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章 崇祯问策(三)

崇祯仔细端详了刘锡命一会儿,越看越觉得心中满意,如此气宇轩昂之士才算得上国家栋梁。

察觉到了刘锡命眼角的小动作,崇祯微微一笑,“新安伯不必拘谨,你方才受封,礼数上有些不通也是正常,朕不会多怪的。”

刘锡命赶忙再次躬身,“谢陛下,臣还未谢过陛下赏赐之恩,臣本微末之才,幸得陛下赏识,赐予厚爵,敢不肝脑涂地以效犬马。”

“你知道便好”,崇祯满意地点点头走下御案来到刘锡命身边。

“封你为新安伯一事朝中阻力甚大,你毕竟方才弱冠,又只是个秀才,朝中诸官难免有些意见。”

崇祯笑着说完语气一转,“不过朕却不这么觉得,有功就赏,此乃祖制。爱卿护卫皇家陵寝功在社稷,就算年幼又如何,朕依然信之。”

他看了看刘锡命稚嫩的面庞,“今日一见,朕更觉得没有看错人,爱卿一表人才,更兼忠勇皆备,往后若是能发奋用功,未尝不能成为国家栋梁,汝其勉之。”

“谢陛下勉励,臣必定时刻砥砺,以有用之身报陛下隆恩。”

刘锡命再次跪倒在地拜谢道。

崇祯挥了挥手示意他站起身来,“多的话也不多说了,你才从凤阳赶过来,对于流贼可有什么认识?凤阳一战情形如何,你给朕详细说说。”

这是要考较自己?

刘锡命心下一凛脑袋飞速思考起来,凤阳之战倒是好讲,他一边讲述当时的经过一边思考着后面的话题。

“……臣以为流寇已然是本朝心腹大患,眼前需得尽快剿灭才是。”

崇祯听到这话挑了挑眉,“这话不用你说朕也知道,关于如何剿贼你可有什么想法?”

刘锡命微微转头看了看一旁殿柱后隐约露出的一名身着青色官服的人影,这不会就是负责写起居注的官员吧。

皇帝和臣子之间的对话一般都有专门的官员负责整理记录,以后将作为重要的史料存档,这档口刘锡命不得不谨言慎行。

他自然听出了崇祯语气中的不满,不过考虑到殿中的其他人,他只能斟酌再斟酌,良久才说道:

“陛下,臣以为流寇之患首在治理地方,其次才是剿灭,否则天下民不聊生,即便剿灭了眼下的流贼,还会有其他流贼蜂拥而起。”

“新安伯,慎言!”

王承恩站在一边,听到刘锡命这话吓得他脸色大变,竟然不顾宫中规矩直接朝刘锡命呵斥起来。

刘锡命也被他这一声吓得脸色一白。

他这才想起来,在皇帝面前说天下民不聊生,岂不是说崇祯自己无德?

草草草,真是大意了。

“陛下恕罪,臣本山野之人,说话没个章法,臣的意思是……”

刘锡命一脸慌张地想要解释,谁知崇祯径直闭上眼睛挥了挥手,良久才睁眼叹了口气。

“爱卿是难得敢向朕说实话的,朕不怪你。”

“天下大乱,百姓流离,皆朕之过也。”

“陛下!”,王承恩和刘锡命两人不约而同地喊了出来。

刘锡命向前抢出一步,“此事如何能与陛下有关,天下纷扰,以臣所见,一为天灾,二为人祸,臣就算身在民间也听闻陛下夙兴夜寐,只求国家太平无事,陛下为天下之主已然尽力了。”

王承恩一边替崇祯抚背按摩,一边欣慰地看向刘锡命。

崇祯听到这话转头看向刘锡命,“那你说天下之乱到底是为何?又如何能治?”

刘锡命头皮有些发麻。

好在他多少对这些问题有过思考,如今心思电转立刻想到了变通的说法。

“陛下,臣不过一介生员,如此国家大事陛下自当向阁臣部官垂询,臣不敢置喙。”

崇祯脸色一板,“朕要你说你便说就是,如今你既已受爵,便已是朝廷大臣,有什么说不得的。”

刘锡命本来还想再推辞推辞,但是眼见崇祯脸色变得不耐,他也不愿意就这么放过一个大好的露脸机会,当下便当机立断咬牙拱手。

“陛下要臣发言,臣不敢不说,依臣之见,天下之坏皆在于吏治崩坏,而吏治之关键便在于吏。”

“在于吏?”,崇祯有些好笑地看向刘锡命,“这是怎么个说法?”

刘锡命心中也有些尴尬,他总不能直说这天下之害一个就是你们老朱家,一个就是各级官僚吧。

真要这么说了,只怕他刘某人立刻便要成为满朝的眼中钉,那他还想不想在京城混了。

不过眼下这局面还需要他仔细应对,刘锡命索性硬着头皮强撑道:“正是,臣试为陛下解释。”

“天下之财无非农商而已,商税并非本朝正税,历年所收不多,此处便不多言。”

“至于农税,从农人手中将粮饷收至朝廷,其间必然要先经诸多小吏之手,陛下可知这帮污吏所用淋尖踢斛等手法,这便是他们贪腐的罪证。”

“更兼朝廷诸多应役之事全需经由吏员之手商办,如今吏员薪俸不过够一家艰难度日,这帮人经手朝廷如此多的钱权之事,如何能够管得住自己不在其中上下其手。”

崇祯顿时有些意动,这话说的似乎有些道理,这新安伯倒还是有些见识。

刘锡命赶紧趁热打铁继续讲道:“陛下试想,本朝官员皆为流官,一任不过数年,即便有贪腐之人,也不过祸害一时,然则吏员多由当地人充任且由劣绅把持,其所害者莫有大焉。”

“况且臣所言还有其他考虑,如今天下积弊甚重,要想去除积弊,必然需要改革,吏员不过横行乡里,倘有一能臣以一地试法,变革吏员制度,其所牵连者不过数十人而已。”

“吏员在朝中没有根基,朝中阻力不会太大,如此往复便可使天下拨乱反正,倘若能将这些污吏所贪之钱尽充国库,则国家用事用兵再无虞也。”

刘锡命说完心中长吁一口气,这已经是他现在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了。

正如他刚才所说,改革吏治不会触动宗室和官绅利益,是当下最有可能实施的改革。

当然,按照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刘锡命也不觉得崇祯真的有办法将这个改革推行下去。

不过这么一来,起码在崇祯听起来刘锡命所说的也不算一通废话。

至少他提出问题的同时也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意见,在一众只知满口道理的朝臣里面已经有些让崇祯眼前一亮了。

“爱卿这话说的有些道理,只是这其中具体的实施之法可有说法?”,崇祯兴趣大增地问道。

刘锡命嘴角微搐,你老人家还当真了啊。

改革吏治说起来好听,但是刘锡命已经说明白了,吏员是朝廷诸事的关键触手,你老人家把这些人全都换了是简单,但是到哪儿去找这么多懂得地方事务的人才来充作吏员呢。

如今这朝廷又不像刘家村一样一直在开展义务教育,有足够多的庶务人才。

虽说朝廷养士数百年,读书人少说也有百万,但是这帮人可不会愿意去当个吏员。

“呃,陛下,臣毕竟不太熟悉朝政,如此大事陛下是否应该和阁老等人商议啊?”

刘锡命委婉拒绝道。

崇祯哈哈大笑起来,“你这家伙,想来是不肯说实话。不过看在你敢建言的份上,朕便绕你一马,今科乡试你可有想法?”

第五百六十二章 救疫河南(二十五)第六百八十四章 攻取江南(四)第十九章 城中乞儿第一百七十四章 黑幕不断(一)第四百三十六章 朝堂争斗(三)第六百四十三章 大明丞相(三)第三百七十八章 崇祯问策(一)第九章 府城见闻 一第二百九十一章 清理行动(二)第六百一十七章 督师中原(十八)第三百六十六章 董家小宛(三)第四百七十八章 四处扩张(四)第一百二十章 再生波澜第一百五十四章 玉泉入村第二百零五章 过年准备第二十五章 家中安顿第五百五十三章 救疫河南(十六)第四百六十五章 占领吕宋(八)第六章 我是地主第一百一十八章 处理俘虏(二)第五百六十三章 救疫河南(二十六)第五百章 赈济京城(二)第一百八十八章 本色尽显第一百三十三章 城中贩布第二百三十章 夜间突袭第四百三十八章 南下准备第一百六十八章 突袭庄园(一)第二百七十一章 返回顺庆(一)第四百三十一章 联接楚党(一)第二百三十二章 镇内大战第二百八十六章 府城角力(八)第五百四十九章 救疫河南(十二)第五百七十二章 天下大乱(一)第三百二十四章 汉中风云(七)第一百一十五章 夺命时刻第二百四十四章 第二基地第六百三十五章 另立新君(二)第六百四十五章 大明丞相(五)第一百零三章 事后处理第七百零二章 驱逐鞑虏(十四)第二十一章 正月拜年第三十六章 求学乡里第二百八十四章 府城角力(六)第二百二十章 高中头名(三)第五百零三章 赈济京城(五)第一百零九章 整备御敌第二百七十一章 返回顺庆(一)第四十章 私塾同窗第六百零一章 督师中原(二)第三百六十四章 董家小宛(一)第四百零四章 乡试期近第四百八十二章 武当来访(一)第一百九十六章 守株待兔(二)第五百四十七章 救疫河南(九)第二百二十五章 继续敲打第三百五十四章 苏州香君第五百三十五章 日本开关(五)第五百二十九章 关于治理(二)第四十六章 长枪突击第六百六十三章 吕宋汉王(四)第三百一十六章 临行安排第五百七十七章 天下大乱(六)第三百九十八章 修建船厂(一)第四百九十六章 建虏请和第一百零二章 再斗黑虎 四第九十章 整顿村庄第四百九十一章 卢象升死(二)第七十六章 老刘救美第六百七十五章 吕宋汉王(十六)第五百五十章 救疫河南(十三)第一百五十八章 乔迁新居第六百六十七章 吕宋汉王(八)第三百五十八章 怒为红颜(一)第五百九十一章 图谋宗室(八)第四百二十九章 谋划布局(二)第六十七章 购买田地第三百四十二章 贿赂中官(三)第七十五章 再临府城第五十二章 家丁乱战第七章 卖菜准备第二百四十五章 家中日常(一)第一百八十五章 县试消息第六百五十六章 江南劫难第七百三十一章 南明离火(三)第三百九十章 刘家变故(一)第一百三十章 恢复生产第一百八十八章 本色尽显第四百二十四章 同道中人第三百二十五章 汉中风云(八)第三百五十四章 苏州香君第四百九十一章 卢象升死(二)第三百九十八章 修建船厂(一)第二百七十七章 入学金泉第五百二十五章 占领台湾(二)第一百四十四章 耶稣会士第五百二十一章 争夺海权(十三)第四十一章 打击报复第一百七十六章 有客到访第二百三十章 夜间突袭第五百一十五章 争夺海权(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