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云南边患

按惯例,在府军前卫那边吃完饭,下午就该回来上课了。

而朱雄英与李景隆问对一番后,心中对幼军的未来规划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要想让这支过于年轻的军队在未来的战场上发挥出应有的实力,除了加强火器的训练和掌握外,还需不断磨练他们的技战术水平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实战经验。

不过实战经验这种事情,对于幼军可遇不可求就是了。

午后的阳光透过云层,皇宫朦朦胧胧地泛出了金黄,回到宫中后,马三保已经等候多时。

“殿下,陛下在干清宫等您。”马三保行礼后说道。

“你何时出发?差事可曾交接好了?”路上,朱雄英关切问道。

马三保点点头,只说道:“都办好了,过些时日等水师的舰队从济州岛第二次回来,整备完以后就要出发了好在往南去不比往北去,接下来几个月北边海上要刮飓风,南边却风平浪静许多,日头也暖和。”

他的话今天格外地多,多了后面整整一句,按照他平时谨言慎行的性格,是不会说这么多话的。

而这种类似朋友聊天的话语,显然也是朱雄英帮助他进入下南洋队伍以后,马三保对于朱雄英的感激与认可混杂的情绪所带来的.在马三保的内心深处的这种激动,他实在是不知道对宫里的谁说,只能在与朱雄英对话的只言片语中流露出来。

“水师也没什么经验,在那边好好学吧,争取做出些功绩来。”朱雄英说了些囫囵的鼓励,“不过这次要出使安南国和占城国,这两个国家刚打完仗,可能有些不太平,要尽量小心一些,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小心驶得万年船嘛。”

相比于日本国和高丽国,对于安南国和占城国,大明国内的官员几乎没什么了解,毕竟前者还至少听说过,而后者很多人压根听都没听过。

嗯,之所以说是官员,是因为要是普通百姓,可能连隔壁的府县都认不全,更别说把地域放到“国”这个级别了。在大明这个年代,外交是跟普通田间地头的老百姓没什么关系的事情。

不过马三保虽然是宦官,但他出身的家族却并不普通,祖辈都是到过麦加朝圣的,家境富裕而且见多识广,对于外面的广阔天地有着更多的认知,再加上云南部分地区是跟安南国接壤的,所以安南国和占城国,马三保是清楚的,不仅如此,对于旁边的真腊等国家,马三保也知道。

而与绝大多数对外交毫无认知的官员不同,马三保很清楚地感知到了时代的脉搏,或者说从朱雄英身上,看到了大明未来发展方向与现在的不同。

而这次下南洋,就混杂了传统的“怀柔远人威服万国”的目的,以及更市侩利益一些的皇室贸易,实际上这两者从本质上不冲突,但很多人都觉得冲突,无非就是面子抹不开,觉得堂堂上国去人家那赚钱很没面子,可面子能换来钱吗?恰恰相反,钱能换来面子,当与大明的贸易成为别人不可或缺的东西时,这两者就合二为一了,毕竟想要让别人心甘情愿地俯首称臣,最重要的还是利益与威慑。

这一点,显然就是以后大明行事风格的转变方向,而马三保是很认可的。

只是,朱雄英特意提到的这件事情,却让马三保心中有些隐隐的不安

“或许没有什么事情吧,水师舰队这么多人,安南国和占城国没有这包天的狗胆。”马三保在心里如是对自己说道。

很快,马三保就把朱雄英送到了干清宫。

朱元璋的寝宫内,这时候马皇后也坐在一旁,手中正织着什么东西,见到朱雄英进来,她放下手中的针线,慈爱地招呼他过来。

朱元璋拢着手坐在她身旁,见朱雄英过来,认真审视了两眼,眼中闪过一抹赞赏的神情。

“大孙,今日幼军演习,你表现不俗。”朱元璋对于朱雄英今天的表现相当满意。

朱雄英躬身行礼,恭敬地回答道:“多谢皇爷爷夸奖,孙儿只是尽了自己小旗官应尽的责任。”

朱元璋点了点头,继续说道:“幼军乃培养我大明军队未来之栋梁的,你的表现更是很多人都在盯着看的,今日演习,你展现出的指挥才能,咱和你奶奶都深感欣慰。”

马皇后也在一旁插话道:“是啊,英儿,你今日的表现确实让很多人都刮目相看人家都知道皇孙们在幼军里练,却不晓得练出个什么样子,今天正经露了一回脸,五军都督府的将领们回去一说,自然就都晓得了。”

马皇后说的倒是没错,虽然今天朱元璋在高台上观战的时候没有明说什么,但他关注的方向和流露出的神情,可都是被将领们看在眼里的,有很多时候,这种细节上的表现,反而比言语更有力度。

而且,之所以幼军演习要搞这么大动静,让这么多五军都督府的公侯来旁观,显然也是为了把这件事情传播出去。

而朱雄英的表现,配得上朱元璋费心给他搭的这么大的台子。

朱雄英心中也是知道他们对自己的期望很高,对于二老的关爱有些感动,他深吸了一口气,稳定了自己的情绪,然后说道:“皇爷爷,孙儿有一事相求。”

朱元璋和马皇后对视一眼,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朱雄英开口道:“孙儿认为,幼军要想继续精进,除了加强火器的训练和掌握以外,最重要的还需引进一批精锐的火铳手来担任教官。孙儿听闻西平侯沐英麾下的火铳手训练有素、实战经验丰富,曾经大破北元梁王的象兵,若是能请他们前来指导幼军,必将对幼军的火器训练大有裨益。”

朱元璋闻言,眼中闪过一丝骄傲之色,沐英,也是他和马皇后的孩子,虽然是义子,但是却是亲手抚养的,对于沐英的感情,跟对于其他皇子并没有什么区别,甚至更有过之。

沐英也是濠州定远人,父亲早逝随母度日,家境极为贫寒,江淮地区爆发红巾军起义后跟元军交战不断,百姓因此流离失所,沐英跟随母亲躲避兵乱,可是不久母亲就死在逃难的路上,八岁的沐英流浪到濠州城,被朱元璋发现并收留。

当时朱元璋与马秀英刚成婚,膝下无子,就认沐英为义子,沐英改姓朱,在他们夫妇身边生活,所以严格来讲,沐英才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两人不仅教八岁的沐英识字读书,还教他如何带兵打仗。

而沐英确实也对得起朱元璋的培养,在众多义子里,他和曾经收为义子后又让其归宗的李文忠是最出挑的,都称得上是一代名将,而与擅长大兵团作战的李文忠不同,沐英尤其擅长山地战和火器。

朱元璋微微颔首道:“你的想法很好,火器乃未来战场之主流,大明确实应该大力发展火器。沐英麾下的火铳手也算是训练有素,引进他们来指导幼军确实是一个不错的主意,而且,云南和广西都是土司叛乱的重灾区,练好了鸳鸯阵教给他们带回去,也正好适用小规模的山地战。”

鸳鸯阵,在抵御倭寇平定小规模叛乱上的作用,远比其他情景要大得多,而且山地水田这种较为破碎的复杂地形地貌,也更加适用小分队作战。

因此,虽然不适合大兵团,北部边境线的部队基本上用不了这种阵型,但是教给南方的卫所兵用来平叛,却是肉眼可见的非常好用。

当然了,沐英麾下的火铳手肯定不只是“训练有素”这四个字这么简单,准确地说,应该是整个大明实战经验最为丰富的火铳部队了。

马皇后也点头赞同道:“没错,沐英的火铳手确实是我大明的精锐之师,让他们来指导幼军,不仅有助于提高幼军的火器水平,还能传给幼军一些实战经验。”

想到就做,朱元璋转向一旁的太监吩咐道:“去传旨给沐英,让他挑选一批精锐的火铳手前来京城担任幼军的教官。”

“对了,内廷兵仗局那边,听说狼铣也做好了,按梅殷的意思就是已经有两个火铳手了,镗钯就不用了,现在用狼铣手跟长枪手搭配更好。”

朱雄英闻言先是一怔,旋即难掩笑意:“有狼铣自是再好不过,若是今日演习时候有狼铣,恐怕也没那么容易绕开了.这样的话,其实鸳鸯阵就完全可以改成两个刀盾手、两个狼铣手、两个长枪手,然后四个火铳手,加上一个小旗官。”

镗钯在戚继光的战术里,就是有一部分火器之效的,跟明末辽东边军的三眼铳差不多,远距离射一轮就可以当冷兵器用,而现在幼军战术里的两个火器手代替的就是镗钯手的位置,属于向着火器化发展了一步,不过在朱雄英看来,一步还不够,既然有了狼铣,那么长杆兵器覆盖范围就更大了,这样的话完全可以削减两名长枪手,增加火铳手的比重。

“你们自己多琢磨琢磨,有什么想法就放手去试。”

有了朱元璋这句话,事情自然就都好说了平安是个喜欢琢磨战术的,又有实战经验,幼军里战术的钻研和改良,主要都是平安负责,梅殷则负责管理统筹,朱雄英也就是提提意见,真要上手将这些想法意见给落实到军队实战上,还得是平安。

“不过,人生在世,切不可过于骄傲自满,要常怀自省之心,爷爷怕伱最近走的太顺风顺水,便失了畏惧。”

朱元璋平时其实是不怎么教育朱雄英的,甚至对于他的众多儿子、孙子,都很少会一遍一遍地说些教育的话,除非是确实生气了。

当然,这也不意味着老朱在教育方面有缺失只是他不自己反复教育,因为忙不过来,但请老师和写一些祖训,都是有的。

实际上,若不是重视,朱元璋是懒得教育别人的,不过眼见着最近朱雄英连着办成了很多事情,这才跟马皇后商量着,应该给他提提醒,免得人飘了。

马皇后这时候也帮衬着说道:“是啊,以前我和你爷爷难的时候可多了去了,不过要说我印象里最难熬的那次,还是在滁州的时候,打下来的基业自己都待不下去,那滋味别提多难受了。”

这里有个背景,那就是朱元璋在濠州城从地窖里救出郭子兴以后,人马渐渐壮大,就出去单干打滁州了,而打下滁州没多久,支持救郭子兴的彭大,以及扣押郭子兴的赵均用就开始内讧,战斗十分激烈,义军里骁勇善战者几乎死伤殆尽,而这时郭子兴还受制于盱眙,遭到两人火并波及。

而朱元璋在这时候,表现出了极为无私的一面,解救了窘境里的郭子兴他自己打下的滁州并没有据为己有,而是派人迎接郭子兴至滁州,而赵均用也是考虑到朱元璋在滁州兵力不少,就放任郭子兴离开了,郭子兴带领其所部一万余人马来了滁州城检阅诸军,而此时朱元璋已经有了三万多人马,再加上郭子兴想称王被朱元璋劝谏了下来,于是翁婿两人之间矛盾逐渐产生,郭子兴开始猜忌怀疑朱元璋,甚至把李善长都调走了,并且不让朱元璋领军出战。

换任何一个人,都委屈的不行了,心生怨恨反目成仇才是正常人的反应,但朱元璋毕竟不是普通人,他就这么熬了下来,不仅对郭子兴表现得极为恭顺,不敢有丝毫怨言,带领士卒作战则身先士卒。而这时候马秀英也很能忍,在后宅帮助朱元璋,以后将士们有所进献就全部送给郭子兴的妻张氏,再加上又特别恭敬地奉承张氏,张氏再吹吹枕边风,郭子兴对朱元璋的观感才渐渐好转。

就这样,在元末乱世一众基本没什么道德底线的义军首领里,朱元璋做人做事无可指摘,等到郭子兴去世,早已赢得众人敬佩的他,很快就收拢了全部部队,接下来,就是渡江之战了,从此以后方才算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就是在逆境里,才考验大丈夫是不是真的能屈能伸。”朱元璋意味深长地对朱雄英说道。

朱雄英确实没有经历过太多逆境,但这时候他也清楚,老人是为了他好,自己做事屡做屡成,也确实不自觉地滋长了一些骄傲之心,如果没人敢提醒他,恐怕日后难免会栽个大跟头。

因此,朱雄英也是认真地点了点头:“我会时刻警醒自己的。”

“那就好。”

马皇后这时候也说道:“中午回去歇歇吧,下午去文渊阁上课。”

很快,通过皇宫里的武楼,电报就发送到了云南昆明的云南都指挥使司那里。

沐英此时是兼着全权调配云南军队的职责的,云南都指挥使司也在他的管理下,再加上深受皇帝信任,名为西平侯,实则是个“云南王”。

当年平定云南的时候,傅友德是征南将军,蓝玉、沐英分别为征南副将军,沐英在这场战役里,可以说是打满全场,进攻昆明外围的战斗就不说了,光是说北元梁王败亡以后,大理段氏首鼠两端,依旧想要保持完整的割据状态,扼守苍山的龙首、龙尾两关抗拒明军,就正是沐英身先士卒策马渡河方才激励将士破关而入,才彻底平定了大理,赢得了大理段氏的敬畏,并且获得了“永镇云南”的特权,成为了事实上的藩王。

不过,在这份外人看来煊赫无比的荣耀,背后是沐英肩上扛着的沉甸甸的责任。

云南,是整个大明军事任务最复杂的地区。

对内,土司叛乱频发。

洪武十五年,土司杨苴纠集叛军号称二十万攻打昆明,昆明城中缺粮士卒多病,沐英紧急从大理回师,现代高铁几个小时的路程,走山路急行军了十多天,脚指甲都磨没了,与守将冯诚合力方才打败叛军守住昆明。

洪武十七年,曲靖亦佐土司作乱,沐英出兵征讨将其降服,同年再次平定普定、广南一带的土司叛乱。

洪武二十年,浪穹诏人土司叛乱,沐英在永宁至大理的一线,每六十里设置一座堡垒,留下军队屯田,加强了对大理方向的控制。

对外,麓川也就是缅甸正式崛起,不断骚扰云南边境。

洪武二十一年,作为三宣六慰之一,接受大明册封的麓川平缅军民宣慰使思伦法举兵反叛入侵摩沙勒寨,沐英派遣云南都指挥使宁正率军击退。

洪武二十二年,思伦发再次率领大军侵犯定边府,沐英亲自率云南都指挥使司三万主力野战部队前往救援,思伦发驱赶一百头战象身披甲衣肩扛栏盾,左右挟着装满标枪大竹筒,号称“无敌象军”,沐英再次以火铳三段击击破象阵,生获三十七头战象,思伦发溃逃。

正是因为沐英救火队长式的不断扑灭内外叛乱,从唐朝开始脱离中原王朝独立的云南,时隔六百年之久,才算是正式回到了大一统的状态,接受朝廷流官的管理。

但云南这片地方叛乱频发的根源,却始终都没有得到解决,各族文化差异极大、土民不信任朝廷、地方经济贫穷物质条件落后.

此时的沐英站在都指挥使司的议事厅内,看着堪舆图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忧虑。

他的手指在堪舆图上划过安南边界,西南方的麓川,就已经让他非常头疼了,如果说云南的地形是崎岖复杂,山高林密,那麓川的地形简直就不是人能走的,那些成千上万年都没有受到人类砍伐的原始森林,就像是吞噬人命的蛮荒巨兽一样,哪怕是武装到牙齿的精锐士兵,走进茫茫无际的原始森林,都会被里面各种防不胜防的毒虫、瘴气给折磨到生不如死。

沐英不是没有想过要跨过边境进攻麓川,毕竟现在也没有过于严格的边境概念,很多土司都是看谁在当地的势力大就跟谁,朝秦暮楚是常态,类似三宣六慰等等接受大明册封不代表他们就效忠大明,所以他们控制的地方,也跟着来回变,再加上这边太多的深山老林和难以勘测的山脉,所以太清楚的边界线肯定是没有的,都是个大概的实控区但是,麓川人实在是太过于狡猾,每次沐英率领军队长途跋涉从几条绕开深山老林的小路进军,他们都会不断袭扰,同时坚壁清野袭扰粮道,而沐英的粮道是非常脆弱的,大军前出边境数百里,不能跟敌人交战,就不得不退回大明实控区内。

毕竟云南都指挥使司的大部分兵力都是驻守城池寨堡,给予周边土司压力,维持大明在当地统治的,而能够用来野战的机动兵力是非常精锐也非常宝贵的,不可能浪战葬送,一旦出现这种事情,大明在云南的统治马上就会遭到动摇。

所以,哪怕沐英知道麓川一直在壮大自己的实力,以后一定会成为大明的边患,却依旧是无法将其根除,只能是麓川主动进攻大明边境的时候,才能防守反击。

但现在思伦发也学乖了,去年定边府大败,这时候还蹲在老巢舔舐伤口回血呢,所以西南的麓川方向,算是暂时消停了下来。

可按下葫芦浮起瓢,这边麓川消停了,那边在东南方跟云南接壤的安南国,却有了新的动作。

“最近跟安南国接壤的边境地区动静越来越频繁,那些土司似乎受到了煽动,不断挑衅我们的卫所。”

“侯爷,安南国内现在局势不明,占城国国王制蓬峨的战死,使得安南主力得以抽身北返,我们不得不防。”一旁的将领提醒道。

沐英点了点头,心中明白,边境上的土司们,本就是墙头草,一旦有不利于大明的风吹草动,他们就很可能就会倒向安南。

云南都指挥使宁正作为沐英麾下的头号大将,这时候也抱怨道:“现在最令人担忧的是,广西那边与安南接壤,韩观虽然镇压了境内土司的叛乱,但他的做法过于铁血,导致边境土司开始倒向安南,若是云南和广西两个都指挥使司不能联手,很难有效应对安南的威胁.人家扰掠了云南就跑到广西那边,我们有什么办法?”

明军作为一支多达二百多万人的庞大的军队,确实不能指望内部是完全铁板一块的,那不可能.别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说二百万只蚂蚁或者蜜蜂,你猜猜能分多少工种或者等级出来?

所以,明军内部实际上是根据地域、派系等等因素,成了众多的山头,而云南和广西两个都指挥使司,一贯都是不对付的。

沐英背景硬不假,韩观那臭脾气又真怕他不成?要知道,越权可是大忌,甭管多高的官爵,伸手往别的地方去捞,那在皇帝眼里都是不可容忍的。

不给你的,你敢伸手就要做好断手的心理准备。

再加上广西都指挥使司一直都是自成体系,沐英就更不可能插手进去了,所以最近安南国那边的军队,袭扰了就两头跑的事情,根本就是无解。

沐英长叹一声,脸上流露出无奈的表情。

就在这时,一名亲兵匆匆走进议事厅,手中捧着一份电报:“侯爷,京城来的电报!”

沐英连忙接过电报,快速浏览起来。

电报的内容简短而明确,是朱元璋的命令,要求他挑选一批精锐的火铳手前往京城,担任幼军的教官。

看着电报,沐英的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这显然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自己的火铳手能有机会前往京城指导幼军,不仅是对他们实力的一种肯定,更是一个向京城展示云南都指挥使司实力的好机会。

而且,还能顺便派人去当面陈述一下现在他们面临的困境。

毕竟很多东西,都是无法放到明面上来讲的,基本的脸面还是要顾忌的,而且这种龃龉,说出来对自己来讲也不是什么好事情,只能派特使跟皇帝单独奏对。

“立即挑选一批精锐火铳手,准备启程前往京城。”沐英果断下令。

“另外,冯诚你跟我来一趟。”

沐英麾下有三员大将,分别是云南都指挥使宁正、都指挥同知汤昭、都督佥事冯诚。

这三人的出身,都非常有背景。

汤昭是汤和的远房亲戚,而宁正早年是韦德成的养子,改名韦正,跟随韦德成归顺朱元璋,参与攻克滁州、和州、太平府、建昌等战役,韦德成战死于宣州,赠昭勇大将军、中翼元帅府副元帅、京兆郡侯,宁正袭职,代替率领其部队,在元末将领部曲制度下,自己单领一个小山头,还是开国功臣。

而冯诚,则是开国功臣冯国用之子,宋国公冯胜的侄子,冯胜就不说了,明军现在资历最高的几位公爵之一,而冯国用又是何人?为什么三员大将,沐英不派其他两个看起来也有背景的人去?

原因很简单,冯国用当年负责掌管朱元璋亲兵,被委以心腹之任,乃是亲军都指挥使,而至正十九年冯国用病卒于军中,年仅三十六岁,因冯诚年幼,朱元璋命冯胜代领冯国用部。

说白了,当年宋国公冯胜发家,都是代领的冯诚的部曲,再加上他爹是朱元璋早年心腹中的心腹,这两块护身符在身上,哪怕奏对说的实情不入耳,朱元璋也不会拿冯诚怎么样的。

再加上如今云南的边境局势,确实在安南国的挑动下已经非常紧张了,与广西的联合作战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可以说是不堪其扰。

第12章 大孙不会害你第165章 来自道衍的信息第125章 大明版“杯酒释兵权”第155章 被皇帝认证的先知第148章 还有人敢欺负咱大孙?第151章 来自朱樉的怨恨第101章 爷爷想做海贸生意?缺钱有办法啊第215章 焦煤炼钢法,工匠们的震惊!第88章 李景隆,咱还是低估你了!第79章 牛痘接种法的神效,震撼的江南灾民!第65章 来自龙虎山的线索第219章 哈密城破,威震西域!第254章 交趾布政使司成立第163章 先找个狗头军师吧!第55章 世界局势与蒙古人的威胁第100章 远洋舰队花费,朱元璋的烦恼第149章 五爪龙床,僭越之罪!第10章 重新燃起希望的朱元璋第247章 局势突变,大溃败第3章 爷爷你穿越到大明了?第97章 马戛尔尼进自来火鸟枪第202章 朱雄英的反行业垄断调查第62章 迈不过去的槛,王朝周期律!第75章 世界地势图!震撼无比的大明众人!第135章 靴尖上的大明第195章 匪礼失而求野兮第146章 卧槽,舅姥爷!第1章 爷爷,我想你了第138章 观音奴:此人不是太子殿下吗?第73章 卷什么卷?出海吧!第5章 洪武宝钞的价值第131章 如何确认身份【求保底月票!】第254章 交趾布政使司成立第139章 观音奴的心病第14章 马皇后:把蓝玉和李景隆送下去第217章 兀纳失里的恐惧第94章 朱标的推测:允炆就是“永乐帝”?第15章 道衍觐见,阴阳炁海之谜!第64章 女真人覆灭!第251章 兵临富良江第83章 别古崖的秘密第138章 观音奴:此人不是太子殿下吗?第206章 压缩饼干带来的震撼第235章 南方局势第187章 老朱力排众议第159章 东宫属官们的劝谏第134章 朱雄英的伪装身份第188章 第二个任务第137章 解缙的介绍信第17章 如何守住漩涡的秘密?第250章 鸡翎关破第43章 “送点人下去”的可行性第233章 风帆战列舰下水第48章 来自姜老师的解答第230章 大受震撼的日本南朝使团第190章 离家出走的表哥李景隆第15章 道衍觐见,阴阳炁海之谜!第190章 离家出走的表哥李景隆第104章 大明战神还有第二代?第21章 名为“空印案”的未来天机信息!第136章 初遇解缙第26章 道衍:若燕王不弃第230章 大受震撼的日本南朝使团第10章 重新燃起希望的朱元璋第168章 第一个预言应验第99章 派往日本锦衣卫的回信第184章 袁珙的投名状第224章 来自郑梦周的求救信第173章 礼有嫡子而无嫡孙第134章 朱雄英的伪装身份第61章 黑麦与木薯,神种降临!第245章 两线战略第55章 世界局势与蒙古人的威胁第243章 朱元璋的决定第209章 众志成城第13章 医学奇迹,戴思恭的震惊!第133章 穿越大明第214章 大明的技术瓶颈第195章 匪礼失而求野兮第190章 离家出走的表哥李景隆第238章 幼军演习第4章 我原来是穿越者?第87章 朱元璋:老四发动了靖难之役?!第142章 还请王妃告诉我答案第99章 派往日本锦衣卫的回信第11章 李奶奶的过期药第33章 坏了,爷爷不记得前世记忆了第111章 殿试上怒喷海禁政策的解缙第138章 观音奴:此人不是太子殿下吗?第209章 众志成城第168章 第一个预言应验第104章 大明战神还有第二代?第112章 大明世界的改变第219章 哈密城破,威震西域!第141章 四海商会第86章 您说我应该回到大明吗?第13章 医学奇迹,戴思恭的震惊!第46章 朱允炆:这啥啊?揪一株!第201章 工业愿景第4章 我原来是穿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