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弹劾琮哥儿,你也配?

一万边军入关南下,消息根本就瞒不住。

年节刚过,山西之变的消息像是吹遍北地的寒风,很快就传遍了整个山西,并且以最快的速度东传京城,惹得整座京城如烧开的热水一般,沸腾了。

“我的天老爷,琮哥儿这是要做什么?”

老太太现在很少理会外面的事,大儿子军功晋爵,敕封荣国公;二儿子如鱼得水,官至正三品都察院左佥都御史;三个年纪稍长的孙子一个比一个厉害,就连宝玉都得了中书舍人的官衔,那可是天子近臣,非简在帝心不可封……

儿孙有出息,宁荣贾家如今比当初老爷子在世时不遑多让,她这个贾家老封君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呃,不对,有一点不满意,实在是几个孙子一个比一个能惹事,她有时候都觉得自己但凡胆子小一些,会被这几个孙子给吓死……

贾琏在宣府杀了个人头滚滚,弹劾贾家的折子据说能从正阳门垒到大夏门去。

一波还未平息,贾琮又掀起一波来,真是……

“政儿,这消息可准?”

贾政点了点头,郑重说道:“这是曹都督下朝时特意与儿子说的,大同那边的军报也到了御前,冯唐说琮哥儿用金令调的兵马,目标是太原府。妹夫还去了勤政殿一时半会出不来,儿子不敢耽搁,跟总宪请了假,专门回来告知母亲,请母亲拿个主意。”

不是贾政胆小怕事,而是边军无诏入关,乃是国朝大忌,一个应对不慎就会成为众矢之的,那麻烦可比贾琏在宣府砍脑瓜玩还要严重多了。

母子俩猜不透贾琮调兵的原因,府里几个通兵事的都不在京城,只能让人去东府请贾敬前来商议。

不过贾敬还未过来,门口却传来消息,黛玉已经回京,如今去了宫中觐见,让探春先一步回家报信。

……

实际上龙禁卫传回京城的消息也没有说贾琮调兵的真正目的,一万边军听起来挺多,但分摊到整个山西也掀不起什么大的浪花。

勤政殿中的君臣没人会认为贾琮想要造反,但却一个个揉着脑门……

头疼啊,这小子又要做什么?

周炯看完了冯唐传回的军报,疑惑问道:“陛下可有传密旨给永丰伯?”

皇帝愣了愣,下意识的出声后又连忙改口:“啊?氵……有吧……”

老夫若是信了那才有鬼!

周炯无奈说道:“陛下补一道诏书吧,师出有名总好过永丰伯假传圣旨。荣国公世子的事还没完,再闹这么一出,老臣也压不住朝中的非议。”

“贾琮不会无故调兵,等太原的消息到了再说。”

这一点皇帝还是能够确信的,自贾琮任事以来,所说的每一句话所作的每一件事都是有的放矢,从不干没缘由的事。

私调边军入关,肯定是有合理的理由。

而且放着关内府军不用,非要舍近求远,那就只有一个可能,他不信任关内的府卫。

这就有意思了!

是什么原因导致贾琮连府卫都不信了?

皇帝的心思已经转了八转,琢磨着山西到底发生了什么事逼得贾琮不得不从大同调兵。

一旁的张岳突然开口说道:“老臣觉得,永丰伯恐怕需要京城的支援,不妨再从京营调一万人过去……”

“什么?还调?”

周炯懵,皇帝也懵。

镇国府一等伯牛继宗瞪大了眼睛,惊呼起来:“英国公,我没听错吧?那小子一万人都敢打太原,要是再调一万人过去,贾琮这混球都他娘的敢把整个山西掀翻天去!”

张岳眼皮都没多动一下,平静的回了一句:“你怎么知道,他的目的不是把山西掀翻天?”

呃~

这话一出,勤政殿瞬间鸦雀无声。

还别说,这事他贾琮干的出来!

“启奏陛下,文安公主有急事求见。”

“嗯?文安回京了?林卿?”

林如海也愣了愣神,摇头应道:“回陛下,臣也没收到消息。”

两个爹都有些诧异,等黛玉一脸疲惫的走进殿中,将一份密奏呈上之后,众人才明白了黛玉为何不顾风雪快马回京。

山西的变故甚至只是表象,内中的真正问题才是大麻烦。

与以往历代变法新政一样,元祐新政真正的拦路石出现了。

张正矩的奏疏很厚,他不止将保定府的案子从头梳理了一遍,还有此案的影响、背后之人的身份、以及他们的真正的目的都一一做了猜测。

皇帝本就是个多疑的主,要不是张正矩在奏疏里明确表示这一次的幕后黑手是地方士绅家族,他都要怀疑自己的那几个兄弟了。

“张少卿的猜测至少有八成的可能性是对的,前些日子朝廷推行义务教育之策,进展的的确太过顺利,总让老臣有一种虚幻之感。看来人家早就布好了局,在这候着呢。”

周炯作为变法派明面上的魁首,这会竟然长舒一口气。

引而不发才是最可怕的,如今对手出招了,反倒是能稍微放下心来。

他琢磨了一下,大致明白了张正矩与贾琮闹出这么大动静是要做什么。

为了推行新政,他们这是打算借此机会将整个山西的地都犁上一遍,好将阻挠变法的人先一步解决了?

现在的年轻人都这么狠的吗?

周炯抿了抿嘴,看了眼老神在在的张岳,叹了一声说道:“老臣赞同英国公之议,的确得派人去支援永丰伯。而且老臣觉得,陛下最好择一老成持重之人,前往山西协助永丰伯处置山西的事。要不然老臣担心山西的官员、士绅被永丰伯杀光了。”

殿中君臣皆是点头认可此议,还别说,要是没个老成持重的人看着,指不定山西的官员、士绅都被贾琮屠光了。

这倒不是因为贾琮嗜杀,实在是……

保定府的那件案子真是太令人气愤了,以贾琮那嫉恶如仇的性子,估计凡是涉案之人,恐怕没几个能保住脑袋的。

皇帝也明白周炯的担心,这事要是真被贾琮闹得人人皆知,朝廷的脸面那就丢尽了。

“周卿说的在理,山西那边是得派个老成持重之人过去……如此,蔡卿,你是刑部尚书,就由你去主理此案吧。”

蔡荃躬身应诺,正准备再点几个人随行之时,却听殿外又传来一声奏报。

“启奏陛下,太原八百里加急!”

……老太太躺在床榻上,额头敷着帕子,唉哟唉哟的呻吟。

她上火了!

任谁摊上个这样能闹腾的孙子都得上火。

“十几名朝廷命官,二十多公卿子弟,他就这么杀了!”

老太太一想到凌迟二字都忍不住发抖,老公爷当年够狠吧,但比起这个孙子来还差了不少。

那刘侃可是亲王世子,正儿八经的宗室子,就这么被拉去刑场千刀万剐了?

老公爷当然都没这么狠吧?

黛玉上前扶起老太太,从鸳鸯手中接过药碗,伺候老太太用药。

“外祖母不必为此担心,这会头疼的该是陛下与几位阁老才是。”

黛玉一想起山西的八百里加急送至勤政殿后,殿中君臣扶额无奈的情景。

千算万算,谁都没算到贾琮的刀实在是太快了。

这小子该不会是担心朝中插手保下刘侃等人吧,这才先斩后奏,把人宰了再说。

“玉儿说对了,周阁老已经气的跳脚了。”

黛玉闻声看去,原来是爹爹从朝中回来了。

林如海抬手搓了搓闺女的脑瓜子,询问了几句老太太的病情后,才与贾敬、贾政对坐堂中,说起了朝中的情况。

就像黛玉猜测的那样,山西的消息传回京城,最头疼的不是贾家人,而是内阁首辅周炯。

贾琮在山西大开杀戒,丝毫不顾百年来的潜规则,直接触动了整个文臣圈子的利益。

刑不上大夫这个例子只要一破,今后在他们的头上就会悬起一把达摩克斯之剑,这可还行?弹他,必须弹他!

要不是周炯催促皇帝补了一道圣旨,光是假传圣旨这一条就足够贾琮喝一壶的。

“京里有人在串联,打算明日联名弹劾琮哥儿,我提前回来就是打算跟两位舅兄说一声,万言不如一默,这事就让周阁老去跟那些人打擂台吧……”

贾敬闻言点了点头,贾政则诧异问道:“妹夫何故如此说?别人弹劾琮哥儿,咱们就这么干看着?”

林如海面色古怪的笑了:“我原本也没想到这一茬,出宫时我在宫门前碰到了刚从宣府回京的沐从英,他送来了琏哥儿的请罪折子。我想,恐怕陛下与周阁老根本就不介意此事闹大,反正琏儿与琮哥儿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处罚,最多申饬几句罢了。”

“如海的意思我明白,这是陛下与琏哥儿、琮哥儿唱的一出苦肉计,毕竟宣大一线最大的势力就是山西的那些家族,他们的手伸的太长了,惹了陛下的眼。”

贾敬心中暗叹,琏哥儿与琮哥儿不愧是贾家玉字辈中最聪明的两人。

兄弟俩与皇帝的默契真是没的说,估计皇帝已经准备好了两道诏书,一道是申饬二人的旨意,另一道是预备好官复原职的圣旨。

“至于周阁老,他若是不想新政大业就此沉沦,就必须站出来维护琮哥儿,而且还得为琮哥儿的所作所为背书。如此一来,周阁老不但能得到武将这边的拥护,还能整个朝中与晋党不合的势力,为将来做准备。”

林如海点了点头:“敬大哥与我想的一样,所以这个时候咱们家的人最好什么都别说,什么都别做,这是周阁老的机会,也是陛下默许的。”

贾敬先是点头,随即又摇了摇头。

他看向坐在床榻旁的黛玉:“不,咱们家要是什么都不做就有些太刻意了。让宝玉与林丫头他们出面吧,总不能让琮哥儿白白挨骂,御猫青天的名声不能被人污了……”

……

周炯等人原本还想着将太原府的事压下来,防止朝廷的威严受损。

可当今皇帝的性子与历代君王不同,对他来说,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这才是维护朝廷威严、维护皇家名声的最好办法。

太原的八百里加急不但在朝中传开,第二日的《大夏日报》的头版头条,完完整整的刊印着保定府之案以及太原变故的整个过程。

包括贾琮一怒之下调边军入关,抬着八百口棺材突袭太原大开杀戒,甚至剐了亲王世子的事都给公开了。

再加上由宝玉亲写的《千百女儿受难记》随着《大夏日报》副刊广泛传播,只一日,整个京城都沸腾了起来。

百姓们才不会管什么刑不上大夫的潜规则,宝玉的文笔那是真没的说,他以那些受难的女子为第一视角,写出了幼时在家的幸福,被掳时的惊惧,被囚时对亲人的思念,被凌辱时的悲惨以及被解救时的恍惚茫然。

直到重见天日却无法适应,自尽以求解脱的无奈与悲愤。

大夏的百姓是高傲的,也是善良的。

煌煌天朝,昭元盛世,竟然有如此畜生不如的人干出这等十恶不赦之事!

朝中弹劾贾琮的官员越来越多,但民间对贾琮愈发推崇,认为他是真正为民做主的青天大老爷。

特别是那些年轻的仕子,与朝中官员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态度,认为正是因为朝中有人为山西的那些畜生站台,这才导致整个山西暗无天日,畜生横行。

黛玉作为保定府大案的亲历者,她在大朝会上直接诘问龙禁卫、三司及都察院的官员。

山西糜烂至此,监察的官员为何半点消息都没有?

刘侃等人掳掠幼童、少女多达上千,时间跨度长达数年,山西官员岂能毫无察觉?为何不闻不问?

她直接逮住曾任太原知府、如今的太仆寺少卿乔怀生就是一声喝问:“乔少卿,元祐三年冬月,清涧县妇人冯氏上告太原府衙,说是其女被人掳至太原,被囚于城外闫氏庄园,你为何不接状子,还将其驱赶,致其求告无门,冻死在太原城外?”

“元祐五年二月,武安县秦淮夫妇上告府衙,说是他们打听到自己女儿的行踪,你为何不愿去查一查苏家的庄子?”

“哦,本宫明白了,苏本斋那会已是山西提刑按察使司的副使,官高一级压死人,你不敢得罪苏家!”

“乔少卿可是靠着山西的那些大族支持,才能在太原府守牧一方,得了‘万民伞’晋升入京。本宫倒是想要问一问乔少卿,你到底是忠于国朝忠于陛下,还是忠于山西的那些士绅大族?”

“乔少卿平日里口口声声说当官要为民做主,可你口中的民到底指的是谁?难道在乔少卿的眼里,那些被掳掠囚禁,被凌辱的女子就不是大夏的百姓吗?”

“就你这样的人,也敢说永丰伯在山西残害百姓?你也配?”

之前弹劾贾琮时跳的最欢的就是乔怀生,他是由晋党推上前台的人员之一。

当初他在太原任上刚开始寸步难行,但投了晋党之后,政绩根本就不用愁了,一切都给他安排的妥妥当当。

一连两任的大计都是上上优者,直接抱着“太原百姓”送给他的“万民伞”入京任职。

可这会被黛玉连接诘问,问的他面红耳赤哑口无言。黛玉手中可是有详实的情报,每一问都是有理有据,他拿什么辩驳?

最后竟然被黛玉一声喝问给气晕了过去,吓得旁边原本支持他的人深吸一口凉气,纷纷后退一步缩起了脖子不敢出声。

第243章 元春省亲第490章 真正的长城第440章 袭人求助第364章 大宗伯碰瓷永丰伯(求月票)第211章 奇异的神药第500章 敬大哥,我快死了第79章 上架感言第295章 你他娘的大将军炮呢?第94章 耍人玩的忠顺王第243章 元春省亲第179章 棒子果然不是好东西(二合一)第414章 万胜!万岁!敕封赏赐!第510章 不成器的孙子第218章 芙蓉膏现帝王惊第54章 考了探花郎能去求亲吗?第83章 你是张三?法外狂徒张三?第504章 三大混账齐聚首 大夏朝廷抖三抖请个假第110章 太后跟前卖乖 曹嘟嘟跟前耍宝第15章 明明是我先来的第122章 谁说贾家是你家的臣子?第390章 杀神【中秋快乐】第452章 贾 王两家的交易第441章 我那不中用的儿孙第487章 除夕日常,突发惊变(5000字)第487章 除夕日常,突发惊变(5000字)第192章 是兄弟就一起挨板子第359章 伯爷,我加钱!第2章 铁网山打虎第423章 凭啥我的人头不值钱?第100章 南侠展昭!御猫贾琮!第423章 凭啥我的人头不值钱?第338章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第170章 囚父弑弟第82章 水太凉【求订阅】第342章 大夏版圈地运动的开端第167章 花朝节庆生 上巳节喜临第47章 饥渴难耐第304章 霸气侧漏贾老太第463章 臣,不愿意!第46章 厮杀中的故事第453章 “武林盟主夫人”贾迎春第381章 惊呆众臣的林黛玉第79章 上架感言第111章 到底谁是主角?第118章 朕给贾恩侯撑腰第460章 百姓与奴隶 黑暗与光明第140章 生子当如贾三郎第147章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第328章 一个时代结束了第273章 白莲圣母当妾病症加重,请个假休息一天第390章 杀神【中秋快乐】第284章 公堂问案惊众人第356章 父债子偿没毛病吧第59章 考个探花来求亲第236章 王伯爷如驴 大相公如虎第382章 尔翁婿欺朕请假一天第507章 立功太快也头疼啊第393章 诡异第20章 青楼显圣?第289章 宝二爷要科举?第346章 河西八百里加急第324章 倭国的女人第111章 到底谁是主角?第380章 别拿大橘猫不当老虎第148章 我能打他吗?第206章 王妃寿辰又见黑手第46章 厮杀中的故事第494章 报仇从不隔夜第120章 贾敬回府,先打无用人第106章 宝玉中蛊,骤闻僧道。第160章 史侯,咱们公堂见!第84章 讼王之王张三第419章 因缘际会的救人第176章 生死斗,决胜负,定生死!第101章 请家法?哪家的家法?第411章 宝玉见宝玉第396章 主子请您赴死第1章 家父贾恩侯第387章 大家都来弹一弹第234章 搅乱的浑水,摸鱼的猫猫第448章 抢婚大戏第385章 手搓核弹?第368章 捷报,贵府老爷贾第209章 抓住机会的纨绔二人组第118章 朕给贾恩侯撑腰第204章 东宫将立择辅臣(二合一)第244章 陛下,微臣做不到啊!第136章 暂避法华寺第225章 没文化真可怕第70章 你的心跳,我的心跳。第366章 铁拳新手林黛玉第406章 朕不想你变成大夏的商君第75章 赐婚第132章 林才女的舌辩第435章 永丰伯,阁老有请第406章 朕不想你变成大夏的商君第128章 身份诡异的秦可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