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招商引资

宋彪在东北实施新政的第一条就是尊崇荀子之思想的“隆礼尊贤,重法爱民”,而他对“重法爱民”的理解很简单,首先至少有法可依,若是连相关的法律都没有,所谓新政不管如何强调革新自强和爱民如子,最终也会成为剥削民众的另一种手段。

在邀请王宠惠、张康仁两位华人中最精通西方现代法律体系的法学博士后,宋彪一直在秘密筹备新法的推出,在秘书局、新政局等幕僚下属中经过不断的讨论、商议。

时间紧迫,宋彪不可能等上一年两年再推出一份完善和能被各方所接受的新法,他只能是尽力参考日美英法等国的法律译文,在最短的时间里先推出几份紧急而迫切的新法临时章程,首先用于推行新政。

1906年3月20日,这一天对于东北新政和整个东三省都是崭新的一天,在这一天里,《东北日报》的创刊号发行,刊登了中国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社评——《论东三省新政》,评论员笔名为宋治中,用七千余字将东北新政的“隆礼尊贤,重法爱民”之纲领阐述清楚。

在副版,《东北日报》刊登了《东三省实业招商优待法》、《东三省新政税收法》,前者正式确定了东三省中外新式工厂一律可以享受为期三年的优惠,第一年免营业税和所得税,第二、第三年所得税减半,但在此过程中土地增值税不予减免。

《东三省新政税收法》则为东三省建立了现代的西方式税收体系,增加了土地交易税、土地增值税、地产税、所得税、印花税五个新税种。同时取消人丁税,个人所得说按照简单的统一式执行,凡年收入超过二百两白银一律征收15%的个人所得税,其余各项非税法之内的苛捐杂税一概全免。

按照张康仁设计的新的东三省税收体系,除了地产业外,东三省整体税收额度相比日俄等国要低很多,放弃人丁税也为东三省的全面开垦和工农业人口的流动打开了闸门。

《东三省新政税收法》推出的同时。宋彪让李恩富在《纽约时报》等欧美主流报纸购买广告,详细解说东三省新政和各种优惠政策,邀请英美德俄各国企业和个人到东三省投资、工作。

邀请外资大规模涌入的同时。宋彪也加紧布局民族企业,派出专人到宁波、山西、广州、上海、天津、香港、杭州等民族资本密集地区,邀请各商帮到东三省投资实业。他甚至给张弼士、乔致庸、虞洽卿、渠本翘、朱葆三、孙梅堂等四十多位国内外著名华商写信,邀请他们到东三省投资兴办企业,给马相伯、章炳麟、陶黻升、章梫等教育家写信,邀请他们到东三省创办新学。

虽然每一封信都是秘书局代为操办,宋彪还是展现了自己身为东三省总督的诚意,描绘了东三省在未来十年的发展空间,并且承诺会亲自帮他们解决一些办厂和办校的困难。

在东三省的经济发展上,宋彪的意志是非常坚定的,他宁可将东三省的工业都交给外资,也一定减少进口。增加出口,即便没有民族资本家,也一定要增加足够的工商业就业率和税收,使白银和黄金流入,而非流出。要让东三省和民众先富起来,富起来才能推行新式教育,有新式教育才能培养现代人才,同时有中国人自己的金融力量和政府,那就迟早可以让民族企业发展起来。

当然,宋彪敢如此大规模引入外资的底气还在于他自身就拥有一家远东商行。通过远东商行旗下的远东银行、远东煤铁公司、远东铁路公司、远东地产公司、远东纺织厂、远东印书局、远东制药公司、远东机械公司、远东轮船公司、远东电话公司,宋彪也乘机大规模投资实业。

张康仁担任东北银行的总董,容星桥担任远东银行的总董,两家银行同时创办,在刚开始的阶段几乎是一家银行两个牌子,3月份之后才分开办公,一家总部位于沈阳,一家总部位于大连,奉天远东证券交易所也在这时办起来。

东三省就在这种浪潮中开启了新政,走向了一个新的方向。

4月,宋彪陆续和俄国、法国、德国、美国、英国达成东三省金融管理协议,正式采取新的金融管理体系,以银本位为基础发行关东银圆和关东铜圆,东北银行、华俄道胜银行、远东银行首先获取东三省总督衙门的批准,以关东银圆为基础发行银圆券、铜圆券,除此之外,东三省不再使用任何银圆和其他货币,唯一的例外是大清户部银行发行的大清银圆。

作为退让,宋彪同意在原有三家发钞行的基础上再增加两家发钞行,并且保证至少有一家为外资银行,但所有发钞行都必须遵守35%的保证金,且四家商业银行一概不得发行铜圆券,还是由东北银行垄断铜圆券。

至此,宋彪用东三省铁路计划作为诱饵和退让,完成了他最想要的金融管理权,统一东三省的货币。

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宋彪不断以东三省地区政府名义和各国签署密约、友好通商协约,稳固东三省新政的基石,保障外商投资利益,以及东三省资本在外国投资的对等合法权益,特别是在《大清国东三省地区和俄法英日德五国协约章程》中约定了五国及公民在东三省的基础权益,约定各国公认东三省外事局和奉天涉外法院的最高审理权,同时以和各国密约的方式打破各列强在华利益均沾同盟。

通过这样的方式,宋彪将东三省铁路计划分割成三个部分,由远东铁路公司和德、法、英三国分别成立合资公司。承建、运营三个铁路段,而俄国也同意以合资的方式,将哈尔滨至旅顺的中东铁路支线“关东铁路”同远东铁路公司共同管理,而东三省在未来二十年里以分期付款的形式回收关东铁路50%的所有权。

作为这个庞大计划的一部分,德意志银行、东方汇理银行、渣打银行将向三家合资公司贷款一千四百万英镑,用于修建东三省铁路。

在教育领域,宋彪将震旦大学迁入大连。脱离法国天主教耶稣会控制,继续由马相伯担任校长,他个人出资出地支持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在吉林省创办东方大学。俄国东正教会在奉天府创办东北工业大学,东三省总督衙门设立官办的东北大学、辽宁师范学校、吉林师范学校、黑龙江师范学校、奉天工业学校、奉天商业学校、辽宁政法学校、东三省女子学堂、辽宁矿业学校、奉天技工学校、辽阳技工学校。

随着三省师范学校的塾师速成班一期接着一期的毕业,各地公塾也随之兴起。宋彪尽可能的用一种因地制宜的方式,花较少的钱,尽可能的让更多人上学读书,先从识字读《荀子》开始新的人生。

在行政划分和调整上,上奏清政府之后,宋彪基本未等清政府最终确定,他就将整个东三省的行政规划重新调整一番。

奉天省设立奉天、辽阳、铁岭、阜州、锦州、丹东、抚顺七府和金州、瑞州、海城三个直隶州。辽阳由县改府,将鞍山、本溪地区划进去,单独设立辽阳府,府治设在沙河镇一带。作为整个东三省的重工业基地来创办;锦川道改设为锦州府,瑞州县(绥中县)改县为直隶州;新民府废除,新民县划入奉天府,以阜新县为基础再设阜州府,辖管库伦旗等地。收编清政府牧场,改为阜州牧区;灯塔、辽中等地直接划入奉天府,以一府统管这些兵家之地,设立新军营区。

金州、瑞州、海城三个直隶州加上奉天府沈阳新区、江南新区、辽阳府,就是整个奉天省新政最为集中的区域,各地统一集中设立工区。招商引资,兴办实业,由总督衙门租赁各港口,以五十年为期租给中外公司投资经营。

吉林省设置六府十四县和延吉直隶州,黑龙江省改原有的八府为四府和三个直隶州,削减编制,以实施有效之管理为考量。

除了这些行政上的划分外,宋彪直接废除旗民二重制,新入三省汉民一律不入满汉旗,归属三省衙门管制,不受各旗控管,原有各旗也必须取消丁税,允许汉民外流。

各地原先实施的保甲制度和旗丁制度一律废除,各旗各保甲无权征收杂税,三省全部统一采用新的民兵巡防制度,各县统一编练巡防支队,归属各府警务局统辖,各镇设巡防分队,各屯设民兵队,无警务局批准,各地民练一概属于非法武装,且各巡防支队、分队一律不得征调杂税,各民兵队由各屯筹款自练,由警务局派员督练管辖。

在建立民兵巡防制度后,宋彪直接通过东北新军将老兵派出去,到各地督练民兵队,各府、各直隶州警务局也控制在他的手中,全部归属东北新军军部间接管辖训练,包括武器装备也一律由东北新军军部提供。

从辽东半岛返回奉天后,宋彪每天都变得特别忙碌,但在这种忙碌的工作中,到了1906年的六月份之后,他已经为东三省建立了一整套的新政府和新法规,以及新的外交环境,虽然所有的新法和新政都得到清政府的最终批准,东三省在实质上进入了地区自治阶段也已经是众所公认的事实。

新政府、新法规、新制度、新军队、新的地区防务体系都在1906年6月份之前有了雏形,或者是开始完善后,宋彪在东三省已经割据自立,而清政府对此根本没有任何对应的办法。

各国当然看得出宋彪在东三省已经形同独立,除美国和英国外,主要列强对此基本持支持态度,即便是英日两国也认为这是东三省避免被俄国完全割占的一个合适办法。

所以,当宋彪不再同意英法等国将原有和清政府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款照搬在东三省时。他就能以一部分的退让和广泛的开放为代价,巧妙利用各份协约和密约,将不利于东三省的部分条款剔除出去,实际上也是充分利用各国支持他在东三省割据自立的立场。

这一点在英法俄德日等国的外交上显得最为明显,首先是各国在东塔区设立了驻东三省总领事馆,各领事馆的总领事官权限都基本等同驻外国公使,即便是不支持宋彪在东三省割据自立的美国。驻东三省总领事官也具备类比驻华大使的权利。

在外贸和关税约定上,迫于日俄战争的结果,英国放弃了原有对东三省的关税管理和控制权。商品进出入东三省海关的关税已经和关内明显不同,纺织、面粉、生铁、纸张等基础工业产品的关税上调,而机械、染料、石油、橡胶、铜的进口税明显下调。大豆、木材的出口税取消。

在主要的开放地区,如沈阳新区、金州直隶州、海城直隶州、辽阳、哈尔滨、珲春都设有外民居住区,俗称洋区,安置外国移入人口,特别是以俄国人、日本人和法国人,都在洋区单独设里俄语、法语、英语、日语区,在沈阳新区和辽阳还设有德语区,第一所新教教会学校辽阳工学院就由德国教会创立。

6月份之后,东三省铁路计划正式开始施工,西段及沈阳至丹东、鞍山至本溪、奉天环形铁路归属远东法国铁路公司。由法方负责总施工,吉林省及东段主要支线铁路由德方负责总施工,黑龙江省及北段支线铁路由英方和俄方分开施工,为了平衡英方和美国,丹东到金州这一段线路也由英美两方总施工。

在所有铁路中。远东铁路总公司为统一的总公司,由远东铁路公司和各国合股成立分公司承建、经营,所有设备和铁轨采购权统一归属远东铁路公司,各分公司中,华人雇员不得低于50%,各设华大班和洋大班一名。

各铁路分公司以三十年为期偿还贷款。还清贷款二十年后,各铁路所有权和经营权统一归属远东铁路总公司,各国公司在此后仍有为期十年的分红权。

宋彪其实并不在意铁路国有化这种事情,只有将铁路迅速建起来,才能让东三省更快的发展上去,只要各国无权驻兵,不妨碍主权,他并不在意给谁来承建,给谁来经营。

他只需要控制一半的经营权,关键时刻可以让他自由运兵和调运武器装备、粮草补给即可。

他甚至不在意是否一定要控制重工业的基础,在辽阳,他不仅自己投资远东钢铁厂,还和沈德耀引荐的美籍德国人埃尔曼.拜恩斯合股创办辽阳拜恩斯钢铁厂,其他美商、德商、法商和俄商在此投资兴办的小钢铁厂也有十一家,甚至连日商钢铁厂都有一家,远东煤铁公司入股的占三家,远东银行批出去的贷款则遍及十一家,支持他们发展壮大。

宋彪还为美国人福斯.罗姆斯特鲁创办的辽阳新康州铁路机械公司提供了一笔贷款,帮助他生产合乎标准的列车和锅炉。

就在这种东三省的新政和开放大潮中,一个并没有足够引起各国注意的产业却在蓬勃发展中,在宋彪和整个东三省上下一致的全力推动下,截止6月份,东三省环绕铁路周边各县的大豆种植面积在这一年突然猛增到125万垧地,而他的调剂手段就是在运输方便的各县将种植大豆的农业税减收一半,并且提供优良而廉价的豆种。

为了更好的销售和推广东北大豆,他在旧金山、纽约、伦敦、巴黎、汉堡都设立了远东商行的分公司,购买报纸广告,提前做好销售方案,绕开各家洋行,直接通过远洋航运出售到各个最重要的大豆集散地。

最重要的销售地莫过于德国,因为德国每年进口大豆的规模占据整个国际市场的一半,虽然美国的大豆产量很高,由于在价格上并无绝对的优势,加上以内销和饲料业为主,这一时期的国际大豆出口主要是以西班牙等南欧国家和巴西、阿根廷等南美洲国家为主,出口源非常分散,这就给东三省大豆在国际市场突然扩张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宋彪并不懂经济学,正是因此,他将很多复杂的问题都简单化的来看待,在拥有东三省总督实权之后的半年里,他在东三省新政上的所有努力,实际上都是为了尽量缩减进口,尽量增加出口,让白银黄金向东北流入,减少流出,只要有三个银圆进入东三省,在财政上就能变成十银圆,使得东三省的财政趋于宽松,刺激经济进一步的发展。

他简单的相信,这是一个金本位和银本位的时代,决定财富的唯一价值就是黄金白银,只要有足够的黄金白银才能称得上富有。

富不一定代表强,可穷国肯定弱。

当然,他所作的一切事都是有底线的,这个底线就是他自己的远东商行,只要是在新法合理范围内,他绝对不吝啬给予远东商行一切必须的支持和扶持,将此作为东三省民族工业底线。

很显然,他的远东商行也确实拥有着最好的地方行政支援,以及中国所能拿得出的一切最好人才。

现在的一切问题都在于中国还是缺乏人才,而且缺乏的非常多,所以,本着务实精神的他也必须充分利用和日本的密约协议,全力支持中国学生赴日留学。

他的支持更为现实和实际,大量支持中专生留学,就读于日本各种各样的专科学校,仅东三省在6月份之前,他就通过新政局下设的留学处向日本派遣了超过三千人的留学生,其中半数来自于远东商行下属的各家公司,另外一部分则主要来源于各地学政局。

东三省官员派往日本进行短期考察、学习的数量同样很多。

想要做皇帝,总是要付出很多代价的,宋彪的代价就是在过去的半年里几乎每天都超负荷的工作,每天工作18个小时,每天只有5到6个小时的休息时间,为了尽可能的节省时间,他所参加的每一场会议都必须压缩到半个小时之内。

野狼带领的团队总是很惊人的高效率。

在宋彪这种高效率的压迫下,整个东三省新政的效率之高,各种事情通过之快,几乎到了让满清中央政府和其他各省政府乍舌的地步。

当然,在清政府看来,宋彪在东三省折腾的新政总有点儿戏之感,迟早会出大乱子。

对。

他们就是这样想的,各省总督巡抚们也恨不得早点看到东三省的笑话。

聪明人总是有的。

张之洞就是其中之一。()

第109章 奉天新军示威事件(三)第72章 红土崖(一)第225章 总理何在?第138章 一叶之舟第157章 东北海军启航第152章 蒙匪第308章 金道岭的反击战第216章 坦克,坦克第259章 两弹一星和中法同盟287章 首都第75章 蔡锷、蒋方震来投(下)第188章 渡江吧,决战第344章 只要一个理由第181章 会党第185章 帝国总理的觉悟第131章 因为独裁,所以臭味相投第301章 视察东北(二)第252章 201S第90章 奇袭辽阳(二)第36章 弥天大谎第155章 宣统元年第28章 彪爷好样的!第43章 兵者,诡道也第268章 中国信守承诺第200章 不可阻止的中法同盟第327章 尔等臣民第4章 杀人越货第19章 前洞岭伏击战(下)第337章 最孬,没有之一第291章 开城战役第37章 先杀日,再杀俄第71章 军饷制度第74章 蔡锷、蒋方震来投(上)第330章 礼,国威也第28章 彪爷好样的!第93章 辽阳会战(二)第67章 为了子孙后代第113章 二期整训第77章 再战日军之决心第98章 东北软黄金和远东商行第144章 抚顺的刺痛第54章 战争财第11章 弟兄被扣押了第68章 满洲步兵师的财神爷第227章 尚武、光复、现代第167章 天下乱了第186章 华皇训政第275章 彻底乱了第178章 整编师第143章 立藩第18章 前洞岭伏击战(中)第323章 不精彩的高明第75章 蔡锷、蒋方震来投(下)第116章 汪兆铭第286章 中德战略互助第165章 和谈第78章 懦夫不配在战场上出现第122章 秋山真之(二)第245章 下南洋第149章 考察团来了第101章 恐宋症第45章 军事就是欺骗第254章 MB第320章 最忠心的人第54章 战争财第96章 辽阳会战(五)第331章 新秘书长第255章 国标麻将第158章 世交之家第279章 糊涂的胜利第326章 致我们的祖国第26章 南甸屯之战(上)第330章 礼,国威也第277章 中不偏,庸不易第126章 翻译体和张作霖第230章 幸运与不幸第76章 俄国的再战日军之邀请第52章 勇夺沈旦堡(二)第141章 安奉军而不乱第73章 红土崖(二)第329章 金融之战第19章 前洞岭伏击战(下)第67章 为了子孙后代第177章 统一,再统一,宋教仁第160章 东北骑兵(一)第332章 古列斯坦王宫第320章 最忠心的人第330章 礼,国威也第143章 立藩第14章 吉人自有天相第132章 旁观者第300章 视察东北(一)第182章 日韩第267章 日本需要的尊重第20章 四万担粮食第140章 日本就是个悲剧第204章 北四省第320章 最忠心的人第37章 先杀日,再杀俄第38章 满洲步兵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