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工业(六)

詹天佑参观造船厂的时候,在两个3000吨级的船台上,正在建造两艘运输船。这两艘船的排水量在2000吨左右,采用木体铁壳,蒸汽动力,最大航速预计在15-16节左右,正常航速为10-12节,建成之后,最大载重量在600-800吨之间,并且可载客百人左右,还设有20个左右客房,是为长江航运专门建造的客货两用型运输船。

其实经过30多年的洋务运动,中国也并不是全无发展,在造船这一项上,已经能够独立建造3000吨级左右的木体铁壳船,2000吨级全钢甲军舰,在甲午战争中,参战的平远号、广乙号、广丙号、威远号都是中国自产,当然主要的零配件还需耍从国外购买,但组装能力是完全俱备的,因此华东政府虽然造不了5、6000吨级的中大型军舰,但造几艘2000吨左右的运输船还是足够的。

而华东政府决定建造两艘客货两用运输船,一方面是因为长江航运的需要,现在华东政府的运输船都是海船,而且基本都在3000吨以上,并不很适合在江河中航行,需要建造海河两用的船只;另一方面也是做技术人员的储备,通过建造这两艘运输船,积累造船经验,并培养一批造船的技术工人,等军舰的招标结束,在青岛开建时,将会有一批有一定造船经验的工人。

为了提高这些造船工人的素质,还专门为他们开设了船厂夜校,教授他们读书识字,当然也还有政治思想教育。由于穿越者的工资制度,凡事通过文化考试的工人,可以获得增加工资的奖励,因此也激发起一些造船工人,由其是年轻工人的学习兴趣。而再加上思想政治的教育,也确实让一些工人提高了思想认识。

希望学校是在二月份刚刚从天津迁移过来的,原来天津希望学校的学生约有六成左右迁移到青岛,主要是穿越者收容的孤儿和随穿越者来到青岛的本土人的子女,共计大约有700余人,其余的学生都留在天津,而下一步则是准备在青岛招生,另外到今年六月,有一批学生约有80余人将从希望学校毕业,这到也不是因为他们完成学业,而是将要年满16岁,超过了在学校学习的年龄。不过这些学生在希望学校里学习了一年多的时间,掌握了基本的读写计算能力,有的学生还学习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因此也可以给华东政府增加一批新兴力量

詹天佑在希望学校里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铁路的发展前景】的演讲,并且还回答了一些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心里也颇为感慨。他在美国留学期间,经常参加这种演讲活动,当然是以学生的身份,而演讲的人,都是公认在各方面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政治家等。但归国之后就从来没有这样的经历了,也没有听说国内的学校有类似的活动。却没有想到在今天自已居然以演讲人的身份再度参与这样的活动,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学生时代。

不知不觉,詹天佑己在青岛停留了5天的时间,该参观的也都参观的差不多了,而且夏博海、王云鹏、徐济超等主要领导人都分别接见了詹天佑,并和他进行了会议,因此詹天佑也认为到了离开青岛,返回上海的时候,于岌向穿越者辞行。

而在詹天佑离开青岛的前一天,秦铮再次接见了詹天佑,首先道:“詹先生在青岛参观了几天,不知道对我们的建设有什么想法呢?”

詹天佑道:“秦先生,这几天的经历,实在是让我终身难望,贵众制定的工业发展计划,还有己经取得的成果都是成就非凡,假以时日,决不在欧美诸国之下,也令我受益非浅。”

秦铮呵呵笑道:“詹先生太过奖了,工业化并不是只建几座工厂,或者是修建几条铁路的事情,而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就以修建铁路为例,在工业化体系中,修建铁路决不是一个施工项目,而是包括钢轨所需要的开矿、冶铁、炼钢工业;枕轨需要的木材加工,水泥、钢筋工业;以及建设火车站需要的建筑工业、电报信号工业;另外还有制造机车所需要蒸汽机、机械等等,这才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铁路工业体系,如果仅仅只是修建铁路施工,而其他的大部配件都需要对外购买,那么无论修建多少条铁路,都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

詹天佑听了,也连连点头,表示赞同秦铮的意见。

秦铮又道:“实话实说,我们现在还有大量的设备输要进口,因此那怕是五年计划完成以后,也还远远不能算是建成了真正的工业化体系,不过我们一直在向着这个方向在努力,也相信终有一天能够达到这个目标,这不仅仅是我们的需要,也是中华民族要实现民族复兴,国家自强所需要的。”

詹天佑也不禁由衷道:“是极是极,我也相信贵众一定能够做到的。”

秦铮道:“不过要做到建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只靠我们是不够的,还需要集中所有中国的有识之士一起努力,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才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由其是詹先生这样的人材,因此我们也是真心的希望詹先生能够到山东来工作,而且我们也可以保证,在这里工作,一定能够更好的发挥詹先生的才能,不知道詹先生的心意如何?”

詹天佑沉默了半响,才道:“感谢贵众对我的厚爱,而且通过这几天的参观,我也确实愿意在贵众的治下工作,但却有几件事情,不由自己。一是萍醴铁路尚在建设之中,总不能半途而废,不过这到并非是难事,因为最多半年,萍醴铁路就可以全部完工;二是我如今出任办帮关内外铁路总局工程之职,官职虽说不大,但终是朝廷委任,如果萍醴铁路完工之后,朝廷另有委派,也只能身不由己,贵众如能上奏朝廷,由朝廷委派我来监修胶济铁路之任,则名正言顺,我也好安心协助贵众。”

其实这几天詹天佑也一直在考虑秦铮的提议,从詹天佑心里来说,当然是希望在山东工作,这不仅仅是因为海外华人对工业的态度要远比清廷重视得多,而且对工程人员的重视和尊重,也要远远超过清廷。这不光是这几天海外华人对自己的礼遇态度,而是在工厂、在施工工地等地方,都能够看得出海外华人对自己这样的工程人员是从心里尊重,而且也能看得出像自己这样的工程人员在海外华人这里有颇高的政治地位。

尽管清廷搞了30余年的洋务运动,也开办了一些工厂,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就整个社会来说,主流还是读圣人书的士子,而不是兴办洋务的工程人员、商人、或是西学人员,盛宣怀就是一门心思的想由商入官;自己则必须要捐个官才能进入这个官僚体系;严复到是精通西学,但却没有功名,无法被委以重任,还是朝廷赐了一个进士及第才算是解决了资格问题。

但这几天的经历,也同样让詹天佑更深刻的明白在来青岛之前,盛宣怀和自己的一番交谈的意思,其实穿越者在詹天佑面前也毫不掩饰对清廷的无视,用的全部都是华东政府的称号,根本就没有用清廷的名号。而詹天佑知道无论在那个时代,这都是私设朝堂的死罪,当然詹天佑也明白,现在清廷根本不敢惹海外华人,只能听之任之。

当然,詹天佑对清廷并沒有什么忠诚度,只是以前要在中国修建铁路,就必须基于清廷这个平台,在旧时空里,辛亥革命爆发时,詹天佑在广州任商办广东省粤汉铁路总公司总理兼总工程师。他召集粤路公司的各部门负责人,宣布决心坚守岗位,任何人想走可以离开,但须把经办工作交待清楚。而在詹天佑的影响带动下,粤路公司无一人离去,在整个革命期间,列车照常开行,秩序井然,实际就是默认支持辛亥革命。而在民国成立之后,詹天佑先任粤汉铁路会办,后又兼任交通部技监,主持全国交通技术工作,对淸廷毫无留恋之情。

但这也并不表示詹天佑就会主动的参与推翻清廷的革命活动,或是主动的背离清廷,毕竟詹天佑只是工程师,而不是革命家,对政治也不太感兴趣。如果穿越者这时推翻清廷,建立新朝,詹天佑会毫不犹豫的投到穿越者的手下,但在这个时候,詹天佑也不可能主动放弃清廷,而转投到穿越者的门庭下。但又不想放弃这样好的工作环境,于是詹天佑思来想去,终于想出了这样一个解决的办法,就是让海外华人去动作活动,让清廷下旨,让自己在山东工作,这样就能够解决自己的纠结。

秦铮听了,也能够理解詹天佑想法,当然这也是一个解决之道,而说服清廷让詹天佑到山东来工作,秦铮还是颇有几分信心的,一来是以现在穿越者的地位,向清廷提出的任何要求,只要不是太过份的,清廷还真要给几分面子,而且还有李鸿章从中周旋;二来是在清廷的体系中,詹天佑虽不能说是无足轻重,但也绝不算是什么重要人物,虽然有些洋务派如盛宣怀或许能够认识到詹天佑的重要性,但现在盛宣怀在清廷也算不得什么重臣,因此只要穿越者提出来,清廷也多半会答应,毕竟犯不着为此得罪穿越者。

于是秦铮道:“好吧,这件事情就交给我们来处理吧,詹先生就先去萍醴铁路,听候消息。”

詹天佑听了,也松了一口气,因为既然秦铮答应下来,那就应该是八九不离十了,于是起身向秦铮告辞。

第七一八章 上海谈判(五)第四九三章 联盟终结(上)第十四章 接管济南(七)第一五七章 天津见闻(二)第七零七章 日本的选择(一)第六三一章 纳土纳群岛海战(三)第五五八章 地主联盟(二)第一九七 日本的算盘第六五六章 远东远征军(三)第一七二章 南下上海(二)第七百章 求和(七)第八十七章 造舰竞标(四)第一九一章 登陆爪哇(三)第五十四章 海军陆战队归来(五)第三十章 出兵(三)第二七七章 五人会议(一)第二一零章 战争规则(六)第一六八章 新舰下水(四)第一五四章 新农村建设(五)第四章 制度(三)第一五一章 新农村建设(二)第五二二章 外交施压第五十四章 舰队汇合(二)第十一章 接管济南(四)第一四零章 上海新区(四)第四八零章 登陆作战(二)第三零八章 再进胶州(一)第二四一章 教育(下)第五七九章 袁世凯来访(三)第一三三章 渤海海战(二)第五九八章 济南众态(七)第二一一章 奇袭库伦(五)第二零二章 英国干涉(四)第八十一章 灾民(一)第六二八章 登陆日本(十)第二三七章 访日舰队(八)第一二五章 天津会议第五十九章 歼灭(四)第八十一章 战前(下)第四三六章 政客(一)第三章 收关行动(三)第二零八章 奇袭库伦(二)第四五三章 新闻发布(二)第三三二章 李鸿章来访(九)第五十六章 海军陆战队归来(七)第一九一章 登陆爪哇(三)第二九四章 开荒(二)第十章 备用计划第十九章 接管济南(十二)第二九七章 胁迫(二)第四三三章 战争再启(四)第四十二章 造舰计划(六)第四六四章 迎击俄军(一)第一五五章 访徳使团(中)第一零九章 接管天津第五七零章 进驻县城(三)第一三三章 渤海海战(二)第四九零章 激烈博弈(四)第四三八章 进京(五)第一三三章 海军假期(四)第二二二章 清廷求和(五)第七二四章 归国(四)第二八五章 年终会议(一)第三零八章 备战(二)第二五五章 圈套(三)第六九八章 求和(五)第五百章 舆论再变(三)第五一八章 突击行动(上)第五九六章 济南众态(五)第五三二章 新机构第二二零章 清廷求和(三)第一九三章 访问英法(四)第六十二章 英日同盟(二)第二四九章 创业(二)第一七五章 南洋巨富(下)第一二七章 绿林大会(下)第四九八章 各方态度(一)第二二六章 后续影响(一)第一八四章 德国海军战略(二)第二零二章 作战计划(下)第一一四章 接管天津(六)第二十六章 锦州告急(五)第六九五章 求和(二)第一六六章 新舰下水(二)第四八二章 登陆作战(四)第一三一章 外调(五)第二十八章 清室回京(二)第五八四章 张作霖归附(三)第四四九章 辽阳之战(十一)第五一四章 穆棱河之战(十)第二二八章 近乡情怯第二二一章 青岛战役(五)第一六八章 新舰下水(四)第九十八章 新根据地(一)第一五八章 日本的访问(一)第一九三章 访问英法(四)第三一二章 结局第二三三章 访日舰队(四)第五四二章 镇南浦登陆(二)第一零五章 考查(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