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最年轻的军团长——寻淮洲

红军最年轻的军团长

——寻淮洲

寻淮洲同志是红军青年将校,以游击战斗著称,毕生为革命利益、民族利益,英勇奋斗,光荣牺牲。

——陈毅

寻淮洲(1912~1934),生于湖南浏阳,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6月任红3军团第五师师长,同年10月任红七军团军团长。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寻淮洲率部南北转战,屡建战功,曾获二等红星奖章,并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1934年11月,他率部进入闽浙赣苏区,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并出任第十师师长,继续率部北上。1934年12月,在安徽太平(今黄山)谭家桥战斗中,寻淮洲不幸腹部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

参加秋收起义

寻淮洲幼年的家庭与当时千百个苦难中的劳动人民的家庭一样,承受着高额的地租,终日不得温饱。从小,寻淮洲就体弱多病,到4岁时还不能独立行走。9岁,时寻淮洲终于有机会上了小学。他知道家境困难,自己读书不易,于是刻苦攻读,学习之余还尽力帮助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

1925年,13岁的寻淮洲进入莲溪高小读书。那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群众运动迅速高涨,反帝爱国的风暴遍及三湘四水,寻淮洲的思想认识也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而提高。1927年初,寻淮洲读高小最后一个学期时,莲溪乡建立了共产党和共青团的组织。他加入到共青团组织中。此时,革命形势继续高涨,湖南掀起了热火朝天的农村大革命。寻淮洲积极参加革命的宣传活动。

1927年7月,随着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湖南浏阳陷入了白色恐怖之中。浏阳工农义勇队撤到湘赣边境,15岁的青年寻淮洲作为革命积极分子和共青团员也接到了转移的通知。临行时,寻淮洲向亲人告别。母亲拉着他的手,流着泪说:“儿啊!你就在附近隐蔽下来,躲躲风浪,娘舍不得你走远呀!”儿子回答说:“我们要去平江参加武装部队,有了枪杆子才有力量打倒地主豪绅,才有打回来的希望,请娘等待着这一天吧。”他的未婚妻把缝制的手巾、袜子塞到他的手里,呜咽起来。他安慰了几句,就转身匆匆而去。谁知,这一走他转战闽山赣水,血洒皖南,竟成永别……

在去往平江的路上,寻淮洲遇到了在这里休整待命的浏阳工农义勇军。他找到指挥苏先骏和党代表潘心元,要求参军入伍。苏先骏见他只有15岁,就说:“你还没有步枪高,还是留在平江参加地方工作吧!”寻淮洲说:“我早已立志参加武装斗争,请允许我效命沙场吧!”在一旁的慕容楚强见寻淮洲决心很大,就极力主张将他收下,潘心元也很感动,终于答应了他。后来,他成为第三团第一营的战士。因为他年纪小,又有文化,战士们都很喜欢他,称他为“小参谋”。

1927年9月9日,震惊全国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了。11日,工农革命军第三团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在铜鼓起义。寻淮洲随部队参加了这场战斗。在9月29日的“三湾改编”中,寻淮洲编入第三营,营长为张子清。同年12月底,寻淮洲担任了代理排长的职务。

少年英雄崭露头角

1927年10月上旬,寻淮洲所在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第三营沿着湘赣边南下,开辟以罗霄山脉中段为中心的井冈山根据地的武装斗争。1928初,16岁的寻淮洲由于作战勇敢,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寻淮洲所在的第三营,在毛泽东的直接指挥下,转战湘赣边界南部地区,打了许多硬仗。

为了打破湘赣之敌对井冈山的围困、封锁,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决定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的平江起义部队留守井冈山,他与朱德率红四军主力向赣南进军。1929年初,临近年关,部队到了赣南瑞金。大年初一这天,红军与敌刘士毅部激战于瑞金北面的大柏地,直至次日中午才结束战斗。这场硬战,红军全歼刘士毅部尾追的两个团,俘敌团长肖致平、钟桓以下八百余人,缴枪逾千,为进军赣南闽西打开了局面。战斗中,寻淮洲率领全连勇猛冲锋,戮力杀敌,每人仅有的二十发子弹打光了,就用树枝、石头当武器。寻淮洲的左臂受了伤,鲜血直流,战友们赶紧扶住他,要把他抬下火线。他推开战友们,从自己身上撕下一块布片包扎了一下,又把枪一挥,喊道:“冲啊!跟我来!”又继续投入到战斗中。

红四军在“赣水苍茫闽山碧”的广阔战场上纵横驰骋,开辟了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寻淮洲随部队参加了三战闽西、九攻吉安的战斗。1930年春,闽西地方武装升编为主力红军,成立红十二军。红四军抽出了一部分干部去支援,寻淮洲奉命调到新组建的红十二军第三十四师第一百团担任营长。

在第一次反“围剿”时,红三十四师第100团,奉命与红三军、红四军在黄陂、小布地区集结,待机歼敌。寻淮洲同战友们一起自黄陂、小布趁夜晚奔龙冈山区埋伏。拂晓时,骄横的敌人向红军设伏的阵地走来。待敌人接近时,寻淮洲大喊一声“打”。红军战士立即奋起杀向敌人。敌人匆忙应战,慌作一团。激战到中午时,红军便将敌人打垮。敌人的第一次“围剿”被红军粉碎。战后,寻淮洲因作战勇敢,指挥得力,擢升为红三十四师第100团团长。

1931年3月,第二次反“围剿”开始。寻淮洲所部在瑞金北面的大柏地集结。4月下旬,向西北方向的东固、龙冈隐蔽,待机歼敌。从5月16日至22日,寻淮洲部与红三军、红四军一道,先后在富田、白沙、中村歼灭了大批进攻的敌军。不久,19岁的寻淮洲被调到红三十五师任师长。

1932年7月,蒋介石又调动数十万反动军队,向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四次反革命“围剿”。寻淮洲率领红三十五师随第一、五军团迅速由福建回师赣南,与红三军团会合,准备迎敌。那时,自夸为“铁军”的国民党广东军阀陈济棠部18个团向我赣南苏区进犯。寻淮洲部在朱德、罗炳辉的指挥下,与兄弟部队一道,从信丰向西出击,在

粤北南雄东部的水口坪和赣南漳水之滨的池江地区连打两仗。水口战役异常激烈,寻淮洲率战士们冲上去,用马刀与敌人展开肉搏战,歼敌两个营,陈济棠的部队溃退。这两仗,有力地守卫了江西南线,使红军能够移师北上,策应了鄂豫皖、湘鄂西两苏区的反“围剿”斗争。同年8月,寻淮洲奉命指挥红三十五师参加了乐安、宜黄战役。在战斗中,寻淮洲率部直捣敌后,牵制敌数个师兵力,对反“围剿”战争起了有力的配合作用。为此,寻淮洲所部红三十五师受到中央军委的嘉奖,他本人也荣获二级列宁勋章。

1932年12月,刚满20岁的寻淮洲,从红十二军的三十五师调任红三军团第五师师长。

21岁的军团长

1933年4月,蒋介石将十九路军调到闽西进攻红军。7月,中央军委下令,以红三军团为主,组成东方军,入闽作战。寻淮洲受东方军指挥部之命,率领红五师从江西的头陂出发,向福建进军。7月5日,红五师抵宁化以西地区,执行收复连城、新泉苏区,开辟闽北新苏区的任务。

红五师入闽的第一仗,就是拔除宁化县的泉上土堡。土堡墙高二丈五尺,厚约二丈,驻有绰号“闽北王”的卢兴邦师的第307团,还有周围四个县的地主武装四百余人,并储备了大批粮食、食盐,是一个负隅顽抗的反动堡垒。

7月19日拂晓,寻淮洲亲自指挥白志文的第十五团,完成了坑道作业,并把土硝装在棺材内,推进坑道。一声巨响后,土堡围墙被炸开了一个大口子。红军战士冒着弥漫的硝烟,勇猛冲入堡内,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干净利落地全歼守敌第307团及地方反动武装。红五师经过延祥和泉上两战共歼敌一千二百余人,缴获大批枪支弹药及现款、粮食、食盐等物资,取得入闽第一仗的重大胜利。

东方军入闽首战告捷,为开辟新苏区创造了有利条件。7月28日,东方军一部主力向朋口、莒溪发起进攻,一部主力包含寻淮洲师担负着牵制城内敌人和打击增援部队的任务。战斗打响后,寻淮洲指挥第十三团在29日晨抢占了朋口东侧的高山,控制了制高点。随后,寻淮洲指挥部队迂回敌后,前后夹击,全歼敌四六六团,然后乘胜回师围攻朋口、莒溪之敌,又全歼黄康营。8月1日,东方军所属四个师于连城东面的下堡胜利会师,热烈庆祝建军6周年。庆祝会上,彭德怀、袁国平先后讲话,鼓励全军指战员继续英勇作战,争取更大的胜利,并转达了中央军委表彰寻淮洲部在战斗中成绩卓著的特别嘉奖令。

1933年9月,寻淮洲师随东方军总部转战到延平(今南平市)的西芹,待机歼灭来自沙县的援敌。驻沙县的敌六十一师,是十九路军最精锐部队。敌人企图以部分兵力抢占西芹,掩护其主力增援延平。寻淮洲奉命率部连夜出发,截击来犯的敌人。9月18日清晨,红军与敌六十一师第三六六团郑为辑部在木芹山遭遇。该处是茅草丛生的大荒山,为了抢占制高点,红十三团战士不顾一夜行军的疲劳,奋勇抢占主峰。敌人也拼命争夺这个山头,战斗十分激烈,双方在山顶上展开肉搏。红军战士勇猛冲杀,终于把敌人打垮,并乘胜追击数十里。号称十九路军中战斗力最强且有胜无败的“铁军”三六六团,被东方军寻淮洲指挥的红十三团全部歼灭,开创了红军一个团的兵力在运动中歼敌一个团的新战绩。此次战役充分展示了东方军指战员英勇善战、所向无敌的战斗精神,以及寻淮洲的坚毅果断、机动灵活的指挥才能。

1933年秋,蒋介石又调动五十万兵力,分四路向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反革命“围剿”。推行“左”倾冒险主义的领导人,震惊于黎川失守,命令东方军立即返回江西,企图收复黎川。中央军委决定从第一、三军团中调出部分主力师,扩建成几个新的军团。十月中旬,寻淮洲指挥的三军团红五师与红十一军合编成红七军团,寻淮洲任军团长。这一年,他只有21岁。

1934年1月3日,东方军司令员彭德怀、政委杨尚昆发布“向东突击动作的命令”,开始了东方军第二次入闽作战。东方军全体指战员英勇作战,打了很多胜仗,歼灭了大量敌人,打开了一些城镇,扩大了政治影响,扩充了红军,筹集了大量军用、生活物资。而寻淮洲作为东方军的一位青年指挥员,先后直接指挥红五师、红七军团,两次入闽,英勇杀敌,战功卓著。在1934年1月举行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在缺席(仍在前线作战)的情况下,被选为中央政府执行委员。

抗日先遣队

由于党内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统治着中央,贯彻“左”的军事指导方针,使得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节节失利,到1934年夏,中央苏区从原来纵横各近千里,缩小到纵横各300余里。内困外扰,国难当头,形势极为险恶。1934年7月,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发出了《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命令红军“不辞一切艰难,以最大的决心,派遣抗日先遣军北上抗日。”

抗日先遣军由红七军团组建,寻淮洲为军团长,乐少华为军团政治委员,曾洪易为随军的中央代表,并共同组成红七军团军政委员会;刘英、粟裕继续分别担任军团的政治部主任和参谋长。先遣队的行动任务是: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推动抗日运动的发展,支援皖南休宁、祁门、石台、歙县的农民暴动。

7月6日晚,在寻淮洲、乐少华等率领下,红七军团从瑞金出发,踏上征途。先遣队进入闽中后,国民党反动当局异常惊慌,急忙调遣闽东敌八十七师王敬久部布防福州,又将正在湖北整训的敌四十九师海运驰援。围攻中央苏区的敌东路军总司令蒋鼎文闻讯,急从漳州飞往福州“视察”,为部下打气。福州南濒闽江,城墙高大,工事坚固,城内外驻有两个团和一些炮兵、工兵、海军陆战队,城郊还有飞机场,且敌已沿江设防,碉堡林立,戒备森严。8月2日,寻淮洲率部队从水口向福州开进,黄昏时遭到敌机袭击,伤亡近百人。从水口到福州城约80公里,红军冒着敌机的轮番轰炸和沿途敌碉堡的密集火力,挨个夺取有利阵地,到8月7日才到达福州的西北近郊。当晚,寻

淮洲率部发起攻城,经一昼夜激战,占领了敌军一些阵地和城北关主要街道。但是,寻淮洲这支善于游击战的野战部队,由于缺乏攻城经验和攻坚手段,围攻三昼夜不下,遂自动撤出战斗。8月9日,部队向闽东的桃源地区转移,敌八十七师一个团跟踪追来。红七军团后卫部队与敌激战一夜一天,形成对峙局面。为了摆脱敌人的纠缠,我军再次主动撤出战斗。

时值酷暑,作战条件异常艰苦,当寻淮洲发现有人情绪低落时,就耐心地开导:“我们先遣队北上抗日,为的是挽救国家危亡,支援皖南暴动,解放劳苦大众。吃苦、牺牲、忍饥、受热,在我们有革命理想的红军战士面前,算得了什么?”他很注重言传身教,处处对战士体贴关心,鼓舞了战士的思想情绪和战斗意志。

8月16日,寻淮洲率部沿着闽浙边境继续北上。他指挥红七军团长途奔袭,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于8月下旬攻克福安县西北的穆阳镇,歼敌数百人。紧接着,红七军团在浙西南击溃敌一个保安团,并攻克了庆元县城。部队乘胜进军,势如破竹,又在竹口打垮了敌浙江省保安纵队两个团的阻截,俘敌两百余人,缴步枪数百支,轻机枪十余挺,迫击炮两门。经过这次胜仗,红七军团的军威大振。9月初,部队进入了闽北苏区的古楼游击区。

红七军团自瑞金出发到进入闽浙赣苏区,先后转战闽、浙、赣、皖四省数十县,历时4个月,行程三千二百里。这期间,虽然遭受王明“左”倾错误指导,但是在寻淮洲的指挥下,广大指战员以坚忍不拔的革命意志和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马不停蹄,连续作战,深入敌人腹地,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牵制敌人的兵力,支援了中央红军主力作战略大转移。

将星陨落

1934年11月初,寻淮洲率领红七军团到达重溪地区后,受到了苏区革命群众的热情欢迎。闽浙赣苏区,是方志敏、邵式平、黄道于1927年领导创建的,是多次粉碎敌人的“围剿”而坚持下来的一块革命根据地。

根据中央军委11月4日的命令,红七军团同闽浙赣苏区的红十军以及新升级的地方武装合编,在德兴县重溪共同组建了红十军团,原红七军团改编为第十九师,寻淮洲任第十九师师长。

这时,中央苏区在红军主力战略转移后,成立了以项英为首的中央分局和中央军区。在军团干部的调整问题上,寻淮洲两次受到 “左”倾宗派主义干部政策的打击。面对这种处境,寻淮洲从不计较。

1934年11月18日,寻淮洲率领红十九师,按整编后规定的任务,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向浙皖赣边进发。敌人的浙江保安纵队副指挥蒋志英率两个团尾追过来。他充分发挥红军打运动战的特长,在芳村地区部署兵力,给予尾追之敌以坚决的打击。敌军大败,蒋志英负伤逃回常山县城。接着,他又指挥红十九师经上方镇,突破敌补充第五旅的防线,强渡新安江,逼近昌化县,其先头部队到达杭州西边50公里的临安县,震动了杭州。随后,他率部转向皖南,经过歙县、绩溪附近,一举攻克旌德县城,再由泾县、宣城之间北上,渡过青弋江,威胁芜湖。

正当寻淮洲率领红十九师开展游击性运动战取得成效的时刻,以项英为首的中央军区根据敌人对闽浙赣苏区的“围剿”日益严重的情况,命令红十军团指挥部立即率二十、二十一师向北转到外线,同寻淮洲部会合,并在开化、遂安、衙县、常山之间集结兵力,争取以运动战消灭敌人,创造浙皖赣新苏区。为了统一领导,中央军区决定以方志敏、刘畴西、乐少华、聂洪钧和刘英5人组成军政委员会,方志敏为主席,随红十军团行动;又调粟裕任军团参谋长,刘英任军团政治部主任。寻淮洲却被排除在军政委员会之外。

红十军团三个师会合后,在皖南打的第一仗,就是谭家桥战役。当时,敌调集了由顾祝同指挥的五个正规师、两个独立旅和部分反动地方武装近十万人,分成三路,自北而南,向汤口扑来,企图一举歼灭红军。

军团召开了紧急会议,研究作战方案。12月14日上午9时,敌补充第一旅进入设伏地区,红军突然发起攻击。预先毫无准备的敌人顿时惊慌失措,陷入被动状态。担任敌前卫的第二团,在红军猛烈冲击下,一片混乱,敌团长被红军打伤,战场形势对红军极为有利。但是,第十九师在部署兵力时,没有将主力配置在乌泥关以北,而是摆到乌泥关以南去了。乌泥关以南是悬崖陡壁,战斗打响后,火力施展不开。而敌人抓住这个时机,重新调整了部署,集中力量攻红军战斗力较弱的二十、二十一师,置十九师于不顾。第二十、二十一师是游击部队改编,指战员虽奋力反击,但因不擅长打阵地战,很快陷于被动。第十九师主力“以有用之兵,置于无用之地”,增援不及,致使公路两旁方的阵地被敌人冲垮。

为了扭转战局,寻淮洲率部向敌人发起反攻。战士们见师长亲临火线,顿时增添了巨大的勇气和力量,一个猛攻,把乌泥关的制高点重新夺了回来。可是,寻淮洲却在激战中腹部中弹,负了重伤,昏倒在地。他忍着剧痛,顽强地支起身子,命令部队:“抓住时机,向北突围!”

寻淮洲的伤势很重,战士们做了一个临时担架,抬着他从枪林弹雨中闯了出来,迅速向北转移。红军转移到皖南泾县的茂林地区福官墩时,寻淮洲因流血过多,不幸逝世,年仅22岁。在牺牲前,他还在反复地念着:“北上抗日……北上……抗日!”

指战员泣不成声,把他安葬在潘村蚂蚁山脚下的约事岗。第二天,国民党反动派的一个营来搜山,挖开了寻淮洲烈士的坟墓,割去头颅,向国民党南京反动政府请赏去了。当地革命群众不忍烈士遗骸暴露,冒着生命危险,又重新掩埋,修复坟墓。

1938年5月,陈毅率新四军第一支队深入敌后,途经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专程来到陡峭的蚂蚁山,拜谒了寻淮洲烈士墓,并在墓前吟诗道:“十年内战后,国共合作又。回念旧时人,潸然泪沾袖。”他还提出要重修寻淮洲烈士陵墓,并亲自写了碑文,高度赞扬寻淮

洲的卓著战功。

(本章完)

赤旗高举——赵博生红军第一位总参谋长——朱云卿鲜血洒在通往井冈山的道路上——卢德铭英名彪炳史册——旷继勋遵义城下洒热血——邓萍赤旗高举——赵博生赤旗高举——赵博生万古长青——古柏为自己的信仰奋斗到底——刘志丹井冈骁将——伍中豪红军最年轻的军团长——寻淮洲井冈骁将——伍中豪献身革命的“叛逆少爷”——胡少海遵义城下洒热血——邓萍献身革命的“叛逆少爷”——胡少海情报大王——钱壮飞气壮山河志不移——吴焕先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陈树湘为自己的信仰奋斗到底——刘志丹血染红星奖章——毛泽覃万古长青——古柏版权信息鲜为人知的红军高级将领——许继慎鲜血洒在通往井冈山的道路上——卢德铭赤旗高举——赵博生为自己的信仰奋斗到底——刘志丹版权信息鲜为人知的红军高级将领——许继慎版权信息遵义城下洒热血——邓萍为自己的信仰奋斗到底——刘志丹毛泽东心中的“关云长”——张子清红旗闪耀处,须发自堂堂——王尔琢红军第一位总参谋长——朱云卿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陈树湘红旗闪耀处,须发自堂堂——王尔琢红军最年轻的军团长——寻淮洲万古长青——古柏赤旗高举——赵博生为自己的信仰奋斗到底——刘志丹版权信息情报大王——钱壮飞红军第一位总参谋长——朱云卿井冈骁将——伍中豪为自己的信仰奋斗到底——刘志丹井冈骁将——伍中豪鲜血洒在通往井冈山的道路上——卢德铭井冈骁将——伍中豪井冈骁将——伍中豪为自己的信仰奋斗到底——刘志丹赤旗高举——赵博生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陈树湘红旗闪耀处,须发自堂堂——王尔琢赤旗高举——赵博生版权信息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陈树湘鲜为人知的红军高级将领——许继慎版权信息井冈骁将——伍中豪情报大王——钱壮飞红旗闪耀处,须发自堂堂——王尔琢英名彪炳史册——旷继勋鲜血洒在通往井冈山的道路上——卢德铭血染红星奖章——毛泽覃毛泽东心中的“关云长”——张子清鲜为人知的红军高级将领——许继慎气壮山河志不移——吴焕先毛泽东心中的“关云长”——张子清红军第一位总参谋长——朱云卿愿作革命一新兵——何挺颖版权信息情报大王——钱壮飞革命的英雄,党的楷模——周逸群献身革命的“叛逆少爷”——胡少海版权信息红旗闪耀处,须发自堂堂——王尔琢井冈骁将——伍中豪鲜血洒在通往井冈山的道路上——卢德铭鲜血洒在通往井冈山的道路上——卢德铭为自己的信仰奋斗到底——刘志丹献身革命的“叛逆少爷”——胡少海版权信息红军最年轻的军团长——寻淮洲红军第一位总参谋长——朱云卿愿作革命一新兵——何挺颖鲜为人知的红军高级将领——许继慎为自己的信仰奋斗到底——刘志丹红军最年轻的军团长——寻淮洲革命的英雄,党的楷模——周逸群红军第一位总参谋长——朱云卿遵义城下洒热血——邓萍毛泽东心中的“关云长”——张子清英名彪炳史册——旷继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