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裂变资料可跳过

核裂变(资料可跳过)

核裂变(Nuclearfission)又称核分裂,是一个原子核分裂成几个原子核的变化。是指由重的原子,主要是指铀或钚,分裂成较轻的原子的一种核反应形式。

只有一些质量非常大的原子核像铀(yóu)、钍(tǔ)等才能发生核裂变。这些原子的原子核在吸收一个中子以后会分裂成两个或更多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同时放出二个到三个中子和很大的能量,又能使别的原子核接着发生核裂变……,使过程持续进行下去,这种过程称作链式反应。原子核在发生核裂变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称为原子核能,俗称原子能。1千克铀-235的全部核的裂变将产生20,000兆瓦小时的能量(足以让20兆瓦的发电站运转1,000小时),与燃烧300万吨煤释放的能量一样多。另见裂变和聚变。

核裂变是在1938年发现的,由于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需要,核裂变被首先用于制造威力巨大的原子武器——原子弹。原子弹的巨大威力就是来自核裂变产生的巨大能量。目前,人们除了将核裂变用于制造原子弹外,更努力研究利用核裂变产生的巨大能量为人类造福,让核裂变始终在人们的控制下进行,核电站就是这样的装置。

裂变释放能量是因为原子核中质量-能量的储存方式以铁及相关元素(见核合成)的核的形态最为有效。从最重的元素一直到铁,能量储存效率基本上是连续变化的,所以,重核能够分裂为较轻核(到铁为止)的任何过程在能量关系上都是有利的。如果较重元素的核能够分裂并形成较轻的核,就会有能量释放出来。然而,很多这类重元素的核一旦在恒星内部形成,即使在形成时要求输入能量(取自超新星爆发),它们却是很稳定的。不稳定的重核,比如铀-235的核,可以自发裂变。快速运动的中子撞击不稳定核时,也能触发裂变。由于裂变本身释放分裂的核内中子,所以如果将足够数量的放射性物质(如铀-235)堆在一起,那么一个核的自发裂变将触发近旁两个或更多核的裂变,其中每一个至少又触发另外两个核的裂变,依此类推而发生所谓的链式反应。这就是称之为原子弹(实际上是核弹)和用于发电的核反应堆(通过受控的缓慢方式)的能量释放过程。对于核弹,链式反应是失控的爆炸,因为每个核的裂变引起另外好几个核的裂变。对于核反应堆,反应进行的速率用插入铀(或其他放射性物质)堆的可吸收部分中子的物质来控制,使得平均起来每个核的裂变正好引发另外一个核的裂变。

核裂变所释放的高能量中子移动速度极高(快中子),因此必须通过减速,以增加其撞击原子的机会,同时引发更多核裂变。一般商用核反应堆多使用慢化剂将高能量中子速度减慢,变成低能量的中子(热中子)。商营核反应堆普遍采用普通水、石墨和较昂贵的重水作为慢化剂。

核裂变是一个原子核分裂成几个原子核的变化。只有一些质量非常大的原子核像铀、钍等才能发生核裂变。这些原子的原子核在吸收一个中子以后会分裂成两个或更多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同时放出二个到三个中子和很大的能量,又能使别的原子核接着发生核裂变……,使过程持续进行下去,这种过程称作链式反应。原子核在发生核裂变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称为原子核能,俗称原子能。1克铀235完全发生核裂变后放出的能量相当于燃烧2.5吨煤所产生的能量。比原子弹威力更大的核武器是氢弹,就是利用核聚变来发挥作用的。核聚变的过程与核裂变相反,是几个原子核聚合成一个原子核的过程。只有较轻的原子核才能发生核聚变,比如氢的同位素氘、氚等。核聚变也会放出巨大的能量,而且比核裂变放出的能量更大。太阳内部连续进行着氢聚变成氦过程,它的光和热就是由核聚变产生的。

核裂变是怎样发现的?

莉泽·迈特纳(LiseMeitner)和奥多·哈恩(OttoHahn)同为德国柏林威廉皇帝研究所(KaiserWilhelmInstitute)的研究员。作为放射性元素研究的一部分,迈特纳和哈恩曾经奋斗多年创造比铀重的原子(超铀原子)。用游离质子轰击铀原子,一些质子会撞击到铀原子核,并粘在上面,从而产生比铀重的元素。这一点看起来显而易见,却一直没能成功。

他们用其他重金属测试了自己的方法,每次的反应都不出所料,一切都按莉泽的物理方程式所描述的发生了。可是一到铀,这种人们所知的最重的元素,就行不通了。整个20世纪30年代,没人能解释为什么用铀做的实验总是失败。

从物理学上讲,比铀重的原子不可能存在是没有道理的。但是,100多次的试验,没有一次成功。显然,实验过程中发生了他们没有意识到的事情。他们需要新的实验来说明游离的质子轰击铀原子核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最后,奥多想到了一个办法:用非放射性的钡作标记,不断地探测和测量放射性的镭的存在。如果铀衰变为镭,钡就会探测到。

他们先进行前期实验,确定在铀存在的条件下钡对放射性镭的反应,还重新测量了镭的确切衰变速度和衰变模式。这花了他们三个月的时间。

没等他们进行实质性的实验,莉泽就不得不逃往瑞典,躲避上台的希特勒纳粹党。奥多只得独自进行他们的伟大的实验。

哈恩完成实验两周后,莉泽就收到了一份长长的报告,其中记述了他实验的失败。哈恩用集束粒子流轰击铀,却连镭也没得到,只探测到了更多的钡——钡远远多出了实验开始时的量。他感到迷惑不解,请求莉泽帮他解释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一周后,莉泽穿着雪鞋在初冬的雪地里散步,这是一个画面从她心中一闪而过:原子将自身撕裂开来。这个画面来得那么生动、惊人和强烈,她几乎从想象中就能感到原子核的跳动,能听到原子撕裂时发出的咝咝声。

她立即认识到自己已经找到了答案:质子的增加使铀原子核变得很不稳定,从而发生分裂。他们又做了一个实验,证明当游离的质子轰击放射性铀时,每个铀原子都分裂成了两部分,生成了钡和氪。这个过程还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就这样迈特纳发现了核裂变的过程。

将近4年之后,1942年12月2日下午2时20分,恩里克·费米扳动开关,几百个吸收中子的镉控制棒冲出石墨块和数吨氧化铀小球垒成的反应堆。费米在芝加哥大学斯塔格足球场的西看台下的地下网球场内堆放了4.2万个石墨块。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核反应堆——是迈特纳发现的产物。1945年,原子弹的发明是她的核裂变发现的第二次应用。

我们应谨慎利用核裂变!

第149章 乍暖还寒(3)第29章 侵略如火(3)第77章 步步为营(3)第45章 其徐如林(9)第80章 雾里看花(2)第138章 歧路亡羊(3)第198章 十字路口(1)第57章 纵横捭阖(5)第31章 侵略如火(5)第227章 临近尾声(1)第57章 生死两难(3)第88章 洪水滔天(8)第122章 建国大业(3)第201章 十字路口(4)第67章 半岛来客(1)第177章 君君臣臣(2)第99章 误中副车(1)第114章 急转直下(5)第112章 急转直下(3)第39章 其徐如林(4)第81章 雾里看花(3)第213章 深浅难测(2)第32章 侵略如火(6)核捆绑资料可跳过第107章 惊喜交加(2)第131章 先决条件(3)第64章 天灾人祸(2)第30章 侵略如火(4)核捆绑资料可跳过第200章 十字路口(3)第68章 半岛来客(2)第171章 梦幻兵器(2)第15章 筚路蓝缕(5)第42章 星星之火(1)第189章 直面未来(5)第75章 步步为营(1)第40章 其徐如林(5)冰河期资料可跳过第87章 洪水滔天(7)第41章 其徐如林(5)战略核潜艇资料可跳过第70章 幽浮降临(1)第203章 十字路口(6)第68章 半岛来客(2)第224章 血火交织(1)第118章 休养生息(3)第121章 建国大业(2)第102章 兵临城下(1)第87章 南征北战(1)第62章 痛定思痛(3)第66章 天灾人祸(4)第80章 雾里看花(2)第111章 急转直下(2)第34章 漫漫严冬(6)第8章 探索之旅(3)第157章 蓄势待发(2)第26章 作法自毙(8)第51章 恐怖平衡(5)第38章 不速之客(4)第135章 春季攻势(4)第25章 作法自毙(7)第174章 偷鸡不成(1)第110章 急转直下(1)第69章 探索之旅(2)第36章 其徐如林(1)第82章 洪水滔天(2)第44章 星星之火(3)第55章 纵横捭阖(3)第33章 漫漫严冬(5)第67章 半岛来客(1)第1章 莽荒岁月(1)第68章 半岛来客(2)第212章 深浅难测(1)第24章 作法自毙(6)第25章 作法自毙(7)第45章 其徐如林(9)第44章 其徐如林(8)第88章 南征北战(2)第64章 痛定思痛(5)第61章 痛定思痛(2)第10章 人间地狱(2)第204章 十字路口(7)第100章 误中副车(2)第80章 乐极生悲(4)第192章 嫦娥计划(3)第116章 休养生息(1)第165章 焦头烂额(5)第98章 物竞天择(4)第46章 其徐如林(10)第113章 急转直下(4)第189章 直面未来(5)第69章 探索之旅(2)第9章 探索之旅(4)第109章 惊喜交加(4)第105章 兵临城下(4)第162章 焦头烂额(2)第83章 敲山震虎(1)第26章 作法自毙(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