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二章 镇国基石

询问完了战斗的套路的时候,狄青很自然的问道了日常维护方面的问题,可是得到的答案,却是很少。

稍稍一想,他也就明白了,棱堡的战术,到了让他都感觉到惊艳的程度,不是说这些团练真的就很强,他们充其量就是一个比葫芦画瓢。

不过是当时定海侯对他们培养的多了,从头到尾的训练一遍。

具体的维护,修建和警戒,这需要在长时间之中总结出来规律,这个规律,不知道是没有被总结出来,还是被漏掉了,不过,这不是什么问题。

在枢密院的记录之中,有棱堡的全部建设方法,从枢密院和工部局,支援到的西北的工匠,也带来了建设棱堡的第一手资料,只要确定棱堡的重要性,要重现它没有问题,只是其中,需要一款关键性的材料水泥。

没错,就是水泥,这个名称听起来很奇怪,水做的泥,还是水合的泥,之前感觉,或许就是黄土的一种,农村家庭,土培房,就是用黄土作为粘合剂的。

当时他漏过了这个材料,现在,看到了保州苗家庄的棱堡,他才明白,他小看了这种材料,这个到现在,北宋都没有办法解决,还是依靠定海军的进口。

不过想来,这玩意也不会太贵,毕竟,连一个完成品的棱堡,加上人工在内的其他成本加在一起,才2000多贯,这对于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商人来说,都不是一个很小的数字的,可是对于一个国家,特别是军事方面,简直是一个很小的数字。

军费大头,永远是装备和养兵费用。

盛唐的府兵制,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制度,那是因为,要全职养一个士兵,需要的钱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拿北宋禁军为例的,一套禁军的装备下来,100贯到120贯之间,单纯每年的薪俸,就超过25贯,这只是在这个士兵身上花销的很小一部分,训练,兵器更换,军粮和其他方面,保守估计,一个士兵一年的支出,同样会超过的100贯。

也就是说,2000贯,只是相当于20个士兵一年费用,可是带来的,却是无与伦比的防御强度,哪怕能够借助着这个棱堡,让边关驻军数量,减少个3成左右,对于军费的节省,都是一个天文数字,更别说,现在摆明了不止3成。

为了防备辽国,每年在河北的驻军,几乎超过了30万,这还单纯指禁军,厢军,民役,边军,这些五花八门的称号,甚至还有一些私兵,林林总总的加在一起,整个辽宋边境,驻军何止百万,现在呢,如果是按照200个棱堡来计算的话,最多20万就够了,这等于说减少了8成。

狄青甚至有些怨念,为什么,这个棱堡不早一点出现在他的面前,如果再早点的话,说不定,他的很多手下,就不会死在西北。

没错,狄青是从西北起家的,赫赫威名也同样来自于西北,作为一个没有背景,没有通过科举和武举起家的将军,狄青的成功,那是士兵的荣耀,几乎是从血海之中杀出来的,能够活到今天,也算是一个幸运。

可是狄青的幸运,却是伴随着无数的袍泽,牺牲和死亡带来的,甚至没有一些手下的帮助,他或许早就死在战场上。

西夏的狠毒,西夏的可怕,这是狄青铭记在心的,无数次都想要拿下西夏而不得,他甚至仔细的研究了西夏战术,说白了,猪突狼奔而已。

借助着骑兵更高的机动性,肆意的活动和渗透,一旦发现薄弱点立刻突入其中,短时间取得战果之后,就远遁,西夏特殊的环境,还有大量骑兵,成为了这个战术的依托。

要破解这个战术,实际上,也不难,一个就是在机动性上面,比西夏更高,类似汉武帝对突厥的做法。

在国力占据优势的前提下,耗费巨大的力气,武装起来一个真正的精锐骑兵,这个骑兵在战马,士兵等各方面,都不比匈奴弱,再加上中原精锐的装备,这就成为了霍去病封狼居胥的根源。

这一点,在北宋,首先不可能,多年的没有马,连静塞军这样可怕重骑,都在北宋的军队序列之中被去掉,更别说重新建立一个羽林卫,或许汉武帝时期,整个财政收入,跟现在的北宋不能比,可是辽国,也不是匈奴能够比,一支几万人的军队,几乎不可能产生好的效果。

第二个,就是尽可能的降低他们的机动能力,把他们限制到了某一定的程度上面。

这实际上,是北宋一直都在做,可惜,投入太过巨大,甚至在一些关键的时刻,一些重要的节点被拔除,一切都全完了。

棱堡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只要是在位置和距离合适的地方,不必寻找大山,不必寻找要道,只要位置合适哪里都可以建造,这就会形成一个平均分配的局面,面对着浑然一体的北宋,西夏根本没办法。

可惜,这个棱堡出现的有些晚,在宋夏之战,还没有展现出来的时候,西夏就灭亡了,韩琦在其中推了一份力,可是他更多的,是依托于炸药的威力。

狄青怨念,实际上,也是中原文明的悲哀,作为一个古老而悠久的文明,作为一个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铸造庞大的长城,来抵御游牧民族的攻击的民族,却没有率先发现棱堡。

如果不是赵信穿越而来,别说是现在,就算是再过500年,也不可能有棱堡这样的可怕防御工事出现。

原因很简单,水泥。

火烧,这是化学之中,最容易实现的一种反应的方式,自然界的一场大火,不小心混入到山洞火堆之中的物质,这都会成为原始人的启发。

在众多的人类之中,陶器几乎成为了标准的配备,不是这些文明的源头都一样,而是即自然而然的产生的,几百度的温度,哪怕在原始社会,也不是很难达到的,而陶土又是分布非常广矿物。

可是在陶器之后,就出现了分支了,炎黄子孙获得了陶瓷,各种各样美轮美奂的陶瓷,甚至到19世纪,都是一个秘密,长达2000年的时间,陶瓷都是来自东方的奢侈品,是价比黄金的东西。

西方虽然没有陶瓷,却拥有了水泥,早在古罗马,甚至是古希腊时代,水泥就出现了,那是石灰跟火山灰的混合物,它远不如现代水泥,却也比中国的粘合剂更好,所以在古罗马,古希腊时代,恢弘的历史建筑,比如说,斗兽场,比如说的希腊神殿,这些历经了千年,依然不朽的建筑物,成为了罗马和希腊的象征。

陶瓷为中国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却丧失了的拥有更可怕防御,把自己的乌龟壳弄得更加严密一点基础。

赵信的出现,更进了一步,现代意义上面的水泥,加上更胜一筹更近混凝土,水泥的特性可以把钢铁,砖头,还有砂浆这些东西,都完美的融合到一起,形成了类似石头一样的结构。

这样价格低廉,却效果突出,容易加工的城防,简直是为北宋准备的神物。

谁都知道,坚如磐石的堡垒,不容易被攻破,完全强悍的堡垒,也不是没有,只不过投入太过庞大了。

比如说东京汴粱,这个百万人口的城市,也兴建了可怕的防御,但这个,只是一个国都应有的体面,其他的,就算是大名府,也没有的兴建足够多的防御。

有一个数据就可以很明确的体现,北宋大名府的城墙,只有区区3600米,也就是3.6公里,平均到正方形上,边长也不过900米,也就是,作为北宋四京的大名府,只有不足1平方公里的面积。

在北宋少有3层以上建筑,房屋的结构又较为宽大的前提下,这个城内,有多少人。

就这样,大名府的建设,就投入巨万,如果不是大名府是扼守北方的咽喉,同时也是水陆交通的码头,这样才能够支撑这么规模的城市,换做别的地方,早就不行了。

打个比方吧,同样归为四京的河南府,也就是洛阳,这个曾经几朝古都,帝王气十足的地方,在北宋,已经只剩下的遗址供人参观了。

这些褒奖,看似很快张,却没办法说清楚棱堡的可怕,实际上,狄青已经足够的高估了棱堡的防御力了,可是当这个棱堡出现在了他们的面前的前提下,狄青才知道,这个棱堡这么的可怕,这是老天爷为北宋准备的,划时代的防御武器。

从战略的意上面来说的,这个棱堡甚至比长弓更加的可怕,如果单纯有长弓,最多就是,增加攻击力,让北宋面对游牧民族的兵马的时候,不至于被动挨打,也拥有反击的能力。

可是棱堡,却是一个的根基,一个让国泰民爱,甚至是让中原文明,再也不至于被游牧民族袭扰的根基。

对于农耕民族来说,只要能够把异族挡在国门之外,对于的的农耕民族来说,就是胜利。

农耕先进,在于,他用更少的人手,更少的土地,能够养育更多的人口,或许会因为人口的膨胀,再一次的遭遇危机,可是只要不受到外力的袭扰,却也会很快,从大乱走向大治,重新的起步。

从秦汉唐宋,一直以来的脉络都相对清晰,或许有所波折,可是一直都没有大规模的倒退,文明和科技,都是缓慢的稳步的发展,一直都站在世界巅峰。

可是在宋之后,却有两个倒退,一个是元朝,一个是清朝。

元朝的屠杀政策,让整个元朝只是占据中原百多年,就不得不退守漠北,重新回到了他们起家的草原,到了明朝时期,继承送的传统的时候,就有了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不过,好在明王朝还是延续下来。

可是到了清朝,300年的历史之下,最终让中国沉沦,1840年鸦片战争,抛开战列舰和火炮不说的,单纯那个时代,排枪枪毙时代的英军,他们的火枪的射程,大概是在100米到150米之间,绝对还没有超脱弓箭的范畴。

不说神臂弓,床弩这样的大杀器,就算是普通的强弓,灵活运用,在射程上面,也不至于处于绝对的劣势,跟不用说是火枪。

在明朝的时候,各种火枪数十种之多的,甚至还有比较精确的火统和连发火统,这些到了清末的时候,全部都成为了笨重火绳枪和鸟统。

一个慢的只能发射一发,然后拿着刀上去,另外一个,也就只能打鸟了。

文明的断层,对于文明时代是一个悲哀,跟农耕相对和平发展的种田文明相比,游牧民族,本就是在不停的厮杀之中,逐步成长起来的,他们身材相对健壮,同时经验丰富,只要有一个胜出者的,就会对中原产生巨大的威胁。

中原冒出一个雄主,就会战端他们手掌,让他们衰落,可是正好逢上中原低谷的时候,那将会是一个灭顶之灾。

可是游牧民族的管用战术,面对着棱堡,他们的优势,将会不复存在的。

别说是棱堡这样,一比多的兑换,就算是一比一的比例的,农耕文明也能够把游牧民族耗死,跟被说棱堡这样可能用1000个人,对抗10万人,如果10万人,不计代价的攻击的话,说不定,1000个人,甚至能够把10万人杀的三四成。

这样的交换,已经不是一比一了,是1比数十,这简直是改变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利器,他或许没有长城那么的伟大,可是投入更少,而且防御的节点更多,防御更加的稳定。

长城对于农耕民族,是一个保护,也是一个限制,有了长城,防备了游牧民族的攻击,却也禁锢了中原的扩张,长城对于内外,都是一个阻碍,可是棱堡不一样,他不依托地利,可以灵活的运用,防守可以,隐藏兵力进攻和反击,同样的可以。

中国历史上面,一直都寇边的各种游牧民族,他们是在争斗之中活下来的胜利者,有些人生下来就在马背上,厮杀几十年的时间,才激怒到中原,体格武勇,甚至是牺牲精神,都是上上之选,只要是族内的青壮汉子,几乎可以是人人皆兵,拉出去留可以成军。

他们有这样那样强大的地方,可是有一个最大的弱点,那就是是无一例外,人口较少。

草原的环境,哪怕是更大面积的土地,也承担不起更多的人口,西夏才几百万人口,辽国也差不多,如果不是占据了燕云十六州,想要接近千万,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后来崛起,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各部的时候,占据了甚至比辽国现在土地更大庞大的草原,也不过是划分了九十五个千户所,也就是说,九万伍仟户。

草原上,养活一个孩子不容易,一般的户,都是三四口人,最多也不过六七口,甚至因为征战,损失的也多,就算户均5人,人口也就是在五百万上下,后面满清,人就更少了,核心的满足也就是二三十万人,这也是满清一直都崇尚蒙满一家,如果没有这个作为基石,满清的人太少了。

能够一比一的消耗,这些游牧民族,根本就不是农耕民族的对手,只要不是连年战乱,中原的王朝,都是在几千万人口。

不过事实已经证明的,城墙和城市,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这牵扯到了人口和军队数量,就如同明朝对付满清平辽的方法,那是不断的铸造城市,如果说明朝的财政状况,如同北宋一样健康的话,满清早就被围死了。

明朝没有那么的有钱,加上从上到下贪腐成风,3000万的平辽费,可能出了京城,就要少掉三成,中间再加上层层的盘剥,真正能够运用的辽东的,就十不存一,缝缝补补的修建起来的堡垒,一旦被满清围困,当弹尽粮绝之后,等待他们的就是没顶之灾。

还有一个历史的可惜,如果当时,西班牙人传入的不是红衣大炮,而是棱堡的话,说不定,历史也会改变,可惜历史没有如果,甚至毫不客气的说,红衣大炮,西班牙方阵和棱堡,都有可能进入到中国,好大喜功的朝臣,更喜欢红衣大炮而已,再加上水泥这种东西,缺少了原产地中海的火山灰,他们要怎么造。

棱堡不一样,驻扎少,投入少,700士兵,每年的投入,可能也不超过1万贯,200个之下,也不过是200万贯,对于北宋来说,根本不是问题,还包含了本身应该支出的军费。

有了对棱堡的全面的认识,狄青对于接下来的战争,已经有心理准备了的,只要在接下来,禁军更换的过程之中,在整个河北的边关,兴建的最少150个各种各样的棱堡,然后在这些地方驻扎10万人,这些驻扎的人员,不用禁军,厢军都可以,以他们为重点,然后再配合一点民团,就可以把整个北方的防线彻底的防御好。

一个非常可怕防线,10万人就可以把北方几十万人守卫的防线,守卫的固若金汤,然后他就可以抽调出足够的军队,进行军事行动,一个被北宋寄予了很多年的行动,收复燕云十六州。

第八百零七章 展现肌肉第六百五十章 长城,长城第四百一十八章 韩琦野心第五百三十章 坏血症第六百三十四章 深加工第八百七十五章 釜底抽薪第三百二十三章 思维误区第三百零六章 战争将起第三百一十八章 混乱的朝堂第八百五十章 暗中出手第三百六十一章 辽人短视第四百二十六章 清洁和积肥第二百五十六章 精铁步人甲第二百五十九章 运费和工业第八百一十章 融合同化第五百八十六章 效率和扫盲第三百八十八章 追加资金第二百六十四章 骗人的吧?第一百七十一章 古代化学第八百零九章 新宋中国第二百二十五章 骑兵来袭第三百五十六章 元昊和肃州第七百四十八章 重型火炮第七百一十九章 珠江之战第八百四十二章 军队出动第八百一十一章 争夺和改变第三百九十四章 人力工程第二十六章 禁军会操第七百一十六章 行军方法第二百七十一章 庆历四年春第四百零三章 技术活和商队第一百七十八章 军事怪物第二百九十四章 赖皮韩相第八百七十六章 计划开启第八百五十一章 不同视角第六百五十七章 发展数据第六百三十九章 试探和布局第七百一十六章 行军方法第六百零七章 火炮起步第六百三十七章 铁路波折第三百二十章 建设费用第四百一十四章 开垦水田第二百三十一章 自请地方第八百八十一章 火车冲卡第八百四十五章 美洲桥头堡第六百三十一章 开门红第八百三十四章 捏鼻子认第一百二十章 棱堡原理第八百零九章 新宋中国第三百三十五章 知难而退么?第八百六十二章 堪察加半岛第七百一十一章 牛刀小试第三百二十三章 思维误区第二百五十六章 逼迫章得象第四百三十九章 高度作用第四十七章 连珠箭第八百三十七章 抽丁进行第六百六十一章 北伐之前第七十三章 远程阻击第二百五十四章 材料和科技第六百六十二章 进展顺利第八百七十四章 互助会第八百一十五章 发薪水第一百七十九章 丧心病狂的组合第四百零八章 药材热潮第四百一十一章 怀疑验证第七百九十二章 蓝鳍金枪鱼第七百一十九章 珠江之战第九十章 箭呢?第八百零六章 仁宗的决定第二百六十四章 骗人的吧?第六百二十章 各种船型第八百七十七章 暗度陈仓第八百七十三章 北宋受益第四百九十九章 施工进度第一百八十四章 科技树缺憾第二十五章 笔墨纸砚第二百二十四章 互相侦查第三百六十六章 灵州和议扩大第五十五章 试探进攻第一百六十九章 应对方案第四章 科技卡牌第四百七十八章 贵妃探家第二百三十章 弓箭对决第三十六章 盘点收获第八百六十八章 新的航道第四百一十七章 变法隐情第十三章 战争系统第一百八十八章 连弩和工程量第六百三十二章 长江渔场第六百六十九章 逃出生天第六百九十八章 春节新气第四百九十一章 铁路开启第二百九十章 钱币圈子第二百六十五章 渠道销售第七十五章 冲破阻截第七百九十七章 最后通牒第七十一章 夜的黑暗第九十六章 打脸啪啪啪第二百三十二章 西辽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