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帝国疆域降雨情况

大汉帝国疆域降雨情况

大汉帝国的降雨情况:各种气候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大汉帝国各州的降水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和季节差异。

大汉帝国降水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大致从湿润的东南部向干燥的西北部递减,在西域州和图州(今西亚一带)出现最干旱的荒漠地区。

(1)安、泰、交、广四州及其附近,因处于赤道海洋气团控制下,常年阳光直射或近于直射,温度高、湿度大,年雨量超过2,000毫米。由于太阳直射一年有两次越过赤道南北移动,因此雨量分配在一年中也有两次高峰,但总的来看,降水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2)大汉帝国东、南部,青、豫、荆、冀、幽、安、泰、扬、广、交、辽、瀛州和兴州、以及荒州(西伯利亚东部)沿海,因受太平洋季风和西伯利亚干陆风影响,夏季多雨,冬季干燥,年降水量从南向北渐减,多在600~1,000毫米之间,是亚洲著名的季风夏雨区。这里个别迎风山坡,降水特别丰富,如著名的世界湿角乞拉朋齐即在此区。另外,个别地区,冬季风从海上吹来,又受地形抬升影响,也有很多降水,如安、泰、扬、广、交、瀛五个州都属冬雨较多的地区。

(3)荒州(西伯利亚,属于北亚),面向北冰洋,一般是少雨区域。北亚降水分布,随着距离大西洋的远近而从西向东递减,西部降水量在500毫米左右,其它地区大部不超过350毫米,东北部则减到200毫米;但到太平洋沿岸一带,受海洋季风影响,则降水又较多。北亚气候寒冷,蒸发较弱,冻土广布,虽降水较少,但仍为冷湿环境。

(4)西域州、藏州、图州(图兰平原、包括部分阿拉伯半岛和伊朗高原),位于东北信风带,降水多在150~200毫米以下,甚至有些地区成为荒漠。小亚细亚沿海及地中海东岸,因受地中海影响,冬季多气旋过境,降水较多,小亚细亚内陆降水偏少。由于离海较远,多为闭塞高原与盆地,且东、南方面多高山环绕,海风难于深入,因此年降水量较少,一般都在400毫米以下,有的地区甚至不足100毫米,内陆有大面积荒漠存在。

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也影响大汉帝国各州降水的季节分配。冬季大部地区盛行干冷陆风,不易致雨,故降水较少;当冬季陆风经过海面变为湿润气流再登陆后,受到地形抬升,亦可导致冬季降水;此外,冬季侵入兴、瀛、辽、荒四州的大西洋气旋,给四州带来降雪,在图州、藏州等地区,也能形成冬季降水。

大汉帝国夏季盛行海风,加以地形、气旋等影响,极易引起降雨。西亚系与北非和地中海连续地带,属冬雨区和全年干燥少雨区。

大汉帝国在降水方面另一个特点,即在某些地区雨量变率很大。淮河以北可以超过25%,西域、图州一带可以超过50%。降水变率大的原因,与每年4~5月中纬高气压强弱和夏季赤道气团的盛衰有密切关系。

第32章 帝国风华第29章 邦联王国第16章 曹操初败第4章 郭嘉投效第26章 明争暗斗第20章 东非之旅第35章 青年移民第30章 大汉新语第2章 治略九卿第2章 臧洪南投第33章 内陆统一第15章 新楚内治(三)第5章 三家制衡第20章 漠北之地第37章 文明之刃第12章 贾诩破曹第5章 定蜀望蛮第8章 晋阳密会第32章 千古遗憾第1章 襄阳风华第7章 沮授之约第5章 曹操之择第8章 备战寒潮第7章 满宠访楚第28章 兴州大捷第14章 新楚内治(二)孔子和老子之辨第24章 帝王之家第5章 翼卫精兵第5章 刘备取并州第34章 京都之争第1章 纷乱之秋第3章 江东安定第25章 乌孙突袭第14章 圣湖血案第30章 大汉新语大汉帝国安泰两州经济特性第9章 急火攻心第20章 东非之旅传统儒家文化对东亚经济的影响探讨第25章 乌孙突袭第13章 郭嘉救急第14章 北非之旅第14章 四面反击第1章 天下国商(一)第27章 高原血战第35章 亚汉王第6章 解铃人第2章 臧洪南投第6章 计缓刘备第28章 西凉战神大汉帝国安泰两州经济特性第13章 郭嘉救急第5章 卢植先行第34章 诸王时代第15章 南阳溃败第21章 文化运动第十二 卷华夏天下第八卷匈奴之歌第13章 帝国风范第8章 杨彪父子第18章 海湾风云第21章 帝国盛世第10章 金陵建设第23章 科技时代第8章 吕布赵云孔子和老子之辨第8章 晋阳密会第7章 治国新策第1章 青州寇帅第30章 一触即发第34章 诸王时代第6章 南北疏途第24章 帝王之家第2章 命运之旅第10章 赵云之威第23章 科技时代第6章 周瑜之锐第29章 罗马使团第18章 军机院与亲卫营第14章 火烧五丈原第4章 丁原谈马第3章 武将群英会第34章 京都之争第7章 襄阳雄辩第33章 内陆统一第6章 南北疏途第29章 阴阳有别第20章 东非之旅第6章 陈群相伴第7章 治国新策第11章 丝绸战争第5章 三家制衡第8章 备战寒潮第18章 军机院与亲卫营第2章 亲征益州第1章 纷乱之秋第12章 卸任第10章 日耳曼第9章 陈登父子第17章 楚地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