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五章:密旨下

送走了许景淳之后,陆承启突然想起一件事情来。工部尚书李诫只顾着给图纸了,却忘了陆承启最为在意的一件事——棉花。

现在的天气是越来越冷了,还没到七月,晚上都感到有一丝丝凉意了。要是再这样下去,恐怕到了冬天,大顺最北边,滴水成冰是没什么大问题的。

这样严寒的天气,就是后世也会有人冻死,更何况是这个时空?棉花之事,越早提上日程,便对汉人越是有利。汉人不像那些个游牧民族,能猎杀动物获取皮毛御寒。冬日里,衣裳单薄的汉人军队,战斗力会急剧下降。或许北宋的灭亡,也和金国是在冬天进攻有关吧。

原先想着没有棉花,用木棉来代替也能解燃眉之急。可没想到,李诫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惊喜。对于棉花,陆承启是很期待的,这关乎大顺子民的生死存亡,可不是说笑的。

有着超越这个时空上千年的眼光,陆承启不会肤浅地认为,做一个好皇帝的前提是穷兵黩武,疯狂地开疆拓土,掠夺人口。那样是没有政治眼光的蒙古人才会做的事情,一个劲地搜刮金银财宝,美女人口,并乐此不疲。虽然建立了空前的帝国,却只是昙花一现。

蒙古人为祸甚多,不仅把中原弄得民不聊生,还葬送了汉家崛起的最佳机会。虽然这是宋朝皇帝自己作死,怨不得他人,但赔上了亿万汉人,那便是不该了。

所以,能把蒙古人赶出中原,并一生不向任何人妥协的朱重八同志,陆承启是很敬佩的。不管他有多大的过错,他都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而做一个好皇帝,最为重要的是,要让自己的子民有口饭吃,有衣服穿。不会受冻而死。连这个都做不到,还谈做什么千古一帝!

正是因为这样,棉花被陆承启看得很重,甚至多过对火器的重视。对驰道的重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饭没得吃,衣不蔽体,百姓还不起来造反?能吃饱。有衣穿,才能进一步读诗书,知礼仪。可以说,衣食住行,乃是让治下百姓知礼明事的必要条件。换句话说,就是经济的发展衍生文明的进步,文明的进步依仗经济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其实宋朝的路子是走对了,可惜宋朝时候的文人。对武人的忌惮和压制实在太过了,才导致亡朝灭国。武人没有地位,又怎么会尽力打仗?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陆承启不会让正史上宋代的悲剧重演,自然要把握其中的度。任何事情,过了度,便会由好事变成了坏事。这就好像是太极图一样,阳极生阴,阴极转阳。任何好的制度,太过了。便又变成了坏的制度。过犹不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些传承了千年的智慧,总是有它存在的道理的。

陆承启埋怨工部尚书李诫不做事,其实也是错怪了李诫了。他一个老实人。没有任何实质进展前,是不会轻易下定论的。

小皇帝交代的事情,李诫怎么敢不去做?只是这棉花由南方运到长安城,尚需要一段时间。如何制成衣裳,也需要时间研究。甚至陆承启提出的脚踏纺车,李诫都要思索良久。

不是李诫不认真办事。恰恰相反,就是太过于认真了,才这么谨慎。

这种人,在任何一个时空,都是很少的。他们不会夸海口,也不会轻易承诺什么。但总是记住自己说过的话,一旦承诺了,便会尽力去做,做到最好。

陆承启不了解实情,还道李诫已经忘了这件事了。心中还想着,要不要把李诫叫来,询问一番棉花的事。可转念一想,他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不想让自己对李诫的好感消失,姑且就信他一回吧。

目光触及到龙案之上,那封用火漆封好的密旨,静静地躺在那里。里面的内容,要是传出去,估计能引起朝堂震荡。

因为陆承启的性子就是这样,一不做二不休,既然出兵剿匪了,那就将剿匪进行到底。山东的水寇,两浙的海贼,滇黔地区的山匪,这些都是要专政的对象!在大顺境内,出现任何非官方形式的武装,都要视作匪患,要彻底进行铲灭!

就是这么霸气,就是这么没有商量。哪怕草莽之士多仗义,他们也是不稳定因素。自古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试想一下,你家旁边住着一个拿着能夺人性命刀枪的侠客,你会不会怕?一样的道理,哪怕这些人“劫富济贫”,那也是破坏社会治安,破坏社会稳定。这种不稳定因素,哪一个皇帝都不敢轻易地对待。

其实世上本没有对错,只是站得立场不对,那便产生分歧了。陆承启想要一个稳定的皇朝,聚拢人心,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而所谓的侠客们,则要自由,快意江湖。这纯属风马牛不相及,怎么能谈到一块去?

尤其是那些聚众成贼的绿林,更是要彻底消灭殆尽。哪怕耗费再多,也在所不惜。陆承启想要发展商业,有这么一群专门“劫富济贫”的绿林好汉,这不是在和陆承启唱对台戏吗,怎么能忍!

先前不剿灭他们,是因为没有触及帝王的底线,对这些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陆承启可是一个很在意自己成果的人,哪里容得了别人跟他做对?

莫道这些绿林好汉很厉害,一旦祭起国家机器,这些人根本就是一只蝼蚁,不堪一击。

陆承启现在要做的,便是冒着被谏议大夫痛骂的风险,把这道密旨,发给卢胖子,让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荡平匪患。待得生米做成熟饭,谏议大夫们也就只有过过嘴瘾的份了。

“来人!”

陆承启话音刚落,一个小内侍便疾步走入垂拱殿中,俯首听命。

“把这个密旨,交由禁军飞马急报,立时送往太原府,亲手交到卢指挥使手上!”不容置疑的语气,表明了陆承启的决心。他不信,那些绿林好汉,能挡得住经过严格训练的禁军!(未完待续。)

第二百二十章:死士第九百六十八章:最后的决战 九第四百七十二章:皇帝梦第六百七十四章:蠢蠢欲动第九百二十二章:追查第五百九十三章:金秋不识玉露第八百八十章:商法不是吃素的第629章:长安轰动第二百三十章:尊慈太后第四百零二章:还是钱的问题 下第二百二十八章:庶母妃第六百九十七章:大理来奏第五百六十三章:夜袭第五百四十章:排查第三百九十一章:狼狈为奸第五百四十三章:引蛇出洞第四百五十章:不详的预感第八百一十七章:兵分三路第一百六十九章:求情第十四章:酒楼见闻第五百八十八章:朝廷借债第三百三十九章:再开蹴鞠联赛第九百一十七章:民情激愤第三百四十六章:投名状第一百一十九章:端午节第一百六十六章:闹事第四百八十二章:打完就跑第八百三十八章:哀兵还是不胜第八百九十章:增商税第九百七十六章:同病相怜第627章:制科第四百七十章:流矢第四百二十二章:全国哗然第八百一十一章:人呢?第三百七十四章:火炮初成 七第六百五十七章:打赌第633章:再起波澜第一百零一章:虚虚实实第八十章:等待时机第二百八十三章:不忘初衷第九百四十四章:一边倒第四十四章:科技奖与保护法第四百一十八章:私吞工钱第五百四十五章:含沙射影第二百三十九章:金钱卦第四百六十一章:秋猎第五百三十一章:吹皱一池春水第四十一章:过新年第四百四十六章:负荆请罪第四百三十六章:君子之交淡如水第二百九十章:前来归顺 上第三十七章:遇刺第六百七十五章:鹬蚌相争第六十三章:不法商人第八百八十五章:发配还是勉励?第九百二十七章:出了一口恶气第一百四十一章:射艺较技 中第五百三十四章:一击必中第五十五章:报纸的影响力第四章:大奸若忠第八百三十二章:轻车从简第三百一十四章:福利院之事第五百五十八章:炮船交付第九百二十九章:寒食节第八十六章:天子一怒第一百六十三章:大夫问诊第二百九十五章:国子监辩道 二第七百三十七章:采石第七百九十一章:一路顺畅第七百五十一章:无立足之地第九百三十九章:来个兜底第630章:不是滋味第二十四章:苏轼苏子瞻第一百九十三章:用心险恶第三百五十一章:战船已成第八百九十章:增商税第四百四十二章:有苦不能言第五百六十二章:暗哨立功了第一百九十二章:野心勃勃第二百七十八章:死不认罪第四百九十六章:除夜第632章:化身巡考第四百一十二章:天家之人不简单第二百九十七章:国子监辩道 四第二百七十一章:再次廷议第九百零七章:婕妤第三百五十五章:恻隐之心第六百七十二章:都不是省油的灯第七百八十章:过乞巧节第三百六十四章:深宫夜话第七百九十四章:炮弹如雨第五百九十七章: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第632章:化身巡考第八十七章:经济制裁第三百三十八章:龙颜震怒第三百一十八章:授剑钦差第五百零九章:互换官职第三百六十五章:赐粥羹第七百三十四章:寻到由头第八百六十七章: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