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最新的ZX-201型,203毫米自行榴弹炮的详细配置,李宁宇并没有过多的关注,而是仔细看起射击的数据,这次分别试射155毫米和203毫米两种火炮。//
203毫米的误差小,3千米误差6米,5千米误差11米,8千米误差13米;火炮的威力,203毫米炮弹的杀伤半径为470~480米,150毫米炮弹的杀伤半径为320~380米,综合两种口径的射击效果比较,一发203毫米榴弹炮的威力相当于二发155毫米炮弹。
虽然说203毫米的火炮强于155毫米,但是身为职业军人的他心里还是很明白,火炮的口径越大,在后勤补给和战斗序列中,所需要和占有的比例就越重,就像一个一般炮台都是配备10个人,而主炮台则是最少需要15人,或者更多。
因为火炮的口径越大,炮弹也越大、越重,203毫米自行榴弹炮的自重也不轻,总重量大约在3.3吨,采用后膛闭锁和水平闭锁双系统,为了缓冲发射的压力,还有固定液压系统,射击初速为392米/秒,最大射11.3公里,射速一个小时35发左右。
同时自行火炮还采用了,专门设计的专属底盘,全车共长5.67米,整个炮车由火炮及动力底盘两大部分一起组成,其优点主要是结构十分简单,便于减轻全车的总重量,但是,自行火炮都有的重大缺点就是没有装甲防护。
远东设计部门计划,整个自行火炮的战斗全重量为23.15吨,一个火炮班13人组成,其中乘坐自行火炮车为5人,分别是班长、驾驶员和3名主炮手,其余8人员乘坐履带式或者轮式弹药运输车上,跟随战车同行。
根据李宁宇的回忆,20世纪初期以后,武器装备中的近程攻击小口径平射山炮的时代,已经彻底过去了,而远东以前大量装备的小口径迫击炮,也将只适合在短兵相见的情况下使用,未来各国都将开始研制生产大量的远程攻击火炮。
口径也会随之越来越大,射程也会越来越远,原本李宁宇并不想在这方面投入太多,但是面对各国都在大量装备,远东也只好随着局势的发展,研究制造出更加精良的火炮,用于在今后突发的战场上,压制敌方的火力。
所以,位于朝鲜地区的远东兵工制造厂,就根据李宁宇在战后的指示,研发生产了五种新式火炮,其中榴弹炮最多,一共有四种口径,分别是305、203、155、105毫米,另一种就是用于坦克的主武器火炮,125毫米口径的高压滑膛炮。
远东第一代的坦克车,将采用全履带的装甲战车,装有一门主火炮,需要具有优良的越野机动性和坚固的装甲防护,这样就可以在战场上突出,其强火力和强大的突击能力,不过目前旋转式火炮塔,以及履带式推进器,还在设计研发阶段。
在十九世纪至20世纪初期,各国之间的陆地战争频频发生,不过这是的交战双方主要采取用堑壕、铁丝网、机枪火力点组成各自的防御阵地,都处于阵地战的僵局之中,所以各方都迫切需要研制一种火力强大、机动性能高、防护装甲厚三者结合的新武器。
十九世纪末期,柴油动力的出现让各国有了新的希望,但是一时间,各国都没有结合出新式的武器,不过随着远东在东北地区和南亚地区的陆地战争之后,那些装上重机枪的铁甲战车让各国眼前一亮,因为那不就是他们要的陆地无敌吗?
所以,在远东和沙俄帝国,第一次东北战争结束之后,世界各国纷纷开始仿制远东的装甲车,不过因为在柴油动力系统上,远东早就处于世界领先的水平,所以部分国家首先将要克服柴油动力的限制,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有充足的经费,所以除了英、美、德、俄四国,已经有很多的国家开始向远东购买柴油发动机。
在面对纷纷而至的订单之后,李宁宇自然笑得最都合不拢,因为这些订单都是白花花的银子,所以远东自然毫不犹豫就开始出售柴油发动机,不过却只是出售第三代的柴油发动机,而远东此时已经开始设计生产第五代发动机了。
虽然在东北地区和南亚地区的战斗中,远东的特种装甲车,前进可以进攻,停止可以防守,在战场上几乎的是所向披靡,无所不能,但是在一年的时间内,还是暴露了一些主要问题,因为在跨越壕沟和开辟道路的时候,轮式装甲车还是常常陷入坑内,等待后续部队的救援,最后查明主要还是在动力系统和爬坡的能力上不足。
所以在战后,李宁宇就立即命令远东军事装备部们,开始在特种装甲车的基础上,设计新一代的陆地战车,同时将现有的特种装甲车,进行更新换代,采用第五代的柴油发动机,不过履带装置目前还在研发阶段,主要只是更换了动力系统。
但是在新式装甲车还有成型之前,李宁宇已经做出了未来的规划,远东的装甲车,将分为三大类,由轻型、中型、重型。
自重在8吨一下的装甲车,无论是轮式还是履带式,都是轻型,一般采用50-85毫米口径的重机枪和小口径炮为主要武器,一般将用于战场的警戒和对目标地区的侦察,或者其他特殊使命任务。
中型一般自重10-30吨,采用105-125毫米的武器,主要执行作战任务,重型一般30-60吨,用于支援中型装甲车的陆地战斗。
然而,各种口径火炮的设计生产,则是远东兵工厂首先要做的事情之一,在翻看完所有的电报内容之后,李宁宇一手托着下巴,看到李宁宇这样的表情出现,众人轻声的离开了船舱走到通道中,而李宁宇想了一会之后,便在电文上写了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