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在这次海战中,远东海军在郑龙的率领下展现出了远东的战斗净胜,完全摆出一副好斗的模样,但是他为了避免与吨位占有较强优势的奥斯曼海军进行全面战斗。
远东舰队副舰队长郑龙,亲自制定了一套富有进攻性的大胆作战计划,首先采取集中远东主力战列舰和重型巡洋舰,直接沿着奥斯曼帝国控制区内红海沿岸地区,展开了一系列打了就跑的突然袭击,这样诱使部分奥斯曼帝国的海军舰队部分前出,只要是形势对远东舰队有利,郑龙就会立即远东舰队的主力战舰进行聚歼。
继而在最后一次大决战前,就已经将打的溃不成军的奥斯曼海军舰队大部分的主力舰击沉,为实现这一计划,郑龙还找李宁宇申请了一项特权,同时可以调动驻守在汉志王国北部防线的远东陆军。
郑龙足足用了三天的时间,分别派出远东舰队战列舰和攻击潜艇,多次袭击红海海岸各个地区,并运用远东陆军与海军的密切配合,这让远东军团从实战中,实施了海陆协同作战,同时剩余远东舰队采取沿海岸线布雷和侦察行动。
大战爆发以后,郑龙还大胆的订出一个作战方案,就是把奥斯曼帝国海军诱入他设定的圈套内,而郑龙的诱饵是游弋在红海地区海岸的两艘泰山级铁甲战列舰和三艘重型巡洋舰组成的主力舰队。
按照郑龙的推算,奥斯曼海军一定是不会派出整个舰队来拦截,最多也就是保存实力对这支主力舰组成的临时分舰队,展开一次有限的侵袭罢了,果然奥斯曼海军舰队却是只派出了部分力量,在距离十五海里的位置跟踪着。
如果远东舰队还击,奥斯曼海军就会进行象征性的抵抗,然后就直接转舵,不过就在这样的追赶中,远东主力舰队成功的将奥斯曼海军引进舍远东舰队的射程内,随着攻击潜艇编队的全面出击,以及海上全部舰队的炮击,这支跟随的奥斯曼海军舰队当场就被打残。
在亚丁湾和红海地区的海战,充分展现了远东海军军官对海上战略与战术的运用,按照李宁宇战后对郑龙的表扬:“远东舰队是一支,通过实战检验的部队,可以在任何可能的时机条件下,担负起监视和封锁海岸先的远东军事力量,同时还具备远洋作战以及展开一系列的进攻与奇袭,对付奥斯曼帝国海军的战斗,主要通过集中火力攻击,达到了杀伤奥斯曼海军舰队的最终目的!”。
在这次海战之后,远东海军的成果丰硕,同时还累积了远东舰队的实战能力,同时也使的奥斯曼海军实力,同早期的优势,变成对等,随后进入衰败、不足,而远东舰队的海上力量却在不断加强,并且在准备就绪以后集结尝试寻找对战机,企图彻底摧毁奥斯曼海军舰队,不过这次海战到了后期,随着英国地中海舰队的出现,决战并没有展开。
郑龙的作战计划是无懈可击的,然而,此次海战并不是一次单纯远东与奥斯曼的战争,最好的时机已经过去,所以再打下去就没有任何意义。
因为在海战的第四天,远东舰队在红海沿海击沉奥斯曼帝国海军舰队的旗舰,“德瑞堡号”重型战列舰以后,远东舰队就开始分批撤出战斗。
这份撤退计划是郑龙连夜制定出来的,虽然他还是有点不甘心,可军令如山。
于是郑龙亲自率领主力战舰组成的编队,从红海地区向亚丁湾海域进发,并于第二天的下午到达索马里附近海域,谁想却与一支奥斯曼帝国的大型商队相遇,于是郑龙亲自率主力舰队将这支大型商队扣留会索马里海港,等待李宁宇的进步一指示。
对于郑龙这么做,李宁宇没有表扬也没有致电批评,主要是因为李宁宇之前答应爱德华七世的条款中,只有远东海军舰队不再继续对奥斯曼海军攻击,至于商队,不在这些条款的范围内,于是郑龙不断亲自率领舰队,在红海与亚丁湾海域巡弋。
只要是悬挂奥斯曼帝国的船只一律扣留,这让远东舰队在亚丁湾获得了一个响亮的名头,远东海盗。
可是听到这样的称呼,李宁宇一点也不生气,反而哈哈大笑道:“海盗好贴切的称呼!”。
于是乎,郑龙就收到了一条新命令,全面封锁亚丁湾海域,只有部分国家的船只可以无条件通行,其余船只全部以军事演习为借口,全部禁止通过,除非有好处,看到李宁宇的这封电文之后,远东舰队立即在亚丁湾彻底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强盗,但却是一支纪律严明的强盗舰队,为此欧洲多国纷纷提出抗议,但李宁宇都置之不理。
因为这些国家那个曾经不是海盗,十三世纪初期随着海上新航路的开辟,航海贸易业火热起来。
随着新大陆的发现,各国开始疯狂的扩张自己的海外殖民地,所以世界各地的海域都游曳着各种各样满载黄金和其他货物的船只,各国同时为了自己的利益和对殖民地的野心,用加强海军实力,多出一支能够攻击敌国商船、保护本国商船的海上力量。
如今的海上霸主英国,当年就是靠着一群海盗起家的,所以在私下人们都戏说英国就是一大群海盗的聚集地,伊莉莎白就是最大的海盗头子。
不过随着时代的延续,海盗们使用的武器由原来的短火枪和水手弯刀,一步步改成了坚船利炮,然而,远东舰队的海盗行为也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因为即将在波斯湾内举行的一次联合海军联合演习,远东舰队就是参加者之一。
这次联合军事海上演习,主要是远东集团发起,由英国地中海舰队、德国地中海舰队、西班牙地中海舰队、葡萄牙地中海舰队,五方势力联合举行的演习,而这次联合海上演习的目的只有一个,向奥斯曼帝国哈米德二世施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