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八章 庆历七年

铁路占据了巨大的资金,不但是北宋的财政资金,还有大量其他的权贵的资金,差不多就是四五千万贯,这基本上把北宋财政和大家族的的资金,基本上都被囊括在其中了。

可是相对于追逐利益的大家族的资金,北宋三司的钱,并不是全部的投入到了铁路建设之中。

铁路建设虽然重要,获利也相当的丰厚,可是这个铁路兴建,并不是全部,利益只是一个方面,对于三司来说,北宋还有更加重要的事情。

剩余的为数不多的资金,没有浪费,投入到了农业生产之中,确切的说是农业的改革上面。

定海军已经在西北,实现了粮食亩产的倍增,虽然有农田水利的关系,可是更多的是良种和肥料,合理的种植方式,也是提升亩产的关键的。

西北普及农业生产,那是天时地利的事情,西北本身就属于是新占的土地,这个土地上面的所有权人,或者就是西夏权贵,在辽夏之战之中,早就被杀的干干净净了,或者,就是被俘虏的普通人,那些人,基本上都处于最底层,连自身的安全都没办法保证,更别说是土地了。

西北所处的独特的环境,让西北几乎是一片的白纸,在这个白纸上面书画的东西,永远比一个画满了各种图案的纸上面容易的多,也因此,产生了非常惊人的效果。

别的不说,全部3000亩的土地,绝大部分都是新开启的土地,这样的土地上面,平均的亩产达到了4.5石,这个太不科学了。

4.5石,听起来不多,折合成后世的数据,大概也就是在400多斤的样子,别说是吨粮田,就算是普通的产量,也足以碾压他们。

可是在北宋,在这个农业基础还处于愚昧的状态,大部分都是靠天吃饭的时刻,这个简直是不可想象的成绩。

要知道,就算是农耕比较发达的地方,通过了多年的培育的,土地也分成了不同的种类,上等水田,永远是最贵的,也是最少的,平均的亩产可以达到3石以上,同样的,经过了两季的话,可以达到5石以上,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

古代的农田水利并不完备,再加上一些独特的原因,真正保证可以是上等的水田的,几乎非常的少的,这些也会成为家族传承的关键,在一些家庭出现问题,首先考虑的,往往是销售中下田,上等水田,那是在绝望,或者是彻底的破败的时候的选择。

中下田永远是所有土地之中最多的,中田还可以承受,两季的话,可能收获就是在3石左右,下田就不是一般的差了,除非是真的过不下去了,或者只有下田,否则一般的农夫会的随便的弄一弄,一亩地收个几十斤都算是正常。

可就算是用心来做的下田,他们的产量也会超过一石半,这样的产量,真的不是一般的少。

在西北却可以平均4.5石,或许有农田水利的作用个,可是种植的方法,还有其中使用的一些技术,才是关键。

对于北宋而言,数量最多的,永远是中下等的田,特别是在南方,水并不是问题的前提下,肥料和种植方法就尤为重要,别的不说的,只要亩产能够提升一点点,对于整个北宋的好处就是巨大的。

哪怕到了现在,北宋的粮食生产,迈上了几个台阶,可是对于北宋而言,谁都不会嫌粮食太多了,越多粮食越好,越多粮食,就越稳定。

土地掌握在了民众的手中,虽然大部分都是大户和地主,可是这些人,绝对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哪怕一件事情真的好,也需要一定的好处才可以。

这个扣子不能放,北宋政府不会给他们更多的好处,因为这是无底洞,甚至某种情况下,给了他们好处,这个好处到底有多少,能够落到实处,这就不知道了。

北宋之前是没有钱,好容易挤出来的钱,大部分都会支持一些农田水利建设,这就如同叶清臣那样,在从赵信哪里获得了足够的资金之后,直接就投入了北方农田水利建设。

这样的投入,或许最大的好处,是落到了大地主的身上,可是普通的民众也可以获利,最关键的是,这是一劳永逸的事情,一个农田水利的修缮,最少可以坚持很长的时间,比如说几年的时间,同样的,对于自然灾害,也是一个缓解。

现在,水利工程的修建,到了一定的程度,再修建,也没有太多的好处,反而耗费巨大,这种情况下,这些钱就可以投入到补贴的领域,这个领域必须要刻意的控制,比如说,多放在最底层的身上。

扶植和支持底层的民众,一亩地不用多了,几十文的样子,就可以产生效果,200万贯,就可以支持最少4000万亩的土地,哪怕这些土地,能够增加半石的产量,对于整个北宋来说,也是一个促进。

当然了,按照西北的数据,对于上田来说,提升或许不明显,中田提升个1石,下田提升个1石半,也是可以的,这样的提升就非常明显。

北宋看中的不是这些,投入到这些底层农户的资金,更多的是为了穿针引线,如果,整个北宋,超过9亿亩的土地,都可以达到西北的产量,整个北宋的粮食产量,将会上升到一个可怕的高度,而不是现在,平均亩产,恐怕连2石都不到,粮食在很长时间的,成为了北宋的制约。

完全不应该出现在北宋这个时间段的计划,就这么的被三司发扬光大,别说是三司还有沉量资金,就算是没有,集中整个国家的财富,用于时间差,投入到大型的建设之中,对于整个国家的提升也是明显的,这是后世的套路。

历史上,解放之中的中国,就是这么做的,很长一段时间之中,利用工农业的剪刀差,借助着农业补贴工业,然后集中资金开启工业,并且完善了整个中国的基础话工业,为之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北宋这样做,只是被动的,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可是实际上,在之后的时间之中,北宋的发展丝毫都不慢,并没有因为定海军的倾销,而走入到停滞之中。

这跟北宋本身比较开放,工商业都非常发达有很大的关系,同样的,定海军也没有进行搜刮,他的倾销,是做了一定的考虑,有一定的底线,到了一定的程度,不会肆意扩张的。

高速的发展,带来的是收入的激增,各方面的社会都比较稳定,底层生活不下去的人民,逐步被定海军更高条件给吸引,只要愿意去劳动的,都有一口饭吃,而上层,只要勤劳就会有收益,社会矛盾开始缓和的,因为土地兼并而出现的问题也缓解,特别是幽州的收回,给北宋民众带来了巨大的成就感,以前,如同梦魔一样的辽国,就这么的被打败了,北宋成为了整个东亚第一的势力。

这带来的变化非常的巨大,无论是从实质上面的收益,还是从成就感和国民满意度上面,北宋都是不错的,社会矛盾被明显的改变,再加上一些不错的管理掌握着朝堂,整个朝堂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这个发展的势头,一直都在延续,在三司做出来报告和计划,准备明年更好的发展之后,很多聪明一点的官员,已经认识到了将来,从事哪一个方面,更加的适合。

时间,就这么的快速的过去了,从高层到地方,整个北宋主流的声音就是建设,无论是农田水利建设,还是各种铁路的建设,总之,只要争取到一个,对于地方的发展就是巨大的,而财富的增加,也带来的商业的继续繁盛,这是一个两全其美的促进。

庆历七年到来的时候,北宋的各方面的情况都非常好,大量的资金投入进去,并且展现了效果,铁路因为修建的关系,还没有显现,可是之前的铁路,加上农业的投入,已经初见成效,北方和西北,大量的新增土地,造成了收入上面的激增,这些都促进了北宋的各方面向好,有钱了就好办事,不用拆东墙补西墙,不用8个盖子盖10个瓶子,就算是一些庸才,也可以游刃有余的治理,跟别说,北宋的官员,基本上的管理都是在水准之上。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刻,原来,比较经常出现的定海军,却逐步的消失在了主流的视野之中,虽然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定海军的产品,可是复制品,还有地方的投资,逐步的出现,开始蚕食定海军的市场,定海军已经不如以前那样了掌控着市场上面的所有的产品了。

是定海军被削弱了,还是定海军在各个方面都被限制了,不是的,定海军实际上,发展的不错,只不过有目的的进行收缩。

对于这些产品,本来占据市场的定海军,逐步的放开了市场,并不代表着定海军的利润在下降。

在工业化的最初级的阶段,一些最简单的工业,成为了必然的选择,因为最开始,定海军有赵信这么一个穿越者,对于一切的发展都非常的清楚,却也必须要在一点一滴之中,逐步的建设,最终才能够产生效果。

如果全部依靠赵信一个人,就算他是三头六臂的孙悟空,也别想把一切的事情都给办好了。

只要利用后世的理论,用一些流水线,或者是稍稍处理的机器,这些就能够获得巨大的收益,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把人集中到一起,用打工厂替代小型的农户,效率就可以提升很多。

可是伴随着产业的升级,特别是机械制造和重工业等的逐步的深入,这样的方法,已经不适合了,容易被复制不说,因为大量的产品产生,本身的利润也开始下降。

定海军有无数可以提升效率,获得巨大的收益的,不必纠结于这些方面,同样的,那些最早跟定海军合作,把定海军产品推行到各地的商人,也是定海军支持的对象。

从最初的简单机械,到后面的复杂机械,定海军逐步的从单纯的商品生产,开始产业升级了,主要是提升生产效率,用更少的时间,更低的成本,生产这些产品。

大量更加先进的机械的出现,一些最初级的机械产品,开始的淘汰,并且通过一定的渠道,流入到了北宋,催生了北宋的工业制造和实业的产生。

生产一件机械设备,他所创造的价值,可能是普通商品的成百倍上千倍,而初级的工业产品,在产量更大,同样的机械的效率更高的前提下,开始利润降低。

这也是生产发展的必然规律,后世,发达国家转移产能,首先是亚洲四小龙,之后,就是大陆,到了21世纪,伴随着中国的经济飞速的发展,在工资和各方面逐步的提升的前提下,又开始向外转移。

本身,这不是正确的发展轨迹,在工业革命开始了之后,可能要成百年之后,才可能出现转移,在最初的时候,工业革命的领军者,一般都会攥紧手中的这些技术,因为这些技术会给他们创造出超额的利润。

专利,似乎也伴随着这个发展而出现,最初,并不是为了传播,而是为了保护,保证先行者的权利,一定程度上面,延缓整个推广的过程。

对于定海军而言,这个过程快了很多,不是按照规律和工业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而是跨越性的,只要有一个方面,有突破性的发展,对于整个定海军的发展,都是革命性的,这一点从各种的机器可以看出来,别看只有两三年的时间,定海军的各种产品,最起码更新了六七代,有时候,一个新的机器,用了3个月,就换了,这在后世,这是一个巨大的浪费,可在定海军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正常的事情。

这就是定海军,这就是跨越式发展的北宋特区,他的发展,本来,就不是以常理能够判断的,他拥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第三百二十三章 材料之秘第五百七十七章 琉球发展第七百九十八章 人口增长地四百五十章 迈向海洋第二百二十七章 罢工和动荡第一百五十四章 无奈的刺客第二百七十章 长弓入禁第六百八十二章 捕鲸船第八百七十九章 两纵两横第二百二十三章 扩张的契机第八百零四章 开国大典第二百三十二章 西辽矛盾第八百五十九章 膳食结构第七百五十八章 递交国书第七百九十二章 蓝鳍金枪鱼第一百九十五章 棱堡卡牌第三百一十八章 神风来临第二百四十四章 工业的威力第二百九十九章 高炉炼钢第三百一十七章 兴庆府陷落第八百七十八章 水运和新铁路第八百二十章 培训科第八百零九章 新宋中国第九十七章 正确打开方式第八百七十一章 和平演变第二百九十三章 星辰大海第五百零五章 残酷诱饵第五百零二 章 最完美的基地第五百七十七章 琉球发展第三百零五章 前瞻眼光第八百一十四章 青工刁小雨第七百三十六章 定海现状第六十四章 斩首绝杀第七百五十一章 紫光殿议第八百四十章 工人商店第二百五十六章 精铁步人甲第八百七十七章 暗度陈仓第八十四章 长弓和北宋第四百一十四章 开垦水田第二百六十九章 研究人才第五百零七章 势如破竹第七百二十一章 后续影响第五百三十四章 风帆战船第八百四十四章 归家和礼物第八百五十一章 东南亚之战第八百一十六章 钱壮人胆第七百七十章 可怕的收入第四百二十六章 清洁和积肥第四百五十九章 人口和污染第一百章 便宜硬道理第八百六十三章 战争爆发第三百九十二章 市场建设第七百七十六章 韩琦出发第六百一十九章 继续争夺第一百八十八章 连弩和工程量第八百零九章 劳务抵达第五百四十八章 矛盾彰显第二百八十七章 港口选择第二百五十八章 曹刿亲临第三百五十八章 无人区第四百二十三章 反其道行之第六章 夜究卡牌第八百六十四章 付出的代价第一百七十二章 西班牙方阵第四百九十二章 朝会焦点第二百七十七章 宠妃的冷宫第六百四十二章 铁路争夺第五章 普通卡牌第十五章 金枪班值第四百六十六章 携带礼物第八百七十四章 互助会第一百五十一章 收集卡牌第五百三十一章 误差和灯塔第三百九十九章 兑现奖励第一百七十三章 砖和水泥第一百九十一章 海上贸易第二百一十章 肥皂第一百七十五章 波特兰水泥第六百四十八章 收复燕云的计划第二百二十八章 无奈、安营第一百八十四章 科技树缺憾第二百五十七章 面见韩琦第五百二十四章 棉花战略第五百五十二章 橡胶和蒸汽机第七百一十四章 长城修不修第六百零八章 铜可以么?第八十七章 训弓第二百一十二章 甘油第三百三十六章 改变方向第四百六十六章 携带礼物第七百九十一章 天空之梦第七百章 军事和修路第四百二十六章 清洁和积肥第二百一十七章 价格和利润第三百一十七章 防御和奏折第二百七十三章 拍卖会第二百八十一章 初见和西北布局第五百九十四章 温度和三态第一百五十九章 又出幺蛾子第三百三十三章 战场勘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