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六章 不得封禅

八月初十,秋分。

秋祭大典上,已深居浅出多年的太上皇刘启突是露面,祭典刚结束,便是命内卫将十余名方士押上祭坛。

“尔等奉上可长生不死的仙丹,朕不欲独享,故命大农少卿苏媛依着尔等丹方,炼丹百炉,今日尽皆赐予尔等,且让我大汉臣民共襄盛举,贺尔等升仙!”

刘启当着万千臣民的面,命诸多宦者高声传谕。

春祭和秋祭乃是汉廷每岁最为盛大的祭典,春祭日,秋祭月,皇帝皆会率臣民出长安百余里,于郊外设坛祭天。

随着大汉愈发强盛,京畿郡县的百姓更是尤为富足,皆心怀感念,故每逢春祭和秋祭之日,都是自发汇聚而来,在官道两侧迎候圣驾。

在天子与群臣的大队车驾驶过后,百姓更是会紧紧跟随,前往祭天之地。

所谓的“万千臣民”,绝无半点夸张,立于祭台之上,放眼望去,除却拱卫四周的大批禁卫,更远处就是乌央乌央的百姓。

汉廷大兴官学已过十载,京畿郡县更是最早普及官学之地,老百姓受教育的程度虽远远比不得后世华夏,然“扫盲”终归有所成效。

郎署早已拷问出那伙方士炼制“仙丹”的丹方,向太上皇和皇帝呈禀,大农府卫生部确是完全依照这些丹方炼制出了百炉丹药。

太上皇刘启吩咐宦者传谕后,顺带让人将近万分印刷出的丹方散给臣民传阅,饶是不识字的老百姓,也能听旁人念诵。

诸多乱七八遭的材料且不去提,单是闻得“水银”二字,在场的多数臣民就晓得那些方士死定了,且是死有余辜。

关中百姓对水银并不陌生,传闻秦皇陵墓的地宫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数量何其庞大。

在官学教授的理工课业中,更有详述水银的用途和危害,嗅之已是大忌,更况乎用来炼丹服食?

那些方士莫不是隐居太久,没读过书?

若是明知故犯,那就是蓄意谋害太上皇,莫说要了他们的命,就是夷三族,诛九族,都是理所应当的。

刘启虽非心慈手软之人,然年事已高,终归不似昔年在位时那般狠辣暴戾,不想再多造杀孽,故此番没打算搞甚么连坐。

汞中毒的病征多是慢性的,然若大剂量的吞服汞化合物,终归会出现急性症状,譬如腹痛、呕吐、咳血。

自是不会让方士们玷污祭台,而是分别押往祭台周围早已垒好的数座土台,绑在木架之上,命内卫掰开他们的嘴,往里塞仙丹,为避免他们活活噎死,还不忘灌仙水,皆是凝霜采露得来的无根之水,倒也算特别优待了。

众目睽睽之下,公然行罚,毫无半分遮掩,就是如此简单粗暴!

在场的万千臣民,目睹此情此景,多是不觉有甚不妥,长安东市口处斩人犯的场景比这可血腥多了。

谋害太上皇,腰斩车裂都是轻的,当众凌迟都不为过。

不少臣民觉得此等刑罚过轻,然又闻得圣谕,会将方士们留在此地,任他们尸解升仙。

曝尸,缚于木架,曝于荒野,对素来重视丧葬的汉人而言,无疑是极重的处罚。

百姓们正自议论纷纷,皇帝陛下亦是颁下圣谕,一道必将举国震撼且垂为定制的召谕。

“凡吾汉室后继之君,永世不得行泰山封禅之举!

泰山封禅,劳师动众,徒耗民力!

上古尧舜,皆未大举封禅,唯爱其民,得为圣王,秦皇登泰山,筑坛祭天,却二世而亡,皆因苦其民尔!

汉自立朝,休养生息,强国富民,无愧天地,不负黎民,何须封禅泰山?

汉强若斯,非天独厚,乃君臣齐心,万民齐力,何须报天之功?

唯望吾大汉子民,勿忘先人,筚路蓝缕,开启山林,披坚执锐,保境安民。

自助者,天助之!

天行健,汉人以自强不息!”

(PS:为免抬杠,特意申明,齐相管仲曾言,黄帝尧舜禹等七十二位古时帝王皆曾泰山封禅,半点佐证没有,后世齐鲁儒生虽不断加料,但不管你们信不信,作者君是不信的。)

召谕传遍四野,万民皆山呼万岁,却有不少朝臣脊背直冒冷汗。

太上皇和皇帝摆出如此大的阵仗,自不是只为处罚那些上不得台面的方士。

朝臣想拍皇帝马匹,劝皇帝泰山封禅,这本没甚么大不了,但托以方士之辞,说甚么“陛下文治武功皆旷古烁今,若往泰山封禅,报天之功,天必厚予,北临碣石,或可冀望遇蓬莱仙山,得觅长生”,这就过分了!

刘彻虽是莫名其妙的魂穿大汉,却仍是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况且上辈子也到过蓬莱岛,在人头攒动的旅游景点非但没闻到半点仙气,更是挤出满身臭汗。

更关键的是,现今皇帝尚在而立之年,真正需要“觅长生”的,是年事已高的太上皇。

大汉以孝治天下,身为皇帝的刘彻,之所以没当殿甩出御案上的镇山河,将那数位脑子进水的朝臣砸得头破血流,亦是考虑到太上皇老爹的想法和臣民的观感。

皇帝陛下不肯封禅泰山,莫非是不想为太上皇“觅长生”?

刘彻不想莫名其妙的被扣帽子,坏了名声,甚至影响到父子亲情。

于是乎,刘彻索性跑了趟甘泉宫,将此事向自家老爹坦言相告。

太上皇刘启听罢,不禁哑然失笑。

觅长生?

高皇帝、孝惠皇帝、孝文皇帝虽不知是否曾起心动念,却皆是没有实际动作,已故的太皇太后窦氏,也就是刘启的亲娘,甚至豁达到认为“人必然要死,大汉也必然无法永存”,刘启自也深以为然。

或许,这种豁达也与汉初统治者崇尚黄老之学有关,道法自然,生而为人,饶是身份再尊贵,又如何能违背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则?

秦皇昔年求仙问药,不是因为他老年痴呆,只因对权势不舍和对死亡恐惧,影响到了理智思考,无非想赌一把而已。

刘启已禅位多年,又因身患顽疾,实是抱着多活一日赚一日的心态,自然比秦皇晚年要看得开。

方士献上的所谓“仙丹”,刘启更是不吃的,顽疾缠身多年,若非昔年苏媛奉旨研制出平喘药物,缓解了病情,他能活到今时今日?

仙丹若是有效,他昔年还用得着早早禅位么?

况且,刘启现今服用的任何药物,都会先经过太医乃至卫生部诸官仔细斟酌,甚至会加大剂量在奴隶身上做大量的活体实验。

几炉仙丹灌下去,撑得最久的奴隶也没能活过十日,半个得道成仙的都没有,刘启得了呈禀,自是不会服用的。

原本正想着怎么处置这些招摇撞骗的方士,恰巧碰上自家儿子遇着此等难事,索性就在秋祭大典弄出这等大场面。

太上皇亲自出面,不信方士,不信世间有长生不老的仙人,皇帝自然就能顺水推舟。

非但刘彻自己不往泰山封禅,大汉后继之君都永世不得为之,否则就是有违“祖训”,是忤逆,是大不孝!

泰山封禅?

别扯甚么提振民心士气,更别提甚么“历史象征意义”,就是劳民伤财,彰显帝皇自身的文治武功罢了。

少搞点形式主义,多注重民生,比甚么都强。

民族的脊梁,泰山上的祭台撑不起来,反是太庙之侧,那座以万千匈奴首级封土夯实的高高京观,彰显着“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铁血汉魂和铮铮汉骨!

翌日早朝,皇帝刘彻下旨,贬谪了数位朝臣。

倒是没一撸到底,终归只是“无心之失”,拍马屁拍到了马蹄子上,暂且降职外放,让他们清醒清醒,若在地方郡县任官能有所建树,日后未必不能再度重用。

大汉朝堂已经过多次大换血,现今能入列朝堂者,绝大多数都是有真才实学的,虽说缺了谁都没太大问题,但人才培养终归不易,经过层层历练,拥有丰富治政经验的朝堂重臣更是如此。

第八百二十六章 贵女愁绪第六百五十章 交办太子第七百九十三章 雍凉畜牧第四百三十五章 鲜卑南迁第二百八十一章 实地考察第二百五十四章 经商之道第六百五十六章 擅闯禁区第四百二十四章 丝丝春愁第四百三十九章 铸钢为炮第三百零二章 文教府司第六百二十章 冲撞太子第七百五十六章 不得封禅第二百二十一章 举杯陶然第六百五十六章 擅闯禁区第五百三十二章 子承父业第五百八十二章 身毒禁海第五百三十五章 黥面为倭第二百五十五章 年节过后第七百四十章 购奴门路第四百二十四章 丝丝春愁第四百一十二章 今岁三伏第四百一十一章 刘乘飞天第一百零三章 鞭炮问世 第四百七十九章 中南半岛第五百四十七章 倭王八岐第七百六十二章 祖父催婚第四百九十六章 先打后谈第八十二章 先锋叛逃第一百五十一章 挣钱差事第六百四十章 血祭之年(中)第五百六十二章 筑路实践第六百八十三章 朝议始开第六百九十二章 与汝还家第八百三十五章 不务正业第十章 天上人间第三百七十三章 各自抉择第八百一十六章 如虎贲兽第一百四十三章 长安献俘第九十九章 私有企业第二百八十六章 帝国科院第九十一章 匈奴撤军第三百六十九章 泄密之人第二百八十章 出巡武威第一百二十六章 关城血战第三百八十五章 匈奴裂变第六百六十九章 涤纶衣料第三百七十八章 抵达云中第四百七十六章 惊见罂粟第三百七十五章 出巡准备第一百章 企业划分第二百八十八章 齐力防灾第九十二章 帝国物流第三百二十章 兵发西域第五百二十七章 对外贸易第五章 金屋藏娇第八十七章 肥羊火锅第三百三十七章 白日宣淫第六百一十章 赵府贵女第五百四十五章 伏特电堆第七百七十章 家族利益第一百一十六章 援军迟来第五百九十章 觊觎太子第四十二章 路在脚下第二百九十章 渡过天灾第四百四十三章 东郡油田第四百九十四章 大军集结第二百五十九章 图谋西南第九十五章 意外重逢 第六百四十三章 帝皇心术第五百七十七章 心思各异第六章 未央风起第四百六十八章 登门探望第二百四十二章 谋取王位第四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资第三百七十九章 两军伐谋第二百五十五章 年节过后第七百零一章 滇王更迭第四百一十九章 金融调控第五百六十六章 通信编码第二百九十三章 福祸相倚第一百四十四章 拍卖战俘 第三百四十七章 立冬时节第六百九十二章 与汝还家第四百四十章 火炮设计第六百四十一章 血祭之年(下)第七百七十九章 家有犟儿第六百一十四章 安辨雌雄第二百三十一章 枭首腰斩第五百八十一章 赢家为谁第六百零八章 商贸代表第三十六章 背后真相 第九十九章 私有企业第三百零四章 雍凉乳业第一百零八章 廷尉汲黯第一百六十五章 载人运输第四百六十三章 雒越复国第二百五十九章 图谋西南第六百五十章 交办太子第四百七十五章 漠南牧羊第一百零五章 梁王刘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