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六章 保暖和向北

为了保证在规定的日子出发,定海军动用了大量的起重机和人力,这才用了8个时辰的时间,把14万料的物资装到了船上,而军队则是早有准备,只是携带个人物品,在第三天的早晨登船,这一天也是之前规定的日子,在早晨的吉时,悄然的出港。

这是一次远征,一次全副武装的远征,当然是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庞大的船队,很快,就深入到了大海的深处,并没有走传统的航道,而是继续的向东,驶向大洋。

这是一个远征,一个前往到上千公里之外的一次远征的,因为要动用大量的军事力量,其中大半的船,都需要直航的,而不是如同传统的航行方式,借助着一个个的港口的接力,并不深入到大海的深处。

琉球,对于定海军来说,太重要了,而这一次的远征,也是一个巨大无比的考验,对于定海军来说,只要这一次可行,将会是一个新的高度。

站在船上周重和孙吉,他们两个是踌躇满志的,他们自身的理解,加上赵信给出的许愿,让他们清楚的,这是一个可以记载到定海军历史上面远航。

在经过了认真的考虑,赵信也考虑到了未来的关系,王雪跟周重两个人,周重在各方面更胜一筹,他去掌握琉球,也是一个最正确的选择。

在未来的一两年之中,琉球将会成为整个定海军真正的增长点,周重只要发展顺利,一定会成为定海军的文官第一人。

站在港口的王雪,看着远去船队,手中的拳头微微的握紧,失去了一步先机,或许会失去大半的机会,可是机会是给有准备的,怨天尤人永远得不到最好的机会,定海军才发展多长时间,已经有了现在的风貌了,不过是一个机会而已。

赵信如果知道王雪有这样的想法,肯定会欣慰无比,一个琉球,放在现在是很重要,可是他就是定海军的全部么?

赵信从来都没有打算,完全依靠海洋来立足,最初的打算,也只是在海洋上面立足,然后就转入陆地,甚至从某种意义上面说,连海岛,都未必是琉球最大。

因为地缘和地位的关系,定海军暂时没办法把手伸向陆地,甚至招募人员,在人员多到一定程度的前提下,也需要一些弥补,避免难以挽回的事情出现。

在一定的时间之中,定海军的发展,几乎是只能够迈向海洋,琉球是中国第一大岛,可是位于南方的海南岛,也只是比他小了一点点,更别说,还有其他的岛屿。

开发海洋,开发海岛,本就是定海军的既定目的,只有在海洋上面,有足够的积累,才能够威临大陆。

海上,不是说说而已,定海军的海军,各种的运输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海洋上面的行动,必定按照既定的方向开启。

当定海军形成20万料的风帆战舰,拥有差不多100万料运输的前提下的,定海军,一定会向北扩张的。

шшш▪тTk án▪¢ Ο

这一点,别人不知道,赵信却是一清二楚。

整个亚洲的版图上面,岛屿林立,可是真正称之为大岛的不算多。

东南亚有很多岛屿,距离北宋有些遥远,或许在拿下东亚之后,会考虑这一点的,拿下东南亚,并且顺势向大洋洲开启,在拥有了风帆战舰的前提下,那个距离几乎不是问题。

除了东南亚之外,南方就没有庞大的岛屿,相对于南方,北方,才是真正宝地,定海军因为赵信的位置的关系,他必须要向海外进行发展,在这样的前提下的,琉球和海南岛,这就成为了在这里,最大的岛屿了,可是中国的附近没有,并不代表别的地方没有。

向北,就有一个济州岛,这个岛屿虽然不大,距离北方却不远,地处要地,而且有常年养殖的习惯,只要开发好,对于中原,是一个巨大的支撑。

再向北,整个日本,那全部都是岛屿,就算不想直接的征服日本,不会动日本的本土,可是征服一下北海道还是可以的。

日本虽然有四个岛屿,可是北海道是日本最大的岛屿,同样的,也是世界上第21大的岛屿,他相当于琉球和海南岛这两个岛屿加起来,还要大一些。

这个日本最大的岛屿,现在,并不属于日本,历史上,在汉朝,北海道就归附的中国,唐朝时候,甚至得到了册封,在历史上面,要到明朝,伴随着明朝的衰落,才被吞并。

现在北海道上,只有少数原住民,在日本版图上面,只有本州,九州和四国,日本人很少跨越海峡,前往北海道。

如果说,琉球和海南岛,是现阶段,定海军发展的重点的话,北海道,就是迈向海洋阶段,发展的重点。

气候上,因为靠近北方的,北海道的冬天,更加靠近于大陆气候,是会下雪的,可是四季较为分明,更加适合耕种和放牧。

在不惊动北宋的前提下,这会是定海军最大的收获,跟别说,还有一个渔场,哪怕到了后世,海洋捕捞逐步泛滥的地步,北海道渔场,也是世界级的渔场,支撑着日本相当的经济总量的。

背负了赵昕这个身份,他肯定会走向大陆的,在陆路走不通的前提下,走海路才是最正确的选择的,从外围,广阔东北地区,甚至是的西伯利亚地区,拥有着庞大的土地。

高纬度地区,寒冷的冬天,是大自然带来的噩梦,在高纬度地区,冬天是一片绝地,雪地之中,那是生命的绝地。

低温,对于保暖措施不严密的人来说,那真的是噩梦,草原和一些游牧民族,可以在高纬度的地方生活,体魄是一个方面的,各种的兽皮也是关键。

哪怕是这个时代的自然环境,兽皮又有多少,就算是把整个森林和草原的野生动物都给干掉,又能够获得多少的衣物,游牧民族他们的人员并不多,要想以兽皮成军,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个问题,本身,没有多少的解决,要到元之后,才逐步的解决,可是赵信是穿越者,哪怕他不用去看,流行在这个世间保暖服装,已经告知了答案了。

皮草,棉衣,羽绒衣,前者的皮草,是这个时代,游牧民族们,抵抗寒冷的法宝,在高纬度的地区的草原上,没有这个,在冬季之中,几乎没办法出城。

棉衣,则是农耕民族的结晶,有了棉花,农耕的脚步,才会从中纬度向高纬度蔓延,只有棉衣抵挡住严寒,才可以在冻土地带生活下去,依靠着几个月,短暂的温暖季节,收获一季的粮食。

羽绒衣最早是在唐代,一些贫苦农民,收集羽毛,制作出夹衣,不会比一般的保暖衣物差,但是只是在少部分地方使用,没有流行开来的。

最近的记载,是在民国初年的1920年,一位丁姓的职员,在报纸上看到了一条记载,开始把鸭毛和鹅毛之中的绒毛收拢,最终这种产品被成为羽绒,只不过各国都未能生产,故而没有列入到名录之中。

在之后,就是新世纪的,伴随着各种的新的材料的使用,一些不容易漏毛的新的衣料的出现,让鸭绒更加的密封,羽绒衣才成为了冬天的标准配备,以重量轻,保暖性好而成为了主流。

不过,后两者有很多的问题,棉花虽然已经出现了,在定海军的推广之下,开始逐步的推广,可是形成规模,还需要时间,最少也是三到五年。

鸭绒和鹅绒,倒是可以的,在中国的南方,本身就有大量养殖鸭子和鹅的传统,把这些人们不喜欢的东西,变废为宝,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可惜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漏绒的问题,这就算是到了新世纪,也是羽绒衣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羽绒之所以保暖,就是因为,它是鸭子或者鹅身上,接触水东西,在寒冷的季节之中,可以让鸭子或者鹅漂浮在水上,保持身体的温度。

这些绒毛极为的细小,又不会如同棉花一样,相互的缠绕,本身就是一个的整体,这种绒毛,都是个体,稍稍有一点点的缝隙,就能够从中间漏出来,羽绒的保暖性能,甚至在同样棉花和兽皮之上,可是如果不密封好的话,稍稍漏掉一些绒毛,保暖的性能,就会大大的减少了。

传统的棉布,哪怕细小到非常的程度,都很难的密封鸭绒,只有新的材料才可以。

各种新的布匹,要在石化工业进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会出现,但是这个时代,有一种材料是可以拥有足够的细密程度的,那就是丝绸。

丝绸的直径,远比棉线小的多,只要用丝线构筑的,也足够的细密,只要编织的时候,尽可能紧致,就可以完成羽绒服的制作。

只不过,这样的代价稍稍有些大,还需要对工艺等的进行一定的调整的。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工业化的过程,还有各种机器的研制,一直都在进行,如果,棉花的大规模普及,出现了问题的时候,丝绸内胆的羽绒衣,肯定是会出现。

到未来,大量的鸭绒,还有棉布的衣服,逐步的成为了定海军的主要衣服的时候,寒冷的天气,对于定海军的影响,将会降低,

严寒或许依然是不可克服的困难之一,却不会成为生命的禁区,在尽可能的减少非战斗减员的前提下,他必然要走向北方

北方的游牧民族,永远都是定海军最大的威胁,取代辽国的女真,现在正在白山黑水哪里活动,而更加不可一世的蒙古,此时,还是辽国的附庸,广阔大草原才是他们家园。

明知道,他们在未来的几百年,就可以发展起来,甚至威胁到中原地区,赵信当然会行动了,他的行动,也不是被动的防御的

有了长弓和棱堡的组合,在守护游牧民族的时候,花费会大大的减少,在固定的几个点保持着防御力的前提下,特别是拿下幽云十六州,那些长城的控制权之后,整个北宋的安全是得到了保证了。

女真也好,蒙古也好,在没有得到幽云十六州地区技术的前提下,也就是一个游牧民族的。

在整个中国历史之中,也只有辽,金,蒙古和满清,他们是技术水准最好的,某种意义上面,高端产品,还有武器什么的,是压过了中原民族的。

前三者,都是因为幽云十六州,后者,则是因为东北,在东北在明朝被开发了之后,东北在某种意义上面,汉民的技术水准很高,初期的满清,别说是制式铠甲了,就算是普通的铁都很难,可是在一次次的放纵,一次次的胜利之后,他们网络了大量的汉民。

读书人,技术人员,还有普通的农民,满清的结构发生了阶段的改变,从一个游牧民族的流寇,逐步的成为了明朝最具威胁的力量,这不得不说是悲哀。

只要幽云十六州不失去,北宋不但可以拥有相当数量的战马,在技术的帮助下,不再是被动挨打,长弓跟棱堡的组合,也会在相当长的时间之中,守住防线,可是游牧民族的威胁会一直存在的。

趁着他们弱小的时候,打败他们,或许,游牧民族这么一个毒瘤,不可能一次被解决,可是赵信的政策,跟传统的政策又不一样。

草原和荒漠薄弱环境,让他们能够养活的人员有限,游牧民族一旦损失巨大,要恢复元气,需要时间,这个时间的,就是赵信发展壮大的机会,特别是铁路的出现,让游牧民族的空间会被进一步的压缩,在彻底被逐出亚洲之后,再想回来,那就不可能了。

第一百零六章 箭的作用第七百九十六章 说动第七百二十章 赢得轻松第二百六十三章 地图炮第二百八十六章 不锈钢6.1第六百一十章 海战为先第八百五十九章 膳食结构第四百零四章 以物易物第五百二十二章 棉花和帆布第六百八十六章 统计报告第七百九十九章 感动和庆功第六百四十章 到站陈留第三十二章 南乐县令第八百六十章 前进基地第四百四十六章 血色草原第六百二十七章 海洋捕捞第七百三十九章 分享快乐第五百三十章 坏血症第一百一十二章 谜团真相第三十章 真定王家第六十五章 追击扫尾第二百四十七章 驱使民众第八百二十九章 劳务派遣局第四百三十一章 东京政局第一百七十四章 防御选择第七百八十四章 基地曝光第二百三十四章 辽西之战第六百一十五章 运河规划第二百三十一章 保州兵变爆发第八百四十八章 无线电第八百六十四章 付出的代价第二百四十九章 反击成功第三十六章 盘点收获第八百一十八章 孔府私房菜第五十八章 无法承受第八百二十七章 另类刺激第三百二十七章 粮食问题第二百一十章 肥皂第四百八十七章 特别的邀请第三百一十九章 寸土必争第六百四十九章 猜测和支持第二百三十四章 攻城器材第五百二十八章 测量和验证第四百三十三章 狄青吃惊第三百六十一章 辽人短视第三十六章 盘点收获第三十一章 巨大威胁第三百一十三章 杂号将军第八百四十一章 海岛基地第四百四十二章 镇国基石第五百六十八章 战前等待第三百七十一章 马的作用第二百三十八章 无用的试探第七百八十八章 装甲列车第七百四十七章 攻击棱堡第七百六十八章 街道工厂第二百八十七章 硬币图案第五百三十二章 走向深蓝第五百五十二章 橡胶和蒸汽机第四百二十章 授田和耕牛第二百八十二章 矛盾想法第四十六章 羌族游骑第三十七章 3级卡牌第六百七十九章 人口提议第五百一十一章 幽云十六州第三百二十五章 长驱直入第八百五十九章 膳食结构第四十三章 危机迫近第三百四十六章 水泥路 铁路第一百三十一章 卖相不错第八百三十一章 雪片奏折第二百四十九章 反击成功第五百二十九章 航海补给第三百八十一章 牛马拍卖第六百零三章 变种的武器第二百八十四章 海阔天空第八百零一章 外交之密第一百五十章 农户养殖第八百零一章 皇元元年第三百六十章 奇怪的请求第三百五十八章 无人区第二百七十四章 广而告之第三百一十四章 固执的皇帝第七百六十二章 母妃前来第六百零二章 科研和滑膛枪第四百五十三章 炮和船第二百五十三章 梦魔缠绕第一百二十章 棱堡原理第六百五十二章 进攻辽东第八百一十九章 青梅竹马第二百零二章 错误判断第三百八十二章 开幕前夕第六百五十七章 发展数据第三百六十八章 两边交易第三百一十五章 寻找港口第一百八十六章 魔改防御第六百零六章 战场之神第四百六十章 污染治理第八百五十章 暗中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