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教学相长

刘锡命也不知周良才和张玉清说了什么,这段时间张明轩却是没有再找自己的麻烦,他虽然心中奇怪,但也不会主动去撩拨,因此双方可以算是相安无事。

这些日子他倒和许卫、张元龙等人越发熟络起来,一方面他们在族学里都算的上是弱势群体,自然就会往一堆扎;另一方面许卫和张元龙性情颇对刘锡命味口,两人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与人交往却不卑不亢,让刘锡命很是欣赏,况且他们年龄毕竟要大一些,刘锡命作为一个两辈子加起来三、四十的人了,若是让他天天和老三老四这些十一、二岁的孩童一起玩耍,那可真是要了亲命。

就这么过了半个月的时间,刘锡命三兄弟渐渐和学堂众人熟悉起来,不过因为刚开学就和张明轩起了冲突的原因,大部分人都愿意和他们深交,免得被张明轩惦记惹上麻烦。

刘锡命到不在乎这些少年的看法,反正自己还有许卫、张元龙等人可以交流,这半个月时间他也没闲着,不仅将脑海中关于四书五经的学习记忆完全消化,更是经常打着请益的名头去拜访周良才。

“锡命,今日放学后汝且慢走。”这日上课前,周良才专门吩咐刘锡命道,刘锡命虽然心中疑惑,也只好点头应是。

等到下课,周良才将他带至后院书房,坐定后问他道:“尔等入学已有旬月,观你平日上课甚是用功,课后请益也较他人更为用心,眼下你已年过十五,今年可有应试之意?”

刘锡命顿时来了兴致,本来他还打算熟悉一段日子再向周良才请教考试的事,免得被老师认为是急功近利,哪知道这年头读书人认为考取功名本就是天经地义之事,孔子也说学而优则仕,读书人的事哪能算功利,因此周良才经过半个月时间的观察,对刘锡命学问情况有所了解后,便直接询问他。

“学生正有此意,正所谓‘功名趁取方年少’,只是学生对科场之事知之甚少,又自觉学问浅薄,之前便不敢请教先生。”刘锡命赶紧回道。

周良才捋须微笑道:“汝父刘文茂本就是县中秀才,你也曾随他学习经年,据我这半个月内观察,你天赋异禀、资质甚佳,四书五经你是否已全都背得?”

刘锡命倒不吃惊,自己花了大力气在老师面前表现,不就是想引起注意吗,不过这个时候当然不能自傲,只好装出清纯的样子羞涩一笑道:“老师过奖了,学生不过是记性较他人好些罢了。”

“哈哈哈,你不必自谦,须知这科举之路道阻且长,如今你年少记性好,正是占优势的时候。观你平日对答,虽然对书中要义理解略有偏颇,不过县试府试却不是太严,只需熟记书本、对答得体即可,如今你所差的只是时文而已。眼下离县试还有数月时间,只要时常练习,至少县试有望。”周良才继续提点到。

却说周良才为什么对刘锡命这么上心呢,一来正如他的名字,刘锡命天赋异禀、记忆力惊人,确实让他起了爱才之心,更兼之前他数次在自己面前应对得体,又让他觉得此子乃可造之材;二来正像刚才说的,刘锡命记性好,县试府试有很大的机率能够通过,到时候他作为老师也是与有荣焉,张家的聘金也可以再谈一谈了。

刘锡命想到张氏族学的情况有些担忧道:“先生毕竟是在张氏族学任教,若举荐我去应试,不知可有后患?”

“这你且放心,今年张家子弟学有所成者不过二、三人而已,料想张家也不能说些什么。”

周良才随即正色端坐道:“前言已毕,为师者必问汝曰:尔志何为?”

刘锡命听他这么一说,知道这是中国教育传统中的问志环节,当年孔子曾问子路、曾点、冉有、公西华的志向,只有曾点所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对了孔子礼乐治国、天下太平的心思,孔子感叹说:吾与点也。

后世老师施教,便多借用这个典故前来询问学生的志向。

闲人退下,这个逼我要装满分。

因此他立刻整肃衣冠,行礼道:“学生以为,方今之世,居庙堂者视百姓为草芥,处江湖者视权贵如寇仇,各执一端,相互侵攻;官吏士绅待民以残,横征暴敛以致民不聊生,流民乱军待民以暴,裹挟驱驰终致生灵涂炭。为士人者,不可不匡扶正道、救危济难,拯万民水火之中,解生灵倒悬之急。此学生之志也!”

周良才听得目瞪口呆,半响才缓过劲来,不过是问问志向罢了,寻常少年大多都是说个金榜题名、光宗耀祖而已,怎么到你这里弄得忒大了。

但是小小年纪能够说出这番话来也实在是难得,虽然只是少年狂言,周良才却对刘锡命更加青睐,哈哈大笑道:“尔志远矣,为师尚不及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汝既有匡扶天下之志,当有匡扶天下之才,往后更应埋头苦读才是。不过今日所说不可再对外人道也,汝言天下将乱、百姓流离,无意者不过称汝为狂生,有意者恐行莫须有之罪。”

刘锡命见周良才的表情,知道他只当自己是少年狂言,不过听他提醒自己注意言辞,心中很是感激,赶忙鞠躬道:“多谢先生提点,学生亦知‘君不密失其臣,臣不密失其身,几事不密则成害。’实在是有感于先生提携,这才直言相告。”

周良才内心更是欣赏,点头道:“既已言志,如今便谈就学,县试时文汝可知晓?”

刘锡命这具身体原主人根本就没有学到时文这一步,他自己也就当初在县学听到秀才们讨论了几句,哪里知道具体的要略,赶忙摇头道:“实不知也,还请先生赐教。”

“时文者,当今尤指制义、八股文等,若单论形式,其实不难,太祖时为规范科举之法,将八股取士定为正法。”周良才摇头晃脑地为刘锡命娓娓道来。

“八股文共分八段,即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破题当先揭示此题主旨要义,承题再接承上文而加以阐发,再用起讲评议论述……”

刘锡命听周良才深入浅出的解释,对八股文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其实八股文就和我们现代的应试作文差不多,都讲究一个写作套路,由于中国逻辑学教育早在战国就开始没落,因此读书人大多都是发散式思维,恐怕老朱也是被他们的文章逼疯了,才狠下心来要将写作的格式全都固定下来。

不过这些都不是刘锡命现在需要考虑的,他只用把这些套路记熟,先把功名搞到手才是正理,趁着周良才还在兴头上,赶紧将心中的疑惑问了出来:“先生,如此看八股文也并非难事,那为何科举却如此艰难?”

周良才摇头苦笑,真是不知者无畏,没有亲身去试一试,哪里知道科举的变态,回他道:“八股是不难,难在考官出的题目啊,我大萌养士三百年,文教盛于历朝,此诚教化之盛事,然则如此一来,每年应试之人也是剧增。何况四书五经不过几十万字,三百年下来,其中可以用来出题的都被用之殆尽了。”

“如今考官出题多兴截搭题,既将书中不同部分截取凑在一起,这也是为何我说汝天赋异禀,乃是科举的好苗子,须知记性不好的,连考官所取之言出自何处都不知,更遑论解述圣人之道。”

刘锡命这才心下恍然,不由得又庆幸自己有空间相助,不然还科举个屁。

第四百八十六章 请战建虏四百二十章 实践之事第五百三十一章 日本开关(一)第六百零八章 督师中原(九)第五百四十一章 救疫河南(三)第五百四十四章 救疫河南(六)第七百三十章 南明离火(二)第九十四章 谢府谈话第三百七十八章 崇祯问策(一)第五百零四章 赈济京城(六)第五百七十五章 天下大乱(四)第七十九章 顾盼生辉第三百七十七章 皆大欢喜第七百三十二章 南明离火(四)第三百六十六章 董家小宛(三)第六百九十章 驱逐鞑虏(二)第五百六十五章 救疫河南(二十八)第四十二章 老师良才第二百二十八章 细细查访第四百八十八章 京营点兵(一)第四百四十三章 武装交易(三)第六百三十四章 另立新君(一)第二百六十六章 准备院试(二)第六百九十九章 驱逐鞑虏(十一)第一百八十章 再遇卢家第一百七十六章 有客到访第二百八十四章 府城角力(六)第五百九十二章 图谋宗室(九)第四百章 建立船厂(三)第四百九十八章 流贼再起第二百五十二章 到达成都第三百一十三章 名振府县(八)第六百五十一章 恐吓清军(一)第三百三十章 寻路蓝田第一百二十九章 收人收心第二百五十四章 旁征博引第六百二十六章 大明覆灭(一)第六百一十三章 督师中原(十四)第一百六十一章 永凯当官(二)第七十三章 定计未来第七百二十五章 朝鲜安南(三)第二百六十九章 仓皇而逃(一)第一百七十二章 突袭庄园(五)第五百六十七章 救疫河南(三十)第七百零二章 驱逐鞑虏(十四)第四百五十章 攻略安南(二)第五百七十八章 救时司徒(一)第五百二十九章 关于治理(二)第六百章 督师中原(一)第九十五章 学子聚会 一第二百三十七章 终除祸患第二十四章 收留乞儿第三百八十九章 小战建虏(四)第二百九十一章 清理行动(二)第五章 发现空间第四百九十九章 赈济京城(一)第三百一十八章 汉中风云(一)第一百八十九章 全村排查第五百五十章 救疫河南(十三)第六百六十三章 吕宋汉王(四)第十一章 府城见闻 三第二百三十六章 攻打水寨第六百九十二章 驱逐鞑虏(四)第二百六十章 无心之祸第四百一十六章 武当山上(二)第一百八十三章 飞天乏术第四百二十四章 同道中人第七十二章 装神弄鬼第三百零四章 献忠兵至(十)第一百二十五章 府城来人第三百八十四章 京城盘桓(四)第五百一十九章 争夺海权(十一)第五百二十九章 关于治理(二)第二百九十四章 锦衣生变第一百一十七章 处理俘虏(一)第四百三十章 谋划布局(三)第五百六十六章 救疫河南(二十九)第六百四十九章 联姻公主(二)第一百一十七章 处理俘虏(一)第二百七十六章 表字无疆第三百三十八章 见洪承畴第三百五十二章 义愤填膺第五百一十五章 争夺海权(七)第一百七十五章 黑幕不断(二)第五百六十章 救疫河南(二十三)第二百九十章 清理行动(一)第二百三十四章 追击逃贼第三百零二章 献忠兵至(八)第二百二十五章 继续敲打第五百七十六章 天下大乱(五)第六百二十三章 吏治改革(四)第四百一十一章 俘虏闯王(一)第六百七十六章 吕宋汉王(十七)第六百四十八章 联姻公主(一)第二百八十八章 府城角力(十)第九十二章 城中来信第四百七十六章 四处扩张(二)第六百零六章 督师中原(七)第四百八十八章 京营点兵(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