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原来坑的是金人(六)

前文便已经说过,宋徽宗这个艺术家平时忙于艺术创作,不怎么看折子,也不怎么处理朝政。

朝廷大事多由宰辅决断,实在大得不了的事情,宰辅处置不了,这才会进宫同宋徽宗商量。

童贯表章既上,不多日便到得汴梁。

王黼于银台司见得此表章,心中自然是大惊!

金人竟然欲要南侵?此等大事,自己可做不了主,便赶紧携着奏折往皇宫而来。

这些日子以来宋徽宗观仙鹤有感,如今正于御书房提笔作画,待闻听得内侍来报,犹自未当回事,便开口道:“令彼于殿内等候,且待朕完此得意之作。”

内侍前去传令。

虽则事急,王黼也没有擅闯御书房的胆量,只得于殿内来回走动,苦苦等候。

看看一个上午已然过去,堪堪近得午时,这才有内侍前来传旨,令王黼御书房见驾。

王黼闻言大喜,赶紧小跑着前去。

待进得御书房,便见得宋徽宗犹自在桌前赏画。

王黼行礼已毕,便从怀中取出表章,正要开口。

谁料得宋徽宗却抢先招呼道:“朕今日新得松鹤延年图一幅,将明可前来品评一番。”

王黼听得此语,便赶紧将表章纳入怀中,小跑着近得前来,站在宋徽宗斜后方仔仔细细地将桌上画幅看了一遍,这才开口拍马道:“浑然天成!陛下画工已入化境矣!”

宋徽宗淡然一笑,便开口道:“将明每日都是这几句!”便召来内侍,且命其将画作拿去裱糊。

待到内侍取画出去,王黼退回原位,宋徽宗这才开口道:“王卿今日前来,可是又新得奇巧玩物?”

王黼这货同蔡攸一样,为了讨好宋徽宗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献点新奇玩物算什么?有时候还亲自粉墨登场,扮演旦角引宋徽宗发笑。(这一段是史实!)

这货今日难得地正经了一回,便开口道:“回陛下!老臣确有新奇之物奉上,眼下却不在身边,今夜当使人送入宫来。”

宋徽宗闻言点头:“甚好!甚好!”

王黼便从怀中取出童贯表章,双手奉了上来,且开口道:“今有童道夫奉上表章一道,所言之事干系重大,老臣不敢擅专。伏请陛下决断!”

宋徽宗犹自不以为意,便开口道:“有甚么大事,王卿自决便可!”

这事王黼还真不敢擅决,便赶紧开口奏道:“陛下!童贯八百里加急来报,金人已然犯边!”

宋徽宗闻言大惊,直接跳了起来,喝道:“此事果真?”

王黼同童贯关系一般,便也不肯替其担责任,于是开口道:“据童贯所言,金人前锋以擒拿天祚帝为借口,便入得南京道,且陡然偷袭我军。童贯兵败析津府,便不得不退往紫荆关为守。金人破紫荆关不得,正劫掠雄州等地。除金人前锋外,尚且有得数万金兵后援欲要南下,如今正为童贯麾下之耶律大石拒于杀虎口。唯有童贯同耶律大石力薄,只恐不能支撑太久,急盼朝廷发兵为助,如此方能拒敌于南京道。金人残暴,若纵之入境,必荼毒百姓。”

宋徽宗闻言,便命内侍取过表章,打开观看。

待看完表章,宋徽宗便朝王黼问道:“依王卿之意,童贯之言果真否?”

王黼这人没读过什么书,全靠一些小聪明同机灵劲儿逃得宋徽宗欢心,乃至于一日十迁,这才有得宰执之位。

若是和稀泥之类的,这货还能勉强胜任。

轮到这种军国大事,王黼便捉了瞎。见得宋徽宗发问,这货迟疑了半晌,这才开口道:“依臣愚见,童贯之言似是为真!”

这话说了和没说一样!

宋徽宗心中已有几分不喜,是就是,不是就不是,说甚么“似是”!

当下宋徽宗便继续问道:“若金人果然犯边,依宰执之意,又当如何应对?”

王黼又是低头沉思了半晌,便开口道:“若金人果然犯边,老臣以为童贯之言有理。且休要纵之入境,残害军民!当遣大军北上为备。”

宋徽宗继续追问道:“遣兵几何?谁人为将?”

王黼不能答,良久之后才开口道:“回陛下,此事当问枢密院!”

这货一点有用的话都没说,宋徽宗不由得大失所望,便挥手喝退王黼道:“宰执且去!明日早朝再行商议此事!”

待到王黼既去,宋徽宗又命人将蔡京召来。

蔡京入见,便接过童贯文书细细看了一遍。

待到蔡京看完,宋徽宗便开口道:“依元长之意,童贯之言果真否?金人果然欲要相犯?”

蔡京稍一沉吟,便开口道:“此事的关键便在南京道金人果然为擒拿天祚帝?亦或为入寇前锋?依常理而言,金人入南京道擒拿天祚帝,不管得与不得,自当离去。此次金人劫掠雄州,想来便是筹措粮草以为回军之用。故此依老臣之意,若金人劫掠得雄州一次便不复再来,童贯之言必虚。若金人再三劫掠我境,只恐童贯之言必真。”

宋徽宗便开口道:“若待到验证得此事,只恐颇费时日。”

蔡京便开口道:“除此之外,老臣还有一策,可验此事之真假!”

宋徽宗闻言大喜,便开口道:“元长速速说来!”

蔡京开口道:“金人彪悍无比,有得三万骑已足以纵横南京道,又何须援军?若金人果然攻打杀虎口,欲要南来,则此事果真。若并无杀虎口之事,则此事必伪。”

宋徽宗闻言大喜,便赶紧召掌管皇城司的李彦前来相问。

北宋的皇城司同明朝的锦衣卫一样,都是掌管天下情报,不过没有后者这么出名而已。

既然是间谍机构嘛,自然包括对内和对外两部分,皇城司于西京道、南京道都安排有细作,一些太隐秘的事情探听不到,然则两军交战这种事情肯定不会漏过。

不多时李彦便入得房来,宋徽宗乃以此事相询。

李彦稍一沉吟,便回复道:“禀陛下,确有此事。十数日前便有消息传来,只言耶律大石引大军正于完颜娄室于杀虎口对峙。唯有此事与我朝无关,故此未曾上禀。”

宋徽宗闻言大惊,挥退李彦之后,便执蔡京手道:“当日恨不用元长之言,遂有今日。”

当日王黼同童贯一意鼓动北伐,宋徽宗也是龙心大动,唯有蔡京难得地高调反对了一次,且作诗词讽刺道:“老惯人间不解愁,封书寄与泪横流。

百年信誓当深念,三伏修涂好少休。

目送旌旗如昨梦,身非帷幄若为筹。

缁衣堂下清风满,早早归来醉一瓯。”

当时宋徽宗闻之,也不生气,只提笔把“三伏”改成了“六月”,这样更为对仗。

(若以实际说来,蔡京也未必便是真心反对北伐。唯有同王黼为政敌,王黼既然赞同,蔡京便不得不反对。)

听得宋徽宗此语,蔡京赶紧行礼道:“老臣愚钝,不过愚者一得而已!”

宋徽宗摆了摆手,示意其休要谦虚,便继续问道:“金人欲要南下,元长又有何策退之?”

听得“退之”而不是“破之”,蔡京已知宋徽宗之意,便开口道:“战则难胜,和则易安!虽则如此,亦当先求安,再求和。陛下可遣十万西军兵马北上,但屯与雄州一线为备,复遣使议和。”

这话颇合自己心思,宋徽宗闻言点头。

想得一想,宋徽宗又开口道:“若金人欲要割得南京道一地,方肯议和,我等又当如何应对?”

蔡京稍一沉吟,便开口道:“金人不耐酷热,又如何肯要南京道?所以南来者,不过欲求金帛子女而已!且仿辽国旧例,以金银贿之,则金人必退!”

宋徽宗闻言大喜,便朝蔡京赞许道:“卿果然为股肱之臣!日后当以国事相烦!”

蔡京闻言大喜!

金人南犯之事又是何等重大?这消息一旦入得京来,只瞬间便往四处散播而去,到得下午,消息灵通的王公大臣们已经是人人皆知。

康王府书房内,一脸阴郁的赵构正据案而坐。

自己听从秦桧之言,装了好几年的贤王,却好像一点效果也没有。

陛下也好,朝臣也好,似乎并未如何注意到自己。

此时旁边却有一名三十来岁的青年正离座而起,便开口道:“金人南犯之事,殿下已然知否?”

赵构收回心思,开口道:“孤也曾听闻此事。会之言此何意?”

会之正为秦桧的表字。

秦桧便慷慨激昂道:“金人南犯,朝廷必以议和为意!如今兵锋未交,胜负未分,何以遂言议和?殿下当连夜入宫沮之!”

(后世史学家若听得秦桧此等慷慨激昂的话语,必定大跌眼镜。然则却是史实,史实,史实!)

听得此语,赵构便开口道:“会之此言虽有理,奈何陛下既有此意,本王身为人臣,身为人子,又如何违逆?”

说完此语,赵构又压低声音:“若孤如此行事,只恐必惹得父皇心腹不喜!如今立储之事未定,又岂能得罪于彼等?”(政和五年赵桓就已经立为太子,此处为剧情需要,便作延后。)

秦桧淡然一笑,便开口道:“得罪于彼等又如何?彼等但依附于官家,官家言一,彼等不敢言二。若是官家属意殿下,彼等必不能阻之;若是官家属意他人,彼等亦不能劝之。殿下得彼等之助,又有何益?与彼等为仇,又有何害?皇储之事,正为官家乾纲独断,岂容彼等置喙?”

赵构也是淡然一笑,便摇头道:“孤欲求贤名,又于何处不可得?所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又何必与彼等为敌?”

秦桧也摇头道:“非也!下官之所以力主抗金,虽为殿下求取贤名,却又正为立储之事,故此即便违逆官家,得罪彼等,亦请殿下勉为一试。”

说完此语,秦桧又跪伏于地,且开口道:“殿下遇臣之恩甚厚,臣长恨不能以死报之。殿下既于其他诸王同出官家膝下,臣又岂忍见得殿下他日南面称臣?太子之位,臣自当为殿下夺之。且请殿下休要迟疑!”

赵构闻言颇为感动,赶紧起身将秦桧扶起,便开口道:“会之既为孤王谋主,自当以生死相托。只会之方才之言何意?何以金人南下便关乎立储之事?”

秦桧顺势站起身来,便开口道:“前番臣数度献策,替殿下求取贤名,便是为了皇储之位。殿下未曾听闻乎?所谓盛世立长,乱世立贤。若是太平时间,定王(宋钦宗赵桓)身为长子,已然占尽优势。唯有天下大乱,陛下也好,朝臣也好,为了江山社稷,这才会传位贤王。”

赵构闻言稍一沉吟,便试探着开口道:“会之之意?可是引动宋金开战,缔造乱世?”

秦桧便笑了起来,开口道:“依殿下之意,金人南下,我朝能御之否?”

赵构便开口道:“若论兵力,金人彪悍无比,我朝自是不能力敌。然则我朝亦有地利为恃,金人未必便能讨得便宜。”

秦桧闻言大笑,心说道:“地利算个毛,只要殿下肯出手作内应,再好的地利也抵挡不住金人。”

然则此话现在还不是说的时候。

当下秦桧便开口道:“纵观历朝历代皇位传承,但凡以庶夺嫡,以次夺长者,要么便是身负贤名,要么便是是手掌兵权。但以唐太宗、隋炀帝为例,二人之所以夺位成功,便是贤名、兵权二者并具。前番殿下欲联姻西军将门,无非便是为了兵权。如今若得两国交战,殿下此愿必偿。”

不待赵构发问,秦桧又接着解释道:“待到两军对峙,殿下可自请领兵北上。定王文弱,又如何敢上阵?又如何敢与殿下相争?待到殿下手掌兵权,臣再以计策辅之,若能胜得一二阵,则殿下勇武之名自当传遍天下。待到陛下百年之时,金人犹自未灭,如此陛下又岂肯将帝位传于赵桓?独不惧江山为金人所夺乎?如此殿下太子之位已有七分胜算。”

接着秦桧又压低声音:“到得此时,殿下既有贤名在身,又有兵权在手,万一有缓急之事,犹自可以凭贤名招抚朝臣,凭兵马扫荡不臣!”

赵构闻言又惊又喜,战栗不已,只双手捂耳,口中乱道:“何至于此,何至于此!”

秦桧心知这货又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却也不说破,只叉手侍立于一旁,不复再言。

果然,过得半晌,赵构便凑了过来,压低声音开口道:“只恐孤未必便能劝得陛下出兵相抗。此事,会之可有妙计?”

第101章 豺狼南下(四)第6章 当大军突进,一体剪除第46 此计唤作移祸江东,又名倒打一耙!第87章 一狼既去,一狼复至第192章 萧后月下追王叶(四)第353章 请君入瓮(一)第96章 惊变(一)第52章 亲爹哎,你怎还不来哟?第376章 宋人好像也被坑了(七)第374章 宋人好像也被坑了(四)第294章 各怀鬼胎第107章 纵火第303章 倍道而行第169章 叛逃(二)第131章 耶律大石的忠心第151章 打出来的妙计第48章 宋人意欲杀降?第368章 招供第89章 宋使上门第21章 魔理沙的传奇之路开始了第132 金人已然南下?第354章 请君入瓮(二)第76章 斗将第130章 设计第333章 尔虞第204章 萧后二度追王叶(三)第260章 宝药第213章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八)第352章 逼反张令徽第302章 日行六十第45章 接下来,便轮到你做孙子了!134章 老子逗留此地,便为一女子而已第291章 学生已设下圈套在此(三)第22章 便是为妾为婢,魔理沙亦心甘第327章 群英汇聚(六)第210章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五)第392章 帝王心术第202章 萧后二度追王叶(一)第19章 轰隆一声响,魔理沙登场第40章 不如请衙内替下官开口如何?第15章 画蛇添足的事情本官不做第95章 辽国反应第237章 弑君(一)第361章 萧干好像被坑了(四)134章 老子逗留此地,便为一女子而已第267章 为兄心意已决第39章 学生欲取大人性命,大人恨是不恨?第386章 鬼谷传人第223章 一鸣惊人正在当下古人称呼采用的原则第313章 再入涿州第207章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二)第95章 辽国反应第192章 萧后月下追王叶(四)第235章 萧后三度追王叶(四)第362章 萧干好像被坑了(五)第263章 便取一”媚“字第386章 鬼谷传人第297章 逢君之恶第3章 敢问林牙志向若何?第122章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第233章 萧后三度追王叶(二)第8章 想诈降也难第130章 设计第207章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二)第322章 群英汇聚(一)第64章 我以信义待人,人亦必以信义待我第77章 岳王爷第226章 诏命总知东路兵马事萧干诛杀逆臣第333章 尔虞第51章 以全故人之谊第212章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七)第314章 反复(上)第286章 内讧(一)第187章 萧后(一)第388章 禅定第206章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一)第335章 我诈(中)第127章 老子智计天下第一,还对付不了你一个二世祖?第201章 生离第202章 萧后二度追王叶(一)第79章 轻薄第49章 当乘机尽收人心第326章 群英汇聚(五)第275章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第390章 当示宋人以弱第361章 萧干好像被坑了(四)第150章 事情仍未过去138章 昨夜风催雨,举目皆落红第210章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五)第51章 以全故人之谊第178章 宣帅果然没看错人第369章 不复以耶律达鲁为意第312章 夺其生志第231章 死别(三)第333章 尔虞第349章 引动金人东来(中)第218章 禳解之法(二)第101章 豺狼南下(四)第80章 当效谢安破苻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