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书房论势

李恪在看书的同时想着如何提高印刷的质量和数量。因为在唐朝还没有活字印刷术,所以书籍的价格很高,不是大户人家的子弟是看不起书的。所以如何提高书籍的印刷数量就成了他这段时间最重要的工作。他觉得自己做这件事情的意义很大,推动大唐文化发展自不必说,更重要的是,如此一来会让他得到天下读书人的心。因为,书籍有了质量和数量的提高,价格就会便宜,这样会让更多的贫家子弟买得起书,能让他们读得起书,学得到知识。如此,他们以后也有机会考取功名,再也不会觉得读书只是世家大族的子弟才能享有的专利。

除此,他心中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在大唐办理一所类似于后世的综合性大学。这是他期待已久的事情,而印刷术的提高会对他开办学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此一来,他的日子倒是过的清闲,除了看《论语》,就是和府中聘请来的工匠研究活字印刷术。但是,他过的好就会影响别人的心情,这个人自然就是太子李承乾。苏定方入主千牛卫,明眼人就能看出是李世民在刻意的提拔他,目的就不言而喻,是为了组建新军培养将才。而他自己推荐的赵节却被李世民直接无视,奏章也毫无音讯,这如何能让身为太子的他顺心呢?他可是太子啊,大唐未来的皇帝,自己推荐的人怎么就比不上李恪一个王爷推荐的人呢?

所以,东宫众官员成了他发泄的对象,他不是对身边少师李刚的授课不满,就是对少傅张玄素平时生活上的规劝冷言冷语的耻笑。即使这样他还发泄不了自己心中不满,要不是长孙无忌及时的制止他,他又该做出殴打宫女和内侍这样的事情来。

所以,他的元宵过的极为郁闷,特别是李恪在场的时候让他心里极为不舒服,看他很不顺眼。要不是元宵赏灯的时候李世民在身边,他肯定不会给李恪什么好脸色。

而相对李承乾,李泰对这件事情表现的很淡定。他本身就不喜欢武略之事,对军队的事情就更加不感兴趣。只是他妒忌李恪在李世民面前受宠,看到他在不断发展自己的势力,才会跟在李恪身后上书举荐程名振。其实,在他的心里认真做学问,得到李世民的夸奖才是最根本的,才是他应该做的事情。他认为太子之位的争夺不能靠武力,而是靠才学,谁能得到李世民的青睐,谁就有可能夺得太子之位。但是,有一点他没有注意到,那就是他和李恪得不同之处。他是嫡子,是皇后所生,而李恪不是嫡出,还有就是他是隋炀帝外孙的身份,注定不可能和李泰一样靠才学夺得太子之位。

所以,李泰对自己的老师王珪这个人比较上心。元宵节的前几天王珪、杜淹还有韦挺三人已经入京见过父皇,正式担任了他的谏议大夫的职位。对于李世民任命他为卫王老师的身份他也没有反对,所以李泰在想如何处理好自己和王珪的事情。是否能把他收为己用呢?虽然王珪职位不高,但他身后所代表的世家的势力不小,而且才华学识也是当时翘楚。

就在李泰想如何收复王珪为自己所用的时候,下人禀报他说王珪求见,正在客厅等他。李泰一听,急忙整理了一下衣冠,和下人一起来到客厅。

远远的就见一个四十开外,身形不高,面貌清瘦的青衣男子坐在客厅饮茶。李泰知道这人就是王珪,忙快步上前施礼,“青雀见过恩师。”

王珪在李泰现身客厅的时候就发现了他,只是他想试探下李泰,所以才装作没看见。如今见李泰给他行弟子之礼,立即起身将李泰扶起,“殿下大礼,老臣不敢承受。”但是他嘴上这么说,心里却极为满意李泰的态度,能够抛下皇子的身份,执弟子之礼,这不是平常的皇子所能做到的,特别是李泰还只有十四岁,能如此尊师重道就更加难能可贵。这让他对李泰的印象有了改变,觉得这个皇子还是有地方值得自己教导他的。

李泰微微一笑道,“圣人云,一日为师,终生为师。既然老师已经被父皇任命为青雀的授业恩师,青雀岂能不行弟子之礼?再说老师学识渊博,青雀向你请教学问之事,就该执弟子之礼才对。希望老师以后不要推辞,让青雀背上不尊师重道的骂名。”

王珪在听到李泰的这几句话,心里一惊,随即对他赞叹不已,内心忖道,“此子不简单啊,以退为进,让他没有选择,以后自己只能硬生生的要受他的大礼。”又想到自己当年在东宫李建成身边时何尝被人如此尊重过,不由暗自叹道,“自古君王礼贤下士也不过如此啊。”如此一想,他心中有了决定,倒是想有意的想试探下李泰的态度。

“殿下,老臣当年跟随隐太子殿下身边出谋划策,如今幸得皇上赦免,才能高居谏议大夫之职,老臣实在是感激不尽。虽然皇上任命老臣为殿下之师,但臣实则还是建成余党,终究不能为外人所容。殿下如此待臣,岂不自毁名誉尔。”

李泰听王珪如此说,知道他在试探自己,心道,“你已经被父皇赦免,都是朝廷谏官,岂有建成余党之说?”所以,他表现的更加诚恳,“老师此言差也,父皇任命老师为谏议大夫,又任命老师教导青雀,乃是看重老师的才学,老师岂能妄自菲薄,让自己陷入不义呢?再者,老师教导青雀,青雀就该对老师执弟子之礼,岂能因为他人闲话而做违背师道之事呢?青雀岂能是这种贪图名誉之徒?”然后就见李泰施礼道,“还望老师不要再做推辞。”

王珪听李泰说的诚恳,心中动容,这才哽咽道,“谢殿下,老臣毕定不负殿下所望,尽心教导殿下。”

李泰看到王珪的神情就知道他说的是真心话,内心喜欢不已。像王珪这样的读书人很重气节,他只要答应你尽力教导,就不会再做不仁不义的事情。所以李泰也就直接问道,“青雀确实有一事不明,还望老师赐教。”

王珪听到李泰跟他请教问题,神情严肃的道,“殿下请说。”

李泰将王珪让到座位上,自己坐定之后才道,“如今父皇组建新军在即,朝中大臣文武百官,无不上书陈述建议,举荐人才,不知道青雀该如何行事?”

王珪听完李泰的问题,微微沉思了片刻,问道,“殿下想如何行事?”

李泰知道王珪想知道自己的想法,就将自己如何上书,李世民如何置之不理的事情跟王珪说了一遍。王珪听完之后神色不变,依旧问道,“殿下如此行事,所谓几何?”

李泰被王珪一问,半响不语,他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王珪。他的举动很明显不是举荐人才,再说他也没有值得举荐的人才。虽然程名振是个将才,但对于骑兵之道他还是不精通。所以,他要是说假话,说自己为了举荐人才肯定会遭到王珪的反感,认为他不信任他,不够坦白。但是,如果说自己看到李恪发展实力而跟风,想浑水摸鱼,又很难开口。

王珪见李泰不语,神情依然不变,慢慢的饮着茶,静静等候。

李泰内心挣扎了片刻,权衡一二之后作出了决定,“汉王举荐府中校尉苏定方组建新军,本王才如此行事。”李泰说的很简单。

王珪在李泰说完之后才开始思考起来,因为李泰的坦诚,他的心才真正的归到了李泰的身边。毕竟当年在李建成身边时,李建成就对他不够坦诚,做什么事情都不明言,不然事情的结果也不会闹到今天这样的身首异处的地步。而李泰没有想到,正是他的坦诚才会让王珪彻底的归附到了他的身边。

“恕老臣直言,殿下此举不妥。”王珪突然道。

“还请老师指点青雀。”李泰诚恳的说道。

“殿下如此做目的何在?老陈不必说殿下自己也清楚。”王珪看了着李泰,字斟句酌的说道,“只是殿下有没有想过你和汉王的不同点呢?”

“不同点?”李泰疑惑道。

“殿下乃是皇后所生,皇上嫡子,而汉王虽是殿下兄长,但只是杨妃所生。自古兄弟,虽有年龄之分,但庶嫡有别,如何行事岂能相仿?所以,殿下所行之事,不适合汉王。而汉王所做之事,也不适合殿下。”

李泰听王珪说的隐晦,还是有些不明白,看了一眼客厅,见没有任何人,这才端正态度,“请老师明言。”

王珪心已归附李泰,也不在意自己说的话是否被他泄露出去,直言道,“殿下是皇上嫡子,如果东宫有所不测,那入主东宫的将会是谁呢?殿下不会不清楚吧?所以,老臣才说殿下和汉王有不同之处。他是庶出,你是嫡子,殿下比汉王更有资格入主东宫。所以,有些时候汉王是在兵行险招,而殿下岂能学他?白白忽略了自己的优势呢?”

王珪如此一说,李泰的心里恍然开朗,细细一想,他确实觉得王珪说的有道理。如果东宫李承乾出什么问题,那他是李世民的嫡子,他才有资格做太子。而李恪只是庶子,自古立储不立庶,所以李恪当太子的机率很小。是自己最近被他种种举动所引导和诱惑,才至于做出如此不智的事情。

想到此处,李泰觉得自己今天终于遇到了可以给他出谋划策的心腹,心中感慨不已,心道,“若是不遇到王珪,自己还真就误入歧途了。看来以后什么事情还要多向王珪请教才是啊。”想通这点,他又恭敬的问王珪,“老师以为青雀今后该如何行事呢?”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王珪很自然的说道,“并且,殿下在必要的时候还要帮助汉王,只有如此今后才能获得更大的利益。”

李泰听到王珪的回答,细细揣摩了片刻,顿时感觉眼前一亮,心里豁然开朗。然后他看了一眼王珪,见王珪也在看他,两人相互注视会心的笑了起来。

让李恪和李承乾相斗,让他们两败俱伤之后自己再出手。而李恪的实力越大,李承乾就越加不是他的对手,李世民也就越会的提防他。到时候李承乾一倒,即使李恪取得了胜利,恐怕也不溶于李世民的眼中。

王珪看到李泰懂了他的意思,心中也是高兴不已。他给李泰的计策确实是条诛心之计,只要李泰能按他的计策行事,太子之位迟早是他的。随即又想到当初,李建成要是像李泰这样和他坦诚相待的话,估计大唐的皇帝早就是他了。

李泰知道今后自己该如何行事了,心里积压的惆怅一扫而光,又问了一些王珪在京城的生活和起居,这才将王珪送出卫王府。

李泰有了收获,而同样李佑也得到了他期盼已久的东西。他和权万纪还有薛大鼎、昝君莫等人商量组建的护卫死士的事情今天终于有了结果。昝君莫终于给他训练出了一百名死士。虽然,这些人的实力不能跟黑衣卫相提并论,但是这些人贵在以命相搏,可以为他做任何事而不会暴露他的身份。这比起李恪黑衣卫更加的让他用的放心。但是,同样他也得到了薛万彻和王文度的回信,信中表示了有支持他的意思,让他觉得自己离太子之位又进了一步。所以,他这几天来过的虽不舒畅惬意,但对于苏定方入主千牛卫的事情倒不是像李承乾那么般的大发脾气。

第176章 两翁之意不在宴会第238章 进宫觐见第682章 辽东危局第187章 要马,要羊,要女人第586章 惨战(三)第52张 章 陈其的安排第187章 要马,要羊,要女人第665章 定都匹播城第199章 一刀七杀第368章 真正的决战(三)第478章 杀戮都在阴暗面第125章 斥责颉利第608章 少年,战斗吧!第97章 心中情,画中人第575章 这是个大章节啊!第30章 黑衣卫第125章 斥责颉利第511章 名将各有所归第639章 卓青的想法第459章 又见凤翅镏金镋第63章 黑衣双煞第525章 唐币第157章 颉利亲卫第423章 婚礼进行时(二)第692章 北上第452章 营州水师第45章 演练比赛(二)第468章 入院考试第678章 事出反常,必有妖孽第371章 真正的决战(六)第284章 五千黑甲骑兵第73章 孙宁的目的第271章 最近的判决第481章 李言的处理结果第65章 协助调查第660章 陈其的心思第114章 一人灭一国第595章 继续,战斗第446章 文化奴役第80章 赝品横行第206章 李治出生第590章 乱战第398章 皇上对将军说过的话第540章 三战三捷第486章 魔鬼王和无常虎第589章 谁在算计谁呢?第191章 黑鹰vs魔鬼第569章 鬼面骑的血战第516章 见到李治了,不知道该怎么说啊第667章 松赞干布跑路了第104章 你都是为了我好第556章 诡异的朝堂第275章 三大世家第399章 对汉王的反击第593章 退了吗?第261章 汉王介入第84章 汉王赐马第23章 李泰的心思第一百六二十章 两个基佬引发的血案第284章 五千黑甲骑兵第668章 大王,殿下想请你回去第337章 新任命的主审第43章 赛前的担心第292章 布局第193章 回家!第705章 自白第476章 原来是你小子第639章 卓青的想法第506章 其心可诛啊第678章 事出反常,必有妖孽第160章 小强一样的钱宁第180章 斩首示众第153章 暗中部署第587章 惨战(四)第442章 又是赌注第623章 又要结婚了第688章 将相谋第461章 不惧豪门士族第247章 活阎王杜狱第117章 朝议使者第302章 大战(一)第503章 高阳的请求第343章 让不让人睡了第2章 初到大唐第131章 杀第401章 这里也有阴谋第33章 第一次射猎第657章 兵临逻些城第144章 营救第19章 册立太子(三)第639章 卓青的想法第181章 组建鬼面骑第294章 大战前夕第363章 王爷的任务第594章 情真意切第281章 北伐之争(下)第519章 不能固步自封第636章 老子就想屠城第166章 探监第541章 粮草没了