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 诸侯汹汹势(三)

初平元年【190年】一月初,袁绍带着亲随百人,一人双马,一路狂奔,赶到了兖州刺史的治所昌邑。为什么他要巴巴的赶到兖州去呢?

这与袁绍的婚姻有关。

袁绍的前妻——李膺之女,多年以前就因为娘家遭难,从而郁郁而终。作为大汉的顶级名士,袁绍自然不会找不到继室。兖州刺史刘岱的妹妹,便是袁绍几年前,在雒阳迎娶的后妻。

当袁绍从雒阳城跑路时,并没有随身带上家眷。等到袁绍作为渤海太守的任命下来以后,他的家眷才踏上前往渤海的道路。本来,家眷由于拖儿带女的,行动速度就比较慢。外加上出发的时间又晚,此刻,袁绍的家眷正好才到达昌邑。

渤海偏僻而路远。袁绍忙于反董大业,短期之内也不会回渤海郡。所以,他的家眷自然没有必要再特地迁往渤海了。既然袁绍的继室是兖州刺史刘岱的妹子,袁绍可不会放过这个与地方实力派拉近关系的机会。

于是,袁绍在抵达昌邑城之后,与家属匆匆见了一面,便干脆的将家眷托付给大舅子刘岱。将家眷都托付给刘岱,这可是对刘岱的极大信任。如此一来,刘岱就完全没有支持别人,主持反董联盟的理由了。

而袁绍自己,则忙着写信联络其余的反董盟友。为了彰显自家的威势,袁绍计划,在一月末,将反董的积极分子们都拉过来,进行一次正式的会盟,以便整合整个反董集团的力量。

为了表达对董卓的威胁之意,袁绍仔细思索以后,将这次会盟的地点。定在兖州陈留郡与司隶交界处附近的酸枣县。

参加会盟的诸侯们,肯定每人都会带上一些兵。这样一来,在会盟以后,各位诸侯就可以直接将兵力投放到进攻董卓的战场上,对董卓军造成巨大的军事压力,进而威胁到帝都雒阳。

袁绍赶到兖州。参与讨伐董卓之事,很快在天下造成了巨大影响。

曹操起兵,天下人还可以不太当做一回事。东郡太守桥瑁假传三公与太傅书信,鼓动多处州郡起兵,天下人算是真正感到震动。而袁绍只身赶到兖州的消息一经传开,立刻让整个天下开始沸腾起来!

没办法,袁氏的“四世三公”头衔,可不是盖的!那真正可以说是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

有了袁绍这个正牌子袁氏嫡子加入。原本对讨伐董卓一事,都在表示观望的其余州郡,态度开始向讨董联军一方倾斜。

其中,身为后将军的袁术,被袁绍刺激的最深。

袁术离开雒阳,表面上的理由,是回家乡主持家族祭祀。不过,他更多的想法。还是对董卓在朝廷里一手遮天的样子看不惯。所以,在祭祀结束以后。袁术也没有立刻返回雒阳的打算。如此一来,反而让袁术逃过一劫,没有在雒阳与袁隗、袁基等人作伴。

由于生母是前司空袁逢的正室夫人,袁术向来以自己纯净高贵的血脉,而自傲于袁绍这个同父异母的兄长。只可惜,除了这个优势。袁术在其他事情上,极少有机会压过袁绍一筹。对此,袁术可谓耿耿于怀,如果有任何能够让他盖过袁绍一筹的机会出现,袁术必然会卯足了劲。去与袁绍一较长短。

如今,董卓为天下诸侯所厌弃,大家一致决心要打到此僚。谁能够在此事上占据先机,就必然能在将来的朝堂权柄争夺中,获得天下人的支持!

有了这等分析,一听到袁绍将要在酸枣进行会盟的消息,袁术自是不甘心,在如此震动天下的大事上,落后于袁绍这个“婢生子”。要是在此事上被袁绍给压制住了,那以后袁氏的家主之争,还有他袁术什么戏?

敏锐的意识到这一点的袁术,一方面要求亲近袁氏的周边郡县,为自己提供人员和钱粮支援,以建立一支用于对董卓作战的大军;另一方面,在听到亲生兄长召集诸侯会盟消息的同时,他便立刻带着亲信,火烧火燎的跑到酸枣去。

再譬如徐州刺史陶谦,由于并不是袁氏的门生故吏,此前一直没有对关于讨董之事表态。他的刺史之位,来自于先帝刘宏的任命,与董卓和袁氏都无关。

可是如今,听到袁绍的动作,陶谦也终于坐不住了。徐州周边的兖州和豫州,都有诸多州郡大吏加入反董的势力,徐州若是没有表示,那不就变成了一个异类了吗?

为了避免被周边那些纷纷倒向袁氏的州郡视为异类,陶谦在收到袁绍写来的信件以后,很快从手下的州师当中,派出一支千人部队和一批粮草,送给目前的光杆司令袁绍,以表达他对此事的支持。

还有远在南方边地的长沙太守孙坚,如今也有了大动作。

孙坚的举荐者,是接替刚刚升为司徒的王允,接任河南尹一职的朱隽。自从当年的剿灭黄巾之乱开始,孙坚就成为朱隽的亲信,经历过讨伐中原黄巾、征战西凉叛羌、诛除南方区星等战事,功绩彪炳,以军功而得官,被朝廷封为乌程侯。

本来,孙坚既然不是袁氏一党,董卓与袁氏的纷争,其实与他无关。长沙一郡又位于极为偏鄙的荆州南部,并非中原腹地。中原内陆那些州郡,因为在地理上靠近双方争斗的大漩涡,实在是避无可避。可长沙郡就没有这些顾虑了。

就算后将军袁术写了一封私信给孙坚,邀请孙坚加入讨伐董卓的战斗,孙坚若是不想同意,他只要坐下来看热闹便是了,没人会因此而批评孙坚。

然而,偏偏孙坚的性子,素来与董卓不合。甚至在当年,孙坚与董卓共同效力于太尉张温帐下,讨伐西羌叛军时,他便曾经建议主帅张温,直接斩杀不守军令的董卓。

有着如此旧怨为理由,袁绍参与讨伐董卓之事一传到孙坚的耳朵里,孙坚立刻积极的跳出来,整顿兵马,从辽远的长沙郡带着数千大军,主动向司隶一带前进。

至于其余的地方州郡大吏,如驻扎在幽州的奋武将军公孙瓒,荆州刺史王睿,扬州刺史陈温,青州刺史焦和,南阳太守张咨,丹杨太守周昕等人,虽然没有做出实际行动,却也在口头上表达了反对董卓的意思。

而剩下的益州牧刘焉与幽州牧刘虞,都是汉室宗亲。在这场中央朝廷与地方诸侯的权柄争夺中,刘氏诸侯的态度,基本上是可以无视的。他们实在是不适合做出表示。

若是二刘倒向董卓,无异于与天下士人的观点相悖,对二刘的声望影响太大。若是倒向袁氏一方,则二刘就必须将中央朝廷的威信主动践踏到脚底下。不管哪一种做法,都会让汉家的江山出现明显的动摇。

如此棘手的局势下,以二刘他们颇受天子忌惮的宗亲身份,对这次的诸侯讨董事件,能,也只能保持着中立态度。那是对人对己,都最为有利的做法。

综上所述,整个关东地区的州郡,基本上都表达出对董卓的不服从态度。再除掉局面混乱的凉州,被太行军威胁的并州,董卓固然控制了朝廷中央的大权,其实真正可以支配的地盘,也就是区区一个司隶校尉部。

哦,对了,还有一个交州没提到。

只是,号称偏鄙蛮荒之地的交州,不但人烟稀缺,财赋短缺,整个州就武装不起哪怕五千正规军。还有,别的不说,光是从交州派出一支队伍,去一趟雒阳,就要花费小半年的时间。

这种地方,当真能够影响到朝廷大事的运行吗?

于是,综合双方的势力对比,可以发现,董卓必须以凉州、司隶、并州之地,对抗兖州、豫州、扬州、荆州、青州、冀州、徐州。就算除去那些只是呐喊,并不直接出兵的州郡,双方的实力对比,也等于就是兖州、豫州两地的州郡大吏,联兵对抗司隶一地。

虽然反董联军有着成员杂乱,指挥不一致、缺乏战斗经验的弱点,毕竟在可以动员的兵力总数上,有着相当的优势。兖州和豫州都是大汉人口稠密的上等州。就算几年前经历过黄巾之乱,两个大州的损失不小,州中的户数,也是加起来足有一百多万的。

按照平均情况下,一户五口的常规来计算,两州的人口总数,怕是超过了七百万。以五户出一兵的惯例来动员,那就是二十多万人呢!

拥有如此庞大的实力,在那些州郡大吏们的眼中,哪怕是用人去堆,也能够轻易的堆死董卓。

至于董卓,他目前所处的情况,却可以说比反董诸侯们恶劣得多。因为,他不但要对付东边的敌人,还要小心西边的凉州叛乱军。

凉州叛乱军经过数年的发展,在强力领袖韩遂的率领下,其实力已经不得不让大汉正视了。上一次凉州叛乱军对司隶的进攻,大汉可是动用了董卓与皇甫嵩两大名将联手,才勉强算是击败了韩遂和马腾的联军。

董卓既然身为汉相,守卫国土自然是他责无旁贷的任务。凉州叛乱军若是有任何异动,他就得老老实实的接下招来才行。(未完待续。。)

第19节 烽火遍地起(一)第55节 荆北新安定第58节 声东而击西第49节 杀伐天子殿第62节 冀州强龙伺第60节 子龙搏激流(中)第57节 短弓对强弩第83节 欲求国中智(上)第4节 刘虞心在帝第7节 两军窥匈奴(一)第70节 陈宫献小计第53节 流亡亦强力第76节 战歌当好战第57节 挑战亦快意第100章 张亦难躲过第42节 何得识天机(二)第46节 但埋头种田(一)第18节 董卓思时局(下)第13节 颜良何狂勇(上)第42节 何得识天机(二)第49节 屯田有章法第21节 烽火遍地起(三)第六 卷终一时多少豪杰第21节 二帅意自平(上)第2节 名族遭毒手第43节 徐州变数起第28节 决胜制万骑(四)第50节 回天因无意(一)第22节 二帅意自平(下)第77节 交锋和观察第17节 董卓思时局(上)第16节 文丑亦凶猛(下)第30节 久战乱未靖第20节 苦肉收军心第68节 太行根基盛(五)第4节 需胜方由己(下)第22节 征战漫天急(一)第51节 王刘遭暗劫(上)第24节 征战漫天急(三)第26节 布尤难断兮第67节 太行根基盛(四)第12节 北骑若入口(下)第53节 二袁自暗斗第21节 复仇起草莽(三)第20节 运筹谋千里(四)第26节 猛虎初露头第24节 征战漫天急(三)第67节 愿吃苦中苦第18节 敌讯水上败(二)第41节 攻城需汗血第57节 孙坚战且逃第49节 公曹当覆灭(上)第13节 三英战吕布(二)第19节 美人犹奉侍(上)第85节 难解心内意(上)第19节 运筹谋千里(三)第77节 交锋和观察第42节 伐交显谋略第6节 诸侯汹汹势(四)第21节 运筹谋千里(五)第39节 武夫做干城第13节 浴血豪强间(中)第14节 三英战吕布(三)第73节 难分胜或负第66节 太行根基盛(三)第1节 枭雄报新仇第40节 白波起乱战(四)第5节 天子坐明堂(中)第34节 飞将非无敌(中)第24节 黄巾密密铺(下)第57节 真定藏麒子第10节 长社火起否?(下)第27节 谈笑定军机第64节 欲静风不止第3节 需胜方由己(上)第12节 冀土奇袭谐(四)第22节 二帅意自平(下)第32节 天师登神坛第17节 争权论朝堂(三)第18节 董卓思时局(下)第59节 子龙搏激流(上)第10节 田丰无明主(下)第32节 决胜制万骑(八)第40节 并州初落定(下)第44节 巨鹿危机至第12节 冀土奇袭谐(四)第61节 雒阳兵祸起第5节 河北鏖战烈(一)第21节 单父现重礼(上)第16节 一城独临危第65节 苦斗马不歇(中)第53节 科举可立国第46节 陷地终有计(二)第41节 攻城需汗血第15节 乐进破阵弩(上)第48节 友军藏敌意第98节 三英现峥嵘(下)第17节 取城如探囊第87节 城中路何在?(上)第24节 麹义意果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