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教唆

长安城里的兴宁坊,是同文馆的所在。兴宁坊是接近城北所在,位置不算好,胜在接近市井,来往之人太多,鱼龙混杂。而在同文馆中的高丽国使团已经滞留在大顺京都接近一个月了,大使崔介安一直想要重启两国边贸,却毫无寸进。

高丽国大使崔介安,早已经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对于陆承启提出的领土要求,他肯定是不能答应的,派人回国征求国王王徽的意见,一时半会也等不到消息。

大顺不再提供吃食以来,多达五十人的高丽使团,每日的吃饭都是一个大问题。长安城的消费水平又高,五十人吃一顿,相当于在高丽国吃半个月了。个人带来的财物,很快便消耗一空,现在只能动用买“贡赐贸易”的钱财来度日,日子过得苦哈哈。

正当崔介安一筹莫展的时候,突然一个手下扬着一封书信,慌不择路地闯将进来,大喊道:“崔大人,外面有人丢了一封书信进来,上面写着崔大人亲启,却不知是什么人写的……”

说罢,那人气喘吁吁地把书信递给崔介安。崔介安疑惑地接过书信,信封上的汉字,笔力遒劲,一看就知道是一手好字。

崔介安也是书法爱好者,颇为敬仰前朝的柳公权、颜真卿等人,现在看到这手字颇有风骨,颜筋柳骨来说并不为过,不由地暗赞一声好。

小心拆开书信,怕一不小心弄坏了里面的信内容不怎么样,那手字已经非常值钱了。取出书信后,摊开一看,果然是相同的笔迹,崔介安不由地模仿起来,并没有第一时间去读书信。

良久,崔介安才叹道:“中华能人辈出,就是一个声名不响之辈,也有如此一手好字。..不愧是中华之国。比之我等小邦,高出太多……”

自哀自怨一番之后,崔介安才注意起书信的内容。刚看了两行字,便惊得大叫起来:“这……这封书信。是谁送来的?”

那人还在一旁恭听着,见崔介安终于问到点子上了,连忙说道:“也不知道是谁,刚刚才在后院之中发现这封书信,也不知道是谁。什么时候丢进来的。要不是……要不是我等去马厩查看那些马,也见不到这封书信……”

崔介安皱了皱眉,快速地把书信看完之后,沉凝良久,才缓缓说道:“把所有人叫来,我有话说。”

那人不敢怠慢,告辞出去后,召集了高丽使团的所有人,齐聚大厅之中。崔介安一扬手中的书信,说道:“这是刚刚才发现的一封书信。里面说了,要是我们想逼迫大顺就范,必须按照信中计策行事。我看了看,觉得还算可行,在这里问问大家意见。”

见底下的人都在听他说话,崔介安的虚荣心得到了最大的满足。与大顺不同,高丽国内,受胡人影响,高低等级森严,大顺拍马也赶不上。崔介安把书信的内容一说。余下的人都不敢说话,等着崔介安发表完意见,让他们说话才敢说。不然的话,以后肯定会被穿小鞋。

崔介安缓缓地把话说完。高丽副使才疑惑地说道:“大顺的秀才们,真的这般好唆使吗?”

崔介安冷笑道:“大顺已经把我们逼得无路可走,现在唯有此法,能让大顺知道,我们也是不好惹的。兔子急了都咬人,何况是我们这些高丽?”

余下的人。都不敢发表意见,皆等着崔介安发号施令。崔介安极大地满足了指点江山的范儿,才一字一句地说道:“你们皆是高丽国中有学识之辈,就是在大顺里面,也算是佼佼者了。现在你们撰稿,发给报馆,挑动那些秀才举人们对抗,我就不信了,这些个秀才会不上当?”

高丽副使拍马屁道:“崔大人这一招,实在是高,实在是妙!这样一来,大顺无暇他顾,专门处理这一件事了。等我们的人带着我王的旨意回转,看那个小皇帝怎么办!”

崔介安被他这马屁拍到了心坎上,得意洋洋的摇头晃脑道:“不错,就是这个样子。哼,这小皇帝不拿我们当回事,我们还要拿大顺当回事吗?把这趟浑水再搅浑一些,看你怎么收场!”

高丽国使团都憋了一口气,无需崔介安多说,一个个都在打腹稿了。为啥崔介安这么笃定,报馆会接受他们的文章?皆因现在掀起了读书人之间的骂战,各个报馆都缺写手,有人投稿,自然再欢迎不过。

百姓们也爱看,赚的钱也多,利益驱动下,这些报馆一个个便大肆刊登这样的文章。同时带起了印刷业的发展,一个个印刷作坊,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一直从长安城中开到了长安城外。

监察司没有预料到,一向恭敬的高丽使团,突然间使出阴招。现在,他们的注意力都放在了京都百官身上,全力调查“乌台奏表案”,放松了对同文馆的监视。这才被人钻了漏子,酝酿出这一毒计来。

历朝历代的皇帝,怕的是什么?一是造反,说明了他的统治不稳固了;二是文人闹事,说明天下士子都不认同这个朝廷了。为什么大顺立朝以来,都不敢让文人讨论政事?就是怕他们情绪太激动,带头闹事!

陆承启在前世是一个愤青,自然受不了太过压抑的政治氛围。下旨开启言路,原意是好的。可这般一来,风险就加大了。

这里,就要说一下为何要尊儒术了。董仲舒向汉武帝献儒术,汉武帝欣然接受了。因为在董仲舒口中,儒家学说,能聚拢人心,形成一个空前一致的帝国。

从这样的角度来说,儒家学说是很好的,因为它不是一个狭隘的民族观念,而是只要你学习我中华文明,你就不算是夷蛮了。这样做,有利于民族的融合,有利于思想的融合。从这个方面来说,儒家思想是有积极作用的。

但儒家学说也有弊端,这是不可否认的。首先,太注重纲常礼教,等级观念太重了,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其次,过分注重人际关系,轻视对自然界的探索和改造。“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君不见,四大发明皆产生于中国,却只能在国外发扬光大?儒家学说还过分注重道德的作用,缺乏法治精神。长久以往,权力就慢慢酿成了一杯毒酒,而不是为百姓造福了。最为不可取的是把“中庸”上升为方法论,扭曲歪解了中庸之道,久而久之,在儒家学说的浸染之下,中华百姓渐渐形成了不敢闯,不敢拼,贪图安逸享乐的趋向。正史上,被这种思想催朽的,何止女真人、蒙古人?

要想从根源上摒除儒家学说的弊端,不是靠着器物发展就行的了,不是靠商业发展就行的了,这样只是治标不治本,没有什么大作用。权力可是堪比强硫、酸的物质,慢慢侵蚀之下,再庞大的帝国也会轰然倒塌。要想治本,就不能独尊儒术,诸子百家,百花齐放才行!(未完待续。)

第四百二十九章:暗中保护第六百四十九章:不安分的安南第八百零五章:伏兵尽起第八百一十四章:血债已偿第一百六十三章:大夫问诊第六百六十六章:报纸引导第一百零三章:伏击 下第六百二十二章:科举试题第六百四十二章:集英殿上第二百七十九章:无耻之尤第五百七十一章:耍小性子第五百九十二章:太后意属第一百二十五章:犯法同罪第五百五十一章:痴情人第六百七十三章:关心则乱第五百九十七章: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第一百二十二章:金龙杯第五百八十章:正中下怀第四百零九章:尽孝不是做戏第九百二十四章:关门打狗第三百六十五章:赐粥羹第七百二十五章:乘势而起第九十六章:首建奇功第四百章:别以为朕不知道!第三百二十章:保镖第七百六十八章:老天真会开玩笑第五百章:又例朝第三百三十四章:赶路第七百七十三章:连绵暴雨第六百七十章:将心比心第八百三十一章:势不可挡第二十一章:不杀你们难平民愤第六十一章:拉膛线第五百三十一章:吹皱一池春水第八百四十五章:教育是个头疼的问题第七百九十九章:好一场大战第九百六十章:最后的决战 一第四百四十七章:诸国内情第九百零八章:萧太后第八百二十三章:恐慌第六百三十四章:竟无语凝噎第八百四十四章:初为人父第六百四十二章:集英殿上第八百五十五章:七年后第614章:进退2难第三百六十四章:深宫夜话第十八章:税制改革第四百七十八章:溃败第三百四十五章:血溅五步第八百三十三章:你是来投降的么?第八百零三章:出城迎敌第六百三十七章:封弥誊录第六百七十六章:先帝谥号第二百七十二章:造船争议第三百三十章:迫于无奈第一百三十四章:悬挂的地图第三百八十七章:契丹第一勇士第七百一十六章:盛世初显 二第一百三十章:大吐苦水第七百七十三章:连绵暴雨第六百六十五章:讨论商法第八百二十四章:求和第二章:失魂症第二百六十五章:马车论道 下第三百八十四章:御帐亲骑第六百三十四章:竟无语凝噎第四百二十章:亲自撰稿第五百五十一章:痴情人第八百零五章:伏兵尽起第三百九十三章:高丽的小算盘第四百一十二章:天家之人不简单第二百九十章:前来归顺 上第四百三十七章:不安宁的夜第二百二十九章:百善孝为先第五百九十四章:天人交战第三百七十八章:老将抱恙第一百五十九章:精兵是这样练成的 下第八百一十二章:不得生火第三百五十二章:财政计划第四百六十二章:诈病第二百七十九章:无耻之尤第五章:不一样的历史第四十章:权柄加重第六百六十一章:秉烛写折第五百一十六章:蛮力打不过计谋第七章:天子亲军第五百一十六章:蛮力打不过计谋第二百四十二章:来自衙役的消息第四百五十九章:煽风点火第七百九十八章:围而攻之第一百四十三章:一箭惊人第一百一十二章:皇家银行第八百四十六章:教育计划第九百二十三章:卷土重来第三百一十九章:动身第九百三十三章:明教造反第四百二十章:亲自撰稿第六百七十一章:稍稍提醒第五百三十章:将计就计第二百八十六章:死到临头不自知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