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回 治理水患

第三十三回 治理水患

还是在替尧摄政的时候,洪水就一直在泛滥,为彻底治理肆虐的洪水,拯黎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虞舜举荐文命接替了崇伯鲧的职务,投举国之力治理水患。登上帝位以后,继续将治理水患作为第一要政。

大禹治水自帝都开始(《史记集解》:“禹行自冀州始,从壶口山开始,经雷首山,直南至华阴。冀州,西河以东,南河之北,皆冀州也。”《禹贡锥指》“以冀州帝都,河为大患,故先冀”《禹贡》:“冀州既载,载,始也。冀州,尧都,故禹理水自此而始也。以唐虞之都不言封略,余州所至,即是其境矣。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壶口山,在今文城郡吉昌县。太岳,在今平阳郡霍邑县,即霍山也。雷首在今河东郡河东县,此山凡有八名,即历山、首阳山、薄山、襄山、甘枣山、中条山、渠猪山、独山等名是也。)。

治理到华阴之后,禹便带着人夫在神柏峪(今芮城县城南黄河边)安营扎寨,然后带横戈、真窥沿共水北上,查看共水的水患情况。禹看到父亲在共水修筑的那些堤坝已被洪水全部冲垮,共水两岸受灾非常严重。他心如刀绞,立即决定治理共水(《中山经》说:“甘枣之山,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水经注》卷四《河水下》引此文,并说:“今诊蓼水,川流所趋,与共水相扶”,是以蓼水为共水,在今山西西南隅,芮城县境内)。《禹贡》“水患莫大于河” “治水从治河开始”)的水患。

禹治理共水从源头开始(后世为纪念大禹治水,命村名为禹门口村)。用疏导之法,一直治理到神柏峪,导共水于河。(因大禹治水之故,后人取地方名叫“大禹渡”。 神柏峪有一棵数千年的古柏相传是大禹治水时所栽。后世之人为纪念鲧、禹父子两代的千秋功德,在古柏旁建庙祭祀。《神柏峪重建禹五庙碑记》:“临渡之处有古柏焉,地名神柏峪。” “后人思其名德,建庙于峪上,遂名彼渡为大禹渡,以显圣迹,思不忘也。”。大禹庙年代久远,“逮胜明万历年间,鸟飞剥落,风雨飘摇,户牖(you.窗户)网以蟏蛸(xiao.shao.蜘蛛),堂庑籍为茂草。渡头居民,目睹心伤,移其庙于村中,春祈秋报,常祀不忒(te.差错)。”清嘉庆十四年起, “稍存率意,贪贾离心,舟楫上下,陷溺者时有。说者谓,河水沸腾,维建大禹行宫,是以镇之。”道光四年(1824年)四月(“渡头民众卜得吉地于村东大阜之峪。去峪上旧址不二百武,建正殿三楹,香亭三楹,午门三楹,露台三楹。”)庙殿盖成以后,(“饰金肖像,画梁雕楹,嵌以釉瓦,绕以长垣。”“工即就,首事人等,恳余为文,以纪其事。”)自此以后,世代祭祀。)

(大禹渡在夏朝时期,就已成为夏王朝最主要的渡口。夏王朝以晋南、豫西为中心,诸多活动都要从大禹渡来回渡河。《中华辞海》:“夏族的起源与搬迁:夏族的迁徙极有可能是从汾浍、安邑的中心地区沿此通道南下至黄河边,再经大禹渡等渡口过河而达‘南河’‘禹甸’等地。夏王朝中晚期,再统治范围扩大,但始终以豫西、晋南为中心。”)。

治理共水之后,禹便带着民夫去了龙门山(山西河津县境)。龙门山的北面是从极之渊。阳纡大泽,水深亦宽,一望无际。雍、冀二地的水患根源就在此地。如不凿通,那水势仍旧宣泄不畅,随时都有可能泛滥成灾。于是,他安排苍舒、梼戭二人组织民夫,动工开凿龙门山。

一切安排完善以后,禹沿水流北上,到了孟门山(柳林县孟门镇境,距壶口瀑布下游五公里处,“十里龙槽”下方,在黄河谷底的河床中,有两块梭形的巨石,巍然屹立在巨流中,形成两个河心岛.这就是古代被称为“九河之蹬”的孟门山。《淮南子》:“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西周穆王时代(前1009年)山西吕梁武当山玄武道场为了祭祀鲧禹治水之功绩,在孟门的庄王山麓禹王石附近创建了孟门道院。)这里亦是他父亲流过血汗的地方。为了慎重起见,他沿山脉水势再观测了一番。决定在山口的南边向南开凿一条山川,让孟门山上喷下的水顺着山谷中间泻下去。

历经了十三年艰苦卓绝的奋斗,疏通了九条水患严重的支流河道:最北边的一条川位于河北献县东南,这条川难度极大,屡凿不成,徒夫震骇。文命给这条川取名为徒骇河(徒骇河属于海河流域,位于黄河下游北岸,流经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从西南向北呈窄长带状);第二条川位于河北省南皮县西北,叫太史河(古九河之一,《书疏》“李巡曰,禹大使徒从通其水道,故曰太史,在东光之北,成平之南。”即今河北省东光之产经交河之南,《齐乘》“逾漳而南,清沧二州之间,有古河堤岸数重,皆沮洳沙卤,太史等河,当在其地。”明一统志云南皮县北。);第三条河叫马颊河,位于现在山东省德县之南。这条川的地形上高下突,形状如同马颊。大禹给其取名马颊河(禹疏九河之一,水直入海。该河上广下狭,状如马颊,因以得名。起源于河南省濮阳县金堤闸,经清丰、南乐、河北省大名县,在莘县沙王庄进入山东省境。经莘县、冠县、聊城市、茌平、临清市、高唐、夏津、平原、陵县、临邑、乐陵、庆云,在无棣县黄柏岭以下流入渤海。);第四条河叫覆釜河,位于山东德县之南。经过河北省庆云县海丰镇入海。这条水中有许多洲渚,且有许多地方还可以居住。其地形形状如覆釜之形。按其形状,文命给它取名叫覆釜河(古九河之一。尔雅作鬴,书传作釜,古通。《书疏》“水中多渚,往往而处,形如覆釜,故云,在东光之北,成平之南,”即今河北东光之北,交河之南。《尚书地理今释》济南府德州有覆釜河,东北至海丰县入海。);第五条河为胡苏河,在河北省沧县,因其水下流,取名胡苏(位于今河北省东光县东南,古九河之一,《书疏》胡苏,其水下流,故曰胡苏,胡,下也,苏,流也,《汉书沟洫志》成帝时许商以为古说九河之名,有徒骇、胡苏、鬲津,今见在成平东光鬲界中。);第六条河是简河,位于现在山东省的恩县,这条河施工容易,没有难度。因开河简单,所以取名简河。(古九河之一,旧志称简河或陷河,乐陵旧志则称笃马河.位于山东省恩县);第七条河是絜(xie)河,位于现在的河北省南皮县。修这条河的难度较大,沿途多为山石,治之甚苦,民夫叫苦连天。所以文命给其取名絜河,是取苦的意思。(古九河之一,尔雅及书疏皆作絜,朱熹孟子集注作洁,《书疏》“絜,言河水多山石,治之苦絜、苦也,在东光之南,鬲县之北,”即今河北省东光县之南,山东德县之北,《舆地广记》“沧州南皮县有洁河,”);第八条河叫钩盘河,位于现在的山东省乐陵县东南。凿这条河是按其地形,顺势而就,弯弯曲曲,盘绕而前,形成勾状。所以给其以取名叫钩盘河(古九河之一,一作钩般,又作钩股,《书疏》“李巡曰,言河水曲如钩,屈折如盘也,在东光之南,鬲县之北,”治今河北省东光县之南,山东德县之北,已湮,《齐乘》东无棣县北有陷河,阔数里,西驼德棣,东至海,兹非所谓钩盘河欤。);第九条河叫鬲(ge)津河,位置在山东省的平原县境。此河多厄狭,可隔以为津而横渡,所以文命给其取名叫鬲津河(古九河之一,《书疏》:“李巡曰,治水狭小,可鬲以为津也,在鬲县,九河所在,徒骇最北,鬲津最南,”鬲县,今山东德县,今以鬲津名者,为四女寺减水河,乃运河支津,由山东之恩县东北流,经德县南,折北入河北,经吴桥、宁津、南皮诸县,复入山东境,经乐那个县北,又东南入盐山县界,经元棣县北会宣惠河,由大沽河口入于海,俗称老黄河,亦曰东黄河,实西汉以前及北宋时黄河古道也。)。

这九条支流疏通以后,汇入逆河,东连碣石,通入大海。接着又治理了九大川:

第一条是疏通弱水(今张掖县界,理使西流,至合黎。合黎,亦张掖郡界中),到达合黎山(甘肃高台县城郊),使其下流流入沙漠;第二条是疏通黑水(黑水出今张掖郡鸡山,南流至敦煌郡,经三危山,过今南溪郡而入南海),到达三危山(敦煌市东南25公里),使其流入罗布泊;第三条是从积石山(又称玛积雪山,甘肃西南部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境)开始,经孟门山、龙门山、雷首山到华山北面。然后往东经砥柱山到孟津,经雒水北岸到大邱山,在向北经过降水,到了大陆泽,将九河之水汇入逆河,排水入海,缔造了万古黄河,形成了千古伟业;第四条是疏导沇(yun.)水(湖北境),向东流是济水,济水穿黄河再流出来,汇入荥(xing.)波泽(河南境)后,继续向东,经陶丘北边,疏导进入荷水,继续往东北疏导与汶水结合。再往东,转北流入海中;第五条是疏导淮水。从桐柏山开始,疏通了泗水、沂水往东导水入海;第六条是疏导渭水。从鸟鼠同穴山(甘肃渭源县城西十公里)开始,向东会合了沣(feng.)水(陕西境)。然后将泾(jing)水、漆水、沮(ju)水导入渭河,向东流入黄河;第七条是疏通雒(luo.洛水旧时名)水。从熊耳山开始,向东北会合了涧水(源于河南新安县,注入陕西洛南白石山)、瀍(chan.洛阳城南至城东)水。再向东汇合伊水(河南淆山脚下嵩山腹背),然后向东北导入黄河;第八条是疏导瀁(yang.嶓冢导瀁,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汉水源头)水。从嶓冢山(bo.zhong.陕西西县至甘肃境)开始,向东成为汉水。再疏导向东,成为沧浪水(湖北襄樊境)。经三瀁(yang.)水到大别山,再向南导入长江。又向东流,汇成彭蠡 (ci)泽(称彭泽、彭湖。在今湖北黄梅西南,枞阳即今安徽枞阳,均在长江北岸。可见古彭蠡泽为江水所汇,其范围约当今长江北岸鄂东的源湖,皖西的龙感湖、大官湖及泊湖等滨江诸湖区)后,继续向东,成为北江。最后导入海中;第九条是疏导长江。从岷山(四川岷州溢乐县南一里)开始往东疏,分出一条支流叫沱水(湘西杂谷脑河)。又往东接着施工,到了醴(li)水(今三夹河,沱水东源于桐柏山南阳唐和县)。越过九江,到达东陵。再往东往北斜凿,汇成了彭蠡湖(今鄱阳湖)。再往东进入中江,然后导入海中。

治理水患的成功,不仅减少了人民的灾难,而且给百姓带来了大面积可耕之地,提供了生存的各种条件。文命在治水的同时治理了九大州,使九州的百姓安居乐业。

他在济水和黄河间的兖州一带,疏通了九条支流,雷夏泽也已经汇聚成湖泊。雍、沮二水共同流了进来,百姓都能从丘陵上搬到平原,在那些适宜种桑的土地上养起了蚕。这一带土地颜色黑而肥沃,草木旺盛,庄稼丰收。丰收的百姓,每年都为国都进贡。兖州一带所进的贡赋是漆、丝及有花纹的锦锈。

在从东海到泰山这一带的青州,疏通了潍(wei.山东境)水,淄(zi.山东境。)水。这里的土地颜色发白而肥美,海边上有大片可以煮盐的咸地。生活丰裕的百姓,为国都进的贡有盐细葛布及海产,还有泰山谷中的丝、麻、铅、松和奇形怪状的石头。莱夷的地方,也可以放牧牲畜了。

从荆山到黄河的豫州一带,伊水、洛水、瀍水、涧水导入黄河以后,这里的土质柔细,低洼的地方肥美而色黑。这一带为国都进贡的是漆、丝、细葛布和麻。

冀州一带的治洪征赋是从雷首、壶口山开始,其次是治理梁山,歧山,接着便施工到岳山南边、漳水流域。这一带土壤肥沃,所纳赋税在九州中是第一等的。

泰山以南至淮水的徐州,治理了淮水、沂水以后,蒙山(山东平邑县)、羽山也得到了治理。这里土壤颜色发红,有粘性而肥美,草木非常旺盛,属第二等的田地。这里所进的贡品是五色土和羽山山谷中产的雉,泽山南面的独生桐木,淮水下游的蚌珠及鱼类,还有黑色的绸布和白绸。

北到淮水,东南到海的扬州一带,三条江水(具体尚无定说)已流入海中,滩露出来的地上长满了竹子,草美树大。盛产的三色铜,美玉、竹编、象牙、兽皮、羽毛、等都成为贡品。

从荆山到衡山的南边,是荆州地方。长江、汉水都经过这里流入海里。九条江都被驯服,顺着河道而行,沱、涔二水已经疏通,云、梦二泽已经治理。人民过上了安生的日子,他们把象牙、兽皮、三色铜、树木,砮(nu)石、丹砂、锦缎、珍珠等特产做为贡品送到京都。

华山南边,西到黑水的梁州一带,沱(tuo.)、涔(cen出汉中南郑东南旱山)二水都已疏通,桓(huan)水(大渡河。出蜀山,行羌中,入岷江)得到了治理。汶水,嶓冢山(汉水发源于此,陕西省宁强县蟠冢山,自西向东流入湖北后在武汉注入长江。沿途接纳胥水河、旬河、堵河(最大)、丹江、唐白河等,)蔡山(现名周公山,四川雅安县境),蒙山(四川名山县城西侧)同时也得到了治理。这里虽边远僻辟,但所进贡之物很多,有金、银、铁,镂钢,熊罴、狐狸、大象皮制品及地毯一类。西起黑水(黑水河又名长石坝河,发源于四川省大邑县双河乡境内的大雪峰东,南流纳白英沟、三岔沟、麦秧林、冷浸沟等支流,在中嘴汇黄水河后名大川河,出大邑县境,经芦山县注入青衣江。),东到西河的雍州一带,泾水排入了渭水北岸的湾里,弱水排到了西边。漆水、沮水都已顺着河道流入渭水。沣水也与渭水合在了一起。西戎各国水患已平,民众生活安定。滩露出来的土地都是一等的好地,美玉,地毯一类的贡品,不断地送往都城。(《夏本纪》:禹“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马融曰:“禹平水土,置九州。”)

治理完九州以后,又开始治理九山。先从汧(qian.)山(陇西之闲,在今甘肃汧源县西六十里)开始,治理到岐山。歧山治理完后,再到荆山施工。荆山完后,越过黄河,再从壶口山开始,经雷首山一直施工到太岳山。又从砥柱山开始,过析城山,治理到王屋山。再从太行山开始,经常山,施工到碣石山,一直到海边。又从西倾开始,经朱围山而鸟鼠山,接着施工到太华山。再从熊耳山开始,经嵩山,到桐柏山,一直施工到负尾山。又从嶓冢山一直施工到荆山。再从内方山施工到大别山,最后,从汶山的南面开始,治理到衡山,越过九江,施工到庐山。

这个时候,九州四方土地都可以供人居住,供人耕种了;九州的大山都树了槎木标志,有了通行的路标;九州的大川都已疏导畅通了;九州的大泽都筑起了堤坝,九州之内都有了通往都城的大道;各州的土地优劣高低,都划分了三个等级标准,制定了赋税的规定。并将能耕的土地和百姓都赏赐给了各个诸侯。百姓生活必需的各种物品,都能生产出来。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禹贡锥指》曰:“及随刊已毕,高山大川,历历可数。禹于是定某山为某州之山,某川为某州之川,使各治其所有,则法加详矣。山川既奠,禹与益稷,四岳俾九牧各率其属,发人徒以就役。”叶氏曰:“辨九州之封域而分布之,使官各有守,以任其事,民各有宅,以任其力也。”九州定,官居其职,民定居乐业,生产发展)。

(《夏本纪》载: “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赋止甸服,贡尽九州。赋止中邦,贡兼四海。”“夫赋出于百姓,贡出于诸侯。”)

划分九州之后,叙次分别为冀、沇、青、徐、扬、荆、豫、梁、雍。从现在的中国地图来看,九州呈现顺时针方向,足见当时帝舜对九州方位心中有数。帝舜列举各州的土产,筹划四方辐辏的朝贡贸易,也就是在构想古代中国最早的天下体系。这标志着中国的农业文明已经脱离了“只几个石头磨过”的儿童时代,开始步入铜石并用的少年阶段。因此,《禹贡》实际上是流传下来的人类最原始、最壮观、最久远的英雄史诗。

治水期间,文命劳苦身躯,集思焦虑,跋山涉水十三年。三十岁才娶了涂山氏的女儿为妻。辛日结婚,甲日便外出治水。后来女攸化石生出了启,还是由女娇抚养成人,自己却没有抚养过一天。治水期间,他三次路过家门,都没有时间进去看一看。身为朝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臣,在衣着饮食方面非常的菲薄和不讲究,居室也是简陋低矮。他陆行乘车,水行乘船。遇到泥泞,就利用两头翘起,像船形的自制撬(ju鞋)走路。山行的时候,就穿上底上带齿的鞋,这种鞋上山时前齿短,后齿长。下山时前齿长后齿短。一年四季,随身带的都是用以测量平、直、高、低、远、近的准绳和规矩。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治水之上,立下了万事之功,受到了华夏儿女世世代代的称颂(《五帝本纪》中曰:“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

对于文命的巨大功绩,帝舜给予了高度的赞赏,推荐文命为帝的继承人。因其功大,谓之大禹(《尚书正义•大禹谟》,孔安国《传》言“禹称大,大其功”)。

大禹为人聪明机智,口齿伶俐,办事尽力。他明德有道,仁爱可亲,说话诚实可信,声音和悦,举止大方得体,行动谨慎稳重,勤勉端庄,堪称为仕居官之典范。皋陶非常敬重禹的人品,敬谨禹的品行,教人民法则禹,规定如果不照此去做!即以刑法来处罚(《夏本纪》:“皋陶于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

第十一回 雷泽捕鱼第二十五回 祸不单行第十九回 茅舍娶妻第二十回 全家团聚第十九回 茅舍娶妻第二十六回 平阳赴任第三十一回 虞舜让国第十七回 历山成邑第十三回 空青之祸第十六回 探亲庠弟第二十四回 双井逃生第十四回 河滨制陶第三十九回 禅位于禹第八回 化导众庶第三十回 功在千秋第二十三回 帝都探亲第十一回 雷泽捕鱼第二十七回 帝尧退位第三十五回 封象有庳第十八回 帝尧访贤第二十五回 祸不单行第十八回 帝尧访贤第十九回 茅舍娶妻第十二回 凤凰咀聚贤第十回 遭继母陷害第三十八回 雷雨荐贤第十八回 帝尧访贤第十三回 空青之祸第十七回 历山成邑第二十六回 平阳赴任第一回 虞舜降生第二回 虞槹续弦第三十回 功在千秋第四回 师务成子第二十七回 帝尧退位第三十一回 虞舜让国第五回 离家出走第十二回 凤凰咀聚贤第三十八回 雷雨荐贤第二回 虞槹续弦第六回 落脚妫水第二十九回 启贤治水第二十回 全家团聚第三十八回 雷雨荐贤第一回 虞舜降生第十一回 雷泽捕鱼第二十七回 帝尧退位第六回 落脚妫水第三十六回 墨臣警丹朱第十一回 雷泽捕鱼第三十七回 庠舍施教第二十二回 骡子不下驹第十回 遭继母陷害第十二回 化解斗殴第三十四回 历山省亲第三十二回 舜陟帝位第十三回 空青之祸第十九回 茅舍娶妻第三十五回 封象有庳第十六回 探亲庠弟第二十四回 双井逃生第二十六回 平阳赴任第七回 象耕鸟耘第四回 师务成子第十一回 雷泽捕鱼第二十二回 骡子不下驹第三十二回 舜陟帝位第三十八回 雷雨荐贤第十二回 凤凰咀聚贤第二十七回 帝尧退位第三十一回 虞舜让国第二十九回 启贤治水第二十三回 帝都探亲第十四回 河滨制陶第六回 落脚妫水第三十三回 治理水患第三十七回 庠舍施教第三十回 功在千秋第三十六回 墨臣警丹朱第二十回 全家团聚第十八回 帝尧访贤第二十三回 帝都探亲第三十一回 虞舜让国第十七回 历山成邑第七回 象耕鸟耘第二回 虞槹续弦第十四回 河滨制陶第三十一回 虞舜让国第十一回 雷泽捕鱼第三十一回 虞舜让国第三十二回 舜陟帝位第二十回 全家团聚第七回 象耕鸟耘第二十四回 双井逃生第二十二回 骡子不下驹第三十九回 禅位于禹第二十七回 帝尧退位第三十八回 雷雨荐贤第二十二回 骡子不下驹第二十七回 帝尧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