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一五章 满洲里战役(八)

等他们一行重新回到战场时,战斗己经进入尾声,而这时人民军己经取得了战场上的胜利,剩下的只是在追击逃败的残军,并且打扫战场。不过遍地都是人马的尸体,有不少战马还没有断气,发出悲痛的嘶声。只到人民军的士兵走过去,在战马的脑门上补一枪,才直接毙命身亡。

杨勇军虽然也经历了不少战斗,比这更大规模的战争也见过,但这是人民军成军以来,最大规模的一场骑军战斗,死亡的战马估计在3-4000之后,是死亡马匹最多的一场,杨勇军是爱马之人,因此心情多少也有些压抑,当然只有胜利的一方才有资格玩这种多愁善感的情绪。

战斗全部结束,差不多是到黄昏时份了,在这一战中,人民军同计歼灭俄军3857人,俘虏1426人,包括军官68人,其中师级军官4人,包括师长泽连斯基,旅级军官7人;另外还俘获战马2165匹,骑兵型步枪3491支,马刀5267柄,军旗7面,以及骑兵用俱5000余套。而且重创了俄军的骑军,使人民军的铁路线面临的危胁大减,也完全达到了战术人民军制定的目标任务。

而收到骑军第1旅胜利的消息之后,人民军的战区最高指挥官***也决定,立刻向呼伦贝尔发动进攻,一举击败俄军。

这时人民军己往在牙克石结集了6个师,4个后备团的军队,共计约12万人左右,而各种火炮总计超过了400门,再加上两列装甲列车,两辆自行火炮共计有6门大口径火炮,因此完全可以向俄军的阵地发动进攻了。

***也专门从哈尔滨赶到牙克石,指挥战斗。而和他同乘一列火车到达牙克石的,还有德美两国的军事观察团成员。

这时德美两国的军事观察团已在中国呆了近5个月的时间,只是在观察团到达山东的时候,东北地区的战事己经接近尾声,因此观察团基本没赶上什么大的战事,更多的只是观看人民军的训练,了解前期战争的经过,并到战场进行考查,而少有亲临战场进行观摩。

相比之下陆军的观察团成员还要好些,至少经历了一次进攻朝鲜半岛的战斗,在这场战斗中,人民军在鸭绿江边布置的坑道防御给两国的军事观察团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像,由其是德国军事观察团,在战场结束之后,认真的研究了坑道的设计和兵力分布,并绘制了大量的草图。

不过人民军在镇南浦登陆,并以此战术击败日军,两国的军事观察团则是在战斗结束以后才知道,自然也没能亲自参与这次登陆作战。当然,这样机密的军事行动,也不可能在战前向军事观察团进行通告。

后来人民军又发动了一次对日本沿海进行炮击的威摄行动,总算是带上了海军的观察团成员,也算观摩了一次真正的战斗,不过这种战斗的价值并不大。

随后三方进行普茨茅斯谈判,基本就没有在发生战争,而德美两国对普茨茅斯谈判也颇有信心,于是陆续撤回了大部份观察团成员,由其是美国,对普茨茅斯谈判过于乐观,一下孑撤走了大部份观察团成员,仅仅只留下20多人,而德国要好些,还有30余人,由其几名主要成员,带队的海因里希亲王、陆军的鲁登道夫少将、海军的舍尔少将都还留在中国。

但普茨茅斯谈判最终破裂,英法两国也从背后走到前台,准备直接参战,因此两国剩余的观察团成员也都停止归国,留下来观摩后面的战争。

随着远东的战争再起,军事观察团的成员也开始忙碌了起来,人民军先后发起了沈阳战役和上海战役,不过这两场战争的军事成分并不大,沈阳战役主要打的是心理战,而上海战役则是典型的政治战,而在军事上的价值并不多,只能算是卿胜于无。只到这一次,人民军发动满洲里战役,才是一场真正的攻防战,自然也成为军事观察团观摩的重点,因此两个军事观察团的陆军观察员全部赶到了哈尔滨,准备观摩这场战斗。

由于这是军事观察团在远东战场上十分难得的一次观摩实战的机会,因此观察团也向人民军要求,希观人民军能够安排一个合造的地点,供观察团观摩这场战争。

而这一次人民军对观察团的要求也十分配合,在开战之前,安排观察团在距离战场约13公里远的一座小山止观战,这里也是人民军装甲列车的阵地,并且在俄军火炮的射程之外,而使用望远镜还是可以大体看清战场的情况。观察团也对这个安排十分满意,由其是可以近距离观察装甲列车的巨炮射击。

――――――――分割线―――――――――分割线――――――――

“就要开始了吗?那么这次就让我好好看看,华东政府的这支军队到底有多强的战斗力。”鲁登道夫放下眼前的望远镜,喃喃自语道,转头对身边的陆军上校,参谋舒斯特尔道:“你们讨论的结果怎么样?”

舒斯特尔道:“人民军肯定会取得胜利,而且将在5-7天之内可以直接攻占满洲里,而俄军将撤退到赤塔。”

鲁登道夫笑道:“看来你们对人民军很有信心啊。”

舒斯特尔道:“不是我们对人民军有信心,而是因为俄军现在的情况,实在看不到一点胜利的机会,他们的兵力比人民军少,火炮的数量只有人民军的一半,更是缺少大口径的火炮。当然如果只是这些劣势,但战术运得当,战士们英勇无畏的作战,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只是这两个条件,我们在俄军身上都看不到。”

鲁登道夫点了点头,道:“那么按你的说法,这场战斗已经没有悬念了,只不过是一场例行公事的行动,没有多少观摩的价值了?”

舒斯特尔道:“那到也不是,至少我们可以由这一战看看人民军的组织战斗能力,军队的战术素养,炮步协同等,由其是这几件武器在实战中的威力。”

说着,舒斯特尔的目光看向后方大约2公里的地方,在那里正停放着人民军的两列装甲列车的240毫米巨炮,这时己经完全展开,呈作战状态。而在他们前方约1公里的位置,2列装甲列车的8门155毫米火炮和8门130毫米火炮也都做好了布置,而其他的火炮则由于射程不足,因此没有布置,停在阵地的后方。

按照人民军给观察团的介绍,装甲列车在人民军历次的战斗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在这段时间里,观察团成员也都详细参观过装甲列车。由其是德国军事观察团成员,对装甲列车由其感兴趣,其实装甲列车在技木上并没有出奇之外,主要是这个思路很好,就是利用火车的载重能力和铁路线的通达,将海里舰载的大口径舰炮搬到陆地上来,一但了解这个原理,大部份欧洲国家都可以自行制造装甲列车。

德国本来就是大陆国家,并一向重视陆军的建设,而且由于法俄同盟的存在,德国正处于两面受敌的局面,可以说装甲列车简直就是为德国量身订制的武器。因为德国的工业发达,国内的铁路线更是四通八达,如果德国拥有装甲列车,在战时就可以利用德国便利的铁路优势,根据不同的战场情况,快速的调动装甲列车,在局部战场形成火力优势。

不过这些现在都是理论上,毕竟徳国人还没有在战场上见过装甲列车的实战表现,而且德国是一个严谨而保守的民族,没有十足的把握,是不会轻易偿试新事务,由其是在军事方面,因此现在到是一个观摩装甲列车实战表现的大好机会。

相比不下,美国人对装甲列车的兴趣就并不那么强烈了,虽然美国的国土广阔,而且工业、铁路也十分发达,但地理位置却是孤立在美洲大陆上,是一个标准的海洋国家,在陆地上基本没有什么可以威胁到其国家安全的强大对手,因此就算装甲列车再强大,但在美国也没有用武之地。不过能现场观摩一下装甲列车的实际战斗力,他们也不会错过。

不过美国对人民军的另一件新式武器到是极感兴趣,那就是固定翼飞机。

美国是第一个正式试飞动力飞机成功的国家,因此关于固定翼飞机的各种信息、技术在美国传播的也更为广泛,这时世界第一个试飞动力飞机成功的莱特兄弟己为他们的飞机申请了专利,并正在向美国陆军积极的推荐飞机,希望能获得美国陆军的订单。而美国陆军正在对此项目进行评估,不过谁都没有想到,人民军竟然第一个将飞机用于实战,因此美国国内也要求观察团重点考察人民军的固定翼飞机,以做为陆军评估引入飞机项目价值的重要参考。

而且在开战之前,人民军还专程给观察团送来了战场的地图,十分清楚的标出了双方的战线、兵力分布等情况,当然俄军的战线、兵力都是由人民里的固定翼飞机在空中拍摄的,这个信息不仅是让美国感兴趣,连德国人也有些震惊,看来固定翼飞机在战争中确实有大用处。

第一二六章 秋收行动(十五)第三二九章 最后的准备(一)第二零一章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七)第五章 上岸第三九七章 谈判(五)第二三八章 第二次长崎事件(一)第三八三章 对马海战(九)第五一七章 穆棱河之战(十三)第四章 制度(三)第三二六章 李鸿章来访(三)第二一七章 外交之争(下)第七零七章 日本的选择(一)第一七一章 投资考察(二)第三十六章 圈孑第三二三章 骑军(七)穿越舰队简介一053H3导弹护卫舰第四二四章 停战期(五)第二三三章 访日舰队(四)第一二零章 晚餐(上)第六零七章 西安之行(七)第五八三章 张作霖归附(下)第五四零章 联合军演(五)第一一七章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三)第九十章 青州之乱(三)第五十九章 歼灭(四)第五六八章 进驻县城(一)第四五七章 围歼日军(一)第一章 最终协商第五八三章 张作霖归附(下)第三章 制度(二)第七三零章 决策(四)第四九零章 激烈博弈(四)第一四九章 上任(三)第一五三章 徳国之行(十)第八十二章 八国联军的动向(上)第二零二章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八)第一零八章 流言蜚语(中)第七一九章 上海谈判(六)第四九一章 激烈博弈(五)第一二零章 晚餐(上)第三四二章 军事计划(上)第六八六章 结束战争(七)第三三一章 海归(二)第七零二章 求和(九)第七一四章 上海谈判(一)第三零六章 南线,北线(四)第四九九章 各方态度(二)第十二章 接管济南(五)第五五零章 接受谈判(二)第二六四章 根据地(六)第五二零章 叛逃事件(上)第五二九章 攻占哈尔滨(四)第七零九章 日本的选择(三)第五六七章 阴谋(五)第二七四章 战争开始(三)第六四四章 日本本土作战(四)第一八九章 德国海军战略(七)第四五六章 处罚(下)第五四八章 土地改革(三)第五十章 上海新区(三)第六五零章 撤侨(二)第四九三章 袭取海参崴(二)第九十章 天津战役(三)第九十章 天津战役(三)第四八二章 统一商界(四)第六四零章 纳土纳群岛海战(十二)第四十三章 导弹命中第一一四章 秋收行动(三)第二三一章 总结(上)第六六四章 台湾海峡之战(五)第五二八章 谈判(六)第三二七章 奉天会战(上)第一八九 访问天津(一)第二九八章 胁迫(三)第三五六章 大战之前(三)第二零三章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九)第一七五章 南下上海(五)第十一章 遭遇日舰第六七九章 大获全胜(十)第五六七章 阴谋(五)第二零二章 蒙古攻略(五)第一七八章 南下上海(八)第一二八章 电报(下)第四六七章 武昌之行(七)第三十二章 市长上任(四)第七十八章 水灾(三)第三六三章 大战之前(十)第四十九章 投降第三四八章 上海警戒(一)第二八六章 年终会议(二)第五十二章 占领大沽口(三)第四六七章 武昌之行(七)第五六四章 美国(七)第三二一章 骑军(五)第六二零章 登陆日本(二)第一六七章 回访日本(中)第八十九章 青州之乱(二)第三零五章 反制行动(三)第一六一章 农业部的运作(二)第二七五章 战争开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