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伐登闻鼓

第159章 伐登闻鼓

应天门

此时,已过午时,早朝的官员已下了朝,只有一些行动迟缓的,还沿着虹桥边聊天,边向着宫门而出。

而应天门下,设置着一架登闻鼓,几个军士把守着,宫墙一个小房子内,年过四十、头发灰白的御史方从谦,也放下手中的《三国》话本,抬头吩咐宿卫门口的禁军,道:“我去用个午饭,替我看好这本书,别让谁拿走了。”

说着,就离座起身,伸了个懒腰。

“方老爷,您放心好了,这地儿没谁过来。”那禁军嘿然一笑,垫着脚看了一眼书稿,道:“方老爷,您看的这本三国,若看完了,借某家看两天如何?这本书挺贵的,以某家饷银,可买不起。”

方从谦笑着正走到门口,说道:“你这军汉,看得懂这论史之作?”

他原为察院御史,与同僚不睦,然后就被投闲置散在此处,监看着这登闻鼓,每日只能寻些话本以作消遣。

不想遇到这等气势雄浑的三国书稿,如非上值不能饮酒,都想边饮边看,如斯雄文,正好下酒。

国朝初定时,效前朝设登闻鼓,当初甚至还仿唐宋旧制,设登闻检院,设院判一人,佥书二人,但随着时过境迁,登闻检院渐罢,转隶都察院,而也作为打发一些老御史的地方。

因为,这鼓之前还有一条御道,尽头有禁军把守着,寻常百姓进不来,具有官身的又不敢敲以免惊扰圣上,这登闻鼓遂成了一种摆设。

那禁军军卒笑道:“这有何看不懂,小的时候也是认几个字,最喜欢吕布,一杆方天画戟,威镇的十八路诸侯,在虎牢关前不得前进一步……”

方从谦笑道:“那行,等本官看了,就让你这军汉过过眼瘾。”

那军卒喜的眉开眼笑。

方从谦正要迈步而走,忽地就见不远处,几个人黑压压地过来,为首之人赫然是一个锦衣少年,还抬着一架门板,门板上还抬着一个着五城兵马司官差服饰的人。

“让开!”贾珩见到正要拦阻的军卒,手中取出一块腰牌,道:“本官云麾将军,天子亲军指挥佥事!”

“锦衣卫!”

那两个军卒面色倏变,顿时迟疑着,让开一条道路。

一旁蔡权拿起鼓槌,道:“大人,请。”

方从谦愣了片刻,面色大变,说道:“这位大人,使不得,使不得。”

登闻鼓一响,整个宫城都能跳得真切,那时惊扰了圣上午膳,百官侧目,他这个御史都要吃不了兜着走!

方从谦连忙小跑着上前,面带祈求说道:“这位大人,有话好好说,不要敲鼓……”

贾珩面色凛然,沉喝道:“人主莫大于兼听广视,使下情得以上通,设登闻鼓,正为广开言路,达民下情,这位御史大人,既为科道言官,饱读圣贤诗书,难道要阻碍天子察察为明吗?”

方从谦闻言,身形一震,被一惜拱手道:“不知这位大人高姓大名?”

“本官贾珩。”贾珩说着,接过鼓槌,就是向着登闻鼓敲去。

咚咚……

伴随着灰尘扑簌落下,有十几年不曾敲响的登闻鼓响起,也将御史方从谦从惊愕中唤醒,“贾珩,贾子钰?是那本三国书稿的……”

然而,鼓声如雨点一般,传过宫墙,自应天门响至大明宫,太极殿,垂拱殿……

而下了值,宫门外内阁大学士,首辅杨国昌刚刚在仆人的搀扶下上了轿子,闻言,有着老年斑的脸上现出一抹惊容,掀开轿帘,苍声说道:“谁在敲鼓?”

而这样一幕幕,不仅仅出现在宫门外,离宫城不远的刑部、工部、礼部等六部官衙,以及都察院、大理寺,刚刚返回司务厅坐衙的大小官吏,无不面色大变,齐齐出了官厅,伸张了脖子,向着宫城眺望。

刑部四川清吏司郎中阮常,刚至部衙,让小吏准备了饭菜,正拿着一卷秋谳卷宗审视,闻到这鼓声,问着一旁小吏,“这是哪个在敲登闻鼓?出啥子事了呦?”

“阮大人,谁说不是,几位大人都往宫城去瞧呢。”

阮常放下卷宗,起身,道:“瞧瞧去。”

不仅是刑部,礼部、户部、兵部等在部衙的,未从宫城返回的,也纷纷向着应天门而去。

一时间,京中部、寺、监等诸衙震动。

而贾珩这边儿,咚咚敲着鼓,直敲了三通儿,望着逐渐围拢而来,一群着各色官袍,前襟后胸缀飞禽补服的官吏,将鼓槌递给一旁的蔡权,拱手说道:“诸位大人,学生贾珩,惊扰诸位大人,心实不安,然因义愤填膺,不平则鸣!”

“贾珩?上辞爵表的那个?”一个官员惊讶说道。

“贾子钰不是刚剿匪而成,被封了爵吗?早朝时还在提及此事,诏旨都发了。”另外一个年岁五十,着四品官服的老者,苍声说道。

“此人为何要伐登闻鼓?难道有冤要诉?”翰林侍讲学士徐开,年岁三十出头,面皮白净,凝了凝似瘦松眉,对着一旁的翰林侍读学士陆理问道。

“身上还穿着锦衣卫的四品武官,谁能给他冤受?”陆理轻笑了下,清隽、儒雅面容上神情多少有些不以为然,也不知何故。

只是眸光一转,目光落在贾珩身旁的范仪身上,陆理眯了眯眼,心头思忖道:

“这拄着拐杖的书生,隐隐看着眼熟……”

一众官员窃窃议论着,看着那锦衣少年以及躺在床板上痛哼的五城兵马司公差,面上若有所思。

这时,就听得一把声音传来,“都让让,户部梁侍郎到了。”

众人徇声而望,只见户部右侍郎梁元,面色不虞,举步而来。

梁元脸庞微胖,着缀孔雀补子的正三品绯色官服,腰系犀牛腰带,足踏黑履官靴,因为刚刚相送着户部尚书杨国昌而一时还未回府,刚刚听到登闻鼓响,就是匆匆过来查看,听了一会儿。

梁元见着对面的锦衣少年,冷声说道:“贾珩,谁让你在此伐登闻鼓的!圣上方理朝政而移驾归宫,这会儿正是用午膳之时,我等臣子,岂可因事惊扰?你方受爵位,就如此不知轻重?抑或是恃宠而骄,任性妄为?”

贾珩面色微顿,一双冷眸紧紧盯向梁元,心头冷笑涟涟,这位梁侍郎,他倒是有印象。

前身因为贾蓉和梁侍郎争青楼花魁,而替贾蓉挡得梁侍郎儿子一棒,以致正中后脑,魂归幽冥,而梁侍郎就是这位梁元。

众人听得梁元呵斥,都是面色微变,皱了皱眉,齐刷刷将目光投向贾珩。

贾珩沉声说道:“本官受天子恩封以云麾将军之爵,正是仗义死节以报天子时,如今东城帮派盘踞,横行霸道,先是以青皮无赖殴残国家应考举子范仪,后又打伤五城兵马司公差董迁,本官深受皇恩浩荡,击登闻鼓以奏陈于上,你梁大人不分青红皂白,就出言阻挠,意欲何为!”

此言一出,原本围观的众人,皆是惊呼一声,齐刷刷将一双双目光投向锦衣少年身旁的范仪。

恩,至于躺在床板上的五城兵马司的公差?

目光寥寥,显然皂吏之伤,不能激起太多的共情。

只见范仪一身破旧青衫,拄着拐杖,鬓发略有斑白,其人面庞瘦削,凤仪俨然,见诸位官员目光投来,苦笑一声,冲众人拱手道:“学生范仪,见过诸位大人,学生原为襄阳府人,崇平十二年入京赶考,因得罪五城兵马司小吏刘攸,为其勾结东城青皮无赖殴残……”

条理清晰的言语,落在一众文官耳畔,如一颗巨石投入湖中,顷刻间掀起惊涛骇浪。

“应考举子被胥吏勾结青皮无赖殴残?简直……骇人听闻!”翰林侍讲学士,徐开首先怒声道。

一旁的翰林侍读学士,陆理面色阴沉,愤怒道:“丧心病狂,令人发指!”

其他如翰林科道的一些言官,无不群情激愤,道:“无法无天!”

“东城如脓疮烂癣,非止一日!京兆衙门、五城兵马司,袖手旁观,实在可恨!”江南道御史陈端,俊秀如冠玉的面容上青气郁郁,高声说道:“科举为抡才大典,举子但有诉求可祈告礼部,范举人,你可曾去寻礼部?”

看着群情汹汹的官吏,躺在床板上的董迁面色古怪,眨了眨眼,瞥了一眼贾珩,似在询问,口中发出的痛哼,要不要继续?

在这时,却听贾珩朗声说道:“范仪求告京兆衙门,时任京兆尹孙亮臣不管,求之礼部,礼部敷衍,求之五城兵马司,兵马司胥吏冷视,国朝应考举子,三更灯火五更鸡,方求得功名,难道辛辛苦苦读书,就是要被这些青皮无赖殴打的吗?就在今天上午,五城兵马司的公差,差点儿被东城青皮伏杀,这些帮派无赖,无法无天,视国家法度如无物!”

说完这些,贾珩猛然看向已是脸色惶乱,不知所措的梁元,喝问道:“梁大人,你也是读书人,难道此事伐不得登闻鼓?难道你非要坐视彼等攻入大明宫,惊扰圣上安危,才要伐登闻鼓示警吗?”

梁元闻听这番呵斥,只觉身形晃了几晃,心头暗道一句,坏了。

果然,随着这极度挑动情绪的话语落在,一众文官看着梁元的目光,都是带着一些讥讽和不善。

陆理忽地轻笑了一声,接话道:“下官记得,梁大人是隆治十一年丙辰科的最后一名吧,殿试向不黜落,想来梁大人也不以读书人自居。”

这位翰林侍讲学士,为清流中有名的翰苑词臣,为崇平九年的状元,为人崖岸自许,恃才傲物,先前对贾珩目光淡漠,也非毫无缘由,而是对贾珩因三国书稿而名声大噪,有些不以为然。

此之谓文人相轻。

至于对梁元这等科甲末名,自然也是看不大起。

众人闻听陆理之言,都是一片讥笑,这是学霸对学渣无情的嘲笑。

闹得梁元一张胖脸通红,怒道:“本官懵然不知,焉知还有此情?”

“既懵然不知,何不分青红皂白?”贾珩沉喝一声,打断粱元辩白之语,冷声说道:“登闻鼓为圣上垂聆民情,体察民心而设,如闻鼓声,以圣上之贤,纵在用膳,闻民喊冤,想来也会……投筷弃箸,食不下咽!而你粱大人听到鼓声,却如临大敌,畏民喊冤,以为呵斥本官,就可隔绝中外,欺上瞒下,尔为朝廷命官,三品大员,累受皇恩,却闭塞圣听,堵绝言路,玷辱圣上德誉,究竟是何居心!”

“你……你……”粱元闻听如疾风骤雨般,还带着押韵的指责,一张胖乎乎的脸盘子青红交错,尤其听着周围附和的讥讽之音,排山倒海,似要将自己淹没,心头既是恼火,又是羞愧,想要拂袖而去,但又觉得太过狼狈。

“诸位,朝廷举子被东城帮会青皮无赖殴残,官差被他们伏杀,珩为朝廷武勋,岂容此等宵小肆虐神京,伐登闻鼓,扣阙于上,正为大汉靖诛彼辈!”贾珩高声喝道。

一众官吏闻言,无不群情汹汹。

“同去,同去!”

这里不得不说,昨天虽得贾珩禀告,崇平帝着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贺均诚会同都察院、京兆衙门察察此事。

但其实只是口谕,就根本没有在今日之朝会上提及此事,故而百官不知。

这是内阁首辅杨国昌控制影响的作法,待调查出来结果,再行通报中外,彼时尘埃落定,纵有一二物议,也不会天下哗然,群情激愤。

这在后世也是如此,就是关起门来处置,等事情尘埃落定,或是突然一个重磅通告,字少事大,或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有心之人想要酝酿舆论,都酝酿不出来。

所以贺均诚在内阁首辅杨国昌举荐自己为主要经办人时,就投以感激目光。

因为,这位阁臣就不用面对口诛笔伐的士林舆论,而待亡羊补牢之后,那时,通告一出,士林舆论哗然一阵,见着处置的尚算圆满,纵有弹劾,也不会动摇他的大学士位置。

而崇平帝,也是出于某种平衡朝局的考量,算是默许了此事。

(本章完)

第1366章 这好端端的,我大清怎么就要亡国了?(三更求月票!)第1269章 贾珩:我能有什么罪?(第1247章 贾珩:对峙半月,也该到了破敌之日第748章 仇人见面,分外眼红!第443章 贾珩:大姐姐,什么委屈?委屈什么第973章 秦可卿:夫君这一身的酒气上一章可以重新刷新下第1471章 宋皇后:贾子钰,你给本宫站住!(第750章 崇平帝:这个蠢材!第842章 楚王:他又要当父亲了!(求月票!第637章 十里楼台,万家灯火,扬州自古繁华第1339章 陈潇:如倭国故事?(祝各位读者新第1445章 魏王:子嗣的问题,必须解决了。第1312章 贾珩:这个说来话长了第1322章 贾珩:我们终于是夫妻了第913章 晋阳:瞧把你给委屈的第751章 宋皇后:当夜至三更,凉衾微寒,孤第738章 甄雪:索性应他一次,称他的意就是第366章 元春一梦第97章 支棱起来的贾蓉第851章 崇平帝:诸卿,且随朕下城相迎……第334章 谁给他们的胆子!第1225章 秦可卿:这是躲出去了?第1144章 宋皇后:只是凤凰困于牢笼,不得唳第993章 宋皇后:真是一头小狐狸(三 更求月第599章 黛玉:……多情却被无情恼第812章 宝钗:总不能让颦儿也当正妻吧?第177章 是友非敌第60章 见晋阳公主第1021章 崇平帝:等一下,我梓潼呢?第1377章 贾珩:皓髯老贼,无耻之尤!第640章 贾珩:总不能空口白牙……第386章 宝钗:珩大哥若是想看……第1015章 这个卫国公,太阴了!第945章 忧心的崇平帝第1319章 贾珩:这会儿倒是不闹人了第15章 韩晖第670章 贾珩:至此,加上这两句……才是满第1174章 贾珩:只怕一生江湖漂泊,红颜薄命第1433章 至此,盛京城破!第135章 剿匪翠华山第937章 孙绍祖:这永宁侯,手段竟如此酷烈第1489章 咸宁公主:怎么,还看呢?第423章 调整锦衣府职事第26章 见贾珍第998章 凤姐:反正,一个巴掌拍不响!(求第764章 贾珩:本官为军机大臣,与闻枢密,莫非还阅览不得?第431章 元春:珩哥哥……第894章 凤姐:趁着方才的气息还在(三更两第727章 甄晴:不,她也是为了甄家!第396章 迎春与司棋第978章 宝钗:是我不配。第78章 贾珩:此地是荣禧堂,先荣国公的英灵第1146章 梁王:上苍待他何其不公!第424章 晋阳长公主:她年岁也不小了,是该第666章 贾母:什么都没给,你笑什么?大家元旦快乐,求下月票第1105章 为可汗效死!(求月票!)第914章 永宁侯到了!第843章 水溶:如是借他的……(求月票!)第888章 贾珩:倒也不必如此第1133章 凤姐:我上辈子就是欠你的!第1289章 贾珩:这次用兵,重在一个稳字第612章 咸宁:惟独是那人,让她心头发慌…第702章 泥融飞燕子……第992章 崇平帝:今科会试,疑有弊案!第1174章 贾珩:只怕一生江湖漂泊,红颜薄命第894章 凤姐:趁着方才的气息还在(三更两第594章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感谢书友“瓜第1067章 贾珩:咸宁完全指望不上第603章 崇平帝:朕龙体好着呢!第1298章 湘云:宝琴姐姐,你也不想宝姐姐知第1346章 崇平帝:孩子是子钰的吧?第869章 多铎:斥骂金銮,青史留名!第438章 贾珩:妹妹,容我再看看金锁第31章 示之以刚,按剑不顾第1419章 多尔衮:上苍何其薄待于他!第909章 甄雪:姐姐这是污蔑她呀(求月票!第932章 崇平帝:子钰,你可不要让朕失望(第444章 贾珩:不然……去跪祠堂吧第850章 谁再言和,谁就是国之奸贼,天下共第1364章 甄晴:只是那个没良心的,将咱们姐妹给忘了……第400章 风霜雨雪,大抵如此第621章 晋阳长公主:难道没她在一旁,咸宁第1326章 贾珩:小胖妞大概是相中他了。第1502章 楚王:他陈钦,必光大父皇遗志,成第533章 贾珩:……容易授人以柄第1390章 贾珩:少年之时,戒之在色,可卿……第1325章 湘云:哼,等会儿可让她逮着了。(第955章 楚王:纯属无稽之谈第411章 还是……口服心不服第56章 贾珍在行动第956章 济尔哈朗:皇兄,平安州到了第336章 元春:珩弟,我没事儿的……第38章 不过读书 习武四字而已第691章 甄晴:妹妹,还要多亏了子钰……第836章 甄雪:那是她…胡言乱语来着(求月第1117章 崇平帝:你究竟还与多少女子定了终第602章 咸宁:所以,婵月和……她要来了?第931章 贾珩:许能尽览园中之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