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大国情结由来已久。
早在独立前,尼赫鲁就在其《印度的发现》一书中憧憬了印度未来的大国地位,认为“印度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做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
从自然条件看,印度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七,人口居世界第二,还扼守着亚太能源海上要道。
辽阔的国土、丰富的人力资源、优越的战略地理位置成为印度大国梦想强有力的物质支撑,而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则成为印度实现“大国梦”的“软资源”。
印度原国家安全顾问迪克西特甚至认为,在亚非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中,印度第一个赢得独立,并对其他国家的独立和解放运动提供了支持和帮助。
印度还是不结盟运动的创始国之一,拥有独特的影响力,将印度视为大国理所应当。
从某种角度而言,印度也一直对自己的大国梦想极为敏感和在意。
不光是政府在实现大国梦想的问题上踌躇满志,印度国内各界也都对印度能否以及何时成为世界大国表现出浓厚兴趣。
早在1963年7月,当时执政的印度国大党政府便在其政党刊物《今日印度人民党》上登载文章宣称,“印度已经是世界大国,现在国民要做的只是花点时间来认清这一点!”
1970年9月初,印度知名智库和平与冲突研究所在其公开刊物上发布了一项调查,题为“目前国际环境提供了广阔空间,印度需要怎样提升大国地位”,得到了印度各界人士的积极回应。
一位研究人员在回复中表示,印度要想真正成为大国,就必须实现以下目标:
一是维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二是消除国内的不平等现象。
三是担负起更多的国际责任。
四是确保强有力的军事打击能力,以军事大国来推动政治大国目标的实现。
印度大国梦的终极目标是成为多极世界中的一极,能否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则是印度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标志,而推进经济发展和快速提升军事实力是服务这一战略目标的根本保障。
创造有利于崛起的安全和外交环境是保证印度崛起的基本条件。
从崛起所需外部环境来看,印度的全球外交布局已为实现自己的大国梦迈出了坚实步伐。
印度现在的外交战略基本可划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积极参与并全面拓展大国外交,塑造有利于崛起的全球政治环境,同时吸引西方大国的资金和技术。
二是争取稳定的周边,创造有利于崛起的和平周边环境。
实用主义、追求国家利益是印度外交的指导原则,外交政策被当做增强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大国外交的成绩来看,印度已经享受到了美国的盟国级待遇,美国在辛格总理到访时已通过两国核合作协议变相承认印度核大国地位,印美战略合作关系的稳步推进基本上扫清了印度崛起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在印美关系带动下,印度与欧、日等美国的各个主要盟国的关系继续深化,西方社会目前已掀起新一轮热捧印度的浪潮。
目前,主要大国都在争取与印度搞好关系,这种现象在大国关系中是极为罕见的。
实际上,国际环境日渐宽松和西方大国的热捧,只是为印度崛起提供了必要的外部条件,而内因才是实现印度大国梦最根本的决定因素。
从战略上讲,印度实力的增强关键在于:一是政局的长期稳定;二是经济的持续增长。
能否确保政治社会稳定,将成为印度顺利向大国梦冲刺的重要前提。
1961年12月18日至19日,印度出动军队以武力收复被葡萄牙殖民者长期控制的果阿、达曼、第乌岛等地区。
果阿、达曼、第乌岛位于印度的西海岸,是印度的一部分,是良好的海港,今为印度海军的重要基地,面积3983平方公里,当时人口约65万人。
1560年,葡萄牙殖民者相继侵占了果阿、达曼、第乌岛,作为其时殖民整个印度的据点,但是十七、八世纪在英国争夺印度的过程中失败,仅保留果阿地区,但仍是其在远东的重要据点。
果阿地区的人民为了争取解放、回归印度,同葡萄牙殖民者进行了不间断的斗争。
印度独立后,国内仍有帝国主义遗留下来的两个领土问题未能解决,一个是法国的五个不设防城市,这也是法国殖民者在与英国争夺殖民地过程中败北保留下来,法国曾利用这些城市来资助印度土王进行反英斗争,大大延缓英国吞并印度的进程,另一个就是果阿地区。
1954年印度收回法属印度的五个不设防城市,1958年法国对此予以承认。
1955年8月15日开始,印度政府先后分批派遣共约5000名印度志愿军进入果阿、达曼、第乌岛,支持和配合当地人民的解放斗争,但不久即遭到葡萄牙军队的残酷镇压。
1961年1月以后,印度政府运用政治、军事、外交等多种斗争形式,以期尽快收复果阿,一方面,组织果阿人民进行游戏战争、袭扰,打击殖民统治者。
4月25日,游戏队袭击了果阿首府潘吉姆附近的贝提姆军事据点,俘获了该据点的全部葡军,并击毙了进行进行抵抗的据点指挥官。
5月6日,果阿人民游击队的一部兵力在果阿北部的莫累姆对葡军的一个巡逻分队进行了成功的伏击,解除了整个分队的武装。
在城内,游击战士同时袭击了葡萄牙殖民统治者的警察局,武装警察被缴械。
尔后,游击队集中力量拔掉了葡军的格里姆军事据点。
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给葡萄牙殖民统治者以很大的心理震憾,同时鼓舞果阿人民继续斗争的信心。
另一方面,印度政府又以各种非武装形式配合。
1961年5月下旬,印度总理尼赫鲁在国大党全国委员会会议上强调,要收复果阿,但要避免以纯军事的办法解决问题,他期待不久以后果阿将成为印度的一部分。
印度果阿问题全国运动委员会召集各团体代表举行会议,决定从6月12日至18日举行果阿周活动,以声援和支持人民反对葡萄牙殖民者统治的正义斗争,并呼吁一切同葡萄牙保持经济和外交关系的亚非国家立即断绝这些关系。
在这期间,印度政府也曾试图用谈判方式解决果阿问题,但终未取得实质性进展,而印度人民要求收复果阿的呼声日盛一日。
1961年12月18日,印度政府出动3万余人的部队在空军的配合,对果阿地区的葡军发起了猛烈攻击,经48小时战斗,至12月19日全部收复了果阿、达曼和第乌,俘获葡军3000余人,结束了葡萄牙在该地区长达400年的殖民统治。
1962年3月14日,印度人民院通过第十二次宪法修正案,规定果阿、达曼和第乌为联邦直辖领土。
果阿之战是发生在反帝反殖民**时期的一次小规模战事,战争过程不长,兵力对比印军占绝对优势,而且果阿阿远离葡萄牙本土,对于胜负来言是没有悬念的。
但是对于此战,在政治上却有许多可以反思的问题。
印度收回果阿的方式是以武力收回,同和平收回的方式完全不同。
在经济上,果阿回归印度后,经济发展缓慢,且由于果阿、达曼和第乌为联邦直辖,在一段时间内没有相当的发展。
二战后的葡萄牙政府一心要维护其相当庞大的海外殖民地,逆于世界各民族独立自主的潮流而动,不仅是果阿,日后在非洲大陆依然坚持其强硬的态度,完全拒绝用谈判方式解决问题,直至七十年代国内发生政变,才宣布承认果阿为印度邻土。
以大英帝国尚不能为之如此庞大的殖民地帝国,区区一个葡萄牙却敢为之,不知是何等的无知的。
果阿地区面积不大,仅3000余平方公里,兵力不过数千,经济上虽然保持一定的独立性,而印军当时拥有相当可观的军力,英国人在印度军队中的最后影响也消失了。
1958年印度海军总司令由印度人出任,标志印度军队本土化的完成),而且刚刚购进了三百余架猎人、堪培拉等当时先进战机和大量坦克火炮,即使是蒙哥马利元帅这样的世界名将也表示不愿意打这一战吧。
不过对于印军的战力,实际上所有人抱有一定的怀疑,1955年8月15日开始,印度政府先后分批派遣共约5000名印度志愿军进入果阿、达曼、第乌岛,支持和配合当地人民的解放斗争,但不久即遭到葡萄牙军队的残酷镇压。
5000兵力几乎同果阿地区的葡萄牙军队兵力相当,却因逐次投入战场惨遭失败的命运,但果阿之战之后印度人的自我感觉良好,自许为世界顶尖的国家,顶尖的军队,但不到几年南亚霸主的美梦破灭,华印之战以印度人在果阿之战得来的傲气开始,也以惨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