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飞旋的火龙

一下午的交流让徐杰感到身心俱疲。但是为了弥补自己策划失误所造成的损失,徐杰只得在晚上继续工作。既然要筹建陆军,必不可少的一点就是选择合适的武器。而在选择武器之前,徐杰必须要知道新军和日军之间的差别。

徐杰在白纸上首先写下这样几个字:数量优势。根据史料记载。甲午时期日军在一线部队达到6大主力师团,合计15万人以上。每个师团平均2万多人。这是日本明治维新后积攒了20多年的家底。而北洋一线部队只有5万,众寡之势一目了然。即使考虑徐杰和北洋再扩编一些部队。(这些新扩编的部队只能是地方团练性质的,不可能得到中央的承认和补给)因为经费和政治的原因,也不可能数量太大。原因很简单,第一养不起。要知道日本当年常备部队只有不到20万(常备师团中有不少在甲午时期大扩编)。但就是这20万部队,每年的军费比日本海军花费的还要多!即使算上北洋的潜在盟友,北洋也绝对组建不出来一支可以与日军比肩的陆军来,而且清国中枢也绝对不允许在老李如此扩军!!

“火炮优势”。随后,徐杰在纸上有些下了这几个字。如果说相对于日本的13式和22式单发步枪来说,北洋装备的各种步枪有性能优势。那么在火炮方面,日军就占有决定性优势,根据徐杰回忆,日军野战师团每个师团装备75MM野战炮26门,75MM山炮13门,前者射程5千米,后者射程3千米。这绝对比清国拉出2磅野炮和加特林机关炮充数的火力要强上太多了!!而且除了日本各部队装备的火炮,日本在甲午时期一共自产了70MM级别火炮700门,炮弹50万发,即使在海路受到威胁的情况下,火力也绝对不是清军可以比的。

而这两点仅仅是硬件上的差距,至于战斗意志,训练方面的差距,这个根本无法用具体数字去衡量,一方是武士道精神武装起来的日本军队,一方是以混饭吃为主要目的的清军,此种差距,一想便知。

所以面对极端不利的情况,如果想要遏制住对方的进攻,那就只能在装备和训练上进行强化。而作为当时已经有的,最适合克制集团冲锋的武器。自然就是威名赫赫的马克辛机枪。每分钟高达600发的射速。(当然了,因为使用的子弹不同亦或者储藏时间不同,马克辛机枪的射速是以600发每分的标准上上下浮动,但是影响不大)而和马克辛同时代的加特林机枪和加纳德机枪都是手摇机枪,前者一般射速不超过400发每分,后者射速即使在设计者本人手中,最高射速也不超过250发每分。综上所说,真正的自动机枪马克辛的射速是最高的。至于马克辛机枪的战果,完全可以用以下几个例子来说明。在英国与祖鲁人的战斗中,50名英军使用4挺马克辛机枪在连续打退对手5波冲锋,射杀5000名部落武装。在1896年的乌姆杜尔曼战役中,马克辛机枪至少屠杀了多达1万5千名伊斯兰战士。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在对付装备落后的部队,那好,让我们看看日俄战争中的战例吧。在1905年1月8日的一次战斗中,2挺马克辛机枪在面对200名日军冲锋中仅仅射击2分钟,打出1000发子弹,对方的200人进攻部队就几乎全灭。至于马克辛机枪的可靠性上,奉天战役中,8挺马克辛机枪在一天之内打退对方7次进攻,射击20万发子弹而没有出任何故障。这足以说明了马克辛机枪是一种威力巨大,结实耐用的武器。

当然了,此时的马克辛机枪还有很多问题,重量偏大,不适合人工搬运就是其中最为明显的问题。不过在徐杰眼里,这些技术问题都是可以克服的。德国一战使用的MG08马克辛机枪,和英国人使用的维克斯机枪的射击原理都深深的印在了徐杰脑海中。相对而言,维克斯机枪比德国MG08机枪更轻(重量低了三分之一,但是加枪架的话,维克斯机枪依然达到了近50KG。)。更加节省人力,MG08机枪的班组一般式7人,而英国维克斯机枪可以用4人操作(有时也会安排6人机枪组)但是呢,维克斯机枪也有自己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冷却水蒸发的太快了~~。据统计,维克斯机枪打出500发子弹后,冷却水就会变成沸水。因为维克斯机枪的整个枪管都是浸泡在冷却水中的,相对而言德国的MG08的冷却系统更加耐用。而且维克斯机枪的冷却系统是没有防护的,一发子弹就可以让这支造昂贵火力凶猛的武器失去效用。而细致的德国人则在冷却水筒,枪架部分设置了防护装甲用来保护冷却水系统和主射手。(当然了英法后来也不笨,人家没有给机枪设置装甲,但是主射手有类似龙虾的钢板装甲进行防护,恍惚中有一种让人回归到骑士时代的感觉)最后一点,就是德国MG08机枪的高精度,其高精度来源于2点,一是稳定并且可以进行微调的橇式支架。二是专门配备的蔡司2.5倍瞄准镜。(在这里我们不能不佩服德国当时的光学技术,有的1战时用到2.5倍瞄准镜,直到现在居然还可以清洗成像~~)再有瞄准镜的情况下,MG08机枪的面对小集群目标在2000米距离内直射有很好的精度,而如果使用间接设计,即使在4000米内都有一定的杀伤力。而维克斯机枪一般射程在2900码到3500码之间(因为用的弹种不同所以射程有些差别)

所以综合考虑下,徐杰对马克辛机枪的改动有如下安排:第一,将原版马克辛机枪的枪机上方的弯曲解锁机构倒转过来,可以讲机匣整体高度降低2英寸。同时改进抛壳口,将原版马克辛机枪的向前抛壳改成向后抛壳。第二,水冷却系统参照德国的MG08设计,并安置适当的防护。第三,枪架使用维克斯的三角架,但同时具备部分微调功能。兼顾重量和效用。第四,机枪弹用德国标准的7.92*57无烟发射药子弹。如果可以,装备德国蔡司生产的专业光学瞄准镜。于是乎,徐式1889年版马克辛机枪的设计特点就新鲜出炉了。至于对后世的影响,可以用当年参加甲午战争的汉纳根的一句话来评价。1889年版改进机枪射出的子弹就是一只“飞旋的火龙”。

第317章 美国海军的家底第368章 会见依克唐阿第1335章 高不成低不就第854章 伺机而动第1073章 担忧第687章 攻击开始第453章 态势第1183章 嘴炮之战第810章 贝蒂和托马斯第952章 拉人入伙第1352章 总攻第533章 快速舰队第1434章 急转直下第148章 龙潜于渊第374章 决战圣地亚哥第1169章 最长的一夜(2)第3章 崛起中的日本海军第459章 减少损失第1248章 战争爆发第963章 舰队交换计划第143章 与俄国人的交易第1121章 围杀第816章 反咬一口第210章 大战拉开帷幕第943章 升级版VS翻版第649章 火线支援第376章 苦战第998章 雷霆瑟布鲁斯第482章 突击团第918章 战争准备第728章 经验教训第1129章 跑路第521章 与土耳其的交易第512章 无畏时代的开启第1536章 四面楚歌的同盟国第1049章 无与伦比的暴怒级航母1第459章 减少损失第1203章 悬崖边缘第139章 南洋也要买船?第731章 拉人入伙第195章 主力舰队的碰撞第1376章 战争前夜2第729章 斯佩舰队的意义第412章 诱敌深入第956章 两难的选择第516章 自造无畏舰第144章 尘埃落定第231章 新的开始第857章 意外第771章 被鄙视的法国武器第1200章 华夏鹰群2第727章 一天三十万英镑!第859章 撤退第1246章 风语者第473章 巨兽的末日第1132章 谋划第146章 龙潜于渊(二)第857章 意外第1203章 悬崖边缘第580章 合作意向达成第71章 没有陆军是不行的第31章 论势(一)第1185章 外援第754章 误入歧途的皇家海军第693章 敌后作战第957章 全新的局面第187章 拼命第176章 东海上的血案第464章 单挑第1063章 轰炸机部队第1403章 虎啸法兰西3第536章 海陆齐进第1006章 坑队友?第1326章 季风行动第316章 战备进行时第1285章 坚持与落幕第107章 和解第538章 马卡诺夫的建议第291章 德国访客第877章 黑虎掏心第1509章 风暴鸟的首秀第330章 佛罗里达海峡第1330章 呼啸长空3第1209章 舰载双发飞机第951章 协约国的野望第1046章 德国陆军的战略2第197章 血战(二)第595章 轻巡大乱斗第514章 铁道炮兵第786章 各种不足第1209章 舰载双发飞机第75章 迫击炮和海军陆炮队第18章 酒会上的费希尔第440章 秋山的困惑第1149章 右勾拳第1115章 反击第1187章 对攻战第604章 与西班牙人的谈判第1224章 大战前最后一次预演第457章 危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