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节 院后火起中

张杨此次驱动大军前来,本就不是与要张狂硬拼的。只要能够让张狂攻不下晋阳城,便算是张杨的胜利。至于要不要与太行军硬碰硬的干上一仗,并不是张杨心中最关心的事情。

如今的局面是,太行军深入敌境,粮草补给需要从三百里以外的西河郡运过来。而张杨因为是得到了太原郡上下的邀请而来,粮草补给可以就地解决。在后勤方面,上党军可谓大占便宜。

而且,以张杨对晋阳城的认识,此时的晋阳城里,至少可以聚拢三千守军和五千青壮。依托晋阳高达四丈以上的城墙,张杨认为,太行军若是没有两万以上的精兵,根本不可能强行攻下晋阳城。

现在,只要他带着一万大军在附近一蹲,与晋阳城就成了互为掎角之势。太行军若想分兵去攻克晋阳,就必须面对张杨大军的前后夹击。太行军若是想要先击败张杨军,则依山扎营的张杨军,正好利用地势的优势,大量的杀伤太行军士卒。

既然形势如此有利,张杨为什么还要主动前进,去与太行军硬拼呢?

张杨的这个主意,一经提出,就得到了随军豪强们的一致赞同。这些豪强是并州的地头蛇,对太行军过往的战斗经历自然相当熟悉。他们虽然很想将太行军一口气打回西河郡去,却没有足够的把握。

就连当年攻杀了并州刺史的南匈奴,都不是太行军一合之敌。他们这些当初被匈奴蛮子折腾的欲仙欲死的豪强,心里自然没有与太行军战斗的底气。

如今面对太行军,有了张杨提出的主意,并不需要他们拼上自己的家底,就能够获得最后的胜利。从而得到丰厚的报酬,豪强们也不会傻得非要拿自己的性命去赌一把。虽然上万大军,每天所消耗的粮草,不是一个小数目。但作为并州最重要产粮区的太原郡,本地豪强依靠往年的储蓄,还是能够提供得了的。

熬吧。

就这么熬吧。

只要熬到太行军支撑不下去。就算是赢了!

张杨和豪强们都觉得这样挺好的。至于晋阳城里的人,是不是会因此而担惊受怕,那可不在张杨的考量范围中。

面对上党军的龟缩不出,张狂有些哭笑不得。他原本以为对方既然拥有一万兵力,怎么着也得先与太行军过上一招,才会做出下一步的反应。没料到,张杨这位被并州人公认的豪杰,如此干脆的就表示出己方的弱势,根本不想与太行军争锋。

对于张杨的龟缩。张狂也没什么好方法。在兵力上的不足,使得张狂不可能发动强攻。纵然目前张狂麾下有四员“万人敌”一级强者,面对张杨布置下的防御阵地,也是无可奈何。万一强攻不成,哪一位手下大将却由此受伤,甚至是折损了,张狂可就真的要喊冤了。

然而,即便战局陷入了暂时的僵持。张狂目前所取得的战绩,也是足以让世人侧目了。

以区区五、六千战兵。外加五、六千进行过短期训练的辅兵和民夫,张狂不但接连攻破太原郡三县之地,还压制得敌方总共近两万人的优势兵力,龟缩在坚城堡寨之中,不敢露头。如此兵威,已经不下于凉州军对关东诸侯所造成的威慑力了!

对于张杨的保守战法。不少太原人,特别是晋阳城里的守卫者们,可是很不以为意的。为此,有人编了一首歌谣,说是“张不如张”以讽刺张杨不敢与张狂一战。

张杨对于晋阳城里流传的歌谣毫不知情。他是一心想要将太行军拖垮。所以只管紧守营寨,绝不出战。可是让张杨感到奇怪的是,张狂似乎对目前的局面,也是毫不紧张。张杨不肯出战,张狂居然也不主动上前挑战。

别的不说,面对晋阳城与张杨军的两面夹击,张狂只是让部下在距离晋阳城十里处,与距离张杨大营十里处,各修建了一座可容纳五百人的小营寨,进行监视。而太行军的主力部队,居然呆在主营中毫无动静。

不,也不是毫无动作。张杨通过本地豪强的联系网络,听到了这样一个让人觉得极为古怪的消息。

据说,在被太行军占据的兹氏、平陶、大陵三县中,留守的太行军大举出动,对那些在过去的战斗中,表示出对太行军敌视态度的豪强,进行了一次大清除。

还据说,为了这次清除,太行军动用了不下两千人的精锐,由排位前三的重将于禁统帅,还有大名鼎鼎的典韦和新晋“万人敌”鲍出参战。

敢于抵抗到底的三个豪强寨子,都在一天之内,就被占据优势的太行军强行拔除。所有被俘的豪强族人,都遭到严厉的处罚。为首者被灭门,胁从者被流放到五原、朔方一带垦荒屯田。犯事者的妻妾子女,尽数被罚没为奴婢,用于赏赐给太行军的有功之臣。

短短十天之内,太行军就宣称斩首三百,迁徙罪人一千多户。这份狠辣,可是将不少态度不明确的豪强给吓住了。

在如此强力的威慑之下,依然不愿意服从太行军的豪强,只能想尽各种办法,以便逃出三个县的范围。而大部分反对意识没有那么坚定的豪强,则开始发挥出他们墙头草的特色,纷纷派出使者,对太行军表示臣服。

对于表示臣服的豪强大族,张狂自然不会太过于严苛。既然杀鸡儆猴的工作已经完成,对那些识时务的家伙,还是要略加安抚。要不然,太行军占领地遍地烽烟,对张狂也没有什么好处。于是,除了勒令各家豪强出一笔粮草,并交出一批民夫支援太行军作战以外,张狂便暂且放过了他们。

太行军这种清理后方,稳定己方统治的行为,自然不能说是错误的。可是,在张杨眼中,太行军的行为,如果发生在现在,未免显得有些不靠谱。

要知道,当前可是在战时啊!

为了获得战斗的胜利,多少重要的事情会被推后,只为战争服务。作为一个在沙场上征战多年的老兵,张杨怎么都想不通,就在两军对垒的时候,张狂居然不去想着如何竭尽全力去争夺胜利,还有闲心思去管后方豪强们的那点儿癣疥之痛?

如果硬要张杨对太行军的行动说出一个什么理由来,张杨只能理解到:

一,太行军并没有继续进攻的意愿,打算占据三县之地,就此罢兵。

二,太行军还有后招没出,而这一记后招,足以彻底奠定太行军的胜局!

对于第一点,张杨认为,他的这位本家,不至于傻到做出如此决定。如果太行军转攻为守,只想保有三县,在军事上来说,其实极为困难。

不说三县的豪强们,如今只是被太行军强行压服,一旦风向不对,豪强们立刻就会跳出来反抗太行军;光是三县孤立的突出在太原郡境内的地理特点,就意味着太行军想要固守三县,必须在三县都布置重兵。

这种孤悬一线的军事势态,是任何一个有经验的将军,都要极力避免的。

所以,张杨只能推测,第二个理由,才是太行军如今奇异悠闲行为的原因。

但是,任张杨想破了头,他也想不到,太行军能够凭借什么,一举奠定此战的胜局?

不过,张杨很快就不用再去想这个让他伤神的问题了。因为,一封来自上党郡的紧急军报,一下子就将张杨打落到无尽深渊中。

上党郡治所长子城,在三日以前,突然陷落!

第一眼看到这封粘着三根鸡毛的军报,张杨就有着天塌下来的感觉。明明为了保证上党的安全,张杨特地留下一千郡兵守卫在长子城,还安排了老练谨慎的部将眭固留守。就算有五千大军突然入侵,凭借眭固的能力和一千郡兵的防御,至少也能够抵挡上几天啊?

若非送信之人,是张杨所认识的一名县吏,他简直就要怀疑这份军报的真实性了。

张杨狂怒之余,心中又生出几分惶恐之情。他想要详细的了解一下,长子城陷落的情形。

但是,第一封军报上,为了传递的快捷,并没有写上太多的信息,对长子城的陷落过程语焉不详。这也正常,毕竟区区巴掌大一块布片,能够写上去的文字当然极为有限。而送信的县吏,也只是远远的亲眼望见到,长子城头竖起了太行军的战旗,由此判断出长子城的陷落,却无法说出更加详细的细节。

从军报带来的震撼中反应过来,张杨第一时间,便想到要封锁这个不利的消息。然而,遗憾的是,当张杨想要下达封口命令的时候,居然有与他亲近的上党豪强,直接冲到军帐里,质问起长子城陷落的消息来!

面对几个亲近豪强的质问,张杨很后悔自己平日里治军太松懈,以至于军令不严,居然让如此糟糕的消息,一下子就泄露出去。

既然消息已经守不住了,张杨只好郁闷的承认下来。于是,不到半天的时间,整个上党援军的军营里,连养马的马夫,都知道长子城陷落的消息。

而这个流言到后来越说越离谱,甚至传说太行军一下子动员了五万大军,从东西两个方向对上党发动夹击,以至于如今整个上党郡都被太行军给占领了!

直到第二天,才有较为详细的可靠消息,从上党一带传过来,为张杨军将士解释了,为何长子城会在突然间,陷落于太行军之手。

这一切,都是张杨信重的部将眭固,暗地里所干的好事!(未完待续。。)

第38节 天平实难敌第55节 豪强罪当逃第16节 虎士痴未成(下)第47节 但埋头种田(二)第66节 真心服预见第18节 掠地需商量第65节 假意屈流言第57节 贰臣动干戈(上)第55节 豪强罪当逃第84节 欲求国中智(下)第5节 天子何留去?第96节 两军斗智勇(下)第76节 王允揽大权第13节 只言断忠佞第30节 颜良意且犹(下)第32节 董卓起私意第22节 单父现重礼(下)第11节 踌躇黄河岸(下)第30节 颜良意且犹(下)第81节 智者细细思第38节 侠士亦官迷(下)第55节 惴惴母与子第25节 白马悠悠突(上)第55节 惴惴母与子第37节 有公国名赵第40节 并州初落定(下)第22节 单父现重礼(下)第1节 冥冥我是谁?第23节 豪强陷阵急(上)第72节 鲍信试应付第57节 本初终陨落(上)第2节 名族遭毒手第49节 时穷可当走?第67节 袁术攻刘表第46节 何得识天机(六)第62节 无忌思好逑(上)第20节 烽火遍地起(二)第64节 公孙破黄巾第24节 豪强陷阵急(下)第28节 大军急急退(下)第38节 天平实难敌第47节 自当顺人意(一)第54节 故王留胡族第25节 白马悠悠突(上)第70节 蛮夷轻节气(下)第96节 两军斗智勇(下)第21节 运筹谋千里(五)第20节 复仇起草莽(二)第15节 乐进破阵弩(上)第8节 本初满城招(下)第28节 抢城若儿戏第54节 断腕且避祸第16节 争权论朝堂(二)第29节 程普抢先攻第46节 大刀斩虏敌(下)第76节 王允揽大权第40节 得失未分明第64节 公孙破黄巾第28节 决胜制万骑(四)第21节 敌讯水上败(五)第58节 赵氏有佳丽第35节 抽丝理乱麻第14节 浴血豪强间(下)第6节 公路何足道(下)第19节 伏击成笑柄第33节 先登浩浩威第71节 居心藏诡异(上)第18节 争权论朝堂(四)第14节 难现太平齐第47节 蛮夷显心机第三 卷终·此去经年第12节 北骑若入口(下)第52节 自当顺人意(六)第44节 巨鹿危机至第24节 豪强陷阵急(下)第7节 河北鏖战烈(三)第3节 黄巾据太行(下)第84节 欲求国中智(下)第48节 论“大贤良师”第8节 河北鏖战烈(四)第30节 祖茂现峥嵘第43节 且冷眼旁观(一)第36节 侠士亦官迷(上)第57节 短弓对强弩第63节 枭雄大事成(五)第75节 判敌未如判第34节 飞将非无敌(中)第38节 列人内有乱(下)第46节 大刀斩虏敌(下)第18节 争权论朝堂(四)第32节 决胜制万骑(八)第23节 运筹谋千里(七)第54节 归去复来兮第59节 奉先喜得国(上)第13节 颜良何狂勇(上)第65节 军威强为主第66节 真心服预见第15节 三军齐整备第45节 大刀斩虏敌(中)第57节 本初终陨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