,倒是没给父母添甚么乱。

随行的多有内宰侍女,天气又是寒凉,故行进的速度不快,一路走走停停。

过得月余,方是穿越了南方五岭。

刚入得岭南之地,众人便觉暖风扑面,在岭北仍寒风呼啸时,岭南已是春暖花开。

四城的仆射长官在岭南呆的时日不短,皆劝张骞先转往布山城停留些时日,待得长公主和小嗣子适应了气候再前往番禺城。

依着他们过往经验,二月间的番禺城是多云伴雷雨的闷热天候,如此急剧的冷暖交替,寻常妇孺是经不住的。

张骞自是应下,顺带也能巡视布山城,到时顺郁水而下,途中还会经过苍梧城,日后再寻合宜之时从海路前往合浦城巡视,也就能将岭南四城尽数巡过,对各城的民情做到心里有数。

到得布山城,已近三月,正是荷叶如钱的时节。

布山城内外的诸多荷塘漂着巴掌大的绿叶,虽未莲叶接天,更无映日荷花,却也另有番淡雅恬静的景致。

矗立荷塘之畔,享拂面暖风,看着妻儿踏青嬉戏,张骞心情舒畅之余,又不免颦眉深思。

陛下曾暗中嘱咐,要伺机与西面的滇国君臣有所接触,进而大力笼络。

夜郎国北面与大汉的巴蜀接壤,南面则为滇国,若大汉与滇国联手,南北夹击之,则夜郎覆手可灭。

滇国与南越接壤,如今张骞出任南越国相,治政岭南,这差事自然要落到他的头上。

要与滇地蛮夷打交道,只怕不容易,况且滇国向来与南面的哀劳国交好,未必能轻易笼络住。

哀劳立国已近四百年,其辽阔幅员多为物产丰茂的沃土,属民应已超过五十万,且颇为富庶,对滇国影响极深。

这差事,只怕不轻省啊。

第五百二十九章 王爵虚置第五百章 夷灭东鳀第六百六十九章 涤纶衣料第八百二十二章 踏破龙城第四十二章 路在脚下第二百七十九章 意欲随行第五百二十八章 册立储君第六百二十八章 战局有变第七百九十一章 放眼漠北第四百六十八章 登门探望第三百七十九章 两军伐谋第二百八十六章 帝国科院第十章 天上人间第四百九十九章 重阳南侵第七百四十四章 狠人妙人第五百三十四章 循循善诱第二十六章 营建之事 第五百一十一章 改道沐邑第七百零八章 京南铁路第二百六十三章 锑矿之用第一百二十四章 欲设慈济第七百七十九章 家有犟儿第七百四十一章 欲入军学第五百九十三章 分子之筛第六百二十一章 鲜衣怒马第二百三十一章 枭首腰斩第四百三十章 惊闻卫青第二十六章 营建之事 第六百九十七章 发展代价第四章 甘泉夜宴第一百九十四章 年夜擒贼第一百九十八章 贵女登门第三百六十六章 南行途中第四百九十四章 大军集结第六百八十五章 社福基金第一百九十七章 谋算诸越第一百六十八章 出使乌桓第三百五十八章 刘舜请旨第六百九十五章 殖民律令第四百八十三章 暗潮渐涌第六百二十七章 西域都护第四百一十八章 田税新法第四百七十三章 身后之事第三十七章 遗孤内院第三百三十章 商讨出兵第五百八十七章 倭国伊予第四百五十四章 屁孩重逢第四百九十七章 霍氏去病第五百四十一章 浪荡少年第五百一十章 仰光条约第五百章 夷灭东鳀第六百八十七章 同乘纵马第四百四十六章 夜郎犯边第三百一十九章 下旨推恩第二百七十一章 精神文明第六百七十二章 骑军借道第七百零九章 士子难为第一百四十六章 暗自盘算第二百一十三章 诸将领命第七百三十四章 固有疆土第五百七十章 佛国寻衅第四百章 隆冬腊月第三百三十六章 暗度陈仓第四百九十二章 卫生防疫第四百九十一章 残暴奴律第一百八十九章 孔仅入士第四百五十二章 刘沐封王第二百四十三章 联合制衣第一百四十八章 募民屯田第六百一十一章 贵女出府第七百一十六章 离京赴滇第三百四十八章 乌孙灭国第六百一十章 赵府贵女第二百五十七章 外戚转型第四百零四章 皇后临盆第二十章 造纸办学 第一百二十五章 捷报传来第四百七十章 购舰计划第一百零九章 将门犬子第四百二十七章 刘乘心醉第一百四十五章 争相竞价 第六十一章 西郊迎秋第三百六十六章 南行途中第一百八十七章 太守府衙第五百八十三章 但求苟全第一百五十九章 梁王请罪第八百二十九章 何须多言第七百零九章 士子难为第五百三十一章 袍泽重见第五百八十八章 身毒圣战第四十九章 湖心垂钓 第二十三章 保住弃子 第三百零一章 如此撮合第五百零二章 增设预学第四百三十四章 发条玩具第四百八十二章 粮食倾销第七百二十五章 皇后赐笄第二百四十八章 初雪过后第六百一十七章 不欲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