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八二章 结束战争(三)

作为非当事方的国家,德国、美国的新闻媒体对台湾海峡之战的报导更多的则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

徳国【莱茵报】发表社评认为,远东远征军的失败,像征着英国200余年的霸权将要正式终结,而且皇家海军也不再是不可战胜的海上力量,华东政府能够做到的事情,其他国家同样也能够做到,因此德国在以后的国际事务中,也完全可以不用顾忌英国的态度,并采用更为积极进取的计划,为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争取到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德意志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高峰。

而【柏林报】则发表文章称,在台湾海峡之战中,人民军海军中有多艘德国制造,或由德国派遣技术人员协助华东政府制造的战列舰、装甲巡洋舰、防护巡洋舰。而这些军舰均在这次,也包括此前的对马海战、纳土纳群岛海战中有十分出色的表现,是华东政府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这说明德国的舰船制造能力己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这是德国的骄傲。

美国的【华盛顿邮报】则发表了长篇评论文章,认为台湾海峡之战,意味着这次历时近3年的远东战争将以华东政府的完胜结束。华东政府不仅从战争中获得了巨大的地缘战略利益,而且还很有可能在战争结束之后,获得巨额的战争赔款,加上己取得的中国东北地区广大的领土,因此一个新兴的势力正在太平洋的西岸突然崛起,尽管这个势力在此前与美国的关系尚可,但也必然将对于美国在亚洲的利益产生严重的挑战,美国必须要尽早做好应对的措秩与计划。

【自由灯塔报】则认为,尽管现在华东政府还不能算是一个正式的国家,但在蠃得了远东战争的胜利之后,几乎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挡这个新兴不过6年的政治集团,取代那么老迈、腐朽、落后、软弱的帝国,成为这片领土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公里,并获有漫长海岸线的国家的新主人。而这个变化的时间也不会太久,在未来的5-10年内就可以完成。这个国家本来就拥有巨量的人口和丰富的资源,在新的、强有力的领导者的统治之下,必然会成为一个地区海陆兼备的大国,这也必然会彻底的改变整个远东地区的势力格局,也势必是对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在远东地区拥有利益的国家的挑战,而在这个大变局中,美国必然做好应对这种挑战的准备。

当然舆论最热闹的还是在中国,就在台湾海峡之战胜利之后的第二天,华东政府就发表宣言,宣告胜利,当然也再次确定华东政府維护国家主权、领土,抗击外来侵略的伟光正形像,抢占道德致高点;同时严厉的遣责清廷及部份中国人在这次战斗中,不仅没有支持华东政府,反而勾结外国势力,对华东政府进行干扰、制肘,设制障碍的卖国行径等等。而在宣言提出了一个设问,为什么华东政府能够屡次战胜外国侵略者,而清廷却是对外屡战屡败。并表示从次日开始,将连续六天发表一系列长文,来解答这个问题。

这也是华东政府在战前就策划好的,借着这次大胜的机会,进行一次全面的舆论引导,六天六篇长文,不仅详细阐述了华东政府成立以来,对外維护国家主权、领土,保护海外华侨;对内推行土地改革,造福农民,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开办新式教学,广开民智,培养高素质人材,并且人尽所用;积极发展现代工业,殖产兴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在华东政府治下的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等等。

另一方面还列举了一系列的数字对比,有华东政府成立前后,山东地区的社会经济民生指标对比;也有华东政府成立之后,山东与其他各省的社会经济民生指标对比;还有华东政府和清廷之间的一系列指标对比,详实、清晰、明确,远比空洞的讲说要让人信服,华东政府的开化、文明、高效、进取,和清廷的保守、愚味、底能、落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并且还历数了穿越者登陆以来,本想为国效力,但清廷却不顾穿越者的救国大功,对穿越者进行的打压、干扰、制肘,迫使穿越者和清廷决裂,成立华东政府,割据一方,不受清廷的羁绊,自行其事;而清廷却为了一己之私,对华东政府设制了种种障碍,甚致不惜勾结外国势力,阻扰穿越者的施政发展等等。这是将清廷的彻底的丑化、矮化、黑化,进一步让清廷彻底失去做为目前中国合法统治者的道义优势。

最后则是列举自鸦片战争以后,清廷的种种施政事列,指出清廷是阻碍中国走向文明、现代、富裕、强盛的最大障碍,只要是清廷存在,中国就无法真正的强大起来,因此华东政府认为,必须彻底推翻清廷,建立一个新中国,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彻底摆脱羁绊,从此走向富强文明。

虽然华东政府己彻底与淸廷决裂,并且谁都知道华东政府必将取清廷而代之,但这些大家都是心照不轩,不会说出来。而这次是华东政府正式公开的提出了推翻清廷,建立新中国的政治主张。

这七篇系列长文发表之后,在中国,由其是在知识份子当中,确实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效应,因为华东政府在中国本来就在很高的声望和公信力。本来清廷借远征军的事情,确实稍稍压制了一点华东政府的势头,因为论列强实力的排名,英法两国绝对是排在前两位的,日俄都要往后站队。而华东政府竞然硬是将这两大强国都给得罪了,惹得他们联合出兵来打中国,确实让不少人对华东政府生出反感,由粉转黑。

但华东政府却竞真的击败远征军舰队,要知道这可是世界首强、次强组成的军队,非日俄军队可比,更不是向八国联军那种像征性的出兵,而是从本土派出的精锐舰队,结果还是被华东政府击败,巨大的反差顿时造成了华东政府的支持度强烈反弹,势头自然反升更高。不仅是原本转黑的人又重新转粉,而且大量原本对华东政府无感的民众都转为支持华东政府,毕竟除了极少一批人之外,没有民众不希望自己的国家强大。尽管现在华东政府还不是一个国家,但无是是粉是黒,到是都认同华东政府是华夏民族的一部份,甚致有相当一部份本对华东政府无感的人,也加入到支持华东政府的行列中来。

而七篇系列长文,更是将一情绪推上了顶峰,因为现在华东政府正处于舆论的锋头上,当然是怎么说怎么有理,何况清廷的做为也实在不够地到,再加上这数十年来,清廷也确实没做出几件上得了合面的事情,因此系列长文推翻清廷,建立一个新中国,引起了许多人,由其是年轻人的共鸣,而年长者见了,也只是叹惜一声,道:“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随后华东政府将这七篇系列长文,加上此前发表的其他文章共计30余篇,集结成册,以【七日谈】为书名,出版发行。一经上市就引发了抢购的热潮,第一版3万册在不到10天内就销售一空,后来又连续再版两次,共计发行10余万册。

在此期间,几乎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人员,主要是青年人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投奔华东政府,当然其中也不乏看到清廷大势己去,华东政府开基立业己不可阻拦,因此投到华东政府的旗下,将来也好建从龙之功,开朝功臣。虽然也有人提醒,在这些投奔的人员中,有可能会隐藏着清廷或其他各国的间谍人员,但华东政府经过讨论之后,还是决定来者不拒,全部接纳,毕竟只要加强管理、监督和教育,就算是有间谍也不用害怕,毕竞在天下大势面前,间谍也翻不起多大的浪来。

另外,华东政府向德国提出,希望德国出面调停华东政府与荷兰的关系,德国政府果然对这一角色极感兴,很快就表示愿担任这个调停者的角色。现在德国正是国力的颠峰期,工业实力世界第一,经济实力世界第二,并拥有强大的武装军备,于是开始追求与自己实力相匹配的国际地位,要做有声有色的大国,能够在国际事务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为此德国才不惜在去年挑起了摩纳哥危机。

远东战争现在己成为国际焦点,如果德国能够从中调停华东政府与荷兰,促成双方达成和平协议,无疑将大大提升德国的国际地位,而且调停也不是白废功夫,一但调停成功,德国必会向华东政府和荷兰索要报酬,而目标是在远东地区获得一个港口和殖民地。而且德国也不仅仅只能调停华东政府与荷兰,还可以调停华东政府与俄国,并借机拆散法俄同盟,将俄国再次拉到三皇同盟的框架内来。

第十四章 舰炮发威第二五一章 八国联军分裂第五三五章 第二次鸭绿江之战(六)第三四一章 李鸿章之死(二)第七十五章 进攻赤峰(下)第五六一章 美国(四)第七一四章 上海谈判(一)第四九九章 舆论再变(二)第一九七章 巴达维亚(五)第一七六章 南下上海(六)第二九二章 渔人行动(四)第三九零章 新闻发布会(四)第七三一章 决策(五)第二六九章 进城(五)第三七二章 德国的收获(下)第七十五章 规划(一)第四三三章 进攻北京(十二)第一三五章 渤海海战(四)第三一七章 骑军(一)第五八九章 上海租界(一)第三一九章 骑军(三)第二五八章 访问(下)第四四七章 辽阳之战(九)第五三五章 土地政策(三)第二七八章 五人会议(二)第四一二章 旅顺攻略(九)第三一三章 军队扩编计划(一)第四七二章 战前(四)第一四一章 访问(一)第一章 撤侨舰队第六零八章 西安之行(八)第七零五章 求和(十二)第六一五章 满洲里战役(八)第三九九章 谈判(七)第三十四章 换装(上)第一零四章 布局海外(上)第四九八章 各方态度(一)第二一三章 爪哇之战(三)第四五五章 处罚(上)第二四五章 天诛(二)第一零三章 新根据地(六)第十五章 舰炮对决第一六四章 年终(上)第二五四章 工作组(二)第四零六章 旅顺攻略(三)第四十七章 登陆作战(上)第一九五章 访问英法(六)第一七四章 南下上海(四)第三五六章 大战之前(三)第十六章 接管济南(九)第二一二章 奇袭库伦(六)第六七三章 大获全胜(四)第三零四章 反制行动(二)第十七章 追击日舰第六三八章 纳土纳群岛海战(十)第三五五章 大战之前(二)第六五五章 远东远征军(二)第四八二章 统一商界(四)第一四一章 访问(一)第十五章 权力下放与权益保障(二)第一七零章 南下上海第一八四 商务招标(二)第四九六章 发展大计(上)第四百章 谈判破裂(一)第五三零章 调查报告(上)第十四章 权力下放与权益保障(一)第二零八章 奇袭威海卫(二)第六七二章 大获全胜(三)第三一一章 备战(五)第四十八章 锦州之战(六)第五五六章 接受谈判(八)第一五八章 对日谈判(三)第一七零章 南下上海第五一六章 穆棱河之战(十二)第三九六章 全面开战(五)第四六一章 武昌之行(二)第一七零章 德国之行(二)第六十二章 英日同盟(二)第六一三章 朝见风波(五)第十七章 海军编制(一)第四七八章 山海关之战(七)第四六一章 围歼日军(五)第五六二章 美国(五)第四十五章 天津分治(三)第四三七章 政客(二)第三五八章 徳国特使(六)第三十八章 造舰计划(二)第一二六章 绿林大会(上)第四九一章 激烈博弈(五)第一五七章 访徳使团(四)第一四三章 访问(三)第一七一章 投资考察(二)第二十四章 锦州告急(三)第一八九章 德国海军战略(七)第一五八章 对日谈判(三)第四二四章 进攻北京(三)第五六一章 夜袭(二)第一四四章 徳国之行(一)第三九一章 对马海战(十七)第五十五章 舰队汇合(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