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五年规划(一)

收到了法国的通告之后,俄国**也意识到,自己的盟友的忍耐己经到了极限。但没有法国的援助,现在的俄国是根本没有能力再发动新的战争。虽然也有人赌气提出,干脆终止俄法同盟,重新回到三皇同盟的框架下去,以德国给俄国提供经济援助为条件,这样就可以彻底摆脱法国的干扰,免得法国总是阻碍俄国在远东扩张。

不过这个建议很快就遭到了大多数人的反对,虽然德国确实有这个经济实力,可以取代法国给俄国继续输血续命,但前提是德国必须要和法国进行一个无缝对接,因为现在俄国的经济基本崩溃,完全是靠法国输血才能生存,一刻都不能断,而法国资金己经完全渗透进俄国的社会经济,如果在其中有一个环节没有对接好,俄国就会立刻休克,但如果俄国要终止俄法同盟,法国会和德国进行一个友好的交接吗?这是用大腿想,也能够出结果的。

而且终止俄法同盟,固然是可以摆脱法国的干扰俄国在远东地区的发展,但德国也不是白莲花,俄国和德国虽然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但俄国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上的争夺中有尖锐的矛盾,而德国在其中是明显遍向奥匈帝国,这也是俄国退出三皇同盟的主要原因。因此如果俄国重回到三皇同盟的框架下,那么在巴尔干地区的扩张就会受到德国的阻止,对俄国来说,这是得不偿失的,毕竞俄国的重心还是在西方。

其实俄国大多数人都明白,现在俄国没有什么本钱和华东**讨价还价,赔款割地基本是不可避免,连英法两国都免不了向华东**赔款割地,何况是俄国。只是在面子上实在是过不去,这次如果换成是对一个欧洲国家,那怕是奥匈帝国、意大利这样的二流国家,俄国也许早就服软了。

但现在正好是一个妥协的好机会,大可以顺着这个梯子下来,将服软的责任推到法国身上去,不是俄国不愿战斗到底,而是盟友实在不给力,自己向华东**服软不说,还要拉上俄国一起屈服,并且禁止俄国将法国的援助用于战争,因此俄国在万般无奈之下,只能接受华东**的条件,进行谈判。

于是俄国最终还是回复德国,表示愿意接受华东**提出的条件,同意向华东**支付赔款,并出让部份土地,以求恢复两国的和平。

见俄国终于选择了屈服,威廉二世也十分高兴,由其是得知俄国是在法国的逼迫下屈服,威廉二世就更是认为拆散俄法同盟的成功在即,只等俄国与华东**的谈判一结束,自已就可以着手拆散俄法同盟,将俄国重新拉回到三皇同盟中来。

而华东**和俄国又以德国为中间人,进行了几轮协商,最终确定将谈判的地点定在哈尔滨,俄国的谈判代表是维特;而华东**的谈判代表是秦铮。

不过双方虽然确定了谈判的地点和谈判代表的人选,但从圣彼得堡到哈尔滨,大约需要2周的时间,再加上俄国准备的时间,估计会在20-25天,甚致是一个月,而从青岛到哈尔滨最多一周,因此秦铮也没有立刻返回东北,而是仍然留在青岛,主持元老议院的工作。

新年之后,华东**进入第二个执政周期,有一系列有关于华东**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规划、计划等都需要在元老议院里进行投票表决,只有通过了表决之后才能形成法案,由行政院执行。

秦铮作为元老议院的议长,在这个时候当然要在议院里坐镇,主持各项议案的咨询、答辩和投票,当然秦铮不能左右元老议员的投票,但议长可以在咨询、答辩时,引导议题的方向,增加或减少议题的通过机率。

其实就在俄国还没有确定是否与华东**谈判的时候,元老议院里就己经开始就各项议题进行表决了,首先进行的议题就是在年前的行政会议上决定的,在这个五年周期内正式建国。

当然这个议题在元老议院里基本没有什么争议,以超过九成的赞同票通过,毕竟对绝大多数的穿越者来说,也希望早些正式建国,这样才好名正言顺,而且在华东**取得了远东战争的胜利之后,也给穿越者们带来了极大的信心,因此推翻清廷,正式建国的言论,在穿越者也中有极大的市场,行政会议的这个决策也算是顺应了民意。

这一条顺利通过之后,接下来就是在这个五年周期里的发展目标,现在这个时代,还没有gdp的概念,而且各国对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标准也不同,因此华东**暂时以**的财政收入直接目标。

在华东**成立以后,财政收入一直都不错,在1904年更是达到最高的1.2亿银元,而1905年、1906年这两年由于参加了远东战争,因此财政收入有所下降,但也保持在1亿以上,因为战争也促进了军工产业以及与军工相关的产业的增长,使华东**的财政收入并没有大幅的下降。

而且这只是统计山东、天津、上海新区的财政收入,并未计算河南,以及东北地区,如果将河南省的财政收入也加上,那么华东**在1906年的财政收入将达到大约1.4亿银元,约合1亿多白银,而清廷在这一年的收入还不到1.2亿白银。

在旧时空里,清廷在庚子国变之后,对财政、税收进行了改革,收入到是在逐年上升,到了1906年时,财政收入己达到接近2亿白银,但由于这个时代华东**占据了山东、河南,上海等地,因此清廷的收入也大幅的缩水。

不过1906年的财政收入己不能算华东**的正常值,因为现在华东**的地域己包括山东、河南、东北、婆罗洲、上海等地,据财政委初步估算,华东**的正常年财政收入应在2.5-3亿银元之间,因此行政院最终决定,以1907年的**财政收入为基数,在第2个五年周期结束时,财政收入要在此基础上増加一倍。这也就意味着财政收入每年的增涨在20%左右,在不増加税率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增加投资来实现这个目标。

其实在取得了台湾海峡之战结束之后,华东**己确保获得远东战争的胜利,行政院就开始考虑在下一个五年计划中,将进行投资建设的大型项目,而且随着华东**和英法日荷4国的谈判结束,己获得了巨额的赔款,也有足够的建设资金,因此在1906年年底时,最终确定在第2个五年计划内,将上马141个大型项目,其中大型工业项目86个,基础建设项目32个,公共项目15个,其他项目8个。而具体的分布是,山东58个,东北37个,河南23个,婆罗洲12个,上海7个,天津4个。这也就是后来被称为奠定了中国工业基础的“141工程”。

而且考虑到华东**和俄国还没有进行谈判,而且基本可以肯定,华东**将会从俄国那里再获得一笔数额巨大的赔款,因此行政院决定,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由地方筹资和银行贷款相结合的方式,优先建立水泥厂、火力发电厂、钢铁厂、机械厂、自来水厂这样五类工厂。这5种工厂基本可以覆盖在工业化初期所最需要的基本产品。虽然这些项目在一五、二五的上马项目中都有,但大型项目的建设周期长,而且在建成投产初期的产能有限,但产品是面对华东**的全面地域,因此摊到每个地方,其实并不多。

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这样五类工厂,银行贷款最高可以达到建设费用的一半,同时青岛方面还可以提供技术指导,联络国外供货商等服务,力求可以在短时间内解决地区对这些最基本的工业产品的需求。

在旧时空里的建国初期,在全国各地方,几乎只要是大型的城市,都会建有水泥厂、火力发电厂、钢铁厂、机械厂、化工厂这五种工厂,虽然从后来总结的经验来看,由于这些工厂的规模不大,技术水平也不高,而且大量类似的工厂重叠建设,造成了对资源的浪废较大;同时甴于这些工厂的产品竞争力很差,销售的范围也不广,大部份只能保障本地区的使用,只有少数能向周边扩散,因此这些工厂的营业收入有限,有的工厂甚致长期靠国家补贴才能生存,不仅成为国家的负担,也缺乏升级换代资金,并且由于生产工艺落后,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在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之后,除了其中极少数一部份自行完成了升级,或是通过注资、兼并等方式存活下来,但绝大多数都只能破产或被关停。

但也不能否认,这些小工厂在旧时空的中国工业化发展之初,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为地方提供了足够的基本必需工业产品,也促进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并培养了大批技术工人,因此总体来,还是利大于弊的。而且如果在事先规划组织得当,还是可以大幅的减少损失。

第二九五章 制海权的归属第四二七章 停战期(八)第七一九章 上海谈判(六)第六三五章 纳土纳群岛海战(七)第四九零章 激烈博弈(四)第五五一章 土地改革(六)第三零八章 备战(二)第一三二章 外调(六)第五七四章 交收东三省条约第三三七章 工业成就(三)第二四六章 第一家族(五)第五八二章 青岛密约(二)第六十七章 睡不着的人(上)第二一九章 清廷求和(二)第七一零章 日本的选择(四)第五七九章 进攻沈阳(三)第二八七章 年终会议(三)第三十八章 联军进攻第四八五章 清廷朝议(下)第二六三章 根据地(五)第二零二章 蒙古攻略(五)第六一五章 皇帝与太后(上)第二四零章 第二次长崎事件(三)第二二零章 青岛战役(四)第三七一章 德国的收获(上)第七十二章 【协议】与【宣言】第十五章 权力下放与权益保障(二)第二一六章 爪哇之战(六)第一四三章 北仓之战(二)第一七四章 南洋巨富(上)第四六四章 武昌之行(五)第三四六章 财政工作报告(三)第二十一章 接管济南(十四)第二四一章 王家寨(三)第十八章 海红旗16第四三六章 进京(三)第十章 五年规划(一)第一零七章 流言蜚语(上)第一五五章 回师(下)第三二八章 奉天会战(下)第四九四章 袭取海参崴(三)第七章 诱敌战术第七零三章 求和(十)第四一一章 北京攻略(七)第一七二章 投资考察(三)第四六七章 武昌之行(七)第六四五章 日本本土作战(五)第一四七章 徳国之行(四)第三四四章 欧洲危机(上)第八十五章 安置营(上)第二三八章 第二次长崎事件(一)第三十三章 年度总结(三)第四九一章 激烈博弈(五)第四八三章 统一商界(五)第九十三章 安置营(九)第五三六章 第二次鸭绿江之战(七)第二八三章 会谈(上)第一七二章 投资考察(三)第二三一章 访日舰队(二)第五二九章 谈判(七)第二四三章 第二次长崎事件(六)第二二五章 舞会(下)第二八八章 年终会议(四)第五八五章 隔空交手(一)第六十一章 德国使团(一)第一八六章 护侨行动(八)第四五零章 外交斡旋(七)第二章 穿越到清末第三一三章 军队扩编计划(一)第一七三章 投资考察(四)第一四八章 徳国之行(五)第二五一章 八国联军分裂第七二五章 台湾来客(上)第一九七章 访问英法(八)第六一三章 满洲里战役(六)第一九五章 访问英法(六)第三三七章 工业成就(三)第一三一章 德国舰队(三)第五七九章 袁世凯来访(三)第三七八章 上海(六)第四零七章 旅顺攻略(四)第五六零章 夜袭(一)第三四二章 军事计划(上)第三十二章 袭击(下)第八十五章 造舰竞标(二)第四七一章 迎击俄军(八)第七零四章 求和(十一)第二三二章 各方反应(六)第六十九章 工业(六)第三十四章 导弹战术(上)第三四三章 军事计划(下)第三九一章 对马海战(十七)第一九四章 访问英法(五)第六九三章 再度出击(四)第十一章 遭遇日舰第六九七章 求和(四)第三九三章 全面开战(二)第二二二章 青岛战役(六)第四一六章 北京攻略(十二)第四七九章 登陆作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