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报纸的影响力

这年头信息传递方式稀少的可怜,哪怕陆承启觉得自己已经尽量高估了报纸的影响力,可他还是没料到报纸的疯狂程度。就好像所有划时代的新鲜事物出来那样子,经过短暂的质疑之后,报纸突然就火了,火得大红大紫,火得毫无预兆。

陆承启原本打算第一期报纸卖出去万份已经算是多的了,却不料经过一天时间的发酵之后,第二日突然就供不应求了。这时的报纸,不是一天一期的,陆承启打算先做到三日一期,毕竟这时候运输的手段单一,信息的传播速度太慢。哪怕大顺子民有新闻的概念,可长安城发生的新闻,到达全国之后,也过了两日之久,那便成了旧闻了。

其实古代的道路并不是都是这么慢的。秦始皇时代,已经有了驰道,也就是有轨道路,只不过用的不是蒸汽机牵引,而是用马力拉动。但这也够让人吃惊古人的创造力了。而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车同轨”,而不是那些历史砖家所说的马车大小一致。

除了驰道之外,还有驿道,官路。驿道是古代陆地交通主通道,同时也是属于重要的军事设施之一,主要用于转输军用粮草物资、传递军令军情的通道。地位十分重要。

而官道是为了让官员更好的办事而修筑的道路,也是为了交通而修筑的公路,平民亦可以走。只可惜大顺朝的道路年久失修,大多是黄泥路,一到雨季便泥泞不堪,通行不便。

鉴于此,陆承启在国库充盈之后,专门拨下款项,修复道路。同时他也让工部工匠,研制水泥。正所谓路通财通。道路不通,想要发展经济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长安城中的报纸,就是在这样的道路上,慢慢向全国辐射开去。两日后,大顺国境内,皆讨论新鲜事物报纸,这也间接刺激了报纸的销量。原本预定的一万份报纸,根本不够市场消费的,张元崇请示了陆承启之后,又再加印了一万份,才堪堪满足长安城内的需求。

但这仅仅是长安城中的需求而已,京兆府都尚未满足。陆承启看到这种情况,大为惊异,不仅投进去的成本一下全都收了回来,还略有盈利。他稍稍一沉吟,令监察司告诉张元崇,按照市场需求,再加以扩印。

报纸热销,最高兴的应该是印刷作坊的老板了,使用活字印刷术不仅大大降低了成本,印刷质量比雕版印刷都要好。报纸的需求量一加大,他的小小作坊便印刷不及这么多了。这老板也是极有魄力之人,一咬牙一狠心便把周遭空地买下,扩建了作坊,再招来二十余个学徒,专职印刷报纸。他也是派人了解了报纸的销量,看到这般火爆,他哪里会有钱不赚,立即转变策略,开始依靠报纸来营生了。

其实,《大顺民报》最终得利者,应该非幕后推动的陆承启莫属。虽然《大顺民报》表面上是开放了言论,但实际上是陆承启有效控制舆论导向的武器。日后他若想颁布什么新政,肯定会利用报纸这个武器,先做一番舆论导向,直到民间有人响应了,陆承启才会推出新政。这样一来,朝中阻力便会小很多,君臣关系也不会这么紧张了。

其实第一份报纸,制作颇为粗糙。第一期只有两页八版,加上印刷技术的缘故,上面的字也偏大,导致内容较少。不过报纸胜在价格便宜,两文钱一份,连走夫贩卒都买得起,更别说腰缠万贯的文人举子了。

大顺百姓对报纸本身的内容感兴趣外,对报纸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拿第一期报纸来说,上面头版头条就记录了当今圣上对殿试黜落弟子的训导,让所有文人都嗅到了一些科考内幕,知晓了当今圣上对实干型的人才特别感兴趣,对没有实干的人毫不客气。知道是这样后,特意增加自己的眼界,锻炼实干才华,便会在科举中得到青睐。这对所有文人举子来说,这是最有用的信息。

而第二,便是对报纸直言朝政的胆量了。敢直言批评朝政的狂生不是没有,但只限于几个好友私底下讨论而已,很少有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大声批判朝政的,更不用说撰写成文章了。而正是因为如此,《大顺民报》在一出来,便受到了广大子民的喜爱,毕竟这份报纸说出了大部分人的心声。

第三,也是报纸本身做得出色的地方,那就是尽量用白话文书写,铺陈直述,没有一贯文人的引经据典,拐弯抹角,论点论证分明,哪怕是八十老妪亦能听得懂。虽有些自命清高的文人不屑于此,但架不住平民百姓的喜爱啊!

对于报纸上的观点,肯定是褒贬不一的。同意的人,自然高声畅读,不同意这样观点的,也不至于垂头丧气,因为报纸最后有写到:“欢迎各界前往长安城长兴路大顺民报馆投稿,一经采用,当付稿费。”只要文笔顺通,内容不反动,宣扬正确思想,就会择优刊登在下一期报纸之上。

有钱人自然看不上这点钱,但对于家境贫寒的学子来说,又多了一条谋生出路。同时能抒发自己的见解,提升知名度,对喜好名望的读书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因此,不论为名还是为利,给报馆投稿,已经渐渐成为了读书人之间的一种风气。

有人开了头,自然会有人跟风。第二期《大顺民报》才出来,就有人打听如何办报纸了。可申办报馆的条件苛刻,必须有二十余名撰稿人,十多名记者,还有一位功名在身的主编,才能申办。这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却也激起了一些读书人的傲气。他们共同集资,一同撰稿,成立了第二份报纸《书社报》,这已经是《大顺民报》发行第二十期的事情了。

先进入市场的总是吃大头,《大顺民报》特点鲜明,赢得了最多读者。而关乎读书人脸面的《书社报》,亦有不少忠实读者,大多都是读书人。接下来,还有更多的报纸,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却没有这两份报纸这么大的影响力了,哪怕文笔再精,也比不上这两份报纸。关键还是先进入者的优势太过于明显,先把蛋糕分完了。其余的还有不少报纸,如《商报》、《时政报》等,亦有不少忠实的读者。只是,他们的销量,还不足《大顺民报》一个零头。谁叫《大顺民报》的幕后老板,是当今天子呢!

报纸的出现,大大促进了活字印刷术的发展,顺带还把书籍经典的价格给拉了下来,也算是又为百姓做了一件实事,起码离陆承启的理想“人人有书读”又近了一步。

第七百四十五章:上林苑第三百五十一章:战船已成第四百章:别以为朕不知道!第二百二十三章:送行第一百七十三章:君臣探讨第二百三十章:尊慈太后第六百章:有备而来第五百八十章:正中下怀第四百九十五章:黄河治水初见成效 下第九百五十七章:对峙第四百八十二章:打完就跑第四百零五章:元绶新政旧事第五百二十六章:倒春寒第七百八十五章:船队第八百八十四章:海上丝绸之路第七百四十七章:风生,水起!第四百七十三章:如何布阵第八百七十五章:奸商第一百一十一章:诸市第三百九十七章:孤臣第九百五十章:真正的大决战第五百七十章:中计了第三百七十五章:开花弹第二百零四章:民心所向第五百四十五章:含沙射影第七百零二章:利益最大化第六百一十九章:活生生的传奇第六百九十四章:好手段第四百三十二章:欲盖弥彰第九百六十一章:最后的决战 二第一百九十五章:是虎是猫?第二百八十三章:不忘初衷第七十八章:骑兵当步兵第八百五十三章:收手?第五百七十四章:用兵一时第一百七十二章:定计第八百四十七章:辽国改元第五百五十九章:一炮之威第二百一十六章:悠闲的卢胖子第一百七十四章:各取所需第九百五十七章:对峙第五十四章:办报第二百三十二章:母子叙话第五百八十四章:密旨第七百九十三章:神兵天降第八百二十六章:议增兵,满朝皆惊 下第五百一十六章:蛮力打不过计谋第九百零二章:软禁第九百三十九章:来个兜底第八百四十五章:教育是个头疼的问题第八百三十二章:轻车从简第八百九十章:增商税第三百零九章:新式战船模型 下第一百四十七章:吐纳功第四百四十八章:反意已露第二百二十八章:庶母妃第三百二十九章:有眼不识金镶玉第一百三十四章:悬挂的地图第一百一十三章:初见第四百六十八章:重元之乱第八百二十三章:恐慌第五百八十六章:熬一熬就过去了第六百四十一章:高兴不起来第四章:大奸若忠第五百九十三章:金秋不识玉露第二百五十九章:狗头军师第八百二十七章:战略大迂回第三百七十章:火炮初成 三第一百五十四章:朕之窦后第七百四十章:神仙中人 下第630章:不是滋味第五百一十一章:请陛下赐婚!第一百九十一章:太原王家第三白四十七章:只此一家第一百八十六章:准备事宜第七百八十六章:李日尊第二百零三章:王家的抉择第三百五十二章:财政计划第二百零二章:摩尼教第五百五十四章:是愧疚还是爱恋?第五百二十八章:收买第六百一十九章:活生生的传奇第三百九十七章:孤臣第七十一章:幽州游击第九十九章:捷报传来第八百三十九章:收复“故土”第六百六十六章:报纸引导第七百章:真腊、占城来使第一百二十三章:契丹来使第七百五十七章:被砸晕了第四百三十四章:曲高和寡第二百五十七章:有个贤内助就是不同第八百五十八章:告老还乡第二百八十章:劫杀第七百零三章: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第六百零五章:新赐茶名第八百四十六章:教育计划第七十九章:久攻不下第一百八十五章:胥吏第一百二十四章:使臣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