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以战养战

殖民地?”这个名词很新鲜,李隆基,姚崇和宋很

陈晚荣给他们解释道:“殖民地就是把大唐的人移到这里,让他们安家,久而久之,这里就属于大唐的了。”

李隆基点评道:“这不是移民实边么?”

中国古代为了解决边疆的稳定,采取移民实边之策,很好的维护了边疆的稳定。殖民地和移民实边有些近似,却又不一样。

陈晚荣微一摇头道:“皇上,二者有些相近,却又不同。移民实边不过是在大唐的边疆,而殖民地可以远些,我们要是打下大食和罗马帝国,要是没有一定数量的子民在这里居住,难以维持其稳定。”

李隆基对这话深表赞同:“那倒是,毕竟这里离大唐太远,要想有效治理的确是个问题。殖民地倒是一个不错的想法。凡愿去者,朝廷鼓励,立功者,朝廷重赏。”

陈晚荣还没有说,他就提出来了,陈晚荣不得不佩服他的明智:“皇上圣明!自古以来,凡作战者,必先准备粮草,大唐此次西征,军队众多,所需的粮草更多。臣以为,要是从内地征调的话,由于路途过于遥远,几乎是不可能的,因而臣决定这一仗就‘以战养战’,利用大食和罗马帝国的资源、粮草为我们所用。”

“以战养战?”这说法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并不陌生,对于唐人来说他们早就在使用这一策略,却没有明确提出来。李隆基乍闻之下有些惊讶,继而就是击掌赞叹道:“说得好!大食离大唐太远了,要是从内地调运粮草兵器,光是这路上的消耗就够让人受的了,必然是天下震动。”

姚崇精通政务,眉头一皱,提醒一句:“皇上,这想法固然是好,可是一个不好就会激起大食百姓的反抗。”

以战养战说到底就是掠夺,尺度没有把握好,必然激起事端。对他的提醒,陈晚荣很是赞同,不过,陈晚荣另有想法:“姚相,这事我考虑过了。有句老话叫‘竭泽而渔’,意思是说不顾一切,把老底子都给弄得没了。我们这次出兵西域,就得注意分寸,不能做这种事情,尽可能不激起事端。

宋也发话了:“想法是好。可是这种战争。要想不激起事端也难。不好办。”

陈晚荣却是信心十足:“宋相请放心。我想了下。大唐在大食有几个有利地条件。一是大食新近崛起。好多地方是新收之地。还没有融合。这里地抵抗还在进行。我们得利用好这条件。二是大唐在这里地认知度比较高。在华夏历史上。这一带还从来没有如此认同华夏文明。这是我们地优势。也要利用好。”

唐朝时期。中东对中华文明地认知度相当高。要不是高仙芝在罗斯战败。紧接着又发生“安史之乱”地话。中东未必能伊斯兰化。

李隆基具有卓越地战略眼光。点头赞同:“要让一块地方融为一体。需要很长时间。区区数十年哪会成功。大唐到了这里。可以把那些反对大食地人善加对待。可以要他们做这里地王。但是。实力不能太强。要不然不好控制。这叫分而制之。”

这是很好地略策。陈晚荣击掌赞成:“皇上圣明!大唐地第三个有利条件是大唐比大食和罗马帝国更加先进。我们没有奴隶。而他们还有。大食更是以掠夺奴隶为乐事。大唐可以仿效在吐蕃地做法。废除奴隶。给他们自由。给他们财产。让他们安定地过日子。”

唐朝的社会制度远远比大食和罗马帝国地先进,废除奴隶是唐朝最强有力的法宝,一定要好好利用。这一点,在征战吐蕃时就发挥出了无穷的威力。尽管唐军在吐蕃的杀戮很重,吐蕃百姓却是全力拥护唐朝,说到底,就是奴隶们想过上好日子。

这事,李隆基没有理由不同意,点头道:“说得很对,这点至关重要!蛮人只会破坏,不会建设,他们是竭泽而渔。大唐不是,大唐是仁义之邦,不仅能破坏,更善于建设。朕决定,打下这些地方后,一定要治理好,要让这里的百姓过上安生日子,他们才不会反抗大唐,才会真心拥护大唐。”

老百姓地要求不高,只有那么一点点,给他一个稳定安生的日子就行了。要是唐朝象阿提拉那般不顾一切地破坏,不可能得到这里的民心,此次西征就算成功,也不过是昙花一现罢了,只有治理好了,得到这里的民心,才能长久扎根。

姚崇大是赞成这话:“皇上所言极是有理!大唐不仅没有奴隶,更善于建设,这也是大唐的优势,也要利用好。”

唐朝的社会制度是封建制度,比起奴隶制度要先进得比。更在于,中国已有数千年的文明史,积淀地文明极为灿烂,建设家园是华夏的拿手好戏。再加上李隆基这个明君,在大食推行一套类似于唐朝地制度不是不可能,是很有可能。

陈晚荣大是振奋道:“皇上,除非万不得已,我们不得搞破坏,要尽可能多的建设。只有建设好了,百姓才会拥戴大唐。我们还是要收税,要不然,我们几十万大

过日子。不过,收税尽可能轻。”

宋地声音有些高:“自古以来,苛捐重税最是乱政,往往激起百姓揭竿而起,轻徭薄赋才是根本。”

轻徭薄赋固然没错,不过,那也要有个限度,就是不能让大唐倒帖。不仅不能倒帖,还要让大唐更加强盛,拥有更多的财富。只有这样,唐朝才能保证威慑力。

李隆基地兴致更高,笑道:“陈晚荣说得没错,这一仗大唐不能背上过重的负担,尽可能把负担向这里转嫁。朕已经命哥舒翰囤积粮草,以备援军之用,要是朕没有料错,我们现在过去的军队不必再带上很多粮草,人过去就行了。”

他是富有远见卓识的人,陈晚荣他们大是佩服,齐声道:“皇上圣明!”

李隆基摆摆手道:“说到底,就是要在西域有一个得力的人,要能把这里治理好。你们说,派谁去好呢?”

陈晚荣把姚崇和宋一打量,心里暗想:“说到治理西域,非他二人莫属。不过,朝中多事,二人一时也抽不开身。”陡的想起一个人道:“皇上,吐蕃局势日趋稳定,张大人可以去西域。”

张说治理吐蕃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这一建议非常合理。即使天生就看张说不顺眼的姚崇也是没二话:“他去自然是好,不过,这次不能再派他去了,应该别挑一人方是上策。”

“姚崇,你举荐一个!”李隆基饶有兴致的看着他。

姚崇想了想道:“张说在吐蕃固然成功,却不能去西域,应该调他入朝。此事,还是宋大人去更合适。”

此去大食之地,不用想都知道万分辛苦,会忙得没有时间睡觉。不过,这也是人生地一个机会,展现才干的机遇,可遇而不可求,宋不由得眼里闪着热切之光,很是希冀的看着李隆基。

李隆基不置可否,接着道:“几十万军队西进,需要的补给很多,非能人不能办到。宋去,的确是合适。不过,朕还在想,军队需要的不仅仅是粮草,被服,还要有兵器。这些,也要在西域制造。要是不在西域制造,光是兵器的运输就会让天下嚣嚣,不得不如此。因而,这个人最好懂得兵器制造,有些巧思为宜。”

姚崇和宋的目光一下子聚集到陈晚荣身上,照李隆基地说法,这个人非陈晚荣莫属了。要是谁对兵器制造最有办法,肯定是陈晚荣了,他管着军器监,军器监就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是有目共睹地事情。

陈晚荣忙道:“皇上,不管是谁去西域,臣愿意尽心尽力的辅助。臣不会治理不是?”

李隆基摇头道:“不会治理,难道就不能学?”

陈晚荣更加不敢领受了:“皇上,即使要学,也需要时间啊。这仗一打起来,哪有时间去学,得用现成的。”

李隆基断然道:“这事就你担起来。你打了两仗,吐蕃和北地都有出色表现。不仅仅是在行军打仗上有所建树,在处理其他事务上也有独到的眼光,这点朕甚是放心。至于不能治理一事,朕帮你想办法。叫他们进来。”

高力士应一声,快步出去,不一会儿就回转,他身后跟着两个人。这两人相貌不错,很是英俊,眼睛明亮,清澈有神,让人一见之下就想到非等闲之辈。

“张九龄,韩休参见皇上。

”两人向李隆基施礼。

张九龄和韩休是玄宗一朝的名相,名垂千古,陈晚荣大是惊讶,不住在二人身上打量。

“免礼!”李隆基对陈晚荣道:“他们二人是朕特地选出来,跟你一起去西域。他二人精通政务,正好补你不足,你就可以腾出手来打造军器,做好军队的补给一事。”

张九龄和韩休是开元盛世地名相,他们的政务能力不用怀。以他二人的能耐,放到哪里都放心,居然给自己打下手,陈晚荣很是惊疑,还以为听错了,愣怔了一下,这才道:“皇上,臣领命!”

“你这次去西域还是以监军的名义去,同时,治理的事务还是压在你肩上。”李隆基剖析道:“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了解军队地需要,不致于出现问题。当然啦,你主要是负责军器制造,他二人听由你的安排。你们能听陈晚荣地么?”

张九龄和韩休一心为公的人物,哪会说个不字,齐声道:“臣遵旨。”

李隆基接着道:“光是他们二人还不行。朕已经挑选出三千有政务之才地读书人,他们中有些人已经为朝廷奔走数载,有些是新选的。这次去西域,你也一并带去。没有他们,你们三个累死也不可能把事情做好。”

李隆基有上皇之资,什么事都想到头里去了,陈晚荣大是称赞:“皇上深谋远虑,臣一定做好!”

“还有一点,此次西征,大军地武器、盔甲都要在当地制造,你从军器监挑选一批年富力强,有冲劲的人带去西域。有了他们,军队才能就地补给。”李隆基特的叮嘱一句:“记住,看家本领不能泄露!”

这是必然之事,陈晚荣大声道:“皇上请放心,臣明白!”

李隆基点点头,微一沉吟道:“陈晚荣,你这次肩负重任,不得掉以轻心。你说说,你到了西域,打算怎么做?你要知道一点,这次,朕没打算从朝中拨钱拨粮,就地解决。”

陈晚荣略一沉吟道:“据臣所知,西域不比吐蕃。吐蕃山穷水恶,百姓日子过得清苦,要想养一支大军不太要能。西域就不同,有富饶的平原,美丽的山川。平原可以种庄稼,山川可以放牧牛羊,因而西域非常富饶,要养一支大军不会有问题。关键是要看我们能不利用好这些资源。

“臣是想推行新政,收拾民心。有了民心,我们就有了基石,其他的问题也就好办了。另外,臣还想,西域太过广阔,光靠大唐的几十万军队,不可能驻扎得了,应该把那些亲近大唐的人武装起来。给他们兵器,训练他们,要他们帮助大唐。当然,一切要以我们能控制为前提。”

对这一提议,李隆基深表赞成:“西域广阔,远超出我们地想象,真要大唐来驻守,不要说数十万军队,就是百万大军也是不够。利用他们来驻守,帮我们做事,这一构想很好,一定要做好。不过,你要记住一点,大唐历来主张所有人平等,应该真诚对待他们。”

从唐太宗时起,就实行所有民族平等政策,收效很不错。不等陈晚荣说话,李隆基话锋一转道:“那些一心与大唐为敌者,也不必客气,坚决剿灭。”

这种情况就要用两手策略,恩威并济,软硬兼施,陈晚荣没有理由不同意,道:“皇上圣训,臣记住了。

“你还有什么想法,可以说。”李隆基盯着陈晚荣。

陈晚荣想了想道:“皇上,此去西域,征战很辛苦。臣是想,给将士们的赏赐应该丰厚些,与在内地征战要有所区别。”

这事很有必要,姚崇附和一句道:“是呀,皇上!”

然而,李隆基的回答却是让人想不到,他右手一摆,云淡风轻的道:“这事就不必问朕了,你陈晚荣自个斟酌就是了。朕已经说过了,这一战,朝廷只出人,其他的诸如粮草、兵器、犒军银两一文不出,着落在你身上了。”

这回答太出人意外了,众人不由得一愕,盯着李隆基不知从何说起。

陈晚荣却是振奋的道:“有皇上这话,臣就放心了!”

陈晚荣心里想的是:“你让我处理,那就得听我的。中东地区可是富饶之,那里地金银少,罗马帝国的藏品就更多了,用来赏赐兄弟们再好不过了。我要让你们穷得叮去,富得流油回来!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冒险精神,一拨接一拨地人不住前去西域。这东西方的纽带不就更紧了?”

俗话说的“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西域这一战,关系重大。同时,困难也多,超乎想象。要想保持高昂的士气,就他们的胃口填满。

中东和罗马帝国那么富有,要填满区区数十万人地胃口,不会有任何问题。当然,这尺度得掌握好,不能激起事端,更不能掳掠,得动脑子。

至于如何做,陈晚荣已经有了想法。

李隆基微微点头,陈晚荣接着道:“皇上,臣以为大唐要想长久拥有西域,还需要很多人手。大唐现在的人口虽然众多,恐怕也难以应付将来之局,这事应该早做打算。”

不把西域变成殖民地,是不可长久控制下去。李隆基明白陈晚荣地想法,问道:“把你的话说完。”

陈晚荣声调提得有些高:“皇上,为了增加人口,是不是把丁税废除?”

丁税就是人头税,是古代王朝的税收支柱之一,丁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口的增长。废除丁税,肯定会促进人口的增加。

李隆基想了想道:“你说的是个问题。不过,不征丁税地话,朝廷就没有钱,无法应付需要。这事,还得等等再说。”

陈晚荣信心十足道:“皇上,这次西去,臣无论如何也要把丁税的缺额补上来。”

大食和罗马帝国那么富有,补丁税缺额,陈晚荣很有把握。

“既然如此,宋、姚崇,就着手准备废除丁税。”李隆基右手一挥道:“缺额一到,就废除。”

他还是留了一手,不过,陈晚荣一点也没有放在心上,很是兴奋地想:“全盛时期的大英帝国,以区区六千万人口,控制了半个地球。唐朝如今人口远远不止这点,只要人头税一废,人口就会更多,不说控制整个地球,控制半个地球不会有问题。”

六千万人口,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是曾经是个难以超越的数字。不过,中国早在两千年前地汉王朝就达到这个数目了。唐玄宗一朝,全盛时期的人口是七千多万,加上隐形人口,离一亿不远了。

要是把人头税一废,人口就会大量增加,再有陈晚荣的科技知识,李隆基的雄心,中华文明圈覆盖全球未必,半个地球还是有把握的。

第225 不眠的长安第97章 芳心属君第3章 画圣吴道子第76章 大好事第151 血战怒江第4章 大军西去第211 僧一行第196 杀机涌动第30章 意料之外(下)第17章 要你服气第214 水泥问世第36章 国子监(上)第210 千里眼第30章 血债累累第23章 喜获丰收(一)第17章 喜迎新年第232 敢不说?第187 轰动国子监第88章 简单办法第114章 百般折磨第135 立威之战第11章 再荣的心愿(上)第65章 怒火中烧第186 如此挑人第124 先声夺人第79章 化学拼仙术第36章 无法保障第69章 夜见睿宗第45章 五回道上第13章 宝刀名剑(下)第176 千斤重担第11章 一言定策第152 攻占怒江第25章 怛罗斯之战(下)第43章 东宫奔走第10章 曙光初现(一)第156 大逞口舌之能第68章 秘密定计第13章 宝刀名剑(上)第107章 危机重重第6章 玄宗的决心第180 墀德祖赞的末路第23章 喜获丰收(二)第1章 又逢画圣第227 怒斥倭寇第12章 让人头疼的难题第32章 学馆扬威第11章 再荣的心愿(上)第201 逃出生天第36章 国子监(上)第23章 喜获丰收(一)第12章 唐样大刀(上)第227 怒斥倭寇第34章 要变天了第209 公主徒弟第50章 名匠云集第1章 躁动的后突厥第26章 合同制第32章 香水欲出第80章 狼狈为奸第3章 千古绝唱第107 暗潮涌动第71章 睿宗发火第43章 东宫奔走第11章 再荣的心愿(下)第61章 只欠东风第46章 哀恸天下第219 越陷越深第111 陈监军第48章 发现“宝藏”第116 自救之策第53章 未来科技第95章 哥舒翰从军第83章 安全保障第106 太子定计第12章 燃烧吧,长安第69章 夜见睿宗第15章 不去不行第58章 亦公亦私第48章 李隆基的雄心第19章 传授化工第64章 哈查只的结局第90章 试炮第3章 大唐气象第94章 做一回说客第93章 感恩的心第128 狂欢吧,长安第53章 山雨欲来第104章 夜半敌袭第205 大有收获第107 暗潮涌动第38章 妙手解毒第96章 被人算计第70章 应对之策第23章 喜获丰收(三)第72章 朝廷格局第17章 课外作业(上)第200 梅玄成之死第22章 金牌产品(四)第89章 刀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