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二章 搪塞

保守派的官员,难得抓住了这个机会,疯狂的攻讦,没有注意到的韩琦的表情,其他人,绝大多数都没有这么细致的观察能力,这中间,有几个人看到。

韩琦是什么人,说是年轻官员的偶像也不为过,上马领军,下马制民,可以说是文武双全。

最关键的是职务,在30多岁的时候,居然已经是枢密副使了,这样的级别,这样的年龄,几乎肯定是宰抚一级。

被人指着鼻子说,可不是他的性格的,难道他早有准备?可是要怎么破局呢?韩琦的功劳很大,攻占兴庆府,谈下灵州和议,甚至灵州和议扩大,几千万头的牲口,在之前是无法想象的,现在却摆在了所有人的面前,功劳非常的大,大到无法加封。

卖掉30万的牛,还有众多的马,筹集了2000多万贯的启动资金,这个程序是肯定有问题的,有私分的嫌疑的,最终,有西北水利工程顶着,算是过关了。

这么庞大的水利工程,未来的收益可以看到,别说是3000多万贯,哪怕是5000万贯,甚至更多,达到目前灵州和西北的状态,也不算多。

不说什么水田旱田之类的,单纯一个水浇地平均的产出,全部开发出来,一年就高达1.5亿石,就算是按照汴梁的价格,扣除了必要口粮和支出,剩下的粮食卖钱,都能够的回本。

这才是短期效应,一个农田水利建设,最少,是要以10年20年为标准的,这也是大型基础建设最好的地方,容易在短时间,获得巨额的收益。

当然了,要考虑大量粮食上市之后的价格,也要考虑到本身的粮食,但是这一个农田水利工程的效果,绝对是可以称道的。

那这个作为攻击点,不但坐不稳,也没有意义,对于中枢都感觉到震惊的大兴农田水利工程,就算其中会产生一些偏差,或者是浪费和贪腐之类,没有人会在意。

投资是要看到效果的,哪怕是在北宋这个时代,对于投资收益不是那么明确的时代,可是这个明显有好处的投资,为什么不认可呢,难不成为了每年有可能创造庞大财富投资视而不见,而是去追着那些几万贯的绳头小利。

渭州牛马大会,这是一个违规操作的大坑,可是韩琦用一个史无前例的工程抵挡住了,这一点可以接受,也不能够去诋毁,可是授牛这一点呢?

之前这些官员们只是看到了,一个家庭一头牛,这个善政对于来到西北移民的好处,牛的出现,可以让他们更快的进入到劳动的状态,并且在劳动之中,获得足够的收益。

这个给一户一头耕牛,这是什么意思,难不成这一两百万的耕牛,要白白许出去么?

这就是保守派们抓住的机会,开始在这个问题上面,进行拓展,不给韩琦反驳的机会,想要的坐实这个。

没错,移民政策,除了朝廷固有的那些支持之外,其他的,就是各地本身的支出,就如同朝廷不可能帮助西北规定,给一个人授田10亩以上。

土地是属于灵州,对于中枢来说,灵州开垦了多少土地,这一点都不重要,关键是要上交税收。

可是除了土地之外的东西,就不一样了,这需要本地配备,这一点,这不属于农田水利建设,更不属于移民安置条款,这个支出,原则上,是要灵州和西北这边出。

如果是之前的,家家户户必备的那些生活必须品,农具,锅这些的东西,虽然整体数量不低,可是单独一件非常廉价,就算是上百万人,总数可能也就是十来贯,就算是这一笔钱,无论是西北来出,还是中枢来拨款,都不是什么大问题。

可是100万头耕牛,用脚趾头就可以知道,中枢不可能给予拨款的,不说灵州,西北有钱么?没有,如果西北本身有着强大的造血能力,那么中枢为什么这么的头疼,在西夏存在的时候,每年向西北投入多少资源。

既然如此,那么这个牛,就是要动用灵州和议的牛,这也是这些保守派们,攻击的重点的。

“都说完了?”看着一个个跳出来保守派的,韩琦心知肚明他们的想法,没有组织,只是想要看他们跳到什么程度。

现在,翻来覆去了半天,来来回回,所说的,就是同一个意思,那么也没有必要让他们说下去了。

听到了韩琦的话语,打头的那个这才醒悟,自己怎么昏了头了的,如果韩琦直接放弃了这个方案,他该怎么办呢,怎么不等尘埃落定了再说。

似乎注意到了这个官员的表情,特别是明显色变的脸,韩琦哪能不知道他的想法,直接说道:“我没打算的停下这个政策!”

这个官员生怕韩琦改变想法一样,大声说道:“那么韩总管能不能说明一下,这些牛来源于哪里么?”

“来源于哪里!”韩琦冷冷一笑,说道:“是灵州农场的。”

灵州农场,这个官员脸色一变,怎么把这个给忘记了,这似乎也说的通。

虽然说,按照规定,所有军中的缴获,都需要上交,可是在实际战争的时候,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把缴获的东西,送到中枢,再拿回来,真的当这个时代的交通状况是飞速啊。

不说东西值不值,单纯来回的运送,这些东西价值就大打折扣,特别是边境苦寒,枢密院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都掌握在手中,只要稍稍面上过的去就可以了。

对于这个,缴获问题,一般都是各地自己处理的。

在西夏这一战过去的时候,曾经略微的提过了一下,在占据了灵州之后,缴获了若干,然后就略过不提。

如果拿着这个缴获,全部给韩琦拿过去,那肯定是有问题的,而且是大问题,可是如果,韩琦硬说这个是灵州的缴获,然后作为西北吸引移民的优惠政策之一发下去,这一点毛病都没有,放到任何地方,都说不出去。

韩琦的话一说,所有的保守派官员,全部都住嘴了,虽然一些精明的,感觉到有些不对,可是从这个明面上,也找不出来问题。

第八百三十章 通信手段第二百九十九章 高炉炼钢第五百一十二章 禁军换装第六百五十四章 纵横辽东第八百七十章 两条通道第二百四十七章 各种革新第三百四十六章 水泥路 铁路第八百四十九章 潜移默化第四百一十章 保守派第二百一十九章 商业指标第六十章 历史长河第八百五十六章 飞剪和先驱第二百五十六章 逼迫章得象第五百七十一章 战时仓库第三百一十六章 一语道破第四百五十三章 炮和船第五百六十五章 解决运力第八百五十二章 人口流失第二百七十三章 火药之威第七百零九章 生命和死亡第三百九十一章 拿钱的条件第一百四十七章 净利第七百七十九章 中京陷落第四百六十八章 望远镜第三百五十一章 贵妃探家第八百八十一章 火车冲卡第二百六十五章 划时代武器第六百三十一章 开门红第二百七十七章 宠妃的冷宫第三百二十一章 攻城和博弈第八百七十九章 两纵两横第八百六十章 前进基地第二百四十八章 销售途径第二百一十章 肥皂第八百六十章 人口素质第三百一十七章 兴庆府陷落第五百一十八章 走向海洋第一百零四章 薛玉回归第七百八十三章 精神压力第四百六十八章 望远镜第七百九十三章 芥末和山葵第三百三十七章 边境互市第六百一十一章 跨越热武器第三百二十六章 占据灵州第二百二十八章 追随的人第三百九十八章 水利和防灾第五百三十一章 误差和灯塔第二百七十七章 价格问题第二百零一章 死了,都死了第七百七十一章 视察寝宫第四百五十二章 造船技术第四百七十五章 樊楼新楼第八百四十四章 转移视线第二百六十七章 数据的力量第七百二十七章 火炮平推第二章 船到南乐第八十九章 被看低的长弓第二百一十章 肥皂第七百九十六章 说动第一百三十八章 火爆销售第一百九十一章 海上贸易第一百七十章 特殊抽奖第六百五十七章 发展数据第五百九十章 教育改革第二百六十五章 划时代武器第七百零一章 金属定装弹第二百一十五章 利润惊人第八百一十二章 新五京第二百六十八章 偷工减料第二百九十一章 志不在此第三百五十一章 贵妃探家第六百九十三章 南攻北进第六百二十八章 拖网制作第六百五十章 长城,长城第二百六十九章 火药和地道第五百九十一章 礼送出境第三百九十二章 市场建设第五百八十八章 学科选择第六百零五章 新式长弓第五百八十四章 发电机和灯泡第六百四十七章 拿什么证明第一百四十章 馒头到包子第一百二十四章 广阔市场第七百三十四章 最坏的结果第二百四十章 初阵第八百五十章 玉米找到第八百一十章 不同角度第二百四十六章 危机降临第五百九十一章 礼送出境第七百七十七章 福康公主第九十七章 正确打开方式第二百二十一章 计相叶清臣第二百六十三章 地图炮第六百四十四章 西北热潮第四百六十六章 携带礼物第七百一十章 掠夺人口第五百章 韩琦的请求第一百五十五章 分销代理第八百零二章 韩琦的探索第七百二十四章 最终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