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德国入侵苏联

我们只需要踢开门,里面整个腐烂的结构就会垮掉—阿道夫.希特勒

这是希特勒对苏联的评价,他相信,只要一鼓作气推进到莫斯科,那苏联就完蛋了。就像法国一样,十二天之内占领整个法国。

他的打算是,德军计划快速攻克苏联的西方领土,北至阿尔汉格尔斯克、南至阿斯特拉罕的战线为止,这条预定的终极目标也被称为AA战线。而在后世中,在作战的最初数个月里,德军继续沿用之前在西欧大获全胜的闪击战术,横扫了大半的东欧平原、歼灭数百万计装备老旧和战术不佳的苏军,展现出辉煌无比的战争艺术,但最后仍在莫斯科战役中由于严酷的寒冬而攻势受阻。这场作战的受挫可以说是造成纳粹德国最终战败的主因,也是阿道夫.希特勒和第三帝国命运的转折点。最重要的是,巴巴罗萨作战的失败开启了长达数年的东方战线,成为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战争之一,数千万人因此罹难。(死多点!)

斯大林的名声使得纳粹德国在发动这场战争上获得了某些正当性,而且也让希特勒对德军的胜利有相当信心。斯大林在大清洗中杀害了无数红军的基层和资深军官,导致红军整体的脆弱和无能。在针对斯拉夫人进行的宣传上德国一直强调苏联政权的残暴,同时也宣传红军正在准备攻击德国,并主张他们先行的攻击只不过是先发制人的举动罢了。

巴巴罗萨作战主要是希特勒自己所构思的。一些军事和外交人员也曾劝告希特勒,和陈绍给希特勒的建议一样。应该先解决盟军在英国的力量后才开辟对苏战场较为妥当,但大多数德军的参谋幕僚都同意这场侵略应该在某个必要的时间点发起。

希特勒的决策通常与德军将领的建议相反。但直到那时为止,德军在希特勒的战略下已经达成了一连串原本被认为不可能达成的辉煌胜利,他也自认为是政治和军事上的天才。

这段时间里,希特勒的骄傲和大胆、加上德军的精良训练,在不费多少功夫下便赢得了莱茵河、奥地利、捷克的苏台德地区,接着又攻下波兰、丹麦、和挪威,每场战役几乎都顺畅无阻。接着他又迅速经由马奇诺防线北方的卢森堡进攻法国,以包围战术歼灭了大规模的同盟国部队。并继续向南进攻直到瑞士边界。

北边遭受包围的同盟国部队最后经由敦刻尔克撤离,并且被德国全歼大部分的主力。英军被彻底逐出法国,但英国依靠着其海军和空军的优势而免受侵占。在无法逼使英国投降,同时也缺乏海军和战略轰炸部队的情况下,希特勒遂决定将目标转往东方。

他相信只要苏联被击垮了,英国也不可能再支撑下去。希特勒对他在西欧的惊人胜利感到自负,同时也有一个催化剂。他看到当初瓜分波兰后,苏联侵占芬兰未遂的冬季战争也向全世界显现了当时红军内部的腐化和战力低落。

希特勒认为苏联内部已经腐败,只要数个月便能取得胜利,也因此不需准备冬季的配备。正是这点,陈绍才将愚蠢的称号放在希特勒身上。

当然作为一个野心家,希特勒也有自己的想法。他预估攻占苏联会有以下好处:

当苏联被击败后。解除动员的大量士兵便能补充德国产业界的劳工短缺现象。

乌克兰可以提供大量便宜的食品。

占领苏联将可以拥有大量的奴隶劳动力,将能大为改善德国在地缘战略上的处境。

击败苏联将能进一步孤立大英帝国。

德国的战争机器非常需要更多石油,而只有在攻占苏联的巴库产油区后才能达成此目标。

作为德国的盟友,对远东土地垂涎三尺的日本也同时对苏联发起进攻,并且将苏联在远东地区的陆军海军和空军一举消灭掉。占领苏联在远东地区的所有土地。日本的进攻计划分为三个方向。其一。以德国支援和向中华购买的坦克为主力,突然想苏联的边境发起进攻。通过狭窄的边界线,进攻海参崴、双子城直到共青城。其二,以海军陆战队为主力,从库页岛对苏联远东地区展开攻击,开辟登陆点,随后陆军跟上,同朝鲜的关东军汇合共青城,将共青城围起来。其三,以海军为主力,消灭苏联在海参崴的海军主力。并且支援陆军的战斗行动。以上三点同时发起,同时进行,并且此次进攻方案,由德国军方参谋和日本参谋本部联合制定。

德日两国联合起来的力量,可以说是空前的强大,近八千辆坦克,还不算装甲车。飞机的数量也达到了近五千架,军队人员数量加起来六百多万,火炮七万门。

苏联方面,42年的苏联从各方面来说都是不可小觑的。苏联在30年代的快速工业化使得工业生产量提升至世界第三,仅次于中华(实则是美国),而与德国并驾齐驱。军事配备的生产同样快速增加,在战争爆发前经济已经转向军事生产的方向。在30年代早期红军也发展出一套现代化的作战理论,将其颁布为全军的作战原则。

军队数额方面和部队数量,苏联一点也不弱于德日联军。此时的苏联有三百三十个师级部队,总兵力六百五十万。拥有作战重武器数量也十分多,火炮达到惊人的十二万(75毫米口径才算),而坦克数量也十分恐怖,加起来有三万辆(所有型号的坦克),飞机两万架(所有型号,成起飞就算)。

在德军的秘密调度下,苏德边界的苏联部队数量已经被德军所超越。当时苏联军队的总人数高达六百多万人,比德国调派参与巴巴罗萨作战的地面部队总人数加上日本军队总人数一点也不少。除此之外。苏联大规模的军事动员使得红军的人数一直稳定增加,使苏联能够投入比德国更多的部队至前线。由于两方的兵力都变动不定。整体上来说两方的兵力是势均力敌的。

而在一些武器的对比上苏联则有许多优势。在坦克上红军的优势特别明显,红军拥有的坦克总数高达29598辆,其中有一万五千辆台分布在西俄的5个军区(其中3个直接面对德苏前线)。而德国国防军拥有的坦克总数约为五万八千辆。这使得红军与德军在可用坦克数量上的差距高达3:1。苏联还拥有已知世界一流的T-34/85坦克,和已知速度最快的BT-8坦克。苏联也拥有压倒性的火炮数量优势,122mm的A-19火炮甚至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一流的火炮,并且数量众多。

最先进的苏联坦克在以前数量并不多,不过,在当初中苏边境冲突之后。苏联军事机器所生产的100%的坦克和87%的战机都已经属于现代的设计。已经摒弃了以往那些旧装备,

然而,德国空军和陆军却有着极为精良的训练和经验,在质量上的优势大幅抵销了苏联的数量优势。再加上大量具备经验的红军军官和指挥官在大清洗期间被斯大林所杀害,三分之一的红军军官和几乎全部的高阶将领都被处死或流亡至西伯利亚,改以大批具备“政治经验”却毫无作战经验的军官替代。

大清洗中,五名元帅就有三名遭处决。三分之二的军团和师指挥官也遭遇相同下场。总共加起来,被处决的红军领导人高达了三万人。这造成了红军内部充斥大量年轻而训练贫乏的军官。举例而言,此时,红军的军官里有75%尚未任职超过1年。红军军团指挥官的平均年龄比德军师指挥官的平均年龄少了整整12岁,这些军官在战场上往往缺乏积极行动的意愿,而且很大一部分根本没有能力胜任其职位。

大多数苏联单位在战争爆发时都保持和平时期的状态。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后世照片中,苏联空军的战机都紧密排列在跑道旁(而非疏散开来),而被德国空军的轰炸部队轻易摧毁。苏联空军一直到战争爆发前都被禁止攻击德国的侦查飞机,而任由大量德军侦查飞机进入苏联领空勘测。苏联空军虽然拥有数以千计的战机,但大多都极为老旧。例如I-15和I-16,而先进的机型如米格机和拉沃契金则数量稀少。很少战机拥有无线电。拥有无线电的战机也极常故障,而缺乏讯息加密的设备则让德军得以轻易窃听。同时苏联飞行员的空战经验和技术都极为落后。

红军部队的部署相当疏散而且未经准备,部队之间往往无法互相联系,而且也缺乏运输工具把有效战力集合起来。虽然红军有非常多先进的火炮,但这些火炮很多都没有配备弹药。火炮单位同样缺乏运输工具而无法迅速部署。坦克单位数量庞大且装备良好,但却极为缺乏经验和后勤支援,维修保养的水平也非常差劲。坦克单位往往被草率的送上战场,而没有任何燃油、弹药、或人员补给的安排。通常在经过一次作战后坦克便毁坏或报销了。

在战前,苏联的宣传机器总是不断宣传红军的强大,宣称任何针对苏联的侵略都会被轻易击退。

斯大林刚愎自用的个性使他无法接受任何逆耳的属下建议,加上他对于互不侵犯条约的盲目信心。此时的他越来越高估苏联的实力。在今年春季,斯大林的情报机关不断的发出德国即将展开侵略的警告,但都没有被斯大林重视。尽管斯大林和其幕僚也体认到攻击的可能性,但由于斯大林对于红军实力的迷信,苏联决定避免挑衅希特勒。这一连串的错误造成的后果是,开战时苏联边界的部队都没有进入警戒状态,甚至在遭受攻击时也必须先向高层请求许可才准许反击,虽然苏联在两个月前开始实行局部的警戒,但这在德军攻击展开时根本没有发挥作用。斯大林也拒绝彻底动员军队。

就在此时。德国和日本已经张开狰狞的獠牙。可近半的红军基地集中于接近边界不到两百公里的地方,依据红军的指令。燃料、装备、火车等等也大量被囤积在那里。由于红军在战术理论上进行的草率更动,这些部队的战力被大为减弱。

原本苏联在去年开始采用的战术是:以标准的线状防守战线紧连其他国家,步兵部队会在防线上堀壕架构坚强的防御工事,而坦克则会配合步兵行动以提供支援。法国战役的结果引起极大震撼,当时在世界上规模排名第三的法国陆军(军队规模第一为苏联,第二是中华),在不到半个月便被德军彻底击败。

苏联对此结果进行了分析,但分析的资料并不全面。分析结果认为法国的崩溃是因为过度依靠战线防守而缺乏装甲部队支援所造成的。苏联决定不再重蹈覆辙,遂取消了堀壕防守的战术,改采将步兵部队集中为大规模机动队伍的战术。所有的坦克都被集中至31个庞大的机械化军团,宣称这样一来每个军团都会比德军的装甲军大(不过直到战争爆发很少有军团达成这种规模)。

苏联所预测的情况是:一旦德国发起攻击,德军先锋的装甲部队便会被机械化军团所切断和歼灭,接着机械化军团会和步兵部队一同歼灭剩余的德军步兵。而南方的乌克兰地区则驻扎了大量的部队,准备在战争爆发后对德军进行战略包围。在摧毁德军南方集团军后则朝北攻占波兰。包围德军的中央集团军和北方集团军,包围圈里的德军不久后就会被彻底歼灭,如此一来纳粹德国将必败无疑。

尽管苏联准备了很多,但德国方面哪里会像苏联预计的那样进行进攻。僵硬的战争准备机制,让德国人钻了很大的空子。

其实,斯大林还是很有想法的。他也不是一个愚蠢的人。苏联的战略中心还是在欧洲,他的眼光也一直放在欧洲。不然斯大林也不会把一半的装甲力量放在欧洲前线。

斯大林的计划是先让希特勒与欧洲各国自相残杀之后,再由苏联大幅侵略欧洲。当年,斯大林是依据此一长远计划下才跟希特勒进行合作,这两年红军的扩军和备战都显示他正在准备“解放欧洲”。将欧洲版图纳入红色政权的范围内。

并且苏联甚至有了多份计划。其中有一份是朱可夫策划的。计划中包含了秘密的红军动员,以训练为借口在边界大量部属军队。以期在攻击开始之后切断德国与其盟国如罗马尼亚的连结,借此中断德国的石油供给。

然而这些都是斯大林的臆想,当战争来临时,这一切的准备都成了花花架子。

轴心国选在6月22日的早上4点45分展开攻势,也就是汉京时间上午10点45分。在中华国防部众多将领的见证下,这场大战役终于打响。

进攻一开始,德国的五万多门大炮脱下了伪装的炮衣,近三百万德军等待着进攻的命令。凌晨四点半,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下达了向苏联进攻的命令。

霎时,静谧的黎明被千万发炮弹的爆炸声撕裂,德军的2000架飞机像乌云一样压向苏军的阵地,炸弹如雨点般降落下来,成千上万的苏军士兵在睡梦中死去。面对德国突如其来的猛烈轰炸和炮击,苏军一时陷入极端被动的局面。到当天中午,苏军就失去了一千多架飞机,其中有绝大部分是在机场上尚未起飞就被炸毁的。

到傍晚时分,德军的坦克部队已经向苏联境内推进了五十公里。直到当天晚上7点,苏联才正式下令向入侵的德军开火。偷袭获得成功后,德军动用了大部分准备好的兵力,其中的一百九十个师,3700辆坦克、4900架飞机、47000门大炮和190艘舰艇(非主力舰,很多炮艇加上驱逐舰巡洋舰),从波罗的海到黑海1.5公里的战线上,发动了对苏联的全面进攻。

德军兵分三路,北路攻打苏联波罗的海沿岸和列宁格勒,中路指向莫斯科。南路夺取苏联的“粮仓”乌克兰。

此时形势对于苏联来说十分险恶。北路德军在18天内深入苏联腹部五百公里。到11月,德军占领了苏联一百八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希特勒得意忘形的向所有人说:“我们只要在门上踢一脚。整个破房子就会倒下来。

不过。在战争一开始,就给德国出了一个难题。要计算出双方双方在这个阶段的特定地区部队分布相当困难,因为大多数德军的名单都包括许多还未参战的后备军人,同样的两方在力量上的对比也很难有效计算。合理的计算是约有260万德军在6月22日进入作战状态,而他们所面对的苏联军区也有差不多数量的红军军队。

德军的突袭还是收到完全的效果,虽然苏联指挥部在收到德军部队逼近的报告后即在凌晨0点30分对边界部队发出警告,但当时却没有任何一个部队展开备战。

而斯大林对德军侵略的消息吓呆了,并且直到一两个礼拜后的7月3日才正式对全国发表声明。斯大林向苏联人民发表广播演说。号召全体苏联人民行动起来,坚决同法西斯斗争,苏联卫国战争正式拉开序幕!

突袭带给苏军的最大震撼并非是突袭的时间,而是同时进攻苏联领土的德军数量之多和配合之紧密。约有320万的德军地面部队投入了西线的攻势,伴随的还有数十万的罗马尼亚、匈牙利、斯洛伐克和意大利部队,芬兰则从北边发动攻势。但苏军在同时对抗这些敌军的同时也持续进行大规模的增援,西线的苏军部队在6月22日时约有260万人。尽管半年的战事造成450万人死伤的惊人数字,至年底时已经跃升为超过4百万人(苏联国内部队和储备军并没有计算在内)了。德国空军声称在侵略开始的第一天就摧毁了1689架红军战机,而自身则只损失了35架。事实上苏联空军在刚开始几天的损失比德军估计的还要惨重,总共有5922架飞机在头三天被摧毁。

德军的攻击速度之快使得苏军的防御计划完全瘫痪,而无线电和通讯配备的严重缺乏也造成苏军部队难以互相协调作战。

德军的攻势也引燃了许多苏联占领国的独立运动,德国进攻当天。立陶宛发生了反苏联的暴动,并在隔天发布了独立的宣言。几万名立陶宛人加入叛变行列。随着德军向北方的攻势进展,叛变也蔓延至爱沙尼亚了。

苏联军队遭受严重挫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德军的成功突袭以及苏军内部的问题。除去中华外,此时德军可以说是世界上训练最为精良而又最富经验的部队,德军拥有机动性和歼灭战的先进战术理论、近乎完美的通讯技术、以及不断胜利所带来的自信。相较之下。苏联部队则严重缺乏领导人、训练、和准备。同时,大量的苏联部队都集中于德苏边界(占领的波兰领土)。却缺少适当的防卫,导致这些部队在开战后几周内便被彻底歼灭。许多苏联部队也被高层下达的不侵犯、不主动挑衅原则严重限制,在开战后又被命令“原地还击之后反击”(使他们在面临德军包围战时非常脆弱),同时部队普遍缺乏具有经验的军官,迟钝腐败的官僚作风也相当常见。苏军领导能力的无能,早在先前对于芬兰的侵略中就已经展现出来。

苏联在开战后数周所采取的战术导致灾难性的结果。刚开始时红军完全高估了自身的作战能力,机械化军团不但没能击败德军的装甲师,还遭受德国空军的俯冲轰炸机密集攻击而损失惨重。苏联坦克的保养贫乏再加上坦克兵的经验不足,导致惊人的故障比率出现,同时备用零件和负责后勤支援的卡车也非常缺乏。而步兵部队放弃掘壕的战术也导致灾难性结果,在机动性低落又没有坦克支援的情况下,苏联步兵部队根本无法在战场上灵活调度。

苏联遭受的庞大损失使得苏联的宣传机器开始调整宣传内容。在战前苏联政府一贯的宣传红军的强大无敌,但到了秋天宣传基调已经改变为“红军变虚弱了、准备战争的时间不足、德国的攻击太过突然、德国屠夫行径、必须保护苏联领土”等等,以激发民众和士兵们保家卫国的决心。

第334章 强悍的基地地第270章 抓捕政工第190章 总攻进行时第543章 疯狂的小鬼子第424章 挪威海黑影第371章 敦刻尔克(下)第628章 撤出瓜岛第585章 东北虎第387章 周级潜艇出动第647章 前往美国本土的路(上)第655章 登陆五岛列岛(上)第376章 猎人、捕食者、猎物第587章 氢弹、中子弹第448章 陷入火海的新德里第323章 师生比赛第490章 截击之战(下)第577章 洲际兵力快速投送第12章 兵营演讲第607章 导弹核打击第435章 布莱德雷第342章 对中华的不满第472章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第31章 拿下广西之歼灭战第161章 重炮轰鸣(上)第9章 清河村新气象第448章 陷入火海的新德里第93章 会议第645章 克拉克空军基地第485章 攻占马尼拉(下)第656章 登陆五岛列岛(中)第423章 日渐缩小的科技优势第450章 如若战死,清明烧香第291章 狩猎苏联侦察兵第250章 直升机第410章 龟壳中的王八第307章 斯大林的底线第581章 攻朝作战第402章 刺杀陈绍的结果(下)第328章 世界工业第142章 兵员第657章 登陆五岛列岛(下)第654章 攻占夏威夷第317章 大和级战列舰第337章 新式武器纪录片(上)第615章 铁钳合围第425章 登陆挪威第539章 狡猾的小鬼子第155章 高空鹰眼第331章 现代化单位第130章 兵围台北(上)第608章 地面反攻战第282章 进攻前奏第107章 震撼世界之战鹰(上)第606章 恐怖的单兵武器第462章 日本高层会议(下)第2章 红警基地第294章 中苏炮战前奏第376章 猎人、捕食者、猎物第602章 空战大幕拉开第334章 强悍的基地地第228章 你爸爸有没有纳妾?第427章 螳螂捕蝉第161章 重炮轰鸣(上)第509章 黑鹰战机第521章 遭遇战第312章 为战争而准备第375章 台风级攻击核潜艇第669章 日本投降(下)第520章 危险的味道第402章 刺杀陈绍的结果(下)第145章 示威游行第369章 敦刻尔克(上)第41章 基地升级第567章 血债血偿第359章 撤侨第575章 袭击第281章 战前会议第96章 空降兵第458章 发泄第567章 血债血偿第568章 武藤章陨第18章 空军起步第569章 民生最根本第618章 神圣的战争(下)第111章 震撼世界之战列舰(上)第239章 薅资本主义羊毛第678章 大结局第586章 美国第267章 点燃战争的导火索(下)第102章 歼灭第六师团(下)第506章 顽强的海军,坚挺的航母第92章 电影第648章 前往美国本土的路(下)第550章 突袭长崎机场第339章 不想成为世界公敌第80章 进攻贵阳第91章 济南!济南第334章 强悍的基地地第605章 黑鹰坠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