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四章 宫邸女学

数九隆冬,看着窗外雪花簌簌,吃着热腾腾的火锅,最是惬意不过。

北阙甲第往北扩建后,莺歌燕舞的章台街亦是拆了,改为东西向的章台大街,横桓于甲第南坊和甲第北坊等大坊所处的南北区块之间,临街的宅院,大多都建成独特的铺面,供王侯权贵们休闲玩乐,多年来一直生意火爆的小肥羊火锅也是迁到了章台大街。

刘沐完美继承了老刘家的饮食偏好,口味重,且无肉不欢,故颇是喜欢吃火锅,然在宫里却是不常吃到的,盖因每日午膳和晚膳多要到椒房殿陪自家父皇和母后用,父皇总说甚么孩童要“健康饮食”,不但鲜少让他吃油炸食品,便连重油高盐火锅都不让多吃,倒是口味偏清淡的涮锅吃得多些。

母后时常引用话本子里的一句粗俗之语来向父皇表达不满,“嘴里淡得出鸟了”,虽没半点母仪天下的皇后仪态,然刘沐却是难得的认同自家这往往不太靠谱的母后。

父皇的口味确实太过清淡了,实在算是刘氏宗室里的异类,刘沐每每出宫,自然要寻些尚食监不常庖制的吃食解解馋。

火锅自从面世以来,深受大汉臣民喜爱,北阙甲第的肥羊火锅,长安东市的海底捞,皆已扬名大汉,将火锅的吃法传播到各郡县,甚至随着汉商的脚步远播外邦了。

相较面向庶民的海底捞,肥羊火锅的价格相对要昂贵得多,却也是物有所值的,毕竟安息茴香之类的外邦香料本就不便宜,即便大汉境内已有移栽种植,但品质暂时还难以与原产地运来相提并论。

太子殿下不差钱,且喜欢热闹,故今日午间选在章台大街的肥羊火锅用膳,还特意呼朋引伴了,两位姑母的儿子张笃和公孙愚是不可少的,十四皇叔膝下的那对孪生兄妹刘孝和刘悌向来是太子族兄的跟屁虫,也是带上了,甚至额外邀了赵府的小贵女赵婉。

之所以邀来赵婉,倒不是刘沐特别待见她,恰恰相反,今日邀她前来,太子殿下是带着幸灾乐祸的心态想看她笑话,此类恶趣味,刘沐与其父皇刘彻倒是一脉相承。

太子要在肥羊火锅用膳,随扈禁卫们是较为放心的,原因无他,肥羊火锅非但是皇室实业名下的产业,其二东家兼总掌事荀兰更是殿内中郎将仓素的夫人。

荀兰本为关中良家女,十三岁时得乡间采女的永巷令看中,因载入宫,随侍年幼的太子刘彻,其后奉命出宫,做了肥羊火锅的总掌事,后又嫁了仓素,且得敕女爵乡君。

除却得皇后赏赐了她不少联合制衣的份子,执掌皇室实业的贤王刘非也做了个顺水人情,将部分肥羊火锅的份子转售给她,让她做了二东家,肥羊火锅实际上已归她独自打理,皇室实业则每岁依着份例拿红利,不再涉入具体经营。

仓素和荀兰本乃同乡,都是出身寒门庶户的良家子,现今虽已为显贵,却从未忘本,更不觉荀兰在外营商是甚么操持贱业,且因肥羊火锅要在各郡县开设分铺,缺乏信得过的人手,荀兰从家乡招来不少亲眷,让他们帮着打理。

内卫和暗卫虽归郎中令齐山辖属,不受三大中郎将节制,然毕竟也属郎卫,在郎署内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有些职守还要与三大中郎署的袍泽们相互协从,故对殿内中郎将仓素很是熟识。

仓素非出身军中遗孤,昔年却能坐到羽林右监的高位,现今更官居殿内中郎将,位秩比左右中郎将还隐隐高出一线,可见皇帝陛下对其何等信重,他对陛下亦是忠心耿耿的,况且荀兰曾随侍幼年的陛下,很难想象这对夫妇会意图谋害太子。

荀兰得了禁卫通禀,闻知太子殿下微服前来用膳,自要亲身迎候,将太子殿下引入包厢后,还须亲至庖厨,协助内卫和暗卫首领将各类菜肴和食具都好生验过。

待得上菜时,太子刘沐见得荀兰亲自端了菜来,不由失笑道:“兰姨何须如此?莫不是买卖不好做,请不起下人了?”

“奴婢可当不得殿下如此称呼,恁得折煞了奴婢啊!”

荀兰忙是应道,按说她有乡君女爵,夫君更官居位列诸卿的殿内中郎将,是不宜自称奴婢的,然她是懂得感恩念旧的,昔年陛下尚未太子时,她曾为其随侍宫婢,故即便已为显贵,在私下见得帝后或太子仍以奴婢谦称。

这不是甚么自我矮化的奴性,而是不忘本,若无皇帝陛下信重,出身贫寒的夫妇二人岂有今日荣景,不懂感恩的人自然不能理解此等想法。

譬如后世华夏,某些地方仍保留着过年给长辈磕头的习俗,不少公知精英觉着这是陈规陋俗,是我朝封建遗毒,不但深为鄙薄,更拿其美爹作为对照,甚至扯到甚么尊严,奴性乃至人、权,着实令人啼笑皆非。

你不懂感念父母养育之恩,不愿磕头,也没人逼你,然别人愿意磕,也轮不到你说三道四,不是么?

刘沐笑着摆摆手:“没甚么当不得的,姑父私下不也与兰姨姊弟相称么?”

一旁的公孙愚跟着连连点头,阿父公孙贺私下却是将荀兰称为“兰儿姊”。

“殿下说笑了,只因奴婢的夫君昔年也为羽林卫,与卫尉卿有袍泽之谊,且年长些许,又瞧出奴婢的女儿心思,故卫尉卿才时常以此打趣奴婢。”

荀兰已嫁为人妇,更已得为人母,故提及往事也没甚么羞赧,反是因忆起往昔而展颜浅笑。

她边是为众人上菜,边是看着趴在圆桌上毫无仪态可言的赵婉,见她那闷闷不乐的小模样,出言问道:“婉儿,这是怎的了?”

仓素与赵立昔年为羽林袍泽,现今更同在郎署任中郎将,交情向来不错,故两人的府上亲眷也多有往来,尤因郎署诸将皆忌讳与旁的世家权贵过从甚密,倒是彼此往来会省却不少忌讳和麻烦,刻意疏远反倒会启人疑窦,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某种独特的交际圈子,荀兰对赵府小贵女自不陌生。

“姨母……”

赵婉歪了歪脑袋,看着荀兰,满脸欲言又止,终是没再说甚么,只是有气无力的叹了口气。

“噗嗤~~”

太子刘沐见得她这副模样,不禁失笑出身,摇头晃脑道:“自作孽,不可活啊,待得明岁开春,你入得宫邸女学,日日在你阿父眼皮子底下,且有得你受了。”

赵婉猛地抬头,狠狠剜了幸灾乐祸的刘沐一眼,也顾不得甚么尊卑,恼怒的冷哼一声。

刘沐虽不甚在意,却仍是嗤笑道:“你瞧瞧,就你这般不知尊卑的做派,若教你阿父瞧见,必是要挨板子的。”

赵婉正待回嘴,却被荀兰伸手抚上她的脑袋。

“宫邸女学?”

荀兰看向刘沐,既是好奇询问,更有转移话头之意,她曾为宫婢,对宫规极为熟悉,唯恐赵婉年幼不懂事,真的出言顶撞太子,殿下不追究还好,若是有心追究,赵婉必是要被治罪的。

“兰姨有所不知,正因这位贵女时常在外闯祸,父皇和母后已着宫邸学舍与明岁开春设女学馆,刘氏王侯,异姓列候及官至诸卿的大臣,其府上嫡女凡虚年六岁至十五岁者,皆可入学。”

刘沐所言虽略有夸大,但也非属妄言,赵婉肯定没那么大的面子,让天家专门为她开设宫邸女学,然她先前闯的祸也确是引起了帝后对世家嫡女教育的重视。

原因无他,现今宗室女及世家大族的贵女与寻常民女相较,在系统教育上竟开始出现脱节乃至落后了。

在太常府文教司的主持下,各地官学已兴办多年,男女皆可入学,且课业相同,包涵了大量新学科,尤是术数,格物和化工,虽教授得不算深入,但涉及的知识面并不窄。

世家大族的贵女们却往往不会入民间官学,尤是长安显贵们的嫡女,多是延请名师到府内教导,到得虚年九岁才会入长安女学,而长安女学的课业教授又是全凭贵女们自身喜好和时间,管理极为宽松。

如此一来,世家大族的贵女们多是无法获得真正的系统性教育,不是说府中私塾的夫子教不好,然总不可能人人都能请到所有课目的名师,长安城内权贵云集,名师数量却是有限,教授诗词歌赋和琴棋书画的还好找,但教授格物化工的真正名师,挖光帝国科学院的博士和师范学馆的夫子都不够。

世家贵女,尤是世家嫡女,多半是未来的世家宗妇,侯府夫人,诸侯王妃,乃至皇后。

新式教育不但教授的是新学科,亦带着新观念和新视野,现今传承族业的世家嫡子在经过系统性的蒙学和预学教育后,往往还会进入政经官学,黄埔军学乃至太学就读。

若是世家嫡女们的见识和眼界大幅落后,甚至完全脱节,将来必定会出现大麻烦。

刘彻身为穿越众,虽从未抱持甚么学历至上论,也从未鄙视学识低的人,更不排除有学识差距悬殊但仍极为融洽恩爱的夫妇,譬如他和阿娇,但必须实事求是的说,那终归是少,夫妻相处得愈久,彼此间愈是需要共通的话题乃至三观。

要真正做到相夫教子,世家宗妇的努力付出绝对不少,然现今她们与寻常民女相较,非但有可能丧失过往的教育优势,更可能要输在起跑点了,长此以往,是会出乱子的。

旁的世家贵女且不提,刘彻和阿娇除却帝后身份,亦是刘氏皇子的当家人,怎愿见得今后的刘氏宗妇是缺乏眼界学识的,怎愿见得宗室女被民间女子比下去,无法做好相夫教子的宗妇?

给帝后敲响警钟的,正是赵府小贵女,因着赵立和苏媛皆公务繁忙,府上有没敢于出言训诫赵婉的老人,使得这小贵女疏于管教,在外头闹出不少事来。

过往赵立和苏媛皆被蒙在鼓里,宫里的帝后更不会去关注这么个小女娃,然赵婉那日入宫观戏时,引起皇后阿娇对她的兴趣,命人稍作探听,就晓得这娃娃是个不让人省心的。

偏生皇后阿娇却愈发欢喜了,盖因她自身年幼时也如赵婉般,眼里不掺沙子,若是有人敢惹她,她必也要拳打侯府嗣子,脚踹名门闺秀,没甚么大不了的。

“此女深肖本宫,大善!”

阿娇抚掌如是道,听得一旁的夫君和儿子直扬眉。

皇帝刘彻是很体恤臣属的,觉着公卿将相们为朝廷竭心尽力,却导致家中子女疏于管教,他身为人君,理当为他们多多着想。

正因如此,刘彻特意与阿娇商量,索性为宗室嫡女办官邸女学,顺带让异姓列候及官至诸卿的大臣府中适龄嫡女也能入学。

虚年六岁到十五岁,恰好类似后世的九年义务教育,在宫邸女学完成基础学业,再入长安女学依照自身兴趣选择课业,如此也就成系统了。

至于没资格进入宫邸女学的贵女们,长安女学亦增设固定课业的蒙学馆和预学馆,适龄贵女皆可入学,习罢蒙学和预学,也就随意选择课业了。

换后世的话说,这些贵女等若“直升”高等学府,倒有些像后世高校的附属小学和附属中学了。

荀兰的夫君仓素官居殿内中郎将,是知晓此事的,却是没跟荀兰提起,盖因他们膝下唯有独子仓碣,且才虚年四岁,这宫邸女学开不开的与他们也没甚关系。

赵婉却是不同,明岁开春就得到宫邸女学就学了,非但再不能如现下般自由自在的四处撒欢,更因阿父赵立官居右中郎将,本就轮掌宫禁宿卫,等若时时要在阿父的眼皮子底下呆在,这可真要了亲命啊!

太子刘沐自幼没少被他那不靠谱的母后折腾,又闻得母后屡屡说赵婉“肖她”,出于某种奇特心理,就喜欢看赵婉吃瘪,故今日才特意邀了她来,言之凿凿的要为她设宴“庆贺”。

第一百七十六章 南阳孔仅第四百六十章 帝御四海第一百零二章 东市巧遇 第八百三十一章 东阙广场第七百四十七章 太子登门第三百六十六章 南行途中第一百五十五章 刑讯逼供第八十三章 庶民经济 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夷将军第七百四十五章 易言请罪第七百四十四章 狠人妙人第一百八十三章 耿老先生第四百二十九章 官办蒙学第七百八十章 迈向成熟第五百六十三章 冲撞体制第十六章 仁孝家宴 第三十三章 春暖衫薄 第九十七章 羌人女奴 第二百零八章 李代桃僵第二百六十二章 清河百货第二百一十五章 文君出蜀第二十三章 保住弃子 第六百七十七章 四郡两关第四百二十章 创投基金第三百四十八章 乌孙灭国第二百九十一章 长秋基金第四百三十八章 兵发大夏第四百五十八章 胶漆娇妻第二百四十八章 初雪过后第四百六十六章 少妃有孕第二百六十三章 锑矿之用第六百六十四章 双拥基金第五百九十五章 商业发展第四百二十七章 刘乘心醉第六十章 纺织工艺第五百八十二章 身毒禁海第五十章 平羌六策第七百二十八章 归化名额第五百七十七章 心思各异第八百零七章 釜底抽薪第十一章 父子摊牌第五百零三章 焚城灭佛第三百五十二章 出言请战第五百九十八章 远交近攻第五百九十三章 分子之筛第六百零六章 特使避暑第一百二十五章 捷报传来第三百三十一章 冬去春来第三百八十一章 击溃前军第二百零二章 筹建边城第三百五十七章 刘舍辞官第三百三十五章 誓灭乌孙第四百三十三章 中央钱庄第八百三十六章 离京赴任第一百四十三章 长安献俘第八百三十二章 化解冲突第五百三十七章 岁末除夕第一百三十五章 陇西豪强第六百零四章 安息特使第五百一十章 仰光条约第二百七十章 三伏景象第五百零三章 焚城灭佛第六百六十章 贵女求人第四百三十三章 中央钱庄第二章 吴楚之乱第五百零三章 焚城灭佛第二百四十四章 绿林好汉第五百四十六章 化工安全第二百五十六章 对朝方略第二百六十四章 开发湘南第一百九十八章 贵女登门第二百七十五章 发行邸报第六百七十五章 伴驾出行第四百四十五章 长安学区第四百五十三章 滇国来朝第七百七十七章 安息认怂第四百二十二章 妻儿随任第八百二十八章 长安会谈第六百八十四章 太子策问第四百五十八章 胶漆娇妻第六百五十八章 饿狼出城第三百一十七章 增加受众第三百五十九章 椒房用膳第一百四十三章 长安献俘第二百五十七章 外戚转型第四百九十一章 残暴奴律第三百九十五章 处置薄氏第四百六十一章 直流电机第五百六十六章 通信编码第七百七十一章 共创四赢第八百二十八章 长安会谈第三百二十八章 欲购新宅新书征询,免费章节,请大家务必看看,拜托!第七百一十三章 诸事妥当第四百一十七章 公卿更替第五百二十三章 举步登楼第三十五章 大难不死第一百九十九章 改装战船第六百九十八章 搭乘火车第三百零三章 朝堂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