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加封亲眷

宗辙说着暂时歇了一口气。

在场无不都是久居高位之人,基本的城府都是有的。

纵然心中有另外的看法,也都愿意听宗辙把话说完,所以没出言打断。

“若仅仅此一大功便罢了,便以勤王救驾之功论而已。

然而,泰安之困解后,二皇子病重无法理事。

此时山东尚有十万灾民,又刚闹过民变,若是朝廷处置不当,后果必定不堪设想。

幸得二皇子殿下当机立断,以大毅力开创大玄赈灾之先河,临时设立赈灾使一职,统领境内文武官阶,全权处置赈灾事宜。

并赐天子剑,镇压境内所有心怀叵测之人。

从此,也可看出二皇子殿下才学优长,胸中自有韬略......”

宗辙说到这里,终于有人忍不住开口了:“宗大人未免太过于偏颇,言功不言过了。纵然二皇子殿下身为钦差,也没有权利将陛下钦赐的天子剑转赐他人?

再则,泰安灾民暴乱,造成上万死伤,这些事宗大人如何避而不谈......”

“刘大人此言大谬!

将在外,君命尚且有所不受。

二皇子因时、因势,做出最明智的决定,为的不辱肩上的使命,为朝廷解决山东之患。

刘大人如此迂腐不知变通,只怕非朝廷社稷之福。”

宗辙义正辞严的道。

礼部尚书刘文载自然不受这样的评价,立马就要反驳。

王维仁察觉龙椅之上的景泰帝面露不悦,立马道:“两位大人先不必争执,二皇子殿下的事,自有陛下圣裁,我们还是先议赈抚使贾宝玉的功过吧。”

宗辙一听首辅王维仁口中也称“赈抚使”,便知王维仁也是认同二皇子此举的。

心中也更有定论,便接着先前的话道:

“二皇子初入山东,又遭奸人暗算,身边无甚得用信任之人。或许是贾宝玉与他朝夕相处,他深知贾宝玉的才学,也或许是看在贾宝玉之前在商陵处置灾民之事时,沉稳谨慎,所以,才将大任交付,任命贾宝玉为赈抚使。

至于贾宝玉担任赈抚使之后的事,送往通政司的上百封折子上面记载的十分详细,相信诸位大人都已经清楚,我就不再赘言重复。

总之,能短短不到三个月,将整个山东十万灾民全数安置妥当,而无一人是因为得不到赈济而饿死,就凭这一份功绩,朝廷便不能,也不敢视而不见。”

众人听了,大多点头。

确实,其他的事可以争议,但是摆在明面上的功绩,谁也无法抹杀。

赈灾本来就是大事,而这次山东的灾情又是如此之大,贾宝玉临危受命,主导赈灾事宜,如今已靖全功,不论如何,朝廷都当赏。

刘文载道:“贾宝玉有功,这无可否认,但是,有多大,这一点仍需仔细商榷。

况且,贾宝玉年纪尚小,若是在场诸公给与太高的评价,到时候朝廷该如何封赏?

我曾在上书房授过课,也见过贾宝玉,对他这样的少年人也颇为欣赏。

但是我还是认为,其功不可议的太大。

山东赈灾之事,朝廷早有部署,二皇子一行都只是执行者。

当时,便是随便任命一位有德之人担当大任,也未必不能做好。”

宗辙领着刑部的差事,对于赏罚分明有着严格的定义,自然无法苟同刘文载的看法。

“刘大人话说的没错,但都是废话。

任何一场大战,在没开始之前,选派主帅,都有可能战胜或者战败。

所以我不否定刘大人的话。

但是,我且问刘大人,当是时也,你敢换将吗?

十万灾民,若是处置不当,便是倾天的祸事。如今已经平息,刘大人自然可以毫无压力的说这句话,但若是换在当时,你敢换人吗?

若是没做好,激起民众造反,罪责,刘大人敢担吗?

刘大人刚才那番话要是传出去,不知会令天下多少为朝廷殚精竭虑之功臣心寒。

因为,不论差事做的多么好,最后朝廷都可以以一句换了别人也可以做好,来把功劳抹杀,以后谁还愿意把差事做好?

功便是功,有功,就得赏。

赏罚分明,才是为上治国之道。

这是蒙童课本里就要学的道理,刘大人若是还不清楚,不妨回去再读一读。”

“你......!欺人太甚!”

刘文载官职比宗辙低,他觉得他之前已经很谦让,很放平心态了。

但是此时还是不禁被宗如此呛人的话气的白胡子倒立!

叫他回去读蒙童课本?

真是气煞老夫也!

眼见两个人可能就要掐起来,王维仁赶忙打圆场道:

“两位大人所言都是为了朝廷,是非曲直大家各抒己见,不必动怒。”

说完也不给人动怒的时间,便询问众人道:“宗大人和刘大人的话,大家都听见了,还有什么别的看法,都说出来,以供陛下圣裁。”

刘文载身为礼部尚书,他最拿手的就是以“礼”服人,暂时不与宗辙计较,而是回归话题道:

“别的都罢了,其无令调兵之事如何说?”

宗辙撇嘴道:“这件事就要看大家持什么态度了,若是心怀严苛,可说是无令调兵,是过。若是心怀宽广,却是随机应变,勤王保驾了,这是功。”

“宗大人刚才还说什么赏罚分明,这会儿又说什么心怀宽广,岂非表里不一?

若是他没有太上皇钦赐的龙纹玉佩,岂能轻易调兵?若从严格来说,应当按假传圣旨论。”

“那照你这么说,泰安之困,殿下之危,应该至少等大半个月后,朝廷的援兵到了之后才能解?提前解了,避免了祸患,还成了罪过?”

“你这是偷换概念,混淆视听,将功与过混为一谈,老夫不屑与你争执,此事大家自由公论,陛下亦会圣裁。”

“好了。”

上首的景泰帝终于说话了。

“理不辨不明,两位爱卿所言,皆是谋国之论,朕已悉数知之。

现在,就来说说,贾宝玉该当何赏,又当何罚。”

景泰帝淡淡的道。

吏部尚书道:“禀陛下,臣以为,刘文载大人所言有理,贾宝玉纵有功,然毕竟年幼,现在身上亦有太上皇钦赐六品武官职衔,若是再论重功,恐朝廷无法恩赏。

微臣以为,还是应该酌情轻论其功,重论其过,功过相抵,将其武散官官阶提高数等,便足以。

否则,若是按照宗大人所言,其功足以封爵。

然贾家已有两个世爵,若是再封一爵,岂不显得朝廷名爵轻贱?

望陛下深思。”

吏部尚书这番话,让众人陷入深思。

虽大都不赞同,但是不得不说,这样的做法,最符合朝廷的利益。

勤王保驾、临危受命赈济十万灾民,这样的功劳,何等重大,若是不能高官以赐之,便只能封爵。

但是贾家原本就有了两个爵位,若是再封一个,那就太不像样了。

景泰帝问:“贾家荣国府的爵位,现在是谁袭着?”

皇帝日理万机,一些不重要的人和事,他都不会关心。

就连贾政,要不是他封元春为妃的时候见过一面有点印象,一个刚刚够入殿上朝的五品小官,他哪里能记得。

至于贾赦,他根本没有任何印象。

吏部尚书明白景泰帝的意思,若是贾宝玉本来就可以袭爵,大可以先将他的功劳记下,等日后他承袭爵位的时候,不降等或者提升等次就完了。

可惜......

“荣国府现袭一等神威将军爵贾赦,乃是贾宝玉的大伯,工部贾政的亲大哥。”

“贾赦可有嫡子?”

“有嫡子贾琏,身上捐有同知衔。”

景泰帝听了,也就息了心思。

爵位承袭,父传子,若无子,方可传兄弟子侄。

首辅王维仁看出景泰帝也有些不知如何封赏贾宝玉,便提醒道:“陛下,既然贾宝玉不好封赏,不若将其功勋加于元妃娘娘。

元妃娘娘是贾宝玉亲姐姐。

自先朝以来,便有臣下不便封赏者,加封其亲眷,亦是一样。”

景泰帝一愣,随即道:“元辅此话,朕会考虑。另外,贾宝玉之事既然诸卿意见不能统一,不若等二皇子一行回京,再行殿议吧。”

第415章 叶美人初触心上人第554章 先锋第112章 垆边人似月第325章 贾敬宾天第498章 情人第412章 姐妹秘语第507章 错觉第262章 第二次第23章 沐浴第312章 是否配为皇族子嗣第268章 小脸蛋第147章 庆功宴(一)第815章 圣命难违第31章 端仁皇后第831章 准备(五)第813章 念旧情第263章 最妖娆的小婆子第543章 转变第411章 想分地盘?没门第633章 会元春(二)第632章 会元春(一)第371章 一笑百媚生第736章 皇后过不去的坎第762章 开脸第659章 皇太孙第176章 好可爱第629章 撞上第379章 花魁大赛(四)第767章 最难啃的花儿第776章 终于统一服装上班了第298章 散第39章 教戒第694章 黛玉的直觉第467章 刘姥姥进大观园(二)第816章 贵妃有孕第310章 定第732章 苦心孤诣第556章 我只娶我喜欢的人第412章 姐妹秘语第547章 孔雀金丝服第509章 三箭,二十七环!第598章 群婢共拜第324章 下眼药第430章 刺杀第260章 悲伤的探春第552章 河间王的考量第684章 贾琏的小日子第125章 子衡帮我,诛之!第462章 初见刘姥姥第133章 加封亲眷第605章 撒泼第242章 处置第629章 撞上第456章 看鱼第276章 花魁大赛(一)第264章 甄士隐第61章 晚宴第444章 陈氏第11章 贾雨村第755章 暂时的离别第787章 宝琴的归属第667章 香论美人(二)第193章 志学之年第146章 都虞侯第761章 投桃报李第763章 家妻有三绝第800章 抚平醋意第568章 对峙第360章 处置贾芹第245章 试药第812章 探春的才情第105章 黛玉离京第803章 大明宫内管领大臣第121章 两情若是久长时第742章 赐酒第830章 准备(四)第328章 拒绝第12章 交谈第470章 志要拆姻缘第68章 飞爪第174章 落幕第712章 叫回二哥哥第604章 有色心没色胆第102章 贾子衡第90章 罂粟花第178章 夜色第594章 关押庵堂第626章 献祭第234章 宝黛钗合一第474章 蠢妇无心戳破豪门旧案第363章 暖脚第331章 探春的偶像第741章 贾母的谋划第65章 吃胭脂第536章 皇帝驾崩第552章 河间王的考量第437章 约见第756章 大婚(一)第451章 有没有兴趣加入第384章 花魁大赛(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